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及GC-MS方法检测肝素钠中溶剂残留杂质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C及GC-MS方法检测肝素钠中溶剂残留杂质研究
张相雷;许卉
【摘要】目的:建立肝素钠中溶剂残留杂质的快速简便检测方法,并对未知杂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GC外标法对肝素钠中常见杂质进行检测,结合GC-MS进行合理的方法设计对出现的未知杂质做深入研究.结果:杂质各峰均能完全分离,检测限为
0.3μg·mL-1,定量限为1.3μg·mL-1,在1.3~1200μg·mL-1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准确度回收率为103.9%,中间精密度为3.7%,未知杂质经GC-MS确认为三甲基硅醇.结论:本方法兼顾检测的简便有效性及杂质的准确灵敏检出,对于肝素钠实际生产中溶剂残留的质量控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期刊名称】《北方药学》
【年(卷),期】2017(014)008
【总页数】2页(P2-3)
【关键词】肝素钠;GC-MS溶剂残留;乙醇;三甲基硅醇
【作者】张相雷;许卉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药学院烟台 264005;烟台大学药学院烟台 264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27
肝素钠作为临床用量最大的抗凝血药物,广泛收载于各国药典,我国是肝素生产和出口大国[1]。

肝素钠的主要成分为高度硫酸化的糖胺聚糖[2],其生产工艺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改进,使用的溶剂逐渐集中于对人体相对更安全的乙醇。

《中国药典》
检测方法使用内标物正丙醇进行内标法检测,检测的杂质除乙醇外,还包括乙醛、甲醇和丙酮[3]。

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乙醇使用前进行质量控制,其中含有的乙醛、甲醇量极低,丙酮基本不能检出。

因此在产品的工艺质量研究及半成品检测中采用GC外标法检测乙醇残留量,简便快速,对出现的未知杂质使用相同条件结合GC-MS进行鉴定在肝素钠溶剂残留杂质研究上具有较强实用性,并可作为药典方法的有益补充。

1.1 实验仪器:气相色谱仪Glarus500(PerkinElmer仪器公司);GC-MS气质联用QP-2010(岛津仪器公司);电子天平BT125D(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氮
氢空一体机NHA300(北京中惠普分析技术研究所)。

1.2 实验材料:色谱柱:DB-624毛细管柱(安捷伦仪器公司);三甲基硅醇(阿拉丁试剂);乙醇、丙酮(天津科密欧);甲醇(SIGMA)。

2.1 对照溶液:取色谱纯乙醇5.0mL,置10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摇匀,定容至刻度,得39400μg·mL-1乙醇贮备溶液(20℃色谱纯乙醇的密度为
0.788g/mL);取贮备液1.0mL,置10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摇匀,定容至刻度,即得394μg·mL-1乙醇对照溶液。

2.2 供试品溶液:取约2.0g供试品,精密称定,置于10mL容量瓶中,加内标溶
液溶解,摇匀,定容至刻度,即得。

2.3 检测过程:开启气相色谱仪,按表1设定色谱条件,称取氯化钠500mg,预
先加入顶空瓶中,精密量取待测溶液3.0mL,迅速压紧瓶盖密封,当仪器稳定后,进行检测,记录峰面积并按外标法进行计算。

3.1 专属性:精密称取40mg正丙醇于500mL的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刻度,再分别称取100mg甲醇、100mg乙醇、20mg丙酮于250mL的容量瓶中,取上
述正丙醇溶液定容至刻度,得对照溶液A,精密称取肝素钠供试品约2.0g置于
10mL的容量瓶中,取40μg·mL-1乙醛溶液100μL置于上述10mL容量瓶中,
用上述对照溶液A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专属性检测溶液;单独进乙醛、甲醇、乙醇、丙酮、正丙醇溶液各一针,作为峰保留时间对照。

取检测溶液相邻峰的峰宽和保留时间计算得分离度分别为1.9、12.0、6.9、23.5,均>1.5 能够有效分离。

3.2 检测限LOD:在最灵敏的仪器状态下,测定至少4个空白样品,取每次最大
噪声高,计算平均噪声水平。

按信噪比为3∶1配制乙醇标准溶液,乙醇溶液:取
2μg·mL-1乙醇溶液1.5mL于10mL的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刻度(0.3μg·mL-1)。

连续进样3次,取峰高平均值计算得最小检测限为0.3μg·mL-1。

3.3 定量限LOQ:按信噪比乙醇信噪比10∶1配制乙醇标准溶液,取
7880μg·mL-1乙醇溶液0.152mL于1000mL的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刻度
(1.2μg·mL-1)。

连续进样3次,取峰高平均值计算得定量限为1.3μg·mL-1。

3.4 线性:在最小定量限LOQ至规定限度的120%之间均匀选择六个不同的浓度点(乙醇的线性范围为LOQ浓度、200μg·mL-1、394μg·mL-1、700μg·mL-1、1000μg·mL-1、1200μg·mL-1),每点测定四次,记录各浓度下的峰面积,进行线性回归,得线性方程y=721.77x-4094.6,相关系数 r=0.998,在 1.3~
1200μg·mL-1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

