三种水稻病毒病测报技术规范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术语与定义
水稻条纹病毒
属纤细病毒属,病毒可在灰飞虱体内增殖,循回期5~21天, 潜育期10~25天。
传毒 获毒
亲和性植物经介体或其它方式获得病毒的过程。
植物病毒经介体或其它途径,由一植物传至另一植物的过程。
传毒介体
灰飞虱,成虫与若虫皆能传毒,以高龄若虫和羽化初期的雌 虫传毒能力最强。
2 术语与定义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发生情况 系统调查模式报表

1 2 3 4 5 6 7 8

报 表 内 容
调查日期 田间虫量(头/百丛) 田间虫量比上年增减(%) 田间虫量比常年增减(%) 稻作类型 本田病丛率(%) 本田病株率(%) 填报单位
报 表 程 序
注:此表自田间见病后每月逢1日调查汇报1次。
4 水稻田间发病情况调查
全国水稻病毒病测报技术培训班
三种水稻病毒病的 测报技术规范解读
陆明红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14年6月12日 浙江大学
主要内容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规范(2013) 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规范(试行)
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技术规范(2008)
一、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规范
1 2 3 4 5 6 7 范围 术语与定义 白背飞虱带毒率调查检测 水稻田间发病情况调查 数据报送和传输 调查资料表册 预测预报方法
经卵传毒 显症
叶片褪绿,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水稻感染病毒 后一般20天后达显症高峰。
通过介体昆虫的卵而传播病毒,是介体传播病毒的一种方式。
叶片枯心状
叶片褪绿
3 系统调查
3.2 灰飞虱卵量调查
时间:本地灰飞虱成虫高峰后开始调查,每5天调查1次,连续
3.1 灰飞虱成若虫调查(参考黑条矮缩病规范)
4.1 系统调查 4.2 病情普查
时间:选择早、中、晚及不同抗感类型田各3~5块,于各 季的分蘖末期和齐穗期各调查1次。 地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省份或可能发生省份 。 方法:每种主要水稻类型田≥20块,面积≥1hm2。 采用平行跳跃10点取样,每点调查20丛。 记载发病田块数、发病丛数。 每季水稻病情稳定后,统计水稻种植面积及南方水 稻黑条矮缩病见病、发生、防治面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报 表 内 容
调查日期 取样面积(m2) 捕获白背飞虱虫量(头) 捕获虫量比上年增减比例(%) 捕获虫量比常年增减比例(%) 检测白背飞虱虫量(头) 带毒白背飞虱虫量(头) 白背飞虱带毒率(%) 带毒率比上年增减比例(%) 带毒率比历年平均增减比例(%) 发生面积比率(%) 填报单位
方法:采用平行跳跃法取样,每块田10个点,每点查2丛,
计算病丛(株)率。
4 普查
4.1 灰飞虱普查
时间:①麦田:冬后越冬代灰飞虱高龄若虫至成虫期, 一代灰飞虱若虫高峰期,共调查2次; ②水稻秧田:一代灰飞虱成虫迁入盛期查1次; ③水稻本田:二代若虫高峰期查2次。 地点:选择早、中、晚及长势好、中、差的不同类型田 共20块以上。 方法:平行跳跃法取样,每块田10个点,麦田及水稻秧 田每点拍查0.15㎡,水稻本田每点查2丛。 记载灰飞虱成虫、高低龄若虫数量。
﹤10
﹤3.0
10-20
3.1-10.0
20-30
10.1-20
≥30
20.1-25
≥30
﹥25
7 数据报送和传输
7.1 模式报表 7.2 信息共享平台
8 调查资料表册
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要求和注意点一致!
