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伤逝》中爱情悲剧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伤逝》中爱情悲剧的思考
1.绪论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
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
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
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人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除年龄、外貌、金钱、地位外,他还有一位形式上的太太。
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被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
鲁迅宁可赔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无辜的朱安。
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
他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终于逃出来了。
鲁迅就以自己婚恋为题材,写了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
里面的两位主人公涓生、子君折射了鲁迅、许广平
的影子。
《伤逝》创作的年代与我们这个时代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
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
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
这自然不错,或者更深一步,会将它当作中国近代新文学作品中为反封建而宣扬爱情、主张个性解放的之一。
这固然也不错。
但究其两种印象而言,皆未抓住鲁迅先生写这篇《伤逝》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
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
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
《伤逝》男性启蒙者的自白虽然痛惜女性在当时社会的悲剧命运,但就涓生手记中使用的男性话语和男主人公拥有的启蒙抉择意识来看,这是一种男权社会和陈旧世俗的社会状态的表征,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为“出走的娜拉”找到出路是绝无可能的,而这正是隐藏在涓生
自白下的鲁迅所指向的‘绝望的反抗’。
当鲁迅对当时男性社会中女性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了然于心时,就以男主人公的男性绝对话语的忏悔来颠覆男性中心的社会现实。
这种在文本内视野后隐藏作者视野的复调手法,显示了鲁迅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2.透过《伤逝》看现实的冲突与人生的焦虑
2.1憧憬中的爱情
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女青年,她所接受的主要是个性解放思想。
在和涓生恋爱一的那段时何,涓生给她谈的诸如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易卜生、娜拉等等内容,主要就是个性解放,个性解放成为她争取婚姻自主的思想武器、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确实可以说是五四后中国女性个性觉醒的宣言。
子君勇敢地和封建旧家庭闹开,大无畏地对待那些讥笑和轻蔑的眼光,和涓生建立起由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小家庭。
这些描写,表现了个性解放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积极作用。
但是,子君是从肤浅的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思想的。
她的奋斗目标只是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自色婚姻的干涉、束缚。
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家庭主妇来,以小家庭为唯一天地,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而没有了新的理想和追求。
这样,她的生活和思想必然流于空虚、庸俗,性格也变得怯弱起来。
她以喂油鸡、养阿随填补空虚,甚至为油鸡而和房东太太明争暗斗。
空虚平庸的生活,必然使爱情也渐渐褪色。
不仅是涓生对子君逐渐冷摸,子君对涓生也没有先前的“善于体贴”了。
她因为怕官太太
取笑而把难得吃的羊肉喂阿随,使得涓生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是在叭儿狗和油鸡之间。
她为失去油鸡、阿随而颓唐、凄苦和无聊,并因此和涓生的感情发生裂痕,但又为害怕失去涓生的爱而忧疑。
婚前的勇敢和无畏在她已荡然无存。
“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但个性解放的爱情小舟,是经不起社会风浪袭击的。
鲁迅曾写有《娜拉走后怎样》一文,指出娜拉在个性觉醒后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但如果没有经济权,没有经济制度的改革,很可能只有两条路:回来或是堕落。
子君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条件下的娜拉。
她因个性觉醒而从旧家庭出走,但却走进了小家庭。
她不问不管小家庭以外的广大天地,也不问不管小家庭家务以外的广大社会生活。
但是,没有整个社会的改革、解放,恋爱婚姻问题是不能真正解决的;个性解放思想是无法抵抗社会的压迫的,仅只一年,子君被迫又回到她所走出的旧家庭,在传统偏见的巨大精神压力下忧郁而死。
鲁迅正是通过子君的悲剧,揭示了个性解放不是妇女解放的道路。
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她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确实证明了“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
”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确是大无畏的。
子君不但“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而且勇敢地喊出了个性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他们一起“谈家庭专制,
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说明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基础。
他们受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奋起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子君的冲破旧家庭牢笼的“壮举”使涓生油然产生“说不出的惊喜,知道中国的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然而正是这种无畏又不自知的举动使子君走向死亡。
使“启蒙者”“空虚与寂静”的心理匮乏状态因为被启蒙者的皈依而获得虚幻的满足的代价是被启蒙者生命的消亡。
