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孟子》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读论语孟子心得体会范文(13篇)

读论语孟子心得体会范文(13篇)

读论语孟子心得体会范文(1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读论语孟子心得体会范文(13篇)我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很多收获,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些收获进行总结和梳理。

《论语—宪问》、《论语—子路》和《孟子》比较阅读

《论语—宪问》、《论语—子路》和《孟子》比较阅读

《论语·宪问》、《论语·子路》和《孟子》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材料二: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材料三: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孟子》)【注】①时:随时而变。

1.材料一中的“谅”意思是_________,材料二中的“狷”意思是_____2.材料三中,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请结合材料一、二说说孟子这样评价的理由。

【答案】1.信,这里指小信。

狷,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2.①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遵循了舍小节取大义的原则,肯定了管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表现了孔子评价人物的灵活性。

①材料二中,孔子认为如果“中行”之士不可求,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但一定要和积极向上的狂放之人或不肯做坏事的狷介之人结交。

说明孔子在人际交往上既有变通又有原则性。

所以,孟子认为孔子能够顺应时势的发展,审时度势,是“圣之时者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1)本句意为: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信。

谅:小信。

(2)本句意为:那就一定结交狂放之人和孤傲自守之人吧。

狷:胸襟狭窄,性情急躁;洁身自好,性情耿直。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材料一中,管仲没有为公子纠殉难,还辅佐了曾经的敌人,看似不符合个人修养对“仁”的要求,但孔子认为他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让百姓沐浴恩泽,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了“仁”,体现了孔子评价人物富于灵活性,不刻板。

材料二中,孔子表达了在找不到中道之士结交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狂放之人和狷介之人”结交,因为他们积极向上,不做坏事。

(文言文小阅读节选)《孟子》《论语 颜渊》

(文言文小阅读节选)《孟子》《论语 颜渊》

参考《翻译,笔记本上完成字词句式翻译整理参考《翻译,笔记本上完成字词句式翻译整理参考《翻译,笔记本上完成字词句式翻译整理参考译文:燕国背叛齐国。

齐王说: “对孟子我感到很惭愧。

”陈贾说: “大王不必犯愁。

大王自己觉得和周公相比,谁更仁德明智呢?”齐王说: “啊!这是什么话!”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般人叛乱。

(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

仁和智,周公还未能完全具备,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到孟子时向他作些解释。

”(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孟子说:“古代的圣人。

”陈贾说:“(他 )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是这样。

”陈贾说: “周公是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的吗?”孟子说: “(周公)不知道。

”“既然这样,那么(岂不是)圣人也会有过错吗’”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 ,(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情有可原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照样犯下去。

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

现在的君子,岂只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解。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亲近,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仁爱;管理别人,却管理不好,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明智;礼待他人,却得不到别人回应,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够恭敬。

所做的事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他。

”(《孟子·离娄上》)盂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

放弃了大道不走,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要赶紧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去寻求。

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田来罢了。

”(《孟子·告子上》盂子说:“五谷是庄稼中最好的品种,如果不能成熟,反而不及秭米和稗子。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比较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比较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比较阅读及训练1.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③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不亮④,恶乎执?”(《孟子·告子下》)【注】①輗(ní):车辕和车辕前横木相接的木销子。

②軏(yuè):义同“輗”。

③硁硁(kēnɡ):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④亮:通“谅”,诚信。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选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在对待是否诚信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B.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

“民无信不立”,说明治理国家要得到百姓的信任。

C.“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由此可以推断出“小人者,言必信,行必果”的结论。

D.以上选文可以看出孔孟在对待诚信问题上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2)不少人都把“言必信,行必果”当作座右铭,根据上面四个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注】①彻:通“撤”,撤除。

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论语、孟子》选读名句填空.

《论语、孟子》选读名句填空.

