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教程-王一川-知识点总结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明页码处为需要展开的知识点
第三章形式主义批评
概念:是 20 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是指 1915 年到 1930 年在
俄国—苏联出现的一种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潮流。
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波格蒂莱夫、什克洛夫斯基、坦尼亚诺夫和艾亨鲍姆等。
关键词:莫斯科语言小组,诗歌语言研究会,布拉格语言小组,技巧,情节,故事,文学性,陌生化,隐喻,转喻,韵律,意义
代表主张:
*文学研究不应该问一部作品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而应该问它现在是什么,它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所以,文学研究的焦点应该在作品的形式上,文体、语言、手法、结构、技巧、程序等应受到高度重视。
*(P48)对于语言的高度重视和对于形式的密切关注,自然导致了俄国形式主义者对技巧的青睐。
*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逊和艾亨鲍姆都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运用语言学方法在文学作品中寻求“文学性”的存在。
*俄国形式主义最具操作性的方法正是它的陌生化原则。
*在文学研究活动中,俄国形式主义者采用简单的二分法,把全部文学作品分为两大类,即诗和散文。
……诗歌研究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得以立足的根基,诗歌的艺术技巧是他们集中探讨的问题。
*(P42)什克洛夫斯基强调文学艺术是独立的世界;(P44)什克洛夫斯基区
分了“故事”和“情节”;(P48)陌生化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即“对日常语言
进行有组织的强暴”
*(P44)雅各布逊强调文学性,什克洛夫斯基强调陌生化,但两者是一回事;
*(P45)雅各布逊区分了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P46)隐喻和转喻;在雅各
布逊那里,手段、方式、途径永远比目的、意图、效果重要;(P49)“把对等
原则从选择过程中带入组合过程”
*(P41)坦尼亚诺夫一方面立志确立文学作品的自立性、独立性,另一方面,
他又相信这种自足性、独立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P48)俄国形式主义后期,坦尼亚诺夫提出了“突出”的概念;(P50)韵律和意义;
*(P41)艾亨鲍姆在研究文学的题材、风格、韵文、结构、散文技巧时,总是
采取描述性的态度;此外,他还热衷于采用语言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现象;
*布里克十分重视语法和语义两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个案分析:艾亨鲍姆《论悲剧和悲剧式的》
*(P52)悲剧的目的不是让人产生畏惧,而是让人从同情中得到愉悦。
*(P53)独特程序;“艺术就是隐藏艺术”
*(P54)艾亨鲍姆关心的不是悲剧的情感、内容等,而是作品中能够唤起悲剧
感的一整套独特程序。
作品中能够唤起悲剧感的程序无疑正体现了形式主义的
特殊兴奋点之所在。
弊端:(P42)首先,它有着强烈的“泛形式主义”倾向,认为形式在文艺作品中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是文艺作品的价值之所在。
其次,它的“泛语言学主义”倾向也相当明显……
范文:陌生之美——《<野草>题辞》的形式主义分析
第四章新批评
概念:专指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流行的以文学文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文本细读的批评理论流派。
又名“本体批评”、“文本批评”。
代表人物:理论和方法论先驱是英国的瑞查兹和美国的艾略特,真正创始者是美国的兰色姆,兰色姆的三个学生布鲁克斯、泰特和沃伦,随后加入的还有维姆萨特、比尔兹利、韦勒克、奥斯汀·沃伦等。
关键词:“逃亡者”社团,《新批评》,“精致的瓮”,“客观关联物”,含混,张力,悖论,反讽,语境,语调,意象,隐喻,象征,神话
代表主张:
*(P59)艾略特早期的象征主义理论为新批评的出现奠基了坚实的基础;诗歌并非诗人用来表现自己情感和个性的工具,而是客观事实的象征。
*(P59)瑞查兹的语义学对新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包括他的“冲动平衡论”;因此优秀的诗就是“包含的诗”,它是复杂经验的调和,是多种对立冲动的平衡;新批评肇始于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二分。
*(P60)兰色姆主张“本体论批评”
*(P61)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合写的《意图谬见》和《感受缪见》:剔除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感受。
