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本质辨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以常衡变(比较异同法):
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 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诊察疾 病,应从正常中发现异常,找出 差别,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
比较是理解现象的钥匙,是确定两 个以上的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 把握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方法, 中医诊断学坚持了这一辨证唯物主 义的认识论,从对比中找出差别, 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以认识病、证 的道理。
一、 中医诊断的基本问题:
(二)基本原理:
1、司外揣内 :(黑箱方法)司,察 也;揣,推测也。 通过诊察其反映 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 的变动情况。
从外 部
人
推测 内部
体
黑箱
如血虚患者,面部、口唇、爪甲 等可见淡白无华之征象,我们即可 根据此外在的血虚之象,推测到病 变的部位以心血虚、肝血虚为主的 病变,因血之濡之不足故也,足见, 认识了外在的病理变化,便可解释 显象于内的征象。
判断病类上,详于辨证,略于辨病。
•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历代医家积 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形成了中国 特有的完整的诊病体系,即四诊(望、 闻、问、切)、辨证与辨病。中医诊断 学所具有的独特诊断方法与对人体生命 活动状态的认识,自古至今,一直在临 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不断地 丰富和发展,并对国外医学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
(2)疾病类别:包括病名类别和证 候的类别。
(3)症、证、病的关系:
症是病与证的外在表现——诊断依据 病与证是症的内在本质——诊断归宿
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病理概括。 病——反映其全程全貌中的基本矛盾 证——反映其具体阶段中的主要矛盾
病与证相结合构成完整的病理本质
(4)中医诊断的特点:
诊察病症上,强于直观,弱于仪器。
明代徐春甫曾云:“四者之要,望 闻问之三者先以得其病情之端,而后 总切脉于寸口,确乎知病之源”。
李延罡(gang)则对四诊合参作了很 形象的比喻,他说:"望闻问切,犹 人有四肢也。一肢废不成其为人;一 诊缺不成其为医",由此可见古代医 家对四诊合参之重视。
(三)基本原则:
3、病证结合:
• 诊断要明确所患疾病及所属证候, 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
至于是先辨病后辨证,或是先辨证, 后辨病,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病之本质反映不充分时,可先辨 证,不过一般规律是“先辨病,后辨 证”,以杜“逐波逐流”或“茫无定 见”之误。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问题
(一)中医诊断学的涵义与地位: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 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 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一门学科。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2、 诊病:亦称辨病,即对疾病的 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 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 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 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内、 外、妇、儿等各科应学习的主要 内容。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辨证: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为了弄 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证、病、 辨证等概念。
病案书写为医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主要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 的《中医病案书写规范》,详细介绍了 临床各种病案的书写格式及注意事项。
绪论
一、中医诊断的基本问题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原理 (三)基本原则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问题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地位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在临床时 相互补充,彼此不能取代。所以在临 床诊断时,必须四诊合参,才能正确 地诊断疾病。单纯依赖一种诊法,可 能产生偏差,导致误诊。
实验表明:激素对血管中血流量和血 管,对温度的反映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排卵时,促黄体激素水平增高, 是由于雌激素水平增高所引起,四肢 血流多少与其中某些激素水平有关。 妇女的手、手指、脚趾在每个月的可 受孕阶段,比其它时候要冷,据此找 到了推算排卵期的简易方法,可研制 受孕指示仪。
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因与 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其他辨 证方法简介等四章内容,重点介绍 常见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与 证候分析。其中提供了典型病例以 便学习者灵活掌握各证的辨析要点 以及相似证的鉴别。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主要介绍病情 资料的收集、各种辨证方法的灵活运用、 辨证的基本内容、辨证与诊法的关系、 辨证的具体要求。
(3)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陪诊者 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病人的现 在症状、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变过 程、诊疗经过、以及病人的生活习 惯、人事环境等,为诊断疾病搜集 有关资料。
(4)切诊:是医生用手在病人体表一 定部位的脉管搏动处与身体的一些部 位,如胸、腹、四肢等处进行切按。 根据手的触觉所得的脉象变化与局部 的异常反应,以了解脉象和体表局部 的变化。
三、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的展望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症”、“证”、
“病”、“辨证”、“病案”等 概念的含义。
2.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3.熟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4.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教学时间】 2学时
【重点与疑难点】
(一)重点: 1.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 2.中医诊断基本原则
2、中医诊断:
• 根据中医理论,运用望、闻、问、 切四诊,诊察疾病症象,判断疾 病类别的活动过程。
(1)疾病症象:(简称病症、症, 又称病状、病形、病候)。
具体分为: ①症状——主观 、自觉的现象。 ②体征——客观、他觉的现象。 ③病史——时间、过程等现象。 附:排出物——离体实物(汗、涕、
痰、尿、粪、经血……)
例如体表的疮疡可由肾虚、脾湿、肝火 或心热等引起。故在诊断时需根据全身 症状来判断究属何脏所引起的疮疡,从