三、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技术规范
1 2 3 4 5 6 7 8 范围 术语与定义 系统调查 普查 带毒率测定 预报方法 数据汇总与传输 调查资料表册
5 带毒率测定
5.1 灰飞虱采集
在上年不同发生程度的地区,分别在不同期的麦田采集 越冬代或一代灰飞虱高龄若虫或成虫,各类型田虫量≥50
头,测定越冬代或一代灰飞虱带毒率。
5.2 带毒率测定及计算方法
《灰飞虱携带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免疫斑点检测方法》 (DB32/T 1761-2011)(参考附录D)
6 预报方法
6.1 发生期预报
6.1.1 一代成虫迁入秧田高峰期
一般年份,小麦收割高峰期前后就是灰飞虱迁入水稻秧 田及早栽本田的高峰期。 6.1.2 本田二代灰飞虱发生期 依据历期法,由一代灰飞虱成虫高峰期及产卵高峰期推
算二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历期可参考下表)。
灰飞虱若虫与卵历期表
灯诱白背飞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带毒率检测模式报表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报 表 内 容 调查日期 检测白背飞虱虫量(头) 带毒虫量(头) 平均带毒率(%) 平均带毒率比上年增减比例(%) 平均带毒率比常年平均增减比例(%) 水稻生育期 预计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级) 预计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比例(%) 填报单位 报表程序
2 术语与定义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
属斐济病毒属,病毒粒体球状;可在 白背飞虱体内增殖,循回期5-7天,最短 传毒取食时间5-10分钟。
• 传毒介体
白背飞虱,不经卵传毒
传毒效率:若虫>成虫
• 传毒方式
持久性传毒,终身带毒。
2 术语与定义
• 带毒率 =携带SRBSDV的白背飞虱 / 白背飞虱调查总虫量 • 病丛(株)率=水稻病丛(株)数 / 调查总丛(株)数 • 显症 植株矮缩、倒生根、纵向排列的小瘤突等。
6 调查资料表册 7 预测预报方法
虫源基数和带毒率 耕作制度 气候条件 白背飞虱迁入期与水稻敏感期的吻合度
二、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规范
1 2 3 4 5 6 7 8 范围 术语与定义 系统调查 普查 带毒率测定 预报方法 数据报送和传输 调查资料表册
2 术语与定义
温度(℃) 历期(d) 17.2 20.3 18.8 16.3 22.4 11.1 23.1 10.6 28.9 7.6 29.1 6.2
6 预报方法
6.1 发生期预报 6.2 发生量预报
6.2.1 秧田灰飞虱发生量
根据麦田一代成虫数量进行推测,再结合当地气温进行 一代灰飞虱发生量的中长期预报。
4 普查
4.1 灰飞虱普查
4.2 水稻黑条矮缩病普查
时间:秧田虫量高峰20天后本田调查1次,孕穗期病情稳
定时再调查1次,共查2次。
地点:根据不同播期,选择早、中、晚类型田20块以上。 方法:同水稻黑条矮缩病系统调查方法, 即采用平行跳跃法取样,每块田10个点,每点查2 丛,计算病丛(株)率。
3 系统调查
3.1 灰飞虱成若虫调查

3.1.1 麦田调查
3.1.2 水稻秧田调查
时间:秧苗出苗或揭膜——移栽结束,每5天调查1次。 地点:不同播期、育秧方式的水稻类型秧田各一块。 方法:盘拍法,平行跳跃法取样,每块田10个点。
3.1.3 水稻本田调查
时间:移栽至本田——7月底,每5天调查1次。 地点:在灰飞虱常年发生量较大的地区,选择当地有代 表性的不同栽插期的类型田各一块。 方法:盘拍法,平行跳跃法取样,每块田10个点,每点 拍2丛。
注:此表在5月5日、6月5日、7月5日、8月5日前调查上报。
4 水稻田间发病情况调查
4.1 系统调查
时间:白背飞虱迁入高峰后,每10天调查1次,至水稻蜡 熟期结束。 地点:本田期,在白背飞虱带毒虫量高、常年南方水稻黑 条矮缩病发病比较重、有代表性的地区,选取不同 抗感病品种、不同播栽期的类型田各1块,作为系 统观测圃。 方法:平行跳跃10点取样,每点查20丛 。 计算病丛率、病株率。
报 表 程 序
注:此表由白背飞虱越冬区各区域站在3月30日前调查汇报1次。
3 白背飞虱带毒率调查检测
3.1 带毒率测定方法 3.2 越冬白背飞虱虫口密度调查及带毒率检测 3.3 灯下白背飞虱带毒率调查检测
时间:早、中、晚稻,秧苗期——分蘖期; 逐日收集,每周集中检测1次; 若遇迁入峰,则单独检测峰日白背飞虱。 地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省份或可能发生省份。 方法:采用自动虫情测报灯,逐日收集白背飞虱。 保存:离心管内放入70%酒精浸润的纸巾和棉球, 管壁标明地点和时间,及时检测。
