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
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
”这一现象说明
A. 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明显下降
B. 垄断产生克服了生产的无计划性
C. 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D. 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答案】C
【解析】
“电报和海底电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说明通讯工具的革新导致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是世界市场发展问题,农产品价格上升和下降与市场需求有关,故A项错误;垄断组织不是材料体现的主要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产品只是举例子,不能说明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故D项错误。
2.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严格限制
B. 辛亥革命后为资本主义扫除一些障碍
C. 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实业救国思潮及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答案】A
【解析】
1916年,清政府已被推翻,民国建立,中国民族工业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符合本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故答案选A。
3.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的到来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中国科技成就是
A. 地动仪
B. 造纸术
C. 雕版印刷术
D. 罗盘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指南针用于航海,它传入欧洲以后,促进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D项正确。
地动仪是东汉张衡发明的,没有对“近代世界”的到来产生了重大影响,排除A。
造纸术最早在西汉已经发明,后传入欧洲,但没有对“近代世界”的到来产生了重大影响,排除B。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但没有对“近代世界”的到来产生了重大影响,排除C。
【点睛】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的到来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中国科技成就”,结合四大发明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4. 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
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这种变化反映了
A. 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
B. 火药用于军事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
C. 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
D. 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透过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结合材料“筑城技术更加注重城墙的坚固性;城市商业繁荣,打破坊市界限。
”究其原因宋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巩固统治的需要;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
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 市的发展
5.汉代民间的原始宗教信仰的主要特点是多神崇拜,最为流行的当属祖先崇拜。
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祭祀祖先成为汉代民间的重要风俗。
这反映了汉代
A. 宗法制度体系日益完善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君权神授被人们普遍接受
【答案】B
【解析】
“祖先崇拜”属于伦理道德的层面,说明汉代统治者借助于人伦秩序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论述祖先崇拜的作用,并不能说明宗法制度体系日益完善,故A项错误;促成祖先崇拜的不是皇权至上,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不是君权神授思想,故D项错误。
6.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
朱赢的这一做法
A.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 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答案】C
【解析】
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把理学思想融入《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中,促进儒学的世俗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A;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并非以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为标志,B错误;《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主要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D错误。
7.莱布尼茨说:“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
”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①缺乏数理逻辑推理
②不重实用
③不注重科学分析
④注重经验总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人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数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注重经验总结和实用性,但是缺乏逻辑推理,不注重科学分析,排除②,选择C项正确。
其他组合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宋理宗读了朱熹的书后,感慨地说,“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并追封朱熹为“太师”,还把他的牌位放进孔庙从祀。
宋理宗的言行
A.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表明理学得到普遍认同.
C. 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 强化了理学的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理学在南宋时期被作为官方正统哲学,宋理宗“追封朱熹为“太师””显然是强化理学作为封建教化功能作用,故D项正确;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是西汉时期,故A项错误;B中普遍认同说法绝对,排除;C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宋高宗认为:“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当时的海外贸易
A. 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B. 重视买卖船舶获利
C. 主要服务于皇室享乐
D. 是国库最重要的财源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市舶之利,颇助国用”“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可知,政府积极支持海外贸易,故A项正确。
题干强调政府支持海外贸易,没有涉及买卖船舶获利,排除B。
题干反映政府对待海外贸易的态度,与服务皇室无关,排除C。
在中国古代,农业税收是国库最重要的财源,且题干没有涉及政府财政收入,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抓住题干信息“市舶之利,颇助国用”“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等,逐一排除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0.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人阶层靠拢。
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
这
一现象说明宋代
A. 四民界限渐趋消失
B. 社会传统信仰彻底改变
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 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答案】D
【解析】
宋代以前商人地位较为低下,士商不结合,材料宋时期商人向士人阶层靠拢,纷纷加入商人行列,说明士商阶层相融合流,故D项正确;传统士农工商的界限没有消失,故A项错误;社会信奉“学而士则优”的信条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儒家思想地位仍然占据主导,故C 项错误。
1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
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2.1951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规定“凡公私纱厂自纺部分的棉纱及自织的棉布,均由国营纱布公司统购”。
1953年10月,颁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
这
A. 规范了私人资本主义经营的各种行为
B. 解决了广大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
C. 成为了“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举措
D. 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国营纱布公司统购”“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主要目的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进行,故D项正确;规范了私人资本主义经营是三大改造任务,A错误;建国初期经济比较困难,这一举措很难解决了广大人民基本生活资料,B错误;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C错误。
13. 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
A、B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C为西汉时期的思想。
14.下表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成就分布领域及数量,造成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结果
B. 儒家思想重视民生的表现
C. 统治者的客观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产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表内容可知,中国古代领先的科技领域,多数与农业生产相关,如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水利等领域。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因此科技成就也与自然经济有关。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本原因”的要求,排除B、C、D
项。
15. 据百度百科介绍,中国古代有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科学巨著,其资料被达尔文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引用。
这一著作很可能是:
A. 《本草纲目》
B. 《农政全书》
C. 《授时历》
D. 《天工开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依据所学可知,《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被称为“东方药物巨典”,其中的动植物记载有可能被达尔文所引用;《农政全书》是一部农学著作,主要是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对达尔文的参考价不大;《授时历》是一部历法、《天工开物》是手工业著作,都不可能为达尔文所借鉴。
所以应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发明和发现的国度”·古代的科技成就
