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插方式对脱毒甘薯产量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栽插方式对脱毒甘薯产量的影响
武小平;郭耀东;温日宇;张红梅;姜庆国;白宇皓
【摘要】[目的]研究6种不同栽插方式对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产量的
影响,为脱毒甘薯的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脱毒甘薯北京553为材料.6个处理分别为:A1不带根“(Z)”型栽插法(5节入土3节)、A2不带根倒“7”型栽插法(5节入土3节)、A3带根倒“7”栽插法(5节入土3节)、A4不带根“V”型栽插法(5节入土3节)、A5(CK)带根“V”型栽插法(5节入土3节,为目前山西
地区甘薯生产上使用的栽插法)、A6不带根直插法(5节入土2节).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4次重复.[结果]在6种栽插方式中,A1栽插方式产量最高,折合产量达到
32 901.45 kg/hm2,比A5(CK)增产21.5%,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结论]“(Z)”
型栽插法(5节入土3节)操作简捷,入土深度适宜,能合理利用垄层空间,产量高,适合山西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4(000)001
【总页数】2页(P35-36)
【关键词】脱毒甘薯;栽插方式;产量
【作者】武小平;郭耀东;温日宇;张红梅;姜庆国;白宇皓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山西忻州034000;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玉米研究所,山西忻州034000;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山西忻州034000;山
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山西忻州034000;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山西
忻州034000;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山西忻州0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32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俗称番薯、红苕、红薯、白薯、地瓜等,是旋花科番薯属的一个栽培种,为1年生或多年生蔓生块根植物,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作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及新型能源材料。
甘薯高产、稳产、适应性强,广泛种植于100多个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
统计数据,近5年我国甘薯种植面积平均为500万hm2左右,占世界甘薯种植面积的54.0%,年平均产量约1.05亿 t,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81.8%,其总产量在
国内位居第4,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1-5]。
脱毒甘薯具有抗性强、种性好、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甘薯已成为工业的能源作物,甘薯食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保健品,甘薯生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此,笔者对不同栽插方式对脱毒甘薯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为脱毒甘薯的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试验于2012年4~10月进行。
试验地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游邀村。
该地年平均气温8.5~11.0℃,无霜期145~165 d,年平均降水量400~500 mm。
土壤类型为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玉米。
1.2 试验材料供试甘薯品种为脱毒北京553。
1.3 试验经过 2012年4月1日采用电热线高温催芽加冷床育苗法育苗。
5月1
日选取展开叶6~7片且苗高25~28 cm的壮苗,根据试验需要使用剪苗和连根
拔苗方式进行采苗,栽插前按照农家肥4.2万kg/hm2、尿素150 kg/hm2、过磷酸钙450 kg/hm2、硫酸钾225 kg/hm2以小区分别称量混合撒施作底肥。
耕翻
土壤起垄,垄距100 cm,垄高25 cm,采用垄上开沟。
5月3日按照方案设计栽插,行距100 cm,株距33 cm,采用垄上开沟“座水”栽插。
栽插后5 d查苗补苗,确保每小区90株。
试验中“座水”栽插用水量、密度、施肥、管理等均保持一致。
于2012年10月8日进行分区测产[6-7]。
1.4 试验设计该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山西地区脱毒甘薯产量,促进甘薯产业的发展。
因此,参照目前甘薯生产上的几种栽插方式,结合当地甘薯栽植特点,选用当地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的带根“V”型栽插为对照,针对脱毒甘薯的栽插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期找出最佳的栽插方式,为脱毒甘薯的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8]。
试验设6个处理,A1为不带根“┏┛”型栽插法(5节入土3节)、A2不带根倒“7”型栽插法(5节入土3节)、A3为带根倒“7”栽插法(5节入土3节)、A4为不带根“V”型栽插法(5节入土3节)、A5(CK)为带根“V”型栽插法(5节入土3节,为
目前山西地区甘薯生产上使用的栽插法)、A6为不带根直插法(5节入土2节)。
采
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4次重复,小区面积30 m2,小区长5 m、宽6 m,每
小区栽插甘薯苗90株,重复间设50 cm的走道,四周设保护行。
其中6个处理中,处理A1、A2、A4、A6 所需苗通过剪苗获得,A3、A5 所需苗通过拔苗获得。
1.5 数据处理和分析所有数据采用Execel 2003和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在6个处理中,A1处理方式即不带根“┏┛”型栽插法折合产量最高,达到32 901.45 kg/hm2,较 A5(CK)增产21.5%。
