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布局特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掌握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高考考纲>
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重难点>
重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布局特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难点: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布局特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任务驱动法加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复习思考的指向性,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多向思维能力。
2.利用讲练结合并配合多媒体素材展示的方式进行复习,加强对知识内容拓展思考的能力。
3.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情境创设的学习过程中,增加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资源观。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启示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情】作为复习课,学生已经掌握了必修二有关农业和必修三前两单元有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知识,作为东北地区的背景材料初中已经学过,学生欠缺的是对于农业的生活体验。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回顾梳理—回扣理论依据3分钟
1.检查课前布置任务,请学生结合教材及教辅材料进行知识梳理。
课前任务:回顾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地域类型的特点、形成条件,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导入:课堂提问: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
教师点评效果,进入本节课主体:结合所学农业的区位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
15分钟
1.教师出示幻灯片,展示东北地区的图文材料,各小组依据农业的相关知识,结合老师提供材料,以及课本知识在自己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条件,布局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并派代表阐述。
(1)条件:提醒学生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三大条件,有利、不利两个角度去分析评价。
(2)布局:提醒学生结合东北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综合考虑所有因素,依据地形、气候两大方面,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
(3)特点:提醒学生主要从生产规模大小、商品率高低、机械化水平高低、科技水平高低、等方面去分析。
学生不难得出东北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要让学生学会与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商品谷物农业的不同点,启发学生能从中学到借鉴之处。
(4)问题:提醒学生要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角度,分析产生的生态破坏(环境问题)。
(5)对策:提醒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针对出现的环境问题,对症下药,提出措施。
2.通过复习,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农业区域发展的方法和思路。
三、拓展延伸—举一反三,活学活用10分钟
选取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作为延伸扩展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农业发展的方法和思路
对课本知识点及能力培养进行有效延伸,培养学生活学活用能力。
提醒学生:不同地区因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不同,农业的发展方向也不同。
自然条件: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光水热充足;
水源: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土壤:红壤广布,呈酸性,肥力低;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稠密
提醒学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结合自身条件应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立体农业。
四、高考链接—实战演练10分钟
1.针对文科班本身学习任务和特点,对本节知识点在近年高考中出现的典型试题进行练习。
总结材料型习题的答题技巧,不能抛开材料直接看问题,要学会在材料中查找有效关键词,并与问题题眼相对应,帮助学生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综合题答案来自于课本的知识结构(农业的区位条件),材料(文字、图表),题干设问。
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以及如何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对试题中涉及相关的农业知识进行补充,帮助学生拓宽知识维度。
材料案例选取方面着重强调我国目前农业出现的问题,拓展延伸知识点过程中也引发学生爱祖国建设祖国关注农业发展的思考。
五、课堂小结—回扣考纲 3分钟
结合对我国东北地区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分析,一个地区的农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让学生派代表总结
六、当堂检测—小试身手3分钟
读图,完成1~3题。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
A.热量和水分较充足而且配合好,雨期短,光照条件好
B.土壤肥沃,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
C.降水条件比南方地区好
D.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都比南方地区好
2.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共同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A.春小麦、大豆B.冬小麦、玉米
C.棉花、水稻D.高粱、亚麻
3.图中A表示的地形区是()
A.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
B.东北重要的谷物农业区——松嫩平原
C.东北主要的玉米生产区——三江平原
D.东北主要的黑土所在区——三江平原
4.东北地区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依据是()
A.地形多种多样
B.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C.气候条件的制约
D.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5 .东北地区水稻多种植在( )
A.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
B.松辽平原
C.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D .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 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6.下图中A 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六、课后作业—落实巩固1分钟
1、对复习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总结,对本课完成的习题错误选项进行原因分析,
2、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我们家乡东平农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本节课主要学习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材以东北地区为例,阐述了农业发展的条件,布局特点,
以及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探究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思路。
作为新授课,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思路,东北地区的相关材料学生初中已经熟悉,可以作为背景材料。
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知识,结合课本对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提出如何布局,并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据可持续发展思路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然后延伸扩展,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农业的发展思路作为提高巩固。
讲解本节课的难点已有知识和现有知识的结合。
本节课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对于东北地区和南方低山丘陵的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可持续发展的方法途径已经掌握,不足的是方法思路和具体区域的结合。
评测练习
读图,完成1~3题。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
A.热量和水分较充足而且配合好,雨期短,光照条件好
B.土壤肥沃,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
C.降水条件比南方地区好
D.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都比南方地区好
2.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共同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A.春小麦、大豆B.冬小麦、玉米
C.棉花、水稻D.高粱、亚麻
3.图中A表示的地形区是()
A.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
B.东北重要的谷物农业区——松嫩平原
C.东北主要的玉米生产区——三江平原
D.东北主要的黑土所在区——三江平原
4.东北地区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依据是()
A.地形多种多样
B.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C.气候条件的制约
D.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5 .东北地区水稻多种植在( )
A.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
B.松辽平原
C.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D.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6.(2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 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 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图 6 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7 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8 分)
7.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本节课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对于农业的区位因素已经基本掌
握,不足的是在具体分析某些区域的发展条件时,还不能因地制宜把方法思路具体到区域中,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的驾驭程度还有些欠缺的地方。
本节课的课标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根据本节课的课标,作为新授课,我把目标定位在结合实例,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评价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布局特点,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作为案例,我重点以我国东北地区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为例,来分析农业发展的条件布局,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