16.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
A. 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 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 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 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答案】B
【解析】
A属于法家的主张,故排除;C中的“追求平等”属于墨家的主张,但墨家不维护地主利益,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D属于儒家思想主张,故排除;儒、墨、道、法四家学说都有关于治理国家的主张,也都希望实现自己阶层的人生理想,故B属于其共同之处。
17.朱熹《语类》:“昨日虽看义当为然,而却又说未做无害;见得利不可做,却又说做也无害;这便是物未格,如未至。
今日见得义当为,决为之;利不可做,决定是不做,心下自肯自信得及,这便是物格,知得至了。
”对其阐述理解正确的是
A. 注重道德实践
B. 提倡心性修养
C. 强调重义轻利
D. 批判虚假说教
【答案】A
朱熹的理学讲究格物致知,通过实践达到理学途径,“利不可做,决定是不做,心下自肯自信得及,这便是物格,知得至了”显然是注重道德实践,A正确;B属于心学主张;C属于先秦儒家思想特点;D是李贽思想特点。
18.“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
”“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文人画
A. 在理学影响下兴起
B. 画家文化素养多元
C. 注重追求逼真摹写
D. 满足市民文化需求
【答案】B
【解析】
文人画反映的是士大夫阶层的文化需求,追求抒情写意,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具有艺术性、文学性、哲学性,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故答案为B项。
文人画在唐朝时期产生,排除A项;C项不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排除;文人画主要是满足知识分子的文化需求,排除D项。
19.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
”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 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B. 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 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 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中的“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可以排除AB,看出D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反映出C的内容,故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名师点睛】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前期中国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制度到思想观念的转变,但对东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肯定的片面看法。
20. 陈独秀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做机器、牛马、奴隶看待。
”这表明陈独秀A.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 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思想
C. 主张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 否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陈独秀强调了新文化运动应该让劳动者觉悟,让资本家平等看待劳动者,由此可见陈独秀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1.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A. 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B. 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D. “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孝悌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它适应农耕自然经济巩固家庭、家族关系的需要,按血缘关系结合的宗法团体有助于抵御自然和社会风浪,故A项正确;B项是孟子提出,故时间也和题干不对应,排
除;C项是董仲舒提出,时间不对应题干,排除;D项属于文化现象,排除。
22.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说明军机处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故答案为D项。
A项“专管军务”说法错误,B项“专理刑狱”不符合史实,排除AB项;军机处机构简单,排除C项。
点睛: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将各种诏令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军机处的设置,使得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23.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
这说明五四运动
A. 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
B. 引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觉悟
C. 展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
D. 展示了工人阶级作为主力军的光辉形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1919年”“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由此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五四运动学生游行过程来看,支持者有人民、巡警等多方面的力量,B项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学生游行,没有涉及工人阶级,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19年”“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影响分析解答。
24.2015年5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参加了俄罗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周年莫斯科红场阅兵仪式,展示了我国作为和平大国的国际形象,这支军队创建于
A. 黄花岗起义
B. 武昌起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答案】C
【解析】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结合体中所表达的含义,我们可知本题选择C选项。
A、B选项所在的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D选项所在时期人民军队已经建立。
25.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明遗民陈忱托名雁宕山樵作了一部《后水浒传》。
他说:‘宋江死了以后,余下的同志,尚为宋御金,后无功,李俊率众浮海到暹罗做了国王。
’”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 阶级矛盾的尖锐
B. 对外交往较频繁
C. 民族矛盾的尖锐
D. 封建统治的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遗民陈忱托名雁宕山樵作了一部《后水浒传》”、“尚为宋御金”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清初知识分子的抗清思想,据此可以推断当时民族矛盾的尖锐,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矛盾的尖锐,而不是阶级矛盾的尖锐,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对外交往频繁的信息,且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封建统治的衰落,而是强调民族矛盾的尖锐,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材料二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
——《宋史·朱熹传》材料四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
(2)材料三中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
综合上述四则材料,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君权”有何共同认识?
【答案】(1)因素:民心的得失。
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
思想: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目的:神化君权;警诫君主。
(2)关键:正君心。
途径:存天理,灭人欲。
价值: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认识:限制君权。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失其民,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即可回答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民心的得失。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
(2)据材料二“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是神化君权;警诫君主。
(3)据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正君心。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存天理,灭人欲。
(4)据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5)本题要求学生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君权”有何共同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共同认识是限制君权。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黄宗羲思想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认为,在17世纪开启之际,王权事实上占据着决定性的主宰地位;17世纪结束之际……国王拥有立法权,不过他绝无胆量运用这一特权。
国王有权任命大臣,不过下院的一通演说就可以随时迫使国王放弃任命,国王有宣战权,不过若没有议会的支持,战争恐怕一天都维持不下去。
——摘自林国荣《历史上的人权》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将孟德斯鸠的横向分权思想和杰斐逊地域纵向分权理论写入其中,还通过比例制和平等制相结合的设计思想,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试图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陈会颖《大国崛起的文化解读》(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麦考莱所认识的英国王权变化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阐释宪法所体现的立法权中“比例制和平等制相结合的设计思想”。
【答案】(1)光荣革命后,国王权力的来源不再是神而是议会;《权利法案》的颁布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如答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也可给分)。
(2)阐释: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2名,任期6年,每2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主要体现了立法权中的平等制。
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2年,主要体现了立法权中的比例制。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17世纪结束之际……国王拥有立法权,不过他绝无胆量运用这一特权”、“国王有权任命大臣,不过下院的一通演说就可以随时迫使国王放弃任命,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