*(P65)韦勒克和沃伦的“材料”“结构”二分法;作为瑞查兹的语义学核心的语境理论对新批评理论的形成至关重要。
个案分析:布鲁克斯《精致的瓮》
*悖论语言是一切诗歌必然具有的,它是诗的本性的表现。
弊端:新批评过分地强调文学在形式方面的所谓“内在”因素,忽视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的联系,否认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文学活动的整体性,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的偏狭和局限,最后终于走进了历史的坟墓。
范文:梦境的冲突与和谐——从“新批评”的角度看《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第五章心理分析批评
概念:由弗洛伊德于 20 世纪初开创,随后盛行于欧美的以探究文本的无意识结构及文化功能为中心的批评理论流派。
又名精神分析批评。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卡尔·荣格,雅克·拉康等
关键词:无意识,快乐原则,现实原则,本我,自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梦,显意,隐意,集体无意识,原型,神话,镜像,想象界,象征界,真实界代表主张:
*(P72)弗洛伊德学说:
(1)人类心理的动力模式:“无意识”
(2)人类心理的经济模式:“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3)人类心理的地形学模式:“本我”、“自我”和“超我”
(4)人类心理学发展阶段:“前俄狄浦斯阶段”和“俄狄浦斯阶段”
(5)梦的语法:“显意”和“隐意”
*(P75)卡尔·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
*(P75)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和“单一神话结构”
*(P76)雅克·拉康的“镜像说”和“心理三界论”
*(P79)心理分析批评的方法:
1.创作动力研究
2.“作品内在心理学”研究
3.神话或者原型研究
4.读者与作品关系研究
5.三角结构审美分析
7.征兆分析
个案分析:
(一)弗洛伊德论“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分析;
*将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当做一个精神病患者来关注;
*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人身世、心理创伤以及类似于死亡的癫痫和他的创作联系起来;
*运用了“俄狄浦斯情结”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
*以“杀父”为基本的原罪,分析其中的“杀父”主题。
(二)拉康论“三角结构”
*拉康对爱伦·坡的《被窃的信》的解读;
*第一,书信是无意识的隐喻;第二,书信是一个漂浮的能指。
*国王、王后、大臣,三者构成代表真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的三角形;
*探长、大臣、杜宾构成的代表真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的三角形的重复,表现主体的颠覆和权力的易位。
弊端:(P81 第二段)
范文:罂粟飘香的无意识世界——《罂粟之家》的心理分析片断“弑父原罪”:刘老侠害死自己的父亲;沉草在无意识深处,憎恨父亲,希望他死去;沉草杀亲生父亲陈茂。
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在人物身心中的激荡以及刘素子强烈的“埃勒克特拉情结”;陈茂体现的力比多理论等弗洛伊德因素。
第六章结构主义批评
概念:发端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在 60 年代勃兴于欧美的一种把文化现象视为符号系统结构加以分析的文化思潮。
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路易·阿尔都塞,米歇尔·福柯,雅克·拉康,托多洛夫,雷格马斯,热奈特等
关键词:二元对立,符号矩阵,科学,系统
代表主张:
*作为系统的意义内容,结构是其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是比这些对象的物质构成、起源、发展或目的更基本的特征;
*结构是结构主义的核心词汇;结构主义重视要素间的联系,采用共时分析和历时分析,努力发现直接可知事物的背后结构;
*(P90)结构主义强调对外在文本的语言、形式和样态的分析;
*(P91)结构主义是一种整体性的世界观,而结构主义批评的操作方法则强调从纷杂繁芜的外界现象中去芜存精,精心择取,抓住具有结构性意义的要素,细心研究,以便发现其中的关联(往往是二元对立),清理出潜在的系统来。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1.言语是单个主体在日常生活对语言的特殊使用
2.语言是一种社会性的意指性体系
3.结构主义认为符号是一个整体,由能指和所指两方面构成;语言符号是任意性的,意义来自于元素间的差异性;
