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一高中地理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高一高中地理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有关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A.在外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
B.背斜常形成自流盆地
C.在内力作用下,向斜常形成谷地
D.向斜谷地常形成裂谷、陡崖
2.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
A.岩层的弯曲形态B.地形的起伏状况
C.岩层的坚硬程度D.岩层的新老关系
3.下图中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4.在山岳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原因是()
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为了通过更多地山村
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5.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的溯源侵蚀B.河流的下蚀
C.河流的侧蚀D.河流的溶蚀
6.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其中凹岸侵蚀属于()
A.溯源侵蚀B.下蚀C.侧蚀D.垂直地面的侵蚀7.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有()
A.河流阶地、大峡谷B.喀斯特地貌、陡崖
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D.角峰、U型冰川谷
8.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A.风力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强烈
B.多外流河和咸水湖
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9.若山体的高度大体相同,垂直自然带最复杂、最典型的地区是()
A.低纬地区B.中纬地区C.高纬地区D.沿海地区
10.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
A.光照B.热量C.水分D.土壤
11.“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 )
A.整体性B.地域差异C.地带性D.非地带性
12.下列现象中主要由水分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是 ( )
A.从山麓到山顶,陆地环境有规律地变化
B.东南沿海湿润,西北内陆干旱
C.喜马拉雅山南坡森林带的分布,海拔高于北坡
D.南方冬季温和,北方冬季寒冷
13.分布在南北纬30°到40°之间的大陆西部的自然带是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热带荒漠带
14.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 )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15.下图为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
读图,回答2题
【1】图中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
A.①②B.③④C.⑤⑥D.④⑦【2】人口的迁移往往造成的影响有 ()
①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
②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
③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④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6.主要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的城市功能区是()
A.商业区B.住宅区C.行政区D.工业区
17.下列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 ( )
A.上海B.福州C.汕头D.东莞
18.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商业区用地B.工业区用地C.住宅区用地D.绿化用地
19.城市绿地减缓热岛效应的功能为 ()
A.调节气候B.降低噪声C.保持水土D.涵养水源
20.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外缘的主要原因是()
A.那里地价比较便宜
B.那里环境条件比较优越
C.城市中心不可以建住宅区
D.那里更靠近工厂等工业区
21.读世界人口变化趋势图,完成问题。
【1】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在 ()
A.产业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20世纪70年代后
【2】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防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适宜的人口数,被称为 ()
A.环境承载力B.环境人口容量
C.人口合理容量D.地球环境容量
22.读四种人口死亡率与出生率示意图,回答2题
【1】图中表示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人口老龄化现象最为严重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二、综合题
1.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如图),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1)写出下列代号的物质名称:
甲;乙;丙;丁。
(2)图中对应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 ;
B ;
C ;
D 。
(3)图中箭头B、D包含的意义分别是:
B D 。
2.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20分)
(1)写出地貌名称:
甲,乙,丙。
(2)甲、乙两地貌是由地质作用中的力作用形成的。
(3)甲图为冲积扇地貌,此地形一般分布在。
它是作用形成的。
其形成的具体原因是。
该地貌组成物质的分布特点是。
(4)乙图为地貌,多分布在地区。
(5)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
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
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3.读下面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10分)
(1)图示省、市、区中,死亡率最高的是________,最低的是______。
(2)图示省、市、区中,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是________,最少的是________。
(3)上海的出生率比北京高,而自然增长率却比北京低,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徽高一高中地理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有关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A.在外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
B.背斜常形成自流盆地
C.在内力作用下,向斜常形成谷地
D.向斜谷地常形成裂谷、陡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A项背斜成山,是内力作用的结果;错误;B项向斜常形成自流井盆地;
错误;C项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正确;D项裂谷、陡崖常是由断层发育形成的;错误。
2.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
A.岩层的弯曲形态B.地形的起伏状况
C.岩层的坚硬程度D.岩层的新老关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
现实中复杂的褶皱山岩层并不一定是很规则。
从而得出结论:背斜、向斜的判断不是以岩层弯曲方向和地貌形态而是岩层的新老关系。
3.下图中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形态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重力能等,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
它将高山削平,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图B表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而形成的,故属于外
力作用。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4.在山岳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原因是()
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为了通过更多地山村
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在山岳地区,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迂回前进。
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故道路采“之”字形,可减缓道路的坡度。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5.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的溯源侵蚀B.河流的下蚀
C.河流的侧蚀D.河流的溶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
长江三峡属于河流峡谷,故主要的外力作用是河流的下蚀作用。
6.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其中凹岸侵蚀属于()
A.溯源侵蚀B.下蚀C.侧蚀D.垂直地面的侵蚀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主要通过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改变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
河流凹岸与河流流向相垂直,故属于侧蚀。
所以本题选择
C选项。
7.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有()
A.河流阶地、大峡谷B.喀斯特地貌、陡崖
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D.角峰、U型冰川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
A项大峡谷属于河流侵蚀;错误;B项喀斯特地貌属于流水侵蚀;错误;D项角峰和
冰川谷都属于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错误。
故选C项。
8.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A.风力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强烈
B.多外流河和咸水湖
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西北内陆地区地处内陆,故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少,河流少,多为内流河;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而流水作用较弱,故选A项。