文本的第二段落指出:“时间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快满一年了。
”可以说,子君唯一的向往自由的心声满足了作为启蒙者的涓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了他作为启蒙者的快感,弥补了涓生自身心理的“寂静和空虚”。
荣格认为:“人类的启蒙起源于恐惧”,“无能力和软弱是人类永恒的经验和永恒的问题”
2.2现实生活与爱情的冲突
共同志趣和追求使两颗年轻的心贴在一起,涓生因为看不见子君而感到“百无聊赖”,并为子君的安全忧心忡忡,“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一旦子君来到自己身边,他就感到内心充实,提着的心也就“宁帖”下来。
子君更是为了和涓生恋爱,不顾
一切议论和阻拦,毅然冲出封建家庭,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
她对路上遇到的各种敌意的眼光“全不关心”,两个青年人为着他们的纯真爱情和个人幸福,勇敢地跟周围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并以两人的结合向封建社会予以强有力的回击。
涓生在恋爱和同居初期通过编织爱情来缓解生存的压力和克服无意识的对女人的恐惧,而在征服了子君即获取子君的爱后,他觉得这爱对缓解生存压力毫无益处,从而再次从虚幻浪漫的爱情中回到现实生活。
他对子君的“爱”只是为了消除与生俱来的恐惧所带来的空虚和寂静,他需要通过编织爱情来消除恐惧,而当他“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个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了。
”在征服了子君的肉体与心灵之后,涓生便开始了对子君的贬斥---“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
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道德”。
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
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社会里很难太得起头来。
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命都保不住。
他们同居后,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却没有多久就开始有裂痕。
涓生是具有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与女性独立自由的现代理念的混合体,这两种理念交互混杂产生尖锐冲突,这种冲突带来的不平衡状态使涓生对子君的感情起伏来得如此迅疾而猛烈,从而造成婚姻的悲剧与女性的悲剧。
子君在建立小家庭后,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见识起来越短,经常和官太太暗斗。
她沉入日常生活而不作超越性人生追求是她生命中的缺陷。
而涓生从恋爱转入婚姻后,由于不能在浪漫中整合日常生活的现实内涵,不能对自我心灵进行扩容而不能整合性的生命逻辑,因而失去了爱情,“更新、生长、创造”的心理能力。
面临生有危机时,如何处理基本“求生”的难题时,他却避免与爱人共患难,从而在不顾惜爱人或曾爱过的人的生死的情况下先保证自己的生存,涓生虽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摆脱不了男权意识,最后还是习惯性地以女性为牺牲,抛弃了子君,最后子君死去。
而涓生在他的“悔恨和悲哀”中自责,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
涓生和子君这一对由浪漫转入婚姻生活的男女也由此而收场。
3.透过《伤逝》看个性解放与妇女解放
3.1封建礼教的束缚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
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
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
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诸如节烈、孝道。
以不情为伦理,都是吃人的东西,最低限度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西。
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
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
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
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
是不允许存在的!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道德。
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
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社会里很难太得起头来。
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命都保不住。
鲁迅的《离婚》中的主人公爱姑,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泼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
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么来武装自己的呢?是因为自己家里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弟兄和家庭殷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
反过来说,爱姑的反抗,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仁义道德的范围内,是道德所鼓励的,所允许的。
所以,她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反抗。
但封建的权威也深深地伤害着她,七大人的一声:来兮,就把她的气势给压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气了。
总的来说,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灵魂!当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爱情更加不用说了。
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
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
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
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
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
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侄女的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的人。
记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人们是看不惯,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为的叛逆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这两个字,而没有爱情两个字!