*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分析方法
1.通过对众多的原始神话或现象的表层结构的语言分析,来呈现这些对神话、血缘关系和其他人类现象之系统和规则深处的“结构”。
这是结构主义研究的基本范式;
2.分析每一个个别的神话,把神话故事分解成若干神话素;
3.把神话素按历时、共时的原则分别加以纵横排列,建立关系;
4.进而发现人类心灵中的“集体现象的无意识本性”;
*罗兰·巴特的“两级符号系统”和神话批评
结构主义就是把结构语言学的理论用于语言之外的客体的活动,结构受无意识代码或规律的支配;
所有的意义系统都可视为一个符号系统,其中都蕴藏了意识形态的神话,可通过“第二级符号系统”的能指链来加以分析。
*普罗普分析俄国童话:功能、行动范畴、七种“行动范畴”
*格雷马斯:行动元、语义方阵
*托多洛夫:每一个故事都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延伸的陈述。
*热奈特否认纯再现的“叙事”,将叙事角度分为“非聚焦或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三种。
个案分析:
*列维-斯特劳斯分析俄狄浦斯神话
*巴特对时装的符号学分析
弊端:模式化、共时性、无可逃遁的意义
模式化:批评家们所孜孜以求的是许多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说的是同一内容,这一结果是令人沮丧的,文学作品中丰富的肌质和含蓄的韵致也会在这种外科医生式的解剖中丧失殆尽。
范文:一个关于生存困境的多重寓言——试析《鸟人》
既揭示出了浅层的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国际与民族的重重矛盾,又点出了深层的个体生存的内在困境以及理解和对话的无比困难,进而昭示出作者内心深处思想的悲观。
第七章解构批评
概念:指 20 世纪 60、70 年代在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阅读方法、哲学策略和文学批评。
也称后结构主义。
代表人物:德里达,保罗·德曼,哈罗德·布鲁姆,杰弗里·哈特曼,希利斯·米勒等。
关键词:拆解,开放,逻各斯主义、延异、播散、印迹、增补
代表主张:
*每一个事物的实体中都歧义,作品文本中存有双重或多重活动,蕴含着自我拆解的因素。
*解构主义则认为不存在一个中心,在场和非在场是相互延异、相互替补和互为
踪迹的。
……解构是对结构的拆解,用以证明语言或文本的多义性和意义的非确定性。
*德里达:逻各斯主义、延异、播散、印迹、增补
*保罗·德曼:修辞学理论、“阅读即误读”
*哈罗德·布鲁姆:“影响即误读”
*杰弗里·哈特曼:不确定性
*希利斯·米勒:一切符合都是修辞的图形,所有的词都是隐喻;文学研究是对
文本互涉性的研究
个案分析:巴特·罗兰《S/Z》
巴特分析巴尔扎克的小说《萨拉辛》,把小说分解成 561 个阅读单位,并用五种代码网来进行阅读和理解。
阐释性代码、文化性代码、语义素或含蓄意指代码、行动性代码、象征性代码
弊端:就批评而言,过分强调语言的修辞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否定语言的指称性和稳定性,也就否定了人们思想和交际的现实性。
对思想和现实悬置和不确定性,往往会令人无所适从,同时导致对自身批评、文化思想和政治实践的解构和颠覆。
范文:神话耶?鬼话耶?——《〈聂小倩〉解读一种》
表面意义:宁生的“信义刚直”,其完美的理想人格表现出道德的力量;完满的结局也是幸福美满爱情、生活观的表现。
“潜文本”缝隙:一面是反复强调宁生的崇高人格,力图塑造品性高尚的宁生,但过度的强迫症式的反复辩白以及“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的言谈,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负反应,不由让人心生怀疑。
对小倩亦是:文本着意表现小倩的“德”与“才”,但始终掩映不住对“色”呓语似的描写。
这种强迫症的发作同时也表现在小说的话语结构中,诸如宁妻的
病亡,都为宁、聂的结合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第八章阐释—接受批评
☆阐释学可以宽泛地定义为关于理解和阐释文本意义的学说。
☆古典阐释学是有关圣经律法的“释义学”和考证古典资料的“文献学”。
概念:阐释—接受批评是指 20 世纪前期至中叶兴起于德国,随后波及欧美,以读者阐释
或接受为中心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汉斯·罗伯特·尧斯、沃尔夫冈·伊瑟尔
理论概述
✧ 阅读的意向性
胡塞尔应该把意识理解为一个统一的意向性活动。
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本性质”,代表
一种意识投射的动作。
P127
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
读者以“恰当的具体化”填充文本框架中的未定性和空白点,在想象中投射作品世界,恢
复作品的表达意向,使再现客体获得一种整体意义。
P127
✧ 理解和阐释
海德格尔的此在与先在
人对世界的理解依赖于一种“先在”。
这种“先在”或称理解的前结构,它是解释发生和进行的前提。
人的存在或称“此在”从根本上说是历史的,它总是与人们置身的具体情况卷在一起,历
史性的个人生存应成为哲学关注的焦点。
P128
海德格尔的启示——将历史的理解引入意义研究。
理解即复原文本所表征的原初世界,并如同原作者或历史的当事人自己一样来理解它们。