9.若山体的高度大体相同,垂直自然带最复杂、最典型的地区是()
A.低纬地区B.中纬地区C.高纬地区D.沿海地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纬度越低,自然带的数目越多。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0.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
A.光照B.热量C.水分D.土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景观呈南北方向的有规律变化,故判断为纬度地带性规律,以热量条件为基础。
11.“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 )
A.整体性B.地域差异C.地带性D.非地带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
“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则其他要素乃至整个自然环
境都会发生变化,故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2.下列现象中主要由水分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是 ( )
A.从山麓到山顶,陆地环境有规律地变化
B.东南沿海湿润,西北内陆干旱
C.喜马拉雅山南坡森林带的分布,海拔高于北坡
D.南方冬季温和,北方冬季寒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以水分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规律为自然带呈东西方向变化的干湿度地带性分异。
故B项符合。
13.分布在南北纬30°到40°之间的大陆西部的自然带是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热带荒漠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布。
南北纬30°到40°之间的大陆西部为地中海气候,故发育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14.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是 ( )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呈东西方向,从森林草原到草原荒漠到荒漠景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分条件的递变而形成的,故属于经度地带性规律。
15.下图为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
读图,回答2题
【1】图中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
A.①②B.③④C.⑤⑥D.④⑦
【答案】B
【解析】国际迁移即人口迁移的范围跨越国界。
故选B项。
【2】人口的迁移往往造成的影响有 ()
①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
②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
③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④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增加了经济收入;但不利影响:可能导致人才外流和劳动力缺乏;对迁入地的影响: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迁入地的资源开发、城市发展和经济
建设,但也给迁入地的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率较高等问题。
故选D 项。
16.主要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的城市功能区是()
A.商业区B.住宅区C.行政区D.工业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的分布。
城市三大功能区的比较
17.下列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 ( )
A.上海B.福州C.汕头D.东莞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体系,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城市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高,拥有的数量就越少,其服务的范围就越大。
上海是全国金融中心,等级最高,所以服务的范围最大。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8.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商业区用地B.工业区用地C.住宅区用地D.绿化用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分布。
住宅用地是城市中分布最广泛的土地利用类型。
19.城市绿地减缓热岛效应的功能为 ()
A.调节气候B.降低噪声C.保持水土D.涵养水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绿色植物的作用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烟滞尘,消除噪声,净化空气等。
城市绿地在缓解热岛效应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气候。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0.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外缘的主要原因是()
A.那里地价比较便宜
B.那里环境条件比较优越
C.城市中心不可以建住宅区
D.那里更靠近工厂等工业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住宅区的分化。
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高级住宅区位于城市外缘主要是因为城市外缘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环境质量好。
低级住宅区接近工业区便于上下班。
所以本题选择B 选项。
21.读世界人口变化趋势图,完成问题。
【1】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在 ()
A.产业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20世纪70年代后
【答案】C
【解析】结合图示,世界总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而二战后;
【2】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防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最适宜的人口数,被称为 ()
A.环境承载力B.环境人口容量
C.人口合理容量D.地球环境容量
【答案】C
【解析】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叫做人口合理容量。
22.读四种人口死亡率与出生率示意图,回答2题
【1】图中表示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解析】图示原始型的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故④符合。
【2】人口老龄化现象最为严重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A
【解析】图示①的人口增长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且出现人口负增长,故人口老龄化最严重。
二、综合题
1.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如图),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1)写出下列代号的物质名称:
甲;乙;丙;丁。
(2)图中对应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 ;
B ;
C ;
D 。
(3)图中箭头B、D包含的意义分别是:
B D 。
【答案】(1)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
(2)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演讲活动
(3)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地质作用)。
(1)根据三类岩石都能生产岩浆,判断丁表示岩浆,则甲表示岩浆岩,乙表示沉积岩;丙表示变质岩;
(2)根据岩浆和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判断ABCD的地质作用。
(3)B表示变质作用,表示在地下深处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已经生成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变质岩;D表示
岩浆冷凝作用生成岩浆岩。
2.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20分)
(1)写出地貌名称:
甲,乙,丙。
(2)甲、乙两地貌是由地质作用中的力作用形成的。
(3)甲图为冲积扇地貌,此地形一般分布在。
它是作用形成的。
其形成的具体原因是。
该
地貌组成物质的分布特点是。
(4)乙图为地貌,多分布在地区。
(5)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
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
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答案】(1)冲积扇三角洲沙丘
(2)外
(3)山口处流水堆积流水在搬运途中,流速降低吗,物质沉积,河流在流出山口处,碎石泥沙堆积形成冲积
扇扇顶粗,边缘细
(4)三角洲河流人海的口外海滨
(5) C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和地貌。
(1)结合图示判断:甲表示在河流出山口形成的山麓冲积扇;乙表示河流入海口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丙表示沙丘;(2)甲乙地貌都是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3)冲积扇一般形成与河流出山口,由于流水的沉积而形成的。
由于流水沉积作用与泥沙颗粒大小有关,泥沙颗
粒越大,越先沉积,故从上而下,地貌组成物质逐渐变细。
(4)乙图表示河口三角洲;分布于河流入海口。
(5)丙位于沙漠地区,故人口稀疏,故聚落规模小,主要的农业活动为游牧业,故形成流动性的村落。
3.读下面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10分)
(1)图示省、市、区中,死亡率最高的是________,最低的是______。
(2)图示省、市、区中,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是________,最少的是________。
(3)上海的出生率比北京高,而自然增长率却比北京低,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海宁夏
(2)江苏上海
(3)上海老年人人就偏多,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死亡率较高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增长。
(1)图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净增加人口;
(3)上海市的人口出生率较北京高,而自然增长率较北京低,说明其死亡率较高,结合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分析,由于上海的老年人比重高,故导致死亡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