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期期末调研模拟测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期期末调研模拟测试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28分)
1用正楷字
...抄写下面的短语。
(4分)
...或行楷字
文章合为时而著
2用诗文原句填空。
(10分)
(1)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
(3)▲,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彗院寓居作》)(4)▲,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5)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6)古人常借诗文抒写对时事的忧思。
韩愈借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不幸遭遇,表达对人才被摧残的愤慨;▲(填作者名)借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的悲惨生活,抒发对遭宫市盘剥的百姓的同情;杜甫推己及人,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想体现了广济苍生的情怀。
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拼音。
(4分)
寒噤.(▲)抉.(▲)择 chuān(▲)流不息名 fù(▲)其实
综合性学习。
(10分)
某班级开展了以“和”为主题的讨论会,以下是讨论会上所用的材料。
【材料一】首届亚洲文明大会于5月22日闭幕。
大会标志极具特色。
图案主体部分由牡丹花衍生而,①六瓣互动的花瓣图形代表亚洲六个分区,并将抽象的人的形态融入其中,②产生人与人之间手牵手连接沟通的视觉效果,③象征亚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④体现了亚洲人民携手搭载的命运共同体。
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颜色体现了亚洲各国国旗的色彩,也象征亚洲文明的绚丽多彩。
图形中间嵌入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英文译名的缩写的首字母。
【材料二】班级举行汉语周读书演讲活动,学习委小忠和语文课代表小永在书目的选择上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后发生争吵。
4【材料一】中划线语的分句存在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① B② C③ D④
5课堂上几位同学根据【材料一】对“和的内涵”进行了探讨,请将对话补充完整。
(3分)小忠:“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和”的内涵。
小永:我认为亚洲文明大会的标志的设计的形态、视觉效果、▲、▲、▲等也体现了“和”的内涵。
6 【材料二】中,小忠和小永发生争吵,班主任让你劝和
..他俩,你将怎么劝?(4分)
▲
二(42)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7~11题。
(14分)
【甲】
使东川·骆口驿二首(其一)
(唐)元稹①
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②题名王白③诗。
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
【乙】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骆口驿旧题诗
(唐)白居易
拙诗在壁无人爱,鸟污苔侵文字残。
唯有多情元侍御④,绣衣不惜拂尘看。
【丙】
呜呼微之!贞元季年,始定交分,行止通塞⑤,靡所不同,金石胶漆,未足为喻,死生契阔⑥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播于人间,今不复叙。
至于爵禄患难之际,寤寐忧思之间,誓心同归,交感非一,布在文翰,今不重云。
唯近者公拜左丞,自越过洛,醉别愁泪,投我二诗,吟罢涕零,执手而去。
私揣其故,中心惕然⑦。
及公捐馆⑧于鄂,悲讣⑨忽至,一
恸之后,万感交怀,复视前篇,词意若此,得非魂兆先知之乎?无以寄悲情,作哀词二首,今载于是,以附奠文。
(节选自白居易《祭微之文》,有删改)注释:①元稹:字微之,别称“元九”,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②崔李:即崔诏、李逢吉,唐代诗人。
③王白:即王质夫、白居易,唐代诗人。
④元侍御:即元稹。
⑤行止通塞:行为举动,顺境逆境。
⑥死生契阔:死生合离。
⑦惕然:担忧恐惧的样子。
⑧捐馆:去世。
⑨悲讣:悲讯。
⑩弦笔:