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诗歌反映了农忙时节诗人及孙辈们亲耕务农的场景,描绘了农村 生活的平淡安宁气氛,表现了农人抢收时节的繁忙与辛苦,抒发了 诗人对田园生活和家庭和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注意体会诗人朴素 乐观的情怀。
薄言采之
起因
薄言有之
目的
采
芣
采
薄言掇之
苢芣 苢
薄言捋之
采 摘 过
薄言袺之
程
薄言襭之
文氏 外孙 入村 收麦
【学习目标】
1.理解《芣苢》的内容,体会诗歌描绘的画面。 2.赏析《芣苢》重章叠唱的手法。 3.梳理《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叙事顺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4.赏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难点】 1.《芣苢》描绘的画面,重章叠唱的手法。 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
诸孙替老人收麦 三夜阴霪—一竿晴日 炊大饼,博村酤 闭廪,赋诗
家庭和睦 村居之乐 劳动的苦与乐 天伦之乐
【随堂练习】
采芣苢是劳动,收割小麦也是劳动,本节我们学习的两首诗都是写劳动 的,并且都写出了劳动的快乐。你对劳动有什么看法?请就此写一个片 段。
• 【示例】
• 百年前,孙中山先生说:“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人工 智能是我们生活的需要,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历史的必然。我们需要拥抱 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但也必须树立科技时代的生活思维,清醒地认识到: 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替代人,我们更不能主动让人工智能完全取代我们的思维和 劳动,而成为“高能白痴”。对于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依然要理性且心存敬 畏!除了防范人工智能失控等“异化”风险,作为现代人,我们更要坚持人作为 人存在的价值理性和人生意义——未来的美好的智能生活,仍然需要我们现在和 未来“干一行、爱一行”地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扎扎实实地为社会劳动奉献, 成就丰富多彩而有价值的人生。(2019年全国1卷优秀作文《尊重劳动才有美好 未来》)
相关知识
• 《诗经》 • 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
五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 一本诗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 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 称“诗教”。 • 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 《诗经》四大家:《齐诗》、《鲁诗》、《韩诗》、《毛诗》
基础梳理
重点字 芣苢(fú yǐ)掇(duō) 捋(luō) 袺(jié) 襭(xié) 阴
霪(yín) 村酤(gū) 词类活用
三夜阴霪败场圃(败:使动用法,使……败坏。) 一竿晴日舞比邻(舞:使动用法,使……受到鼓舞)
任务一 感知诗歌《芣苢》的主要内容
• 【活动1】阅读《芣苢》,思考讨论:本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全诗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首先讲了“薄言采之”,也就是她们要去做“采芣苢” 这件事情,这是“始往之辞”。采到了以后,“薄言有之”,把它存放或贮藏在 家里,这是采的目的。先把事情的起因和目的交代清楚,“总其终始也”。第二 乐章描写的是采芣苢时的动作,一个动作是“摘”,一个动作是“捋”,是两种 采摘方法。第三乐章描写的是当芣苢采得很多时,用衣服的下摆兜住并扎在腰带 上。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 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写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重章叠句 的手法把这种欢快的心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活动2】品读《芣苢》,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 面?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年轻妇女们相约去采芣苢,她们三五成 群,来到原野,漫山遍野都是嫩绿茂盛的芣苢,她们喜笑颜开,纷 纷跑进去,一边采,一边谈笑着,有的甚至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歌儿, 歌声此起彼落,忽远忽近。和风吹拂、歌声互答,令人心旷神怡。 起初她们把采来的芣苢攥在手里,不一会,采的越来越多,她们就 用衣裙把大把大把的芣苢兜在胸前,最后满载而归。
(2)通过叙事来抒情,含蓄蕴藉。本诗通篇都是叙述,劳动的辛苦,家庭的和 美,收获的喜悦,都蕴含在这平实的叙述中,感情似乎很平淡,但越品越浓。
【课堂小结】
《芣苢》
这首诗通过对一群女子采芣苢的描写,表现了她们的欢乐心情, 展现了中国古代太平盛世时期女子的平和之美。学习本诗,重点赏 析诗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任务三 赏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艺术特色
【活动7】品读诗歌,思考《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1)语言朴素自然。诗歌主要描述了麦收时节抢收小麦的情景,语言明白如话, 没有难懂的词语,没用高深的典故。“败”“舞”等动词的运用朴实生动,“三 夜”“一竿”两个数量词,上下对应,突出了雨过天晴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之情。 “急”“多”两朴素的形容词,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 (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 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 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 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 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 称三苏。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导入新课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华夏民族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华夏劳动人民真实的生 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 念。《芣苢》是其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芣苢》来体会“国 风”的魅力。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苏辙的诗歌作品,写了苏辙村居生活的 乐趣,学习这首诗,体会苏辙别样的情感世界。
任务三 感知《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主要内容
【活动5】《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一首叙事诗,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叙事的?
