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实录《地震中父与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
授课人:周明玉(江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教学实录)师:好,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生坐下)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地震
..中的/父与子(更有感情地读)。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在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就请同学们翻开书93页,自由地朗读课文,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注意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那就开始吧。
读出声音来。
(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提醒学生的坐姿,读书发出声音。
)
师:都读好了?
生:读好了。
师:问题想好了吗?
生:好了。
师:那咱么来交流交流。
第一个问题,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请你说。
生1:这是一场大地震。
师:一场大地震。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啊?
生1: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师:30万人,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没有学生回答)
师:请你再读。
生1: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师: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突如其来。
你还从哪儿看出来这是一场大地震?请你来。
生2:(读)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师:昔日欢声笑语,如今是一片废墟。
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的对比。
周老师这儿有一组洛杉矶大地震后留下的图片,请同学们来看。
(播放洛杉矶大地震的图片)高高的地交桥眨眼间变成了残垣断壁;豪华的小轿车被倒塌的房屋硬生生拦腰砸断;消防队长望着豪华的商业街变成了一地瓦砾,束手无策;地震过后引发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变成了这幅模样。
地震过后的洛杉矶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变得如此荒凉,这样的地方就叫做——(课件出示“废墟”一词)
生:(齐)废墟。
师:在刚才的画面中,我们还看到了火光冲天的——(课件出示“爆炸”一词)
生:(齐)爆炸。
师:还看到一片又一片的——(课件出示“瓦砾”一词)
生:(齐)瓦砾。
师:这一课还有一个生字,咱们要读准它的平舌音。
(课件出示“砸”)请你。
生:砸
师:真好。
女同学一块儿来读。
(女生齐读:砸)
师:在这样的一场大地震中,(语气是缓慢的,沉重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呢?谁来?
生1: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大地震中,儿子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中。
阿曼达的父亲不顾旁人的阻拦,救出了儿子以及他的十四个同学。
师:说的清楚、明白。
这其实也就是咱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说得更明白就更好了。
还有谁愿意试一试?
师:好,请那位男同学。
生2:在美国洛杉矶
(师提醒:有一年)
生2: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学生阿曼达在……在……(师帮助),一位学生阿曼达被埋在了废墟里,他的父亲不顾大爆炸的危机,冲上前去挖掘,终于挖到了,他,终于救出了他的儿子阿曼达,他还救出了他的十四位同学。
这位……
师:好,小伙子,别紧张。
瞧瞧,在周老师的帮助下,咱俩合作一块儿把主要内容说得多清楚。
下回有自信,好吗?(生点头)好,请坐。
那么,在这样一场大灾难当中,其实人类就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可是父亲和儿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那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来看看课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师:请你来说。
生3: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教师示意全班一起说)
生:(齐)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是啊,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板书:了不起父亲儿子)
师:这节课,先让我们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请同学们静心地默读课文1-12自然段,这部分课文当中,有许多有关这位父亲的描写,请仔细地读一读,看看,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画下来,也可以做上批注。
开始吧。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
)
师:许多同学已经读完了,没有读完的同学咱们一边听别人的发言,一边想想,好吗?咱们来交流交流。
你从哪儿读出了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好,请你先说。
生1:我从第五自然段能够感受到。
许多小孩子的父母劝他尽快离开,可是这位父亲并没有离开,而是继续挖掘,寻找他的儿子。
从这里我能够感受(师打断,提问:只有许多父母劝他?有哪些人,给我们说说清楚。
)
生1:有许多孩子的父母、消防队长,还有警察,都来劝阻他,让他离开,可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挖掘。
从这里我能够感受到这位父亲是位非常了不起的父亲。
师:好,请坐。
也就是课文当中的这一部分内容。
课件出示课文的(自然段)请同学们再来看看,有许多好心人劝了他,有消防队长劝说了他,还有警察。
咱么来看看,父亲的回答,是这样的三句话。
(课件上这三句话改变颜色)请你自己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师:我给聪明的同学机会。
请你来说。
生2:他每句话说完之后都越来越消极。
师:这是你读完之后的体会。
你有什么发现吗,就看看这三句话。
这么多手举起来了,请你来说。
生3:他问别人的都是同样一句话:谁愿意帮助我?
