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创】小学数学讲座文稿《唤起朗读的激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唤起朗读的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中国语言文字历史悠久、灵性飞扬,而这份灵性,需要靠学生在读中感悟。
朗读,利于锻炼学生的记忆力,积累语言;朗读,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情操;朗读,利于领悟读写的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良好的的朗读效果源于激情的投入。
那如何唤起朗读的激情呢?
一、精彩的导语,激发情感
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上课,我就用课件呈现出周总理慈祥面容的照片,并如泣如诉地说:“岁月和风雨,可以洗去我们很多的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很多的往事。
但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离开了我们。
”稍作停顿,接着,老师满含悲情地启迪着学生的情感:“长安街上,挤满了男女老少,人们悲痛欲绝,一起读——《十里长街送总理》……”老师声音低沉,语言如泣如诉。
这样的导语句句动情,引人入胜,为课堂烘托了悲痛的氛围,奠定了情感的基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一种悲伤的氛围,学生也就在这种浓浓的伤感情绪中,深情地读起了课文。
二、妙趣的情境,熏陶情感
情境激趣,它是根据课文描绘的情节,运用画面、音乐、文学语言等手段,创造和再现情境。
我们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能发挥朗读的特殊效应,熏陶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与激情。
1、音乐渲染。
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也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音乐渲染,可以播放乐曲、歌曲,也可以由教师现场弹奏、演唱等。
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诗时,为激起学生朗读兴趣,上课时,随着美妙的伴奏音乐,我拿起话筒,声情并茂地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
优美的歌声,渲染了气氛,学生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
老师接着激情导语:“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如痴如醉,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让我们一起好好欣赏这如诗如画的歌词……”婉转动听的歌声、推波助澜的导语,让学生兴味盎然地朗读起来。
再如:前几天,***校长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三次擦燃火柴,看到美丽的圣诞树。
她先让学生听欢快的音乐《铃儿响叮当》,紧接着出现美丽高大、亮闪闪的圣诞树,紧接着问:同学们,听到这个音乐,谁会来?圣诞老人,你的内心(向往、憧憬),你向往憧憬着读——你的心情(激动兴奋),你激动兴奋地读——同学们,我再教你一招,点击音乐,出现圣诞树,边唱边打着拍子(哼歌),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
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
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
2、画面再现。
儿童偏重感性认识,是用图画、色彩、声音来思维的。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把课文内容转为直观的、想象的画面,再现课文内容与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把观看画面时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朗读中。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爸爸的灵柩回来的那一段,我播放课件:在哀乐声中,那钉着“蓝盔”的灵柩,随着维和部队战士的脚步,从
飞机上移下来,缓缓地向雷利走来。
画面定格覆盖着国旗的遗体,定格鲜血染红的征衣,定格腕手表浸满凝固的血的画面。
令人揪心的画面、催人泪下的哀乐,一下子揪住了孩子们的心,孩子们满脸悲伤,满含泪水。
此时此刻,再让他们朗读,孩子们一定是声音哽咽,语调低沉,字字含泪,一定是语气坚定,渴望和平。
3、语言描绘。
过渡语言的描绘在引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它通过教师对所学内容的描绘,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朗读的兴趣。
如教学《凡卡》第8自然段即凡卡诉说悲惨生活的一段,感受凡卡的悲惨,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对凡卡的同情及对老板老板娘的愤慨时,有的同学说:“我体会到了老板娘的狠毒!”有的同学说:“我想对老板老板娘说:‘老板娘,你太狠毒了!你也是母亲,你也有孩子,可‘母亲’这个字眼你不配!’”。
我接上话语:“恶毒,狠心,不配做母亲的老板娘,是那样的残忍!孩子们,把她的恶毒、狠心读出来吧!”有了情感共鸣的孩子们入情入境了,再读句子,就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如:前几天,**校长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有许多这样的设计,举其中一处为例:第四次擦然火柴那一段的朗读,试教时,总是读不出味,我思考,这时的小女孩是急切的、甚至绝望的,看到唯一疼她的奶奶,那是看到了救命稻草,她一定流着泪哭着喊道的。
于是,她这样引导::::这回,学生入情入境,朗读动情了: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同时体会到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同时产生对小女孩的同情。
