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梳理及练习课件(共43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6 回目录
(5)《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1792—1841), 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 杭州)人。此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即己亥年。 这年龚自珍辞官,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 好河山,目睹了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 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己亥杂诗》组诗。 【文本链接2】理清诗歌的脉络 (1)《登幽州台歌》:①“见”——登楼远眺,抚今 追昔。②“念”——联想感慨,大地茫茫。③“独”— —直抒胸臆,孤寂悲愤。
返5 回目录
(3)《登飞来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 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诗是他初涉 宦海之作。 (4)《游山西村》: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 岁即能诗文,一生作品丰富,存诗9 300多首,是我国 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其中许多诗篇抒发了抗金杀敌的 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 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会当凌绝顶, 可知时已薄暮,而诗人还在望,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一览众山小。 蕴藏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 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
赞美之情。
下的豪情壮志。
返11 回目录
登飞来峰 王安石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主旨理解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是一首借景说
赏析:诗中“不畏”二字做峻语, 理、登高抒怀之作,
返7 回目录
(2)《望岳》:①远望——设问,写其雄伟阔大。② 仰望——拟人,写其险峻神秀。③细望——神态描写, 写其雄伟壮丽。④极望——想象,抒发远大抱负。 (3)《登飞来峰》:①写景: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鸡鸣见日——衬托塔的高耸。 ②议论:不畏云遮—— 坚决斗争;身在最高——政治理想。
返8 回目录
(4)《游山西村》:①叙事——热情好客人情美。② 写景——山水柳花风景美。③描写——春社古风民俗美。 ④抒情——乘月叩门心情美。 (5)《己亥杂诗(其五)》:①叙事抒情(辞官归 家)——离别感慨中有豪放洒脱的气概。②联想明志 (借花自喻)——脱离官场后仍不忘报国。
返9 回目录
名师导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第五单元1Fra bibliotek21 古代诗歌五首
2
目录
01 名师导学 02 名师导读 03 名师导练 04 课外技法专练
返3 回目录
名师导学
语文要素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 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 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在文章中只 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 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我国古代诗歌中, 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 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 的对象。
全诗具有苍凉、悲 壮的感情基调。诗 人通过登楼远眺、 抚今追昔的感慨, 直抒胸臆地表达了 诗人生不逢时、怀 才不遇、壮志难酬 的悲愤和孤独之感。
返10 回目录
望岳 杜甫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主旨理解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此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
岱宗夫如何? 赏析:这两句是写细望之景。 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
入胜。
此诗是一首记游 抒情诗,紧扣 “游”字,按照 “叙事—写景— 抒情”的顺序, 生动描画出一幅 色彩明丽的农村 风光图,表达了 诗人对古朴淳厚 的乡村民俗的留 恋和热爱之情。
返4 回目录
一课一法
【文本链接1】知人论世 (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诗人。任右拾遗时,因屡 次进言被贬。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诗人登上燕昭 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此诗。 (2)《望岳》: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 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 (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 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 高尚。
齐鲁青未了。 “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 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 展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 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
阴阳割昏晓。 面前像着了迷似的。这情景将泰 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
荡胸生曾云, 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 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
决眦入归鸟。 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 不怕困难、敢攀顶峰、
气势夺人。结句用“身在最高层” 以诗人登临千寻塔
飞闻不自来说缘畏山鸡身浮上 鸣 在云千 见 最遮寻 日 高望塔 升 层眼, 。 。,境拔 人 所 过说高的以来,诗点不,语境睛畏先序,之浮说应有笔云果是高,遮,“瞻正目后因远在”说为瞩结,因身之 语 但 ;在气 。 诗 一最概 若 人 因高。 就 却 一层诗 情 倒 果,
远望,一览无余的 视角直接描写,抒 发了诗人兴奋愉悦 的心情和远大的政 治抱负,反映了诗
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 人为实现政治抱负
作诗的常法,亦见出诗人构思的精 而勇往直前,无所
深。
畏惧的精神。
返12 回目录
游山西村 陆游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主旨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赏析:山峦重重叠叠,水流纵横交错, 丰年留客足鸡豚。疑似无路了,再往前行,却见绿柳成 山重水复疑无路,荫、百花盛开的乡野小村。于是诗人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情由失望变为欢欣、喜悦。这两 箫鼓追随春社近,句诗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 衣冠简朴古风存。也往往蕴含着希望。后人常用来比喻 从今若许闲乘月,人在绝望中重获生机的喜悦之情;或 拄杖无时夜叩门。喻指文艺作品情节的起伏变化,引人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主旨理解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赏析: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了 时间之悠远绵长,表现了诗人的孤 独,又表述了诗人对古代那些礼贤 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在缅怀古 人的同时,诗人写尽了自己生不逢 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5)《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1792—1841), 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 杭州)人。此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即己亥年。 这年龚自珍辞官,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 好河山,目睹了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 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己亥杂诗》组诗。 【文本链接2】理清诗歌的脉络 (1)《登幽州台歌》:①“见”——登楼远眺,抚今 追昔。②“念”——联想感慨,大地茫茫。③“独”— —直抒胸臆,孤寂悲愤。