《〈论语X孟子〉选读》名句填空班级姓名从孔钙孟子—1,子曰:“吾+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一=嗣〉2,子曰:“老者安之.怀之。

"一《岫3,子曰:"十室叫・,......「...........「不如丘之好学也。

”一《论语》4.,于我如浮云。

一(论语>5.其为人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一一《论语〉6,孟子日:“鱼逾2地』1基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章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一《孟子〉7.仁者不忧,二匚,勇者不虬——《论语)二、人的,,•,“,•“,•,“,•“,•,“,•“,•,“,•“,•,“,•“,•,“,•“,•,“,•一8.子日:“人之生曲云9.子曰:“乡IB,10.子曰:“性相近也,11.住者不可谏,12.举直错诸枉,g-n?-Da——□□□□□o=^一《论语》'。

”——《论语》《孟子》口口口口口门Lrr一------人皆有之・13.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皆有之;,人皆有之°L一一一一一二子》三、仁者爱人:................=14.子曰:“志士仁人,二•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口,口;知者乐,仁者寿。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匚也当(瞥语,5=16.子曰:“人而无AL□□□□□=a-——《论语》17.子日:“君子喻于义,口口□□□”——(论语〉18.子曰:“君子和而不帏=玲:于日:“君子病无能篇,□□□□□论语论语2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o——《论语〉21.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22.子日:“己欲立而立人,□□□□□□□□,无耻矣。

”——《孟子〉o”——《岫23.孟子日:“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口口口□□仁民仁民而爱物。

叩叫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孟子〉而24,子曰:“仁者安仁,□□□□□《论语》t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孟子》、《庄子—养生主》文言文比较阅读

《论语》、《孟子》、《庄子—养生主》文言文比较阅读

《论语》、《孟子》、《庄子—养生主》文言文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节选自《论语》)乙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丙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①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②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③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注】①介:只有一只脚。

一说“介”当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

《论语》阅读答案

《论语》阅读答案

《论语》阅读答案《论语》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注释:【1】处:处在、居处。

【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

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12.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

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②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

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论语》阅读答案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根据原文填空:_____________。

《论语》和《孟子》

《论语》和《孟子》

从以上种种,都可以看出 《论语》的写作技巧是很高明 的。
(不 的已 但 跟 篇成 题经 是 弟 名意 目向 三 子 《 )思 有专 言 共 孟 是。 进论 两 同 子 名“ 步体 语 编 》 词学 ,过 式 集 一 ,而 《渡 的 的 共 说” 论。 独 , 是 明第 语这 白 虽 七 有一 》七 越 然 篇 进, 的篇 来 它 。 步“ 题的 越 还 它 。学 目题 少 是 是 而 根目 , 语 儒 ” 本是 而 录 家 根 不独 对 体 的 本 懂立 话 , 第 不 ,的 越 跟 二 是 词来《位 个 语越论大 词 ,长语师 , 比,》孟 《 《有差子 孟 论一不 子 语些多 》 》 ,
孔子的志趣
《论语》里还有一些生活片段反映孔子跟某些人之间的复 杂关系,那就不是对话了,而是具有一定情节和波澜的小故事, 像《先进》篇记录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和孔 子围坐,这篇文章很长,可能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篇, 这篇文章涉及到孔子和学生们随便聊天的一个场景,截取一个 真实的生活横断面,既记言谈,又传神情,还表达了师生间平 等和谐的气氛,还点染出人物的不同风貌,把孔子的雍容平和, 子路的心直口快, 冉有,公西华的谦和逊让,曾皙的卓然不群,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里最感兴趣是曾皙。当孔子问到其他学生的理想是什么,别 人说完了,就问了他的想法,他正在弹琴,鼓瑟,满不在乎。 (孔子)就问他:曾点,你怎么样啊? 曾点就慢慢地把乐器放下来,回答说:我跟他们三个都不一样。 孔子说:没有关系嘛,亦各言其志也。曾皙就说了:我的志向 是什么呢?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 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 先进】 我很赞成你的理想啊。这段文章用几句话就画出了一幅色泽鲜 艳的春游图,连孔子也叹赏。这个不是做官,而是从事教育, 和学生在一起春游,孔子的理想也是做一个教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论语学而》《孟子尽心上》比较阅读及答案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论语学而》《孟子尽心上》比较阅读及答案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论语学而》《孟子尽心上》比较阅读及答案翻译【高中文言文阅读】《论语?学而》《孟子?尽心上》比较阅读及答案翻译文化经典阅读(6分)9、写作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6分)(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化经典阅读(6分)9、写作下面两段文言文,提问问题。

