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跟踪检测:第2单元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课时跟踪检测
1.下图再现了商鞅到秦国后,秦孝公与商鞅促膝长谈,并决定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场景.某同学要为该图片命名,最恰当的选择应是( )
A.强者的共鸣B.弱者与强者的结合
C.殊途同归D.知人善任
解析:选A 商鞅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从政愿望,可谓“强者”;秦孝公渴望改变秦国的落后局面,实现富国强兵,也可谓“强者”.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剃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 )
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
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
解析:选D 据题干信息可知,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这就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本题选D.
3.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表明商鞅实行( )
A.农商皆本政策B.奖励耕战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D.中央集权政策
解析:选C 材料中提到“本业”“末利”,在封建社会,“本业”指农业,“末”指的是商业,材料中对于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人要进行奖励,对从事工商业或因懒惰而陷于贫穷的人进行惩罚,就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故C项正确.
4.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 )
A.世袭B.多生产粮食布帛
C.经营工商D.取得军功
解析:选D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考查商鞅变法中的军功制——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来授予不同级别的官职,所以他最合法的途径只能是D项.
5.《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 )
A.主张立法为民B.强调有法可依
C.关注法律实施D.重视赏罚并重
解析:选C 由“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可知,商鞅关注的是法律的实施,故C项符合题意.
6.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田界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解析:选A 由题干关键信息不允许私动田界,这体现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本题选A.
7.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 )
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
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
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解析:选 C 材料中“分家”“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诸子有份”等信息与传统宗法观念不符,故本题选C.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
8.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 )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
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解析:选C 商鞅所处的历史环境正值封建农业生产方兴未艾,农业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需要促进农业的发展,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所以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而黄宗羲生活的历史时期正值明末清初,他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原因是工商业获得一定发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他的主张顺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故选C项.
9.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是一次历史性突破,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以来逐步形成的二十等爵,是秦汉最有特色的制度之一.它以军功为拜爵依据,打破依宗法身份获取爵位的传统,通过细密的位阶将悬隔的贵族、平民两阶层沟通起来,为下层民众提供了一条上升道路.
——孙闻博《二十等爵确立与秦汉爵制分层的发展》
材料二:军功爵制相对于五等爵制对国民有着更好的激励作用……相比于东方各国,秦人尚功利轻伦理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君主的强有力支持和平民的热烈响应是这一新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全秦推行的根源,最终助其统一天下.
——周建波《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国能够推行军功爵制的社会基础,并概括军功爵制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目的,“军功爵制”,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奖励军功的方式来刺激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第(2)问,第一小问基础,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可知,秦人崇尚功利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以及平民阶级对军功爵制的热烈响应,这些都是该制度在秦国能够迅速推行的重要基础;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军功爵制对于日后秦国的一统天下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答案:(1)特点:军功拜爵;直接目的:打破宗法传统;沟通贵族与平民阶层.
目的:增强军队战斗力.
(2)基础:秦人崇尚功利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平民的热烈响应.
影响:统一天下.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秦国面临的政治环境,商鞅提出怎样的改革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措施对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结果如何?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解析:第(1)问,“政治环境”从时代背景、自身实力和所处地理位置来分析;“改革措施”结合商鞅变法的政治和军事改革举措回答即可;“突出表现”从对旧势力和新兴力量的影响上分析.第(2)问,“原因”从发展行业和目的上分析;“结果”依据所学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分析;“措施”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概括.
答案:(1)政治环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秦国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
措施:军功爵制(军功授爵制度).
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宗室地主势力日益衰落,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秦国统治阶级的主要支柱.
(2)原因: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经济实力,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
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秦国的政治威望,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使秦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了优势.
措施: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经济上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