返5 回目录
(3)《登飞来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 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诗是他初涉 宦海之作。 (4)《游山西村》: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 岁即能诗文,一生作品丰富,存诗9 300多首,是我国 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其中许多诗篇抒发了抗金杀敌的 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 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会当凌绝顶, 可知时已薄暮,而诗人还在望,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一览众山小。 蕴藏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 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
赞美之情。
下的豪情壮志。
返11 回目录
登飞来峰 王安石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主旨理解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是一首借景说
赏析:诗中“不畏”二字做峻语, 理、登高抒怀之作,
返7 回目录
(2)《望岳》:①远望——设问,写其雄伟阔大。② 仰望——拟人,写其险峻神秀。③细望——神态描写, 写其雄伟壮丽。④极望——想象,抒发远大抱负。 (3)《登飞来峰》:①写景: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鸡鸣见日——衬托塔的高耸。 ②议论:不畏云遮—— 坚决斗争;身在最高——政治理想。
返8 回目录
(4)《游山西村》:①叙事——热情好客人情美。② 写景——山水柳花风景美。③描写——春社古风民俗美。 ④抒情——乘月叩门心情美。 (5)《己亥杂诗(其五)》:①叙事抒情(辞官归 家)——离别感慨中有豪放洒脱的气概。②联想明志 (借花自喻)——脱离官场后仍不忘报国。
返9 回目录
名师导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第五单元1Fra bibliotek21 古代诗歌五首
2
目录
01 名师导学 02 名师导读 03 名师导练 04 课外技法专练
返3 回目录
名师导学
语文要素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 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 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在文章中只 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 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我国古代诗歌中, 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 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 的对象。
全诗具有苍凉、悲 壮的感情基调。诗 人通过登楼远眺、 抚今追昔的感慨, 直抒胸臆地表达了 诗人生不逢时、怀 才不遇、壮志难酬 的悲愤和孤独之感。
返10 回目录
望岳 杜甫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主旨理解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此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
岱宗夫如何? 赏析:这两句是写细望之景。 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
入胜。
此诗是一首记游 抒情诗,紧扣 “游”字,按照 “叙事—写景— 抒情”的顺序, 生动描画出一幅 色彩明丽的农村 风光图,表达了 诗人对古朴淳厚 的乡村民俗的留 恋和热爱之情。
返4 回目录
一课一法
【文本链接1】知人论世 (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诗人。任右拾遗时,因屡 次进言被贬。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诗人登上燕昭 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此诗。 (2)《望岳》: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 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 (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 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 高尚。
齐鲁青未了。 “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 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 展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 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
阴阳割昏晓。 面前像着了迷似的。这情景将泰 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
荡胸生曾云, 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 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
决眦入归鸟。 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 不怕困难、敢攀顶峰、
气势夺人。结句用“身在最高层” 以诗人登临千寻塔
飞闻不自来说缘畏山鸡身浮上 鸣 在云千 见 最遮寻 日 高望塔 升 层眼, 。 。,境拔 人 所 过说高的以来,诗点不,语境睛畏先序,之浮说应有笔云果是高,遮,“瞻正目后因远在”说为瞩结,因身之 语 但 ;在气 。 诗 一最概 若 人 因高。 就 却 一层诗 情 倒 果,
远望,一览无余的 视角直接描写,抒 发了诗人兴奋愉悦 的心情和远大的政 治抱负,反映了诗
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 人为实现政治抱负
作诗的常法,亦见出诗人构思的精 而勇往直前,无所
深。
畏惧的精神。
返12 回目录
游山西村 陆游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主旨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赏析:山峦重重叠叠,水流纵横交错, 丰年留客足鸡豚。疑似无路了,再往前行,却见绿柳成 山重水复疑无路,荫、百花盛开的乡野小村。于是诗人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情由失望变为欢欣、喜悦。这两 箫鼓追随春社近,句诗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 衣冠简朴古风存。也往往蕴含着希望。后人常用来比喻 从今若许闲乘月,人在绝望中重获生机的喜悦之情;或 拄杖无时夜叩门。喻指文艺作品情节的起伏变化,引人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主旨理解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赏析: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了 时间之悠远绵长,表现了诗人的孤 独,又表述了诗人对古代那些礼贤 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在缅怀古 人的同时,诗人写尽了自己生不逢 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