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是通过此在来完成的,世界根本上归属于此在的世界,同时此在对
存在的领悟理解必须通过语言来显示出来,“语言是存在的家”。
批评方法
✧ 循环阐释
狄尔泰阐释学的任务就是从历史文献、作品本身中复原它们所表征的原初世界,并如同原
作者或历史的当事人自己一样来理解它们,甚至要比作者本人理解自己还要好地去理解这
个作者。
P127
最早提出阐释学中“阐释循环”问题的是狄尔泰。
P129
✧ 期待视野
尧斯认为在作者与社会之间,读者的期待与文学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中,类型的内在过程
是以历史或现实生活世界为条件的。
”
尧斯把阅读视野的购变分为三个层级:(1)审美感觉的理解视野(初级阅读的诠释重建);(2)
意义的反思性视野(二级阅读中的阐释活动);(3)历史阅读或历史视野(历史理解与审美判断)。
P131
期待视野是尧斯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方法论。
☆期待视野主要指接受主体在阅读文本之前所
具有的先在的理解结构或心理图式。
在阅读文本时,它由文本激活,具有一种文本心理指
向并和文本交互作用的心理势能和意义期待结构。
P130
文本成为事件,必须在充分的历史具体化中才能展示自身。
批评特色
✧ 视阈融合和效果历史
伽达默尔提出了“阐释学相遇”的问题。
读者和文本的往复运动,依靠的是一种“问答对
话逻辑”。
读者真正进入文本或传统的标志是,文本面向读者说话.面向我们敞开问题。
视阈融合出现时,文本的意义和理解者一起进入不断的生成运动过程,“效果历史”便形成了。
P132
对话要放在理解的语境里继续考察。
在这个过程中.作品是作为一个“历史事件”而成为
文本的。
✧ 从作品到文本
作品缺乏历史维度的封闭性的开放性使其作茧自缚于封闭性的空间。
“文本”是开放的、未完成的,文本理解就是一个逐渐展开的对话事件,具有不可跨越的过程性。
伊瑟尔认为文本作为一个事件。
文学文本不仅通过对现实的选择干预现实,而且通过其重
新组合的方式创造新的现实。
个案分析
1.伽达默尔的艺术阐释学
艺术作品的语言是一种本真的语言,它包容着世界的经验,对每个特定的当下和未来的开
放都有所准备。
我们需要以“生命”来体验“生命”的体验,在阅读的游戏中,现时建构作品的整体意义。
P135-136
2.伊瑟尔的叙事阅读理论
伊瑟尔偏重于叙事类型的文本功能范式研究。
在伊瑟尔看来,文学的阅读活动既是通过文
本所暗示的倍息,发探惯例和常规性条件(文本的“保留剧目”。
包括:早期的作品、社会和历史规范及文本产生的整个文化背景,等等)的作用,又是置段惯例的有效性。
P136- 137
“隐含读者”是一种文本结构,它期待着接受者的出现。
“隐含读者“不仅是读者阅读中自我具体化的产物,而且还是从一个年代向另一个年代不断演变的过程。
P137-138
3.尧斯的审美经验论
既有交流功能,又存在距离
审美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否定性
审美快感作为审美经验的基础,它和审美经验的三个范畴纠缠在一起。
而作为审美经验的
三个基本范畴,“创作”、“感受”和“净化”是一个不同层次的结构.是一个多种功能的结
合体。
P138-139
范文
《阅读视野嬗变中的<影的告别>》p140
通过择取历史上对于《影的告别》的一些研究观点
钱理群先生的个体对社会规范的反叛;
佛教的空观对鲁迅思想的影响以及寓言的艺术功能等
说明:在不同的视野下,作品的意义如何在作用与接受的相互作用中历史地展示自己以及
揭示出当时所没有回答的问题。
第九章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卢卡契于 1923 年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是指 20 世纪兴起子欧美的一种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借
鉴其他种种思潮而从事当代文化与文学批判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卢卡契、恩斯特·布洛赫、葛兰西、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弗洛姆、阿尔都塞、哈贝马斯、杰姆逊、伊格尔顿等。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假设
1.无论马克思以何面目如何被阐释,他都相信社会的改善是可能的。
都在力图改变社会。
2.终极的现实是物质的,不是精神的。
3.一切事物包括社会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处在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中。
4.社会是建立在各阶级间一系列持续冲突之上的。
5.劳动者要反抗异化和各类形式的压迫,从社会、经济和政治中解放出来。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总体评价
1.多为一家之言,没有统一的纲领、团体、宣言,具有相当程度的交叉性。
2.文学研究必然与社会研究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这使得它需要处理更多的东西,将文本和历史、经济、文化状况、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一一考虑在内。
批评视域的广阔性。