三、形象的读演,促进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学过程中,抓住小学生好动的心理,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情节,创设情境,让学生形象地读演,与课文的角色融为一体,进一步感悟课文,深层次地揣摩语言、品味语言、创设语言,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如教学《两小儿辩日》,在熟读了课文,感悟了课文之后,为了激起学生朗读的激情,更进一步感悟两小儿的善于观察,勇于探索。
我设计师生合作“辩斗”:反复辩斗“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着凉乎?”刚开始语气平缓,接着师生分别加上“此言差矣”“非也”“胡说”等词语,辩斗的语速越辩越快,语气越辩越重,语调越辩越高,最后,感情激昂,互不相让。
师生“辩斗”结束后评价。
接着生生表演“辩斗”,师配以动作表演引领“一儿坚持曰”、“一儿不服曰”“一儿争辩曰”“一儿反驳曰”“一儿拍着胸脯曰”“一儿跺着脚曰”等等,学生配以叉腰、指手、跺脚、拍胸脯和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作表演。
学生的辩斗越来越激烈,两个可爱的古代“小儿”形象立体化、生动化,被还原到了现代的课堂。
再如:上《金钱的魔力》,刻画老板的金钱至上、讨好谄媚、唯利是图形象,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刻画老板喋喋不休的语言。
我们这样设计:先分四段听课文录音(我们学校非常有磁性声音的男老师的录音,一是感染,二是弄清骂的四层意思骂托德、抬身份、编瞎话、夸衣服);接着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加上惟妙惟肖的动作表情演一演,和同桌一起演后请到台上来演,在朗读表演中感悟体验,老师适时点拨提升感悟。
其中骂托德、夸衣服演得惟妙惟肖,我试试回放:把那么一套不像样子的衣服卖给一位脾气特别的百万富翁!托德简直是个傻瓜——天生的傻瓜,老是干出这类事情。
把每一个大阔佬都从这儿撵跑了,
因为他分不清一位百万富翁和一位流浪汉,老是没有这个眼光。
老师适时点拨:老板,骂得过瘾吗?你骂给谁听?骂给我听,挽回我的面子,留住我这个大顾客,为的是我的钱;再回放夸衣服的:哈!裤子没有毛病,非常合您的身,先生,真是妙不可言,再穿上背心,啊哈,又很合适!再穿上上衣——我的天!您瞧吧!真是十全十美——全身都好!我一辈子还没有缝过这么得意的衣服呢。
”采访:你为什么笑了?他把衣服都吹上天了?再采访:马克吐温,你买吗?不买,衣服都扯烂了,他夸衣服为的是让我买他的衣服,多买衣服,为的是赚我的钱。
抬身份的学生更难理解他的鬼话连篇,老师换种表演方式,师生合作表演双簧:生:这是外国的亲王定做的,您也许认识他——
师:(声音轻一点,模拟老板心理活动)压根儿没这个亲王。
生:就是哈利法克斯公国的亲王殿下,因为他的母亲病的快死了——
师:他母亲压根儿没病。
生:他只好把这套衣服放在我们这儿,另外做了套丧服去——————
师:压根儿没做丧服。
生:可是后来他母亲并没有死——
师:当然没死。
生:不过,那都没有问题,我们不能叫一切事情老照我们.....我是说....老照他们......
师:额,老照谁,我自己也忘记了。
全班同学不由自主地笑了,老师顺势问:哈哈,同学们都笑了。
笑老板(的鬼话连篇)笑老板的(讨好谄媚)笑老板的见钱眼开,唯利是图
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朗读表演中,学生明白通过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老板的魔鬼形象。
四、巧妙的评价,抒发情感。
教师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与激情。
教师从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进行巧妙的评价,学生用心倾听,积极思考、判断、表达,不但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尽情抒发情感,还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1、抓住学生亮点,鼓励评价。
课堂上,老师和同学给予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
当孩子朗读出色时,教师满脸惊喜,眼睛发亮,竖起大拇指,激情评价:“你读得真精彩!请你再读一遍,让同学们跟你学。
”“你读得太好了,老师和同学们都被你陶醉了!”“你读得真是声情并茂,老师和同学们也感动了!”孩子们倍感受到器重,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欣然奋发,兴趣盎然。
2、抓住语调变化,赞美评价。
教学《灰雀》时,学生语气着急,读出了列宁的着急心情,老师赞美道:“老师从你着急的话里知道你读懂了列宁的心思,你体会得真好!”学生叹着气,惋惜地读,老师评价:“我听出了你特别的惋惜,我们也像他这样读。
”
3、抓住表情变化,巧妙评价。
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指导了朗读严监生临死前的
表现的句子,当学生皱着眉头,瞪圆眼睛,狠摇脑袋,紧并双指,生气地朗读,老师巧妙评价:“我看到了一个气急败坏的严监生!你真是他的知音啊!我们也像他带着这样的表情这样的动作生气地读!”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不但体会到了严监生的生气的心情,吝啬的形象,而且学到了朗读的技巧,一定能绘声绘色地朗读。
还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倒数第二自然段,老师通过两个句子对比,一个孩子分析得很到位,“旧年的大年夜”和“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和“小小的尸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对比,巨大的讽刺,更加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我们可趁机表扬:“你太会读书了,你是安徒生的知音。
你能读出这种对比讽刺,读出小女孩的悲惨吗?”学生读得眼圈发红:“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
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
唤起学生朗读的激情,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读,快乐地读,体会读书的乐趣,渐渐地养成爱读书,自觉读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