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p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温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温度的定义、摄氏度的概念、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以及生活中温度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温度的定义,理解摄氏度的概念,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温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温度的定义,摄氏度的概念,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生活中温度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温度计、实验器材(如冰块、热水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温度的变化,如触摸冰块和热水,感受温度的不同。

2. 知识讲解:介绍温度的定义,解释摄氏度的概念,讲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 例题讲解:用实验器材进行示例,如用温度计测量冰块和热水的温度,让学生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温度计测量身边的物体温度,如桌面、教室内的空气温度等。

5. 知识应用: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温度的应用,如为什么冬天要穿保暖衣,夏天要喝冷饮等。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摄氏度的概念。

7. 布置作业:
(1)教材P98练习题13。

(2)思考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温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
温度:
定义:物体冷热程度的标志。

摄氏度: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摄氏度的概念:
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作为标准。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
器底和容器壁。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
中的液面相平。

七、作业设计
1. 教材P98练习题13:
(1)填空题: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______℃,沸
水的温度是______℃。

A. 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B.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C. 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
器壁
D. 温度计的玻璃泡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面不相

答案:C
(3)解答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温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例如,冬天出门要穿保暖衣,因为低温会使人体感觉寒冷;夏天喝冷饮可以降温,因为冷饮的温度低于人体的温度。

2. 思考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温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例如,冬天出门要穿保暖衣,因为低温会使人体感觉寒冷;夏天喝冷饮可以降温,因为冷饮的温度低于人体的温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温度的变化,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在知识讲解环节,通过示例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温度
计的使用方法。

在知识应用环节,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温度的应用,培
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物体温度,进一步巩固本节课
所学内容。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气象、医疗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温度的定义,摄氏度的概念,温度计的使用
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这些概念和技能是理解温度相关知识的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

其中,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是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
温度计种类繁多,不同的温度计使用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正
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是学生容易混淆和出错的地方。

二、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知识应用等环节都是重要的。

其中,实践情景引入环节,通过让学生触摸冰块和热水,感受温
度的变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后续
的知识点。

知识讲解环节,详细讲解温度的定义,摄氏度的概念,温度计的
使用方法,为学生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基础。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环节,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巩固了学生对温度计使用方法的掌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应用环节,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温度的应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温度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将温度的定义,摄氏度的概念,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等重要知识点列出,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际应用的练习,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观察身边物体的温度,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气象、医疗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语调要生动有趣,富有变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讲解温度计使用方法时,可以通过举例、讲故事等方式,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时间分配
本节课的时间分配应充分考虑各个环节的时长。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可以安排510分钟;知识讲解环节,可以安排1015分钟;例题讲
解和随堂练习环节,可以安排1015分钟;知识应用环节,可以安排1015分钟;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环节,可以安排510分钟。

三、课堂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例如,在讲解摄氏度概念时,可以提问:“为什么选择冰水混合物的
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作为标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情景导入
在授课开始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情景导入,如冬季寒
冷的天气、夏季炎热的天气等,引导学生关注温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案反思
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思考如何更好
地组织教学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如何更好地解
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