(6分后)(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告诸往而知来者。

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二)孟子曰:“孔子尼里东山而小鲁,尼里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奇怪的是水。

神思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存有明,容光必照曝光矣。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没用;君子之志于道也,未成章不超过。

”(《孟子·尽心上》)(1)子贡引用《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道理?(3分)(2)恳请分别表示“宣告诸往而言来者”和“君子之志于道也,未成章不超过”所涵盖的自学道理。

(3分后)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写作答案网整理9.(1)旨在表明人(君子)巴格莱切磋琢磨器物(骨、角、象牙、玉石)那样,坚持不懈崇尚自身健全。

(2)“告诸往而知来者”: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参照译文】(1)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2)孟子说道:“孔子荣登了东山,真的鲁国变大了,荣登了泰山,真的天下变大了。

《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熟读

《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熟读

朱熹认为:《四书》应当依照《⼤学》、《论语》、《孟⼦》、《中庸》的次序来读。

先读《⼤学》,以⽴其规模。

这就好⽐建造房⼦应当先打好地基。

《⼤学》包含的是为⼈为学的纲⽬。

“⼤学”的意思,便是教⼈学做⼤⼈,为⼈为学要先⽴⼀个做“⼤⼈”的规模。

做“⼤⼈”的规模是从“格致诚正”,⼀直到“修齐治平”。

⼀个“⼤⼈”不仅体贴、理解天地万物,省察⾃⼰内⼼的每⼀个念头,⽽且⼼怀家国天下,更为重要的是,“⼤⼈”将万物、⾃⾝与天下贯通成⼀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因此,《⼤学》不仅展现了⼀个包括“万物——⾃我——他⼈”的阔⼤⼈⽣内容,⽽且厘清并指明了⼈⽣努⼒的⽬标与次第。

所以,朱⼦强调,《四书》应当先读《⼤学》,可以把《⼤学》的内容作为⼀个构架,然后再将其他书填补进去。

次读《论语》,以⽴根本。

《论语》是孔门诸弟⼦答问的记录,孔⼦的语默静动皆有记载,最为亲切可信。

儒家思想的精义亦囊括其中。

因此,次读《论语》,可以从中了解并体悟圣⼈中正平和之道。

次读《孟⼦》,以激其发越。

《孟⼦》⾔:“吾养吾浩然之⽓。

”《孟⼦》的⽂⽓极为雄壮,如孟⼦其⼈,泰⼭乔岳。

儒家以孔⼦发端,孟⼦畅其源流。

朱⼦以《孟⼦》次《论语》,是在学者⼤根⼤本确⽴之后,激发其昂扬的志⽓。

如《易·乾》云:“天⾏健,君⼦以⾃强不息”,读《孟⼦》,以激其发越,即是期望通过阅读《孟⼦》来激发学者乾健不已的精神。

最后读《中庸》,以尽其精微。

《中庸》⼀书难读,初学者未当理会。

需要在其他三书都读完了,于其中道理都有所了悟之后再来读。

朱⼦在《中庸章句》中称其为“孔门传授⼼法”,“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因此,《中庸》的道理⾮常精奥,要放在最后来研究。

《四书》的阅读次序,不仅包含了朱⼦对于《四书》内容的理解,⽽且也蕴涵了朱⼦⾃⾝⽴教教⼈的深意。

关于《四书》具体的阅读原则与⽅法,朱⼦曾说:讲习孔孟书。

孔孟往矣,⼝不能⾔。

须以此⼼⽐孔孟之⼼,将孔孟⼼作⾃⼰⼼。

要须⾃家说时,孔孟点头道是,⽅得。

高中文言文《先秦诸子百家》专题解析

高中文言文《先秦诸子百家》专题解析

高中文言文《先秦诸子百家》专题解析高中文言文《先秦诸子百家》专题解析一、《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个人修养的言论。