3.5 准确度:在溶剂的LOD到对照品的120%范围内选择3个溶液点(对照溶液的80%,对照溶液,对照溶液的120%);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肝素钠样品,定量称样12份,配制成测试样品溶液;在12份测试溶液中选择9份分别定量添加(1)项中3个浓度的对照溶液,每个溶液添加3份,制成验证所需的样品溶液,另外
3份作为空白对照;对每个浓度点计算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3.6%、104.1%、104.0%,平均回收率103.9%。

3.6 中间精密度:分别取三个肝素钠供试品单独称样配制测试溶液,按实验方法进行检测。

每个溶液最少测定3次,计算9份溶液中残留溶剂的含量,由具有相同
资质另一分析人员进行实验,总共得18个检测结果,合并计算中间精密度RSD
为3.7%。

3.7 未知杂质研究:样品检测过程中,基线放大后发现保留时间为5.073min出现未知杂质峰,与3.600min处乙醇峰相对保留时间为1.41,见图1:
为了确认未知杂质峰的成分,在相同的检测条件下分别添加浓度为300μg·mL-1有机试剂(乙醛、乙酸、正丙醇、异丙醇、丙酮、丁酮、异丁醇、乙酸乙酯、仲丁醇、叔丁醇)于样品中进行检测,确认保留时间与未知杂质峰是否一致,从而定性确认未知杂质峰的成分。

测得峰保留时间分别为乙醛峰的3.171min、正丙醇
4.822min、异丙醇 3.958min、丙酮 3.956min、丁酮
5.490min、异丁醇
6.306min、乙酸乙酯5.492min、仲丁醇5.531min、叔丁醇4.046min,乙酸的沸点较高,未检出。

以上各峰均不能覆盖未知杂质峰,采用相同的检测条件对肝素钠成品进行气质(GC/MS)检测,由于该未知杂质峰的检出量很小,将样品溶液的配制浓度比客户方法增加四倍,载气流速调整为2.0mL/min,相对于乙醇峰的相对保留时间为1.41处检出未知峰(保留时间1.747min),仪器自动判定杂质峰为三甲基硅醇(92%可信度),其质谱见图2:
由于气质(GC/MS)的自动判定具有一定的误差,不能100%判定为三甲基硅醇(92%的可信度),同时未知物质的判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不能仅凭几次实验下结论,尤其在微量情况下,受各种干扰更大,使用三甲基硅醇试剂进行结果验证,样品中加入三甲基硅醇进行按2项实验方法顶空进样,在5.039min处未知杂质峰被覆盖,峰面积明显较单独顶空进样品增大,但最大峰出现在6.343处,对初步判断产生新的疑问。

为解决此问题,对乙醇加三甲基硅醇及样品中加入三甲基硅醇进行GC-MS检测,仪器自动判定两峰分别为三甲基硅醇(97%可信度)和六甲基二硅氧烷(88%),三甲基硅醇与乙醇峰相对保留时间为1.41。

样品加三甲基硅醇自动判定两峰分别为三甲基硅醇(97%可信度)和六甲基二硅氧烷(88%),三甲基硅醇与乙醇峰相对保留时间为1.41,6.343min处出现色谱峰应
为六甲基二硅氧烷。

查阅相关文献三甲基硅醇的理化性质如下:沸点100℃,其
结构式中Si-OH键中的羟基不稳定,在酸性或碱性作用下,或受热情况下,缩合
脱水,生成六甲基二硅氧烷[4],与实验结果一致。

4.1 三甲基硅醇来源尚不十分明确,部分溶剂乙醇中可检出,由于其仅为微量存在,毒性小,远低于安全限度,环境中广泛存在,从质量控制角度未做进一步研究。

初步判断乙醇生产过程中与容器接触复杂化学反应可能生成,或产品与乙醇接触过程中微量副反应生成,检测中毛细管柱的聚硅氧烷成分及生产环境也是可能的来源之一。

4.2 GC外标法测肝素钠中的溶剂残留杂质,与药典方法相比受进样条件变化影响,精密度有所降低,但溶液配制及操作步骤更加简单[5],引入误差更小,其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准确度、精密度均能达到要求,更加简便、快速,适用于中间体检测、产品的工艺研究及成品的快速检测。

4.3 采用GC-MS对GC方法中检出的微量未知杂质进行研究,结合合理的方法设计,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杂质进行鉴别,为类似杂质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有效手段。

【相关文献】
[1]李京,王悦,宋玉娟,等.肝素质量评价与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8,48(16):1412-1418.
[2]姬胜利,桑青,张正民.肝素钠的来源控制、结构分析以及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9):660-663.
[3]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二部[S].2010:366-367.
[4]桑圣凯,胡生祥,付细亮.六甲基硅氧烷中三甲基硅醇含量的定量分析[J].有机硅材料,2011,
25(4):256-258.
[5]梅雯芳.气相外标法、内标法检测酒类中苯乙醇的比较[J].食品工业,2008,1:74-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