整体审察,其次是要求医生对病 情不仅要注意当前的,局部的、明 显的病理改变,更不可忽视起病的 前因后果,演变发展趋势,从整体 上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整体审察的认识基础。
中医诊断的思想基础是整体观或系 统论,也就是说,是从宏观的角度 去认识疾病的本质和规律的,而现 代医学诊断是思想还原论,也就是 说以实验和分析方法,从生物的低 层次的规律出发,探索疾病发生的 规律。
总之,虽然其认识方法不一,理论 有殊,其研究的对象相同,所以今 天提倡中西医结合是会得到长足发 展的。
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 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 主要骨干课程。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 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 1、诊法: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 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 法。
(1)望诊:指的是 运用医生的视觉,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及分泌物、 排泄物的形、色、质、量等。
中医本质辨识
前言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 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 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一门科学。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内容分绪论、四诊、辨证、病 案书写四大部分,共12章,48.1万 字,各自特点如下:
症 : 即症状,是病人感到的自身异常 变化及医生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征象。 症是分析与判断病证的原始依据,主要 包括症状(如头痛、咳嗽、胸闷)和体征 (如面色白、舌质红、脉弦滑)。
证 : 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 阶段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 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机、病位、病性、 病势。或可认为证是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 划分。
例如观面色、察舌、诊脉等之常与 变的诊断原理即是。
一、 中医诊断的基本问题:
(三)基本原则:原则有三: 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1、整体审察:其含义有二。 (1)收集临床资料,应从整体出发。 (2)分析病情,宜远近结合,综合
判 断。
整体审察,首先要求医生收集病情时, 不应只注重局部病变,而应从整体上了 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广泛详细掌握临床 资料,为正确判断疾病,创造条件。
辨病从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性方 面掌握病情;辨证,对疾病当前阶段的 病位、病性认识疾病的本质。
二者结合,有利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 质。如黄疸,通过辨证分清阴黄或阳黄; 辨病掌握其发展的规律性。
值得提及的是:中医命名病名的 方式具多样性,如:有以病印象 的,如感冒、疟疾;有以主症命 名的,如咳嗽病、呕吐病等;有 以病因命名的,如风湿病、食积 病;有按主要体征命名的,如黄 疸病、水肿病等。
因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观察 病人外在的异常变化,可以了解疾病情 况和人体内部的脏腑盛衰、气血盈亏 , 体现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诊断原理。 在望诊中,又以观察面部与舌最受重视, 因为它们与内脏功能有着密切联系。
(2)闻诊:是指通过医生的听觉及 嗅觉,分辨病人语言、呼吸、咳嗽、 声音与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是否 异常,借以判断病人患病情况。
2、见微知著 (全息方法):
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括整体 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 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微变
例如:面部色诊分候中“额部候心”, “鼻部候脾”,“左颊候肝”,“右颊 候肺”,“颏部候肾庭”;
独聚“寸口”可诊全身之疾;
阙
见耳微诊知、著舌的诊诊蔽 藩、断目学诊思明 堂等想,。均蔽 藩(体详现见p了39中)医学 值得提及的是,中医学含有当代“生物 全息”的思想壁,故提出壁了局部为脏腑的 “缩影”。 基 基
(三)基本原则:
2、诊法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各具有独特的 作用,又都有局限性,不能互相替 代。必须四诊并用才能全面收集辨 证论治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
详细收集临床资料的根本办法是四诊 合参,因为不同的感觉器官具有不同的 感觉功能。
望诊、闻诊、切诊是医生运用视觉、 听觉、嗅觉与触觉来对病人进行诊察, 而问诊则概括了病人的感觉及对疾病发 生、发展的有关问题的叙述。它们之间 只能相互补充,不能彼此取代。
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是中医学 固有的独特内容。
《素问·热论》中说:“夫热病者,皆 伤寒之类也”,首先确定是由寒邪引 起的热病,然后辨别三阴三阳经中何 者受病。后世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 辨证等 ,都是遵循《内经》精神,在 先辨明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的范例。
中医诊断病证结合的意义,虽均为疾 病本质的认识,但病、证反映的侧重 面有所不同,故不可互相取代。
绪论介绍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发展简史与学 科发展动态,其中相关的中医诊断医 籍。
四诊部分望、闻、问、切诊各自独立成章,重点介绍每 一种诊法的基本方法、基本概念以及常见症状/体征的临 床特征与临床意义。其中,望诊中收集了162幅全身、局 部望诊图片和257幅舌诊图片,以增强学习者对望面色、 全身望诊、局部望诊及舌诊的感性认识;切诊一章的脉诊 部分中,运用FLASH技术制作的脉象示意图形象地表示 出28种常见脉象在脉位、脉长等方面的不同以加强学习 效果。
•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诊断未 能采用实验室与特殊仪器检查,在 诊断的定位、定量方面显得相对不 足,如何有机地结合现代各种检测 手段以拓宽中医传统四诊的视野, 以及病证诊断的规范化、微观化方 面,国内外不少学者已进行了大量 的有益探索,但仍是今后中医诊断 研究的命题。
《医学集成》中说:“医学为道, 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 是故前人立教,必便之先读儒书, 明《易》、《素》、《难》、《本 草》、《脉经》,而不少略者何? 盖非四书,无以通义理之精微,非 《易》无以知阴阳之消长:非《素 问》无以识病:非《本草》无以识 药;非《脉经》无以诊候而知寒热 虚实之证。”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与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统一性。
因而,局部有病可通过经脉影响全身;脏腑、 气血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而呈现于局部,在 五官诸窍 、肌肤肢体等处有所反映。内部异 常可以表现于外,外部有病亦能传入体内。
周围环境与四季气候不同 ,产生疾病即随之 而异,故在诊断时必须结合环境考虑
(二)疑难点:
1.症、证、病、辨证的含义
2.如何理解“辨证求因”?
一、 中医诊断的基本问题:
(一)基本概念:
1、诊断:通过对病人询问、检查, 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 康状况和病变本质进行辨识,并对
所患病、证作出概括判断。
诊:诊察了解—运用感官掌握病情资料 断:分析判断—运用思维确定病理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