欲—替—阴霪—晴日—炊—博—闭廪—赋诗(打算收麦,天气转晴,开始 收麦,偿饥乏劳苦辛,粮食入仓,赋诗留记)
【活动6】品读思考: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苏辙当时是致仕在家,宦海沉浮让他深知官场的险恶,他闭口不他时政, 潜心于诗、书,家庭生活也让他得到了很大的安慰。这首诗中,他写到了抢收小麦的辛苦, 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农家生活的怡乐。“赖有诸孙替老人”,写家里人丁兴旺,孙辈们都能 替老人干活了,这让诗人饱经沧桑的心得到了很大的慰藉。连日的阴雨变晴天,诗人说 “舞比邻”,写邻人们欢欣鼓舞,其实诗人自己又何尝不是欢喜鼓舞呢?当时,诗人的家 计主要靠土地上的收入维持,要靠天吃饭,天气是诗人特别关心的,风调雨顺当然能让诗 人倍感欣慰。“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这两句写农事劳动的辛苦,“急” 字突出了劳动的繁重,“苦辛”更是直抒劳动的辛苦。“炊大饼”“博村酤”侧面写劳动 的辛苦也反映了苦中有乐,表现了诗人的乐观心态。“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 神”,表现了麦收完成之后的轻松心情和对孙辈们肯定和赞美,也含蓄地表现了天伦之乐。
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 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 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 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写作背景
《芣苢》
《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芣苢”即车前草,多年生 草本。叶子长卵形,夏天开花,淡绿色,果实纺锤形。叶子和种子可以入药,有利尿、镇 咳、止泻等作用。朱熹《诗经集注》:“或曰其子治产难(有人说车前子可治难产)”。 因常见生长于道路旁,故名“车前”。车前有很多别名,又称当道、马舄(xì)等。
任务二 赏析《芣苢》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活动3】《芣苢》一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生活面貌?
这首诗通过对一群女子采芣苢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太平盛世时期 女子的平和之美。因为《诗经》中的一些诗是朝廷中的官员从民间采风得 来的,所以这首诗也有可能是周朝开国初期,周成王或周康王太平盛世时 期妇女劳作时唱的一首歌的歌词。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 了古代正常的社会中,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古人的生活很单纯,也很容 易满足。因为天下太平,已婚的妇女就两两相约而去采芣苢,以备将来需 要,并高高兴兴的唱着歌。朱熹《诗经集注》云:“化行俗(道德教化已 经深入人心),(人们)美(赞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 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谢谢
【活动4】《芣苢》在写法方面有哪些特色? (1)赋的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赋比兴”是《诗经》
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主要运用了“赋”的手法,“采采芣苢,薄言采 之”这个句式贯穿始终,反复铺陈,把采芣苢的热闹欢乐场面充分展现 出来。
(2)重章叠唱的手法。全诗一共三章,每一章的句式相同,只有六 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 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 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 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 奏中传达出来。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此诗为苏辙晚年定居颍昌府时所作。因感于元祐时人所剩无几,于是筑室曰“遗老 斋”,自号“颍滨遗老”,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决口不谈时事,将所感 皆寄托于诗中。苏辙家人口众多,从崇宁二年(1103)十月起,他作为退休官员的祠禄 也被剥夺,家庭生计全靠家庭所购置的土地的收成维持。这期间,苏辙写了很多关于农事 与天气的诗歌,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歌反映了农忙时节诗人及孙辈们亲耕务农的场景,描绘了农村 生活的平淡安宁气氛,表现了农人抢收时节的繁忙与辛苦,抒发了 诗人对田园生活和家庭和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注意体会诗人朴素 乐观的情怀。
薄言采之
起因
薄言有之
目的
采
芣
采
薄言掇之
苢芣 苢
薄言捋之
采 摘 过
薄言袺之
程
薄言襭之
文氏 外孙 入村 收麦
【学习目标】
1.理解《芣苢》的内容,体会诗歌描绘的画面。 2.赏析《芣苢》重章叠唱的手法。 3.梳理《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叙事顺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4.赏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难点】 1.《芣苢》描绘的画面,重章叠唱的手法。 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
诸孙替老人收麦 三夜阴霪—一竿晴日 炊大饼,博村酤 闭廪,赋诗
家庭和睦 村居之乐 劳动的苦与乐 天伦之乐
【随堂练习】
采芣苢是劳动,收割小麦也是劳动,本节我们学习的两首诗都是写劳动 的,并且都写出了劳动的快乐。你对劳动有什么看法?请就此写一个片 段。
• 【示例】