也许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得而复失的时候,子君可以重新过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风而已,也不会太大的悲伤。
但是,在当时那样沉滞、腐朽的社会里,她只能: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
此外便是空虚。
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那是什么?那是吃人的社会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就不会让她有机会改正的了,既然子君违背了他们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了,这些是多么的可悲啊!即使你有更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
在那沉滞
的社会里,他们想跨出一步是那么的困难,可以用许广平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社会上严厉的戴着道德的眼镜,专唱高调的人们,在爱之国里四不配领略的人们,或者嫉恨于某一桩事,某一方面的,对爱的他俩,也给予一番猛烈的袭击。
3.2人性弱点对生活的影响
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
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
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
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他们的爱是甜蜜的,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
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点,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流露出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
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
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
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吗?我想他没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咋一看,好象还挺有道理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上去也是无可厚非的,也会赞同。
但是,我们想想,他们所生活是怎样一个社会?是一个沉滞的吃人的社会。
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
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
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
说句不好听,是那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离开了子君,实际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尽头!
当然,我们不可以认为涓生就是一个坏人,他也沉痛地说出了自己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也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
在最初反抗家庭专制的斗争中,子君同样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
决,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个性解放呼声,但她以为争得同居的权利,就获得了一切,从此安于平庸的生活,将别的人生的要义都忘却了。
旧思想的束缚使子君心甘情愿地成为捶着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妇,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的思想牢牢地禁锢着她。
一旦失去了涓生的爱,便无可奈何地退回父亲那里,独自负荷着虚空的爱的重担,走完人生的长途。
3.3 爱情生活需要经济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生理的需要排在首位,也是最基础的位置。
一个人想在社会有一番建树,首先应该是解决生存问题,生存的问题解决不了,还谈什么其他奋斗?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会里,他们要生存,最起码的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他们必须解决经济这个问题才有机会令爱情更加牢固。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虽然都有很深的感情(刚开始的时候)。
但是,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
在除了社会压逼和他们个人性格特点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斗志!我虽然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以维持的,难道真的是:有情可以饮水饱吗?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
在经济困顿上,涓生和子君那
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当涓生被局里开除了的时候,子君的第一反映是: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于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轻松心情没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写写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
涓生要一个安静环境去工作,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么的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这样的生活,爱情会长久吗?答案是肯定的。
一个人要想战斗,首先你得不饿着肚子,不至于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经济陷入了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了。
也许他们都忘却了经济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记得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面说道: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办法。
所以,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满的爱情,得去解决一下自己的经济问题才行啊。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就这样说了出来,也可以说是对青年的一种告诫吧。
他和许广平离开北京正是经济困顿的时候,他们相约分头苦干两年,挣得足可以维持半年生活费的积累,以便不至于社会压迫来了,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
他
告诉我们,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可以得到了一切,肚子问题同样要解决,否则,脚下的路便难走了很多。
4.透过《伤逝》看鲁迅的爱情观
4.1爱情是否需要理性
毋庸置疑,爱需要激情,需要无畏的付出。
人生享受爱情的过程也是一个激动与被激动的过程。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同样是在激情里,在激动与被激动中开始的,对于子君,她以爱情的全身心的拥抱来面对人生,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不能干涉我,在这里,子君一方面已经完成了自我的觉醒,另一方面也把自己推向了非此即彼的非理性的生命归宿。
但是当他们义无反顾地把拥抱了爱情之后,生活开始逼迫着他们向理性回归。
随着涓生的失业,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了,在同居之前所有思考所未完成的部分,这个时候都需要他们去理性地打量。
对于涓生,在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之前,他是否有能力为爱情准备一切?没有!子君可以为爱情牺牲一切,但对于涓生,他不能为爱情牺牲事业,一句话物质是爱情的基础,在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之后,爱情也失去了依存之所。
由此看来,涓生的变心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不负责任,更多的是对爱情理性思考的不足。
4.2完成了婚姻之后,爱情如何发展?
有一句话不无道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对于爱情中的双方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