师:他问的都是同样的一个意思。
而且最后两句话是完全——
生:(齐)一样。
师:那周老师的问题来了。
虽然是一样的意思,虽然有些重复,可是父亲的心情是一样的吗?
生:(齐)不是。
师:谁来说说看,好,请你来说。
生:虽然是重复的问话,但是我觉得父亲的心情是不一样的。
第一次当有些人告诉父亲没有希望时,父亲是恳求大家帮助他的。
(师:我听出来了,第一次是“恳求”,接着说)后来消防队长来了。
我从汶川大地震中知道,消防队员是专门负责救人工作的,父亲看见消防队长,觉得有希望了,所以是“焦急地问”。
(师:听出来了,“焦急”这个词。
)结果消防队长不帮他。
警察又来叫他马上离开,要赶走他,父亲(师:这个时候,父亲心里怎么想呢?)父亲简直就要发疯了。
父亲的第三句问话意思是:如果你是来帮助我就赶快,如果不是就不要浪费我的时间。
师: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不仅读出了父亲这三句问话不同的语气,还给它们分析了父亲心里的所思所想。
透过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重复问话,我们读懂了什么?这么多让人揪心的起伏变化。
那就让我们把体会放进课文,周老师和大家合作,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
请你们就读父亲的问话。
师:(引读)当有些人上来拉住父亲,劝说他时,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
生:(读)谁愿意帮助我?
师:(引读)消防队长过来了,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焦急地问——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引读)消防队长拦住他,警察又走上前来,要他马上离开。
父亲一心要救儿子,听了这样的话,他简直要崩溃了,他问道——
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你,而震情又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请你来说说看。
生:因为当时时间紧迫,(师提示)如果我离开的话,我的阿曼达可能没有一丝生还的希望了。
尽管现在有可能发生大爆炸,但还是要等下去。
师:再问,如果你是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你,你为什么不离开?
生:因为儿子在等我。
师:等我?你为什么不离开?
生:因为我曾经许诺过儿子:无论什么时候,我一定会和你在一起。
师:联系上下文,会读书。
我们来找找,父亲曾经对儿子有一句承诺,我们一块儿来读。
无论发生——
生:(齐读)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原来是这样。
我想问这位父亲(师又问另一学生),为什么不对大家说清楚呢?
生:因为现在时间非常紧迫,随时都可能发生大爆炸,而且我的儿子也可能体力不足,因而支撑不住,所以我现在没有时间和别人说那么多多余的话。
我必须尽快救出我的儿子。
师:时间没有啊,儿子在等我,父亲的心里着急呀。
这是因为他心里对他的儿子有一份——生:(齐)爱
师:深深的爱。
所以同学们,就从父亲简单重复的三句问话中,咱们读懂了他深沉的爱。
他的焦急,甚至有点儿崩溃,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是一位——生:(齐)了不起的父亲。
师:课文中有什么地方让你读懂了父亲的了不起?好,请你来说。
生:12自然段。
父亲挖了很久很久,就能体现他了不起。
师:能读给我们大伙儿听听吗?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课件出示这个句子)有和他一样也是画到这个句子的同学吗?你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想一想,在这个句子当中,有哪个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哪一个?请你来说。
生:从“挖”字感动了。
因为从“挖”字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他没有任何工具,而他,从这个词也能体现出他挖得艰苦。
师:没有任何工具,就靠这一双手在拼命地挖。
请你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还有别的体会吗?请你来说说你的体会。
生:他挖了8小时
师:直接读给我们听了,先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看到父亲手无寸铁,但是他拼命地用手挖,一直挖了36个小时,他十分艰苦。
师:你从这个“挖”字读出了父亲的艰苦。
亲爱的同学们,再好好看看这个句子。
这位父亲艰难地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小时,36小时,可是周老师不明白,在这个过程当中,他
做的也许不只是“挖”这一个动作吧。
他可能要——
生1:他可能要刨。
师:用手刨。
他可能——
生2:他可能还要使劲地发出全身的力气,把这个石堆抛开。
师:搬开。
要扔开。
好的。
生3:他还要把那些已经搬开的石头扔到旁边去。
师:可是作者就写了一个“挖”字,你从这一个“挖”字能体会到什么?