A2不带根倒“7”型栽插法折合产量
居第2位,比A5(CK)增产8.99%。
比较A2与A3,采用相同的倒“7”型栽插法,不带根栽插法(剪苗)较带根栽插增产14.1%。
A4不带根“V”型栽插法产量最低
为 24 232.05 kg/hm2。
A3、A4、A6产量相近,均在24 405 kg/hm2左右。
表1 不同处理小区产量比较注:表中数据后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0.05)。
处理小区产量∥kg 折合单产∥kg/hm2位次A1 98.66 32 901.45a 1
A2 85.05 28 364.25ab 2 A3 73.10 24 377.25b 5 A4 72.66 24 232.05b 6 A5(CK) 77.40 25 812.90b 3 A6 73.85 24 627.30b 4
经方差分析可知,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F=2.95>0.04),进一步对栽插方式处理间进行Duncan a测验可知,处理A1除与A2无显著差异外,与其他处理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处理A2、A3、A4、A5、A6 相互间均无显著差异。
因此,在大田种植时选用A1处理为宜。
3 结论与讨论
3.1 讨论
3.1.1 甘薯生产中主要的栽插方法。
目前甘薯生产上栽插方法较多,主要有以下4种栽插法:倒“7”栽插法、“V”型栽插法、斜插法、直栽法。
其中,山西省薯农
使用的多是带根“V”型栽插法。
3.1.1.1 倒“7”型栽插法。
苗长20~30 cm,栽苗入土各节分布在土面下5 cm
左右深的浅土层。
缺点是其抗旱性较差,如遇高温干旱、土壤瘠薄等不良环境条件,则容易出现缺株或弱苗。
此外,由于结薯数多,难以保证各个薯块都有充足营养,导致小薯多而影响产量。
如是生产食用鲜薯,则小薯多反而好销。
优点是此法结薯条件基本一致,各节位大多能生根结薯,很少空节,结薯较多且均匀,适合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
各地大面积高产田多采用此法。
3.1.1.2 “V”型栽插法。
苗的基部在浅土层内2~3 cm,中部各节略深,在4~6 cm土层内。
缺点是入土较深的节位,如管理不当或土质黏重等原因,易成空节不结薯,所以,注意中部节位不可插得过深,砂地可深些,黏土地应浅些。
优点是适于土质肥沃、土层深厚、水肥条件好的地块。
由于入土节位多,具备水平插法和斜插法的优点。
3.1.1.3 斜插法。
适于短苗栽插,苗长15~20 cm,栽苗入土10 cm左右,地上
留苗5~10 cm,薯苗斜度为45°左右。
缺点是栽插简单,薯苗入土的上层节位结薯较多且大,下层节位结薯较少且小,结薯大小不太均匀。
优点是抗旱性较好,成活率高,单株结薯少而集中,适宜山地和缺水源的旱地。
可通过适当密植,加强肥水管理,争取薯大而获得高产。
3.1.1.4 直栽法。
多用短苗直插土中,入土2~4个节位。
缺点是结薯数量少,应
以密植保证产量。
优点是大薯率高,抗旱,缓苗快,适于山坡地和干旱瘠薄的地块。
3.1.2 甘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甘薯裸苗移栽和钵体苗移栽处在试验中,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其中裸苗移栽虽需水量多、耗工量要大些,但其适应性、经济性、操作性优势明显,适应斜插法、水平栽插法、直插法等栽插形式,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推广面积大。
钵体苗移栽虽可增加苗的抗旱能力,但育苗质量不易控制、易漏栽;薯苗入土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直插法;结薯质量还有待提高;薯苗与机具的适配性还需不断研究试验与改进。
但该技术为移栽浇水保苗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值得重视和研究。
薯苗在土中所处的形态以及埋入土中的节数与甘薯产量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讨论在6组栽插方式中,脱毒甘薯的最佳栽插方式为“┏┛”型栽插法,折合产量高达32 901.45 kg/hm2,较带根“V”型栽插法(CK)增产21.5%。
此栽培操作简捷,入土深度适宜,能合理利用垄层空间,产量高,适合山西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比较不带根倒“7”型栽插法(5节入土3节)和带根倒“7”栽插法(5节入土3节),虽然采用相同的倒“7”型栽插法,但不带根栽插法(剪苗)较带根栽插增产14.1%。
参考文献
[1]何伟忠,木泰华.我国甘薯加工业的发展现状概述[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11):176-180.
[2]房伯平,张雄坚,陈景益,等.我国甘薯种质资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广
东农业科学,2004(B12):3-5.
[3]贾赵东,郭小丁,尹晴红,等.甘薯黑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2011(1):144-147.
[4]陆漱韵,刘庆昌,李惟基,等.甘薯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10.
[5]关崇梅,徐志英,周济铭,等.脱毒甘薯快速繁育供种程序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2004(5):61-62.
[6]成荣芳.不同栽插方式对脱毒甘薯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7(1):30-31.
[7]朱福礼,肖朝碧,陈木山.优质油菜不同品种、密度与产量关系初探[J].耕作与栽培,2000(6):34-35.
[8]王裕欣,肖利贞.甘薯产业化经营[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1-5. [9]后猛,张允刚,李强,等.内蒙古达拉特旗地区甘薯适应性研究初探[J].华北农学报,2012(S1):205-208.
[10]肖关丽,王贵淇,郭华春.甘薯脱毒苗驯化培养及大田光合效率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2(2):416-419.
[11]HUANG S L,ZHONG W R,ZHANG X C,et al.Optimal technique for high yield of purple flesh sweetpotato in Chongqing[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1,12(9):1291-1292.
[12]赵英虎,高莉,姬素渊.甘薯膳食纤维提取工艺的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4):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