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物理:7.7 动能和动能的定理 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能和动能定理
动能包含v 2这个因子,动能还与质量有关,那么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什么?如何证明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方案一:对上节课实验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从图像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我们猜测: 动能的表达式可能是22
1mv 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下面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推导。
方案二:理论推导
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 的物体初速度为v 0,在水平恒力作用下匀加速运动,速度达到v t ,求恒力做功?
猜想
思考,交流,讨论
由图一,我们发现,图像斜率是个定值,恰好等于物体质量的一半
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展示推导结果:
22
022
021122
F t F F t W FS
v v W ma
a W mv mv =-==-
Excel 表格 ppt
培养 学生 处理 实验 数据 的能 力 理论 探究
探究
动能
定理
这个关系式是从最简单的情况下得到的,
这是普遍规律吗?多个力做功呢、变力做功呢、
曲线运动呢,还能否得到相同的规律?
分小组探究动能定理:
能否得到类似的表达式?
情景1:动摩擦因数为μ的粗糙的水平面上,质
量为m的物体初速度为v0,在水平恒力F作用
下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位移s,速度达到v t。
情景2:在倾角为θ,动摩擦因数为μ粗糙斜面
上,质量为m的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从A点
到B点在斜面经过了位移为s,A点速度为v0,
B点速度为v t。
情景3:在离地高度为h的平台上,一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0水平抛出做平抛运动,落地时
速度为v t。
情景4: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轻弹簧,弹簧的一
端固定。
另一自由端拴一小球。
将弹簧拉长后释
放小球,小球在弹簧拉力的作用下运动到起始位
置时的速度为v t。
(这是一个变力做功的情景,可提示学生将运动
过程分成许多小段,每一段可近似处理成匀加速
直线运动)
展示推导结果:
2
2
2
1
2
1
mv
mv
W
W
t
f
F
-
=
-
s
mg
mg)
cos
sin
(θ
μ
θ-
2
2
2
1
2
1
mv
mv
t
-
=
2
2
2
1
2
1
mv
mv
mgh
t
-
=
n
n
S
F
S
F
S
F+
+
+K
2
2
1
1
2
2
1
t
mv
=
ppt f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
22011
22
t W mv mv =-合
解读: (1)
2
2
1mv 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物理量,我们把它定义为动能.
历史回顾:
布尼茨、托马斯·杨、克里奥利的观点
(2) 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改变量,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
(1) 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改变量 (2) 表达式: 22
01122
t W mv mv =-合
(3)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① W 合:合外力做的功
θcos S F W 合合=
n W W W W +++=K 21合
②
221t mv 是末动能, 2
21mv 是初动能, 2
022
121mv mv t -是动能的改变量. ③由动能定理可知:做功是原因,动能改变是结果,体现了因果关系。
可以根据动能变化求功,拓展了求功的思路。
④功是过程量,动能是状态量,动能定理揭示了过程量与状态量之间的关系,是个标量表达式。
我们重新分析上节课的实验结果
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思考
理解
总结 归纳
效果评价(4)应用:
例题1:
民用航空客机的机舱,除了有正常的舱门和舷梯连接,供旅客上下飞机,
一般还有紧急出口。
发生意外情况的飞机在着陆后,打开紧急出口的舱门,
会自动生成一个由气囊构成的斜面,机舱中的人可以沿该斜面滑行到地面
上来。
示意图如图所示。
某机舱离气囊底端的竖直高度AB=3.0m,气囊构
成的斜面长AC=5.0m,CD段为与斜面平滑连接的水平地面。
一个质量
m=60kg的人从气囊上由静止开始滑下,人与气囊、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均为μ=0.5。
不计空气阻力,g=10m/s2。
求:
⑴人滑到斜坡底端时的速度大小;
⑵人离开C电后还要在地面上滑行多远才能停下?
动能定理的应用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
(2)选择运动过程,明确初末状态;
(3)受力分析,判断各个力做功情况;
(4)根据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
(5)结合实际进行必要的分析。
学以
致用
拓展提高联系实际例题2:
这是游乐园里的水滑梯,如何估算小朋友滑到底端的速度?
视频
开放
性问
题
源于
生活
用于
生活
归纳总结
从例题可以看出,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关键,就是要认真分析物理过程中有哪些力对物体做了功。
应用动能定理时可不涉及整个过程作用的细节,只涉及初、末状态,简化了解决问题的步骤。
因此,动能定理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A
B C D
θ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说明
提纲式板书设计,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本教学设计特色
1. 充分挖掘探究实验的价值,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
2. 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相结合,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体现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