生4:从这一个“挖”字,我能体会到父亲挖了36小时,在这36小时里面,他是很疲惫的,但是他仍然坚持不懈,硬要找出自己的儿子。
写出了他的艰苦。
师:是啊,一个简简单单的“挖”字,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劳累和坚持。
这就是作者要表达的,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
就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同学们看着大屏幕,他挖了——
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周老师想问,父亲此时此刻挖了36小时。
可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同桌之间讨论讨论,然后交流。
师:好,咱们请哪位同学,代表他们这个小团队,给咱们汇报汇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好,请后面的同学来说。
生5:我觉得,他罗列了时间,是想告诉我们,父亲在救他儿子时的艰辛、劳累、疲倦。
师:真好。
还有不同的体会吗?你觉得为什么要这样罗列?请你来说。
生6:我认为这个作者在这里把时间罗列这样子,可以让读者体会到这个时间是越来越长,越来越长,父亲的体力也在慢慢缩小。
生7:体会到父亲的艰难,时间的漫长。
那就请同学们把各自的体会放进这个句子,你会怎样读好这个时间的进程?自由练一练。
(师提醒:自己练自己的)
师:谁愿意读给我们听?
生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周老师想问,读的这么缓慢、低沉,是为什么?
生1:因为一开始父亲是很有力气的,漫漫白天昼夜他都不停地挖着,力气越来越消减,所以他会慢慢的,所以要读得慢慢的。
师:还有不同的读法吗?我想请后面那位同学来。
她是读得缓慢低沉,你呢?
生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我听出来了。
她读得越来越弱,这是为什么呢?
生2:因为父亲在挖他儿子的时候,要有很大的力气去搬开比较大的石头,会越来越没有力气。
师: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艰辛。
还有不同的读法吗?好,请你来。
生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读得如此急促,又是为什么呢?
生3:因为他要救出他的儿子,他十分焦急,恐怕自己的儿子会发生什么事情,因此沃杜得非常焦急,体现出这位父亲的心情。
师:真了不起啊,咱们班的同学。
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四个词,可是我们却读出了各自不同的感受。
那就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是怎样情境下的36小时啊?
生:(齐)地震中的36小时。
师:也许会发生——
生:也许会发生大地震。
师:余震。
也许会发生——
生:也许会发生爆炸。
师:也许会发生——
生:塌方
师:可是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生:(齐读)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时间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可是父亲始终一无所获,也许他会挖出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他依然坚持挖了——
生:(齐读)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36个小时的苦苦挖掘呢?请你来说。
生:他对儿子的一句承诺。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师:承诺支撑着他。
还有什么支撑着父亲苦苦地挖掘?喔,请你来说。
生:父爱。
师:我们通过“挖”这个动作来读懂了悲伤的父亲。
而此时此刻,这苦苦坚持的挖掘,让我们又一次感叹,这是一位——
生:(齐)了不起的父亲。
师:36个小时过去了,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父亲的形象。
(课件出示)
生:(齐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让我们记住,记住这位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却始终在坚持的父亲的形象。
女同学。
(全体女生读上面的语段。
)
师: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
全班。
(全班学生齐读上面的语段)
师: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汶川大地震后始终定格在我脑海中的这样一个动作,这样一段回忆
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
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这位在废墟中跪寻女儿的父亲,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小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此时此刻,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父亲的心。
已经挖掘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
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点儿什么呢?就请拿起你的笔,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课件出示:小练笔——已经坚持挖掘了36个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
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点儿什么呢?请你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
师:如果有写完的同学,举手示意老师。
好,请这位女同学读给我们听。
生1:阿曼达,你要坚持。
爸爸一定会来救你,一定会来救你。
师:(评价)两个“一定”,让我们读出了父亲斩钉截铁的承诺。
还有谁来,请你来读。
生2:亲爱的阿曼达,你一定要挺住,爸爸一定会将你救出来的。
如果你怕了,就请想一想我常对你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评价)这简简单单的14个字,却分明让我们听到了父亲对儿子承诺的永远。
还有谁来?
生3:儿子,你在哪里?千万要坚持,要等着爸爸。
就是死,我也会把你救出来,我还要给你讲故事,还要和你做游戏呢。
你要记住:爸爸永远爱你。
(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
你们动情的话语,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位深情的父亲。
这让我想起这样一首小诗:总有一个人,把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将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生:(齐)父亲。
师: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
生:(齐)父爱。
师:下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样了不起的父亲又有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谢谢大家,请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