3.指出工人阶级如何被异化、被欺骗的,揭示出工人能够通过献身于社会主义而结束他们被压迫的状况。
诱发行动,引起社会变迁和革命。
4.对问题的分析和论述存在着一定矛盾,并引发了争论,但争论在客观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传播。
5.批评和创作在思想和方法方面给西方文论以很大启发。
6.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将持续塑造完美的社会文化体制。
理论概述
✧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的文艺批评方法或模式,但突破单一的经
济基础、上层建筑模式,更强调两者关系的复杂性,更关注文学艺术本身,强调其社会历史变革的功能。
P145
✧ 卢卡契、法兰克福学派——人本主义p145
✧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p146
✧ 多元化
批评方法
✧ 洛布赫的乌托邦美学批评
着眼“未来”,立意“尚未”、“希望”与“乌托邦”。
认为艺术不为当下而存在,而是预演呈现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世界,充满超越的潜质和意图。
p146
✧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批评p147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前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批评学派,以社会批判理论著称。
以“破坏一切既定的东西”为宗旨,追问社会实践的合理性或非理性,诸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和马尔库塞、弗洛姆精神分析层面的批判。
✧ 哈贝马斯的交往诗学批评p148
努力纠正法兰克福学派的“左倾激进主义”倾向,试图建立起一种崭新的以“话语”和“共识”为中心的交往行为理论体系,强调文学和艺术的自律性,将其作为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文学公共领域”,实际上发挥的是交往理性的作用,其本质是交往。
批评特色
✧ 批判意识p150
霍克海默提出的“批判理论”概念、阿多诺的否定性文论以及马尔库塞从艺术审美角度的
批判
✧ “乌托邦意识”p151
布洛赫的乌托邦理论、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的“乌托邦的社会主义”、哈贝马斯的“交往社会的乌托邦”
个案分析:
☆本雅明对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抒情诗,进行了自己独特的“寓言批评”,既重视哲学理论思辨和社会深度考察,又注重个体体验和文学感受,是诗与思的结合。
首先洞察发达资本
主义时代中的“文人”处境。
其次,独创了诸如灵韵、震惊等批评概念,
范文:《从法兰克福学派透视〈手机〉》
本文试图通过《手机》发现,在工业时代,科学技术对人和物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
第十章新历史主义批评
概念:新历史主义批评,又称文化诗学,是指 30 世纪七八十年代兴盛于美英的一种注重
考辨文本历史因素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斯蒂芬·葛林伯雷、路易斯·孟酬士、乔纳森·多利莫尔
新历史主义批评策略
1.发挥批评者的主体意识
2.从逸闻出发,发掘文本深层文化意义
3.捕捉历史的真实(重构语境的真实)
4.实行“反历史”策略
☆如何理解新历史主义批评中的“历史的文本性”这一特征。
在新历史主义批评看来,历史研究的主体--人和他的工具--语言都是历史的产物。
所
谓历史的“真实”,实际上是“事实与一个观念构造的结合”,历史话语也“具有语言的特性”,它在本质上仍是一种语言的阐释,因此它不能不带有一切语言构成物所共有的虚构性。
因此,放在人们面前的“历史”,只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历史”。
理论概述
✧ 新历史主义的五个理论假设:
(1)每一表达行为都建立在物质性实践的网络当中;(2)每一用来谴责的揭露、批评和反对行
为都有沦为自身揭示的实践的牺牲品的危险;(3)文学和非文学的“文本”不可分离地流通;
(4)没有话语获得了水恒不变的真理或是表达了不可更易的人性;(5)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一
种适于描述文化的批评方法和语言参与着它们自身描述的经济行为。
✧ 历史是一种话语p160
宣称所有的历史是主观的,是被人写出来的,写的人的个人偏见影响了对过去的阐释
历史并不能为我们提供某种真理
历史是思考与描述世界的一种“话语”
✧ 文本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形成文化p161
一方面,它是在社会文化的话境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它自身也对这种社会文化的形成起
到重要的作用。
批评方法:
要阐释一个文本的意义,必须探讨文学本文产生时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
✧ 文化诗学的批评家考察三个相关的领域p163
(1)作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