• 百年前,孙中山先生说:“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人工 智能是我们生活的需要,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历史的必然。我们需要拥抱 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但也必须树立科技时代的生活思维,清醒地认识到: 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替代人,我们更不能主动让人工智能完全取代我们的思维和 劳动,而成为“高能白痴”。对于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依然要理性且心存敬 畏!除了防范人工智能失控等“异化”风险,作为现代人,我们更要坚持人作为 人存在的价值理性和人生意义——未来的美好的智能生活,仍然需要我们现在和 未来“干一行、爱一行”地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扎扎实实地为社会劳动奉献, 成就丰富多彩而有价值的人生。(2019年全国1卷优秀作文《尊重劳动才有美好 未来》)
相关知识
• 《诗经》 • 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
五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 一本诗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 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 称“诗教”。 • 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 《诗经》四大家:《齐诗》、《鲁诗》、《韩诗》、《毛诗》
基础梳理
重点字 芣苢(fú yǐ)掇(duō) 捋(luō) 袺(jié) 襭(xié) 阴
霪(yín) 村酤(gū) 词类活用
三夜阴霪败场圃(败:使动用法,使……败坏。) 一竿晴日舞比邻(舞:使动用法,使……受到鼓舞)
任务一 感知诗歌《芣苢》的主要内容
• 【活动1】阅读《芣苢》,思考讨论:本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全诗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首先讲了“薄言采之”,也就是她们要去做“采芣苢” 这件事情,这是“始往之辞”。采到了以后,“薄言有之”,把它存放或贮藏在 家里,这是采的目的。先把事情的起因和目的交代清楚,“总其终始也”。第二 乐章描写的是采芣苢时的动作,一个动作是“摘”,一个动作是“捋”,是两种 采摘方法。第三乐章描写的是当芣苢采得很多时,用衣服的下摆兜住并扎在腰带 上。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 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写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重章叠句 的手法把这种欢快的心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活动2】品读《芣苢》,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 面?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年轻妇女们相约去采芣苢,她们三五成 群,来到原野,漫山遍野都是嫩绿茂盛的芣苢,她们喜笑颜开,纷 纷跑进去,一边采,一边谈笑着,有的甚至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歌儿, 歌声此起彼落,忽远忽近。和风吹拂、歌声互答,令人心旷神怡。 起初她们把采来的芣苢攥在手里,不一会,采的越来越多,她们就 用衣裙把大把大把的芣苢兜在胸前,最后满载而归。
(2)通过叙事来抒情,含蓄蕴藉。本诗通篇都是叙述,劳动的辛苦,家庭的和 美,收获的喜悦,都蕴含在这平实的叙述中,感情似乎很平淡,但越品越浓。
【课堂小结】
《芣苢》
这首诗通过对一群女子采芣苢的描写,表现了她们的欢乐心情, 展现了中国古代太平盛世时期女子的平和之美。学习本诗,重点赏 析诗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任务三 赏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艺术特色
【活动7】品读诗歌,思考《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1)语言朴素自然。诗歌主要描述了麦收时节抢收小麦的情景,语言明白如话, 没有难懂的词语,没用高深的典故。“败”“舞”等动词的运用朴实生动,“三 夜”“一竿”两个数量词,上下对应,突出了雨过天晴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之情。 “急”“多”两朴素的形容词,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 (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 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 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 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 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 称三苏。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导入新课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华夏民族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华夏劳动人民真实的生 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 念。《芣苢》是其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芣苢》来体会“国 风”的魅力。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苏辙的诗歌作品,写了苏辙村居生活的 乐趣,学习这首诗,体会苏辙别样的情感世界。
任务三 感知《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主要内容
【活动5】《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一首叙事诗,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叙事的?