阅读下列语段,并回答问题:(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1、孔子认为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是什么? (2分)答案: “恕”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析:子贡(孔子的学生)问道:是否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孔子答:那大概就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而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

体会:孔子主张“以宽恕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了千百年来流传的佳句,表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主张。

反映了孔子“仁”的学说的一个方面,也是谈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为别人考虑,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曾子认为每天应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自省?(3分)答案: 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解析: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家人或别人撒谎;有没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定的惩罚。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部分)

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部分)

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探考情 悟真题 【考情探究】考纲要求五年考情 出处 常考题型考点年份 理解分析 评价 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 2019 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 的说法。

2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

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论语》 《孟子》 填空题 简答题 2018 2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论语》 2017 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子贡属于 。

2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论语》 2016 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24.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自选模块,材料选自《墨子·节用》 2015 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

24.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自选模块,材料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预测热度 ★★★★★ ★★★★★分析解读1.从2017年起,《<论语>选读》被列入限定性选修,在全国上下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变化也是大势所趋。

与前几年泛泛考查传统文化不同的是,题目中必定会出现《论语》的内容,出题者可以考查《论语》课内与课外材料的互证与比较,也可引《论语》中的一则或一段后人对其进行研究、讨论的材料,亦可将《论语》中的内容与其他诸子百家的著作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总之,这类题往往针对传统文化经典中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和个人修养等,要求学生依据文段,联系现实,回答问题。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孟子三章》比较阅读(一)【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已取得的成就。

③草昧:这里指混乱的时世。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2)困于心,衡( )于虑(3)创业与守成孰( )难(4)徵与吾共安( )天下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第一段连用排比句的好处是什么?(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5.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

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Word版含答案

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Word版含答案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1.【2009.浙江】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默写题:(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2.【2010.浙江】(1)《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选3小题)(1)谨庠序之教,,。

(《孟子》)3.【2011.浙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题。

(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4.【2012.浙江】《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1) (2)(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阅读《论语》《孟子》,加强传统文化学习

阅读《论语》《孟子》,加强传统文化学习

摘要:我国现处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期,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更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伟大任务。

阅读《论语》《孟子》,有利于语文学习,有利于加强传统文化学习。

关键词:《论语》《孟子》传统文化在我省重新加入到高考全国统一考试行列之后,再提《论语》《孟子》的学习,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不识时务。

但我还是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

从语文教学的要求来看,语文教学原本担负着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

我国现处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期,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更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伟大任务。

事实上,2003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就在多处有明确表述:“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应“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

孔子孟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论语》《孟子》作文儒家文化的经典,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能有所了解,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

关于这点,在这里我不赘言了。

从语文教学的方法看,也有必要阅读《论语》《孟子》。

理由如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长期以来我们似乎一直是这样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一节课用大半时间,就一小段文字条分缕析地告诉学生几个步骤———先抓住中心句,注意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还要捕捉作者在文中暗含的思想信息……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

