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中医外治诊疗常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治法诊疗常规
中医外治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院肝胃病科结合肝病治疗的成功经验和我院的独特优势,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费用,发扬中医特色为出发点,全面展开肝胃病中医外治工作,做到了不用吃药就能治病的效果,并收到很好的疗效,得到了广大肝胃病患者的好评和认可。
目前我科主要开展以下肝胃病外治疗法:敷脐灸、穴位贴敷法、灌肠、局部熨疗。
敷脐灸疗主要是是将自制的药物敷于患者的肚脐上,上面加以自制艾条灸疗,使药物直达病灶,能扶正祛邪,调节阴阳,起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一种外治方法。
该法使药物经皮肤吸收,避免了人体脏器对药物有效成分的破坏,能使穴位地刺激和药物有效成分充分发挥作用。
尤其适合年老稚弱者、病药格拒、药入即吐者。
灌肠法使患者提高了药物的总量、速度、生物成分的吸收,并可避免病人的呕吐反应,提高药效。
局部熨疗是指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加以熨疗(自制中药做成),以达到治病求本,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
中医外治法真正做到了振奋阳气,扶正固本,行气活络,祛除病邪让患者滞气去,瘀血除,络脉通,病痊愈。
胃疼外治诊疗常规
[定义]
缘于胃肠疾病,以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可持续性、也可阵发性发作。
常伴见脘闷、纳呆、嗳气、大便不调等。
[范围]
西医学中的腹部疾病均可表现为胃脘部位的疼痛,如慢性胃炎,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胃炎活动者为著。
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癌、慢性
胰腺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其他如肺炎、阑尾炎或结肠肝曲或脾曲处的病变也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诊断]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分型:
1:脾胃虚寒: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或受凉时疼痛加剧,得饮食或温熨是减轻。
次症:面色无华,泛吐清水,神疲纳差,四肢倦怠,不温,大便溏薄。
舌谈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中健脾。
外治治疗:主要采用温中健脾药物,选用胃痛一号加热敏。
选用穴位:中脘. 神阙脾俞
2:胃中蕴热
主症:胃脘灼痛,得凉则减,遇热则增。
兼症:烧心嘈杂,口干喜饮,口臭,尿赤,或口疮,便秘等。
舌象:舌质红,苔黄少津。
脉象: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或导滞通腑。
选胃痛二号
选用穴位:中脘胃俞神阙
3:胃气壅滞
主症:胃脘胀痛。
兼症:嗳气倒饱,甚则呕吐酸腐,纳呆少馨;
舌脉:舌质正常,苔白或腻。
脉象:弦。
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选胃痛三号加热敏
选用穴位::膻中中脘神阙膈俞
4:瘀阻胃络
主症:胃脘疼痛,状如针刺,痛有定处而拒按。
兼症:久病,或有吐血,黑便史,面色晦暗,或内镜下可见靡烂,渗血,溃疡等。
舌象:舌质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
脉象:涩或弦。
治法:活血化瘀。
选胃痛四号加热敏
选用穴位:中脘膈俞神阙
泄泻外治诊疗常规
[定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
本病易反复发作,有的随个人体质、季节、地域之不同又各有兼症。
[范围]
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相同,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诊断]
1.以大便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甚如水状;或完谷不化。
2.常兼有腹胀腹痛,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腹痛,旋即泄泻,经常有反复发作病史,多由寒热、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
3.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4.需除外某些生理习惯性的便次增多,以及其他病证中出现的泄泻症状。
辨证分型:
1:脾虚泄泻
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
兼症: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
选用泄泻一号
选用穴位:神阙下腕脾俞足三里
2脾肾两虚泄泻
主症:黎明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
兼症:形寒肢冷,腰膝痠软。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选用泄泻二号
选用穴位:神阙下腕脾俞肾俞足三里
便秘外治诊疗常规
[定义]
便秘系由胃肠积热、气机郁滞、气血亏虚、阴寒凝滞等因素,致使脾失健运,大肠传导失常而引起的大便干结不通,或排便时间延长,或便质虽不干结但排出困难,甚至伴有饮食不下、腹胀、腹痛的病证。
[范围]
西医学中的习惯性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肠神经官能症,肠粘连,结肠、直肠及肛门炎症等疾病所引起的便秘,年老体弱引起排便无力而致的便秘,药物引起的便秘,肠道肿瘤以及其他各种急、慢性疾病中所见到的便秘均可参阅本篇进行辨证治疗
[诊断]
① 大便干结不通,便燥如球;或排便次数减少,多间隔三、五日或七、八日,甚至半月不排便者亦有;或便质不干,但排出困难,努挣不下,排出不尽为主症。
② 常伴有腹部胀满,甚至腹痛,脘闷嗳气,食欲减退,心烦易怒,睡眠不安,头晕头胀等症状。
③ 多起病缓慢,逐渐加重,病程冗长。
④ 部分病例可在左下腹扪及条索状包块。
⑤ 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劳倦损伤等诱因有关
选用便秘方
选用穴位:神阙下腕大肠俞,支沟,天枢
黄疸外治诊疗常规
黄疸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等外邪,导致湿浊阻滞,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
【临床表现】
本病的证候特征是目黄、身黄、小便黄,其中以目黄为主要特征。
部分患病初起,目黄、身黄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肢体困重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为主,三五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出现尿黄与身黄。
亦有先出现胁肋剧痛,然后发黄者。
病程或长或短。
发黄程度或浅或深,其色或鲜明或晦暗,急黄者,其色甚则如金。