欲—替—阴霪—晴日—炊—博—闭廪—赋诗(打算收麦,天气转晴,开始 收麦,偿饥乏劳苦辛,粮食入仓,赋诗留记)
【活动6】品读思考: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苏辙当时是致仕在家,宦海沉浮让他深知官场的险恶,他闭口不他时政, 潜心于诗、书,家庭生活也让他得到了很大的安慰。这首诗中,他写到了抢收小麦的辛苦, 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农家生活的怡乐。“赖有诸孙替老人”,写家里人丁兴旺,孙辈们都能 替老人干活了,这让诗人饱经沧桑的心得到了很大的慰藉。连日的阴雨变晴天,诗人说 “舞比邻”,写邻人们欢欣鼓舞,其实诗人自己又何尝不是欢喜鼓舞呢?当时,诗人的家 计主要靠土地上的收入维持,要靠天吃饭,天气是诗人特别关心的,风调雨顺当然能让诗 人倍感欣慰。“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这两句写农事劳动的辛苦,“急” 字突出了劳动的繁重,“苦辛”更是直抒劳动的辛苦。“炊大饼”“博村酤”侧面写劳动 的辛苦也反映了苦中有乐,表现了诗人的乐观心态。“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 神”,表现了麦收完成之后的轻松心情和对孙辈们肯定和赞美,也含蓄地表现了天伦之乐。
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 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 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 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写作背景
《芣苢》
《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芣苢”即车前草,多年生 草本。叶子长卵形,夏天开花,淡绿色,果实纺锤形。叶子和种子可以入药,有利尿、镇 咳、止泻等作用。朱熹《诗经集注》:“或曰其子治产难(有人说车前子可治难产)”。 因常见生长于道路旁,故名“车前”。车前有很多别名,又称当道、马舄(xì)等。
任务二 赏析《芣苢》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活动3】《芣苢》一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生活面貌?
这首诗通过对一群女子采芣苢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太平盛世时期 女子的平和之美。因为《诗经》中的一些诗是朝廷中的官员从民间采风得 来的,所以这首诗也有可能是周朝开国初期,周成王或周康王太平盛世时 期妇女劳作时唱的一首歌的歌词。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 了古代正常的社会中,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古人的生活很单纯,也很容 易满足。因为天下太平,已婚的妇女就两两相约而去采芣苢,以备将来需 要,并高高兴兴的唱着歌。朱熹《诗经集注》云:“化行俗(道德教化已 经深入人心),(人们)美(赞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 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谢谢
【活动4】《芣苢》在写法方面有哪些特色? (1)赋的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赋比兴”是《诗经》
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主要运用了“赋”的手法,“采采芣苢,薄言采 之”这个句式贯穿始终,反复铺陈,把采芣苢的热闹欢乐场面充分展现 出来。
(2)重章叠唱的手法。全诗一共三章,每一章的句式相同,只有六 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 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 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 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 奏中传达出来。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此诗为苏辙晚年定居颍昌府时所作。因感于元祐时人所剩无几,于是筑室曰“遗老 斋”,自号“颍滨遗老”,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决口不谈时事,将所感 皆寄托于诗中。苏辙家人口众多,从崇宁二年(1103)十月起,他作为退休官员的祠禄 也被剥夺,家庭生计全靠家庭所购置的土地的收成维持。这期间,苏辙写了很多关于农事 与天气的诗歌,这是其中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