显症
显著矮缩、节间缩短、叶色浓绿、蜡泪状突起。
3 系统调查
3.1 灰飞虱成若虫调查
3.1.1 麦田调查
时间:小麦孕穗期——收割,每5天调查1次。 地点:在灰飞虱常年发生量较大的地区,选择有代表 性的不同类型田3块。 方法:盘拍法,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拍查0.15㎡。 在小麦孕穗期、齐穗期拍击中下部,乳熟期拍上 部,连拍三下后统计成、若虫数量 。
6.2.2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
根据灰飞虱带毒率、田间发育进度与发生量调查结果,结 合水稻品种抗感性和天气情况,作出趋势预报。 灰飞虱带毒率大于3%,水稻矮黑条缩病行的可能性较大; 带毒率达到10%以上则为大流行趋势。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发生程度 类型田 发生面积占 种植面积比例 (%) 病丛率(%) 轻发生 (1级) 偏轻发生 中等发生 偏重发生 (2级) (3级) (4级) 大发生 (5级)
15天左右达显症高峰。
2 术语与定义
• 见病面积
田间出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田块面积总和。
• 发生面积
田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实际发生病丛率大于1% 的田块面积总和。
3 白背飞虱带毒率调查检测
3.1 带毒率测定方法
dot-ELISA检测试剂盒或PCR试剂盒; 每批次检测白背飞虱数量≥100头,计算带毒率。
3.2 越冬白背飞虱虫口密度调查及带毒率检测
时间:2月中旬——翻耕前,调查1次。(每年大致相同) 地点:常年可越冬区域或间歇越冬区域。 (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 方法:网扫法,10复网次(左右摆幅3m,总共30㎡以上) 检测白背飞虱数量50头。
越冬代白背飞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带毒率检测模式报表
5 数据报送和传输
5.1 模式报表
按统一汇报格式、时间和内容汇总上报。 发生程度:用1、2、3、4、5表示。 注意点:与历年相比,①早、增、多、高用 “+”表示, ②晚(迟)、减、少、低用“-”表示;③相同和相近用 “0”表示;④缺测项目用“××”表示。
5 数据报送和传输
5.2 信息共享平台: http://202.127.42.217。
调查2次。
方法:选择不同播期、抗性与育秧方式的类型田各一块。 秧田采用棋盘式取样10点,每点10株;
本田采用平行跳跃式10点取样,每点2丛,每丛拔取分
蘖1株(茎)。 主害代前一代取50株,主害代取20株。计算百丛卵量。
灰飞虱发生实况模式报表
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号 报 表 内 容 调查日期 作物生育期 灰飞虱始见期 始见期比上年早晚天数(天) 始见期比历年平均早晚天数(天) 田间灰飞虱主虫态 田间虫量(头/百丛) 田间虫量比上年增减比例(%) 田间虫量比历年平均增减比例(%) 发生程度(级) 发生面积比率(%) 填报单位 报 表 程 序
• 水稻黑条矮缩病
病原属斐济病毒属,可在传毒介体灰飞虱体内增殖,循回 期14-27天。
• 传毒介体
灰飞虱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 成虫与若虫皆能传毒。
• 灰飞虱带毒率 = 带毒虫量/检测总虫量 • 灰飞虱带毒虫量 = 单位面积虫量×带毒率
2 术语与定义
发生期
始盛期(16%)、高峰期(50%)、盛末期(8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发生情况 普查模式报表
序 号 报 表 内 容 报 表 程 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调查日期 稻作类型 生育期 本田病田率(%) 本田病丛率(%) 本田病株率(%) 见病面积(667 m2) 发生面积(667 m2) 防治面积(667 m2) 填报单位
注:此表于每季水稻发病稳定后调查汇报1次(早稻6月10 日、中稻7月30日、晚稻9月20日)
注:灰飞虱麦田、水稻秧田成若虫调查记录“调查面积 (m2)”和“667m2虫量(头)”;本田成若虫调查记录 “丛数(丛)”和“百丛虫量(头)”。
3 系统调查
3.1 灰飞虱成若虫调查
3.2 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情系统调查
时间:分蘖期——孕穗期病情稳定,每5天查1次。
(结合灰飞虱调查)
地点:本田期,在灰飞虱带毒虫量高、有代表性的地区, 选取不同播栽期的类型田各一块进行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