急黄患者还可出现壮热神昏,衄血吐血等症。
常有饮食不节,与肝炎病人接触,或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等病史。
【诊断】
1.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黄为必具的症状。
2.常伴脘腹胀满,纳呆呕恶,胁痛,肢体困重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与肝炎病人接触,或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等病史,以及过度疲劳等诱因。
4.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以及B超、CT、胆囊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阳黄
热重于湿
症状:初起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色泽鲜明,右胁疼痛而拒按,壮热口渴,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短少,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腑化瘀
湿重于热
症状: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右胁疼痛,脘闷腹胀,头重身困,嗜卧乏力,纳呆便溏,厌食油腻,恶心呕吐,口粘不渴,小便不利,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滑。
治法:健脾利湿,清热利胆
选用肝炎一号
主要穴位:神阙肝区肝俞
阴黄
·寒湿阻遏,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右胁疼痛,痞满食少,神疲畏寒。
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利胆。
选用肝炎二号
主要穴位:神阙肝区期门
肝硬化(腹水)
定义:臌胀是以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四肢瘦削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由于患者腹部膨胀如鼓,故名为臌胀。
西医的肝硬化,腹腔内肿瘤,结核性腹膜炎等出现腹水时,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症状:本病初起以气胀为主,病人虽感腹胀,但按之尚柔软,叩之如
鼓,仅在转侧时有振水声;病至后期则腹水显著增多,腹部胀大绷急,按之坚满,并可出现脐心突出。
青筋暴露,脉络瘀阻等症状。
我科室根据肝硬化腹水的表现特制肝硬化腹水方
主要穴位:肝区神阙脾区
选用肝硬化2号
此方也应用于肝硬化脾大患者。
主要穴位:肝区神阙脾区
肝癌患者选用肝硬化1号
主要穴位:肝区神阙脾区肝俞
附表一:
脂肪肝
定义: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症状: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度脂肪肝的症状:有的仅有疲乏感,而多数脂肪肝患者较胖,故更难发现轻微的自觉症状。
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肝区或右上腹隐痛等
选用脂肪肝方
穴位贴敷疗法的优点与注意事项
优点
1:适应症广
2:贴敷治病简便易行
3: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
4:疗效显著
5:可补内治之不足
注意事项
1:治病要遵内治之理,重视辨证论治
2:贴敷部位(穴位)要按常规消毒
3:合理选择稀释剂调和贴敷药,有利于发挥药物之间的作用
4:穴位贴敷后要外加固定,以防止药物脱落或移位
5:同一部位不宜连续贴敷过久,要交替使用,以免药物刺激太久,造成皮肤溃疡,影响继续治疗
6:头面部,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进行发泡,以免发泡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
7:有些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起流产
8:要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中病即止
9:贴敷治病,可单用本疗法,亦可与内治或其他疗法并用
表二:常见用病穴位定位
【1】神阙:任脉穴。
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疾病〗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2】中脘:任脉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主治病症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
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3】上脘:任脉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胀。
【4】下脘:前正中线,脐上2寸
主治:腹痛,腹胀,腹泻,呕吐
【5】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消化系统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炎,胃炎,胆囊炎,肝炎,肝肿大。
【6】脾俞: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
【7】肝俞: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
【8】胃俞: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9】足三里:定位:犊鼻穴(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
【10】膈腧:[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之证;贫血;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11】肝:上界:在右腋中线第七肋,向左经,右锁骨中线第五肋,至左锁骨第五肋间隙。
下界:在右腋中线第十肋,沿右肋弓下缘向左经剑突下3-5cm
处,斜向左上,至左第七八肋软骨结合处,连于上界左端。
【12】脾:上端平左第9肋,下端平左第11肋,后缘距后正中线4-5cm,前端达腋中线。
【13】支沟:手背腕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习惯性便秘,呕吐泄泻。
【14】膻中:膻中穴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
【15】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益肾助阳,强腰利水。
【16】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肠炎,痢疾,便秘,小儿消化不良;【17】天枢: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两侧2寸处。
主治: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下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