我们渴望在这样举一反三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实际效果并不如愿。

课堂教学并不能实现教师预期的目的。

这不能不让我们对阅读教学的目的以及我们的训练方法产生深深的思索。

《论语》与《孟子》课件

《论语》与《孟子》课件

---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对仗工整,排比,叠句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孟子》文风
BOYS
·深入浅出
比喻: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 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告子上》
类比:
对话体:以对话为结篇方式,展开论述。它体现了对话者的在场性,生 动形象。
专论体:即专题论文,围绕某一论题展开论述,论点明确,中心突出, 文字之间有内在逻辑联系,注重谋篇布局。
《孟子》文体
BOYS
·辩论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
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论语》多为口语 语言质朴凝练 《孟子》思辨气息浓厚 文采华瞻流利
• 修辞手段
《论语》多比喻 多比兴 《孟子》多譬喻 多排比
BOYS
《论语》叙事风格
BOYS
• 《论语》所记录的言语与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 完整的篇章。
• 叙事部分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同时又很生动自然,寓意深远。
• 说理明晰,逐层批驳,气势凌人,激越时有偏激语、骂詈语,多连问排比
• 篇幅由短而长,由单纯的一问一答发展到有对话场面的描写、人物情态的刻 划以及互相间的辩答驳难。
• 除了通过对话展开论辩的文章,还有一些单篇议论文章,也是有力的议论文
《鱼我所欲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
《论语》语言风格
BOYS
• 浅近易晓,通俗平易、明白晓畅
BOYS
《论语》思想价值
BOYS
主要内容

《论语》与《孟子》阅读答案

《论语》与《孟子》阅读答案

《论语》与《孟子》阅读答案《论语》与《孟子》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与《孟子》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与《孟子》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

”(《论语·公冶长》)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注】①怨是用希:是用,因此;希,通“稀”。

(1)孔子提出了哪些“远怨”的方法?请简要概括。

(2分)答:(2)在品德修养上,孔、孟为什么都主张“反求诸己”,请简要分析。

(4分)答:参考答案:9.(1)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②不计较过去的仇怨。

(每点1分)(2)“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

因为孔子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孟子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

(孔、孟的理由各2分)【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②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③孟子说:“爱别人,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程度;礼貌待人,别人却不理睬,就要反问自己恭敬的程度。

行为有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都要反过来求问自己。

”《论语》与《孟子》阅读答案2(一)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 告子下· 一六》)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①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②者。

孟子》与《论语》同是国别体散文

孟子》与《论语》同是国别体散文

孟子》与《论语》同是国别体散文
摘要:
1.《孟子》与《论语》的共同点:国别体散文
2.《孟子》的特点:逻辑严密,论述深刻
3.《论语》的特点:言简意赅,语言生动
4.两者的关系:相互补充,共同传承儒家思想
正文:
《孟子》与《论语》同是国别体散文,这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两部重要著作。

国别体散文是一种以国家为单位,记载各个国家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散文体裁。

在先秦时期,这种文学形式十分流行,其中,《孟子》和《论语》是其代表作。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作者是孟轲。

这本书以对话的形式,详细阐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论述深刻,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可操作性。

他主张仁政,提倡爱人,反对暴政,呼吁社会公平。

孟子的文章语言优美,思想深邃,对后世影响深远。

《论语》则是儒家学派的另一部重要经典,作者是孔子的弟子们。

这本书以孔子的言行为主线,记录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

孔子的文章言简意赅,语言生动,寥寥数语,却能包含丰富的哲理。

他主张仁爱,提倡孝道,强调礼义,倡导中和。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深远。

尽管《孟子》和《论语》在形式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国别体散文。

而且,两部书都是儒家学派的经典,对我国古
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孟子提出如果仅仅让父母吃饱穿暖,那只 是 “养口体”,应该做到让父母精神愉快, 这是“养志”。
• 关于“丧”的问题,孔子是主张“薄葬” 的,他曾经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
与其易也,宁戚”;而孟子则主张“厚 葬”。
பைடு நூலகம்
交友之道
• 关于交友,孔子提出要有益于修身进德, 他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 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 便佞,损矣。”
• 孟子交友主张“友也者,友其德也”,其 标准是“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
《论语》与《孟子》阅读比较 题解读
西山学校 高三
君臣关系
• 关于君臣关系,孔子认为,国君要像个 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个臣子的样子,具 体地说就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君臣关系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国君是否 “使臣以礼”。
• 孟子认为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君臣关系的 好坏取决于国君。
“孝”的思想
• 儒家“孝”的思想中有两个方面很重要, 一是“养”的问题;二是“丧”的问题。 关于“养”的问题,孔子认为子女仅仅做 到在物质方面满足父母的要求是不够的, 更应该在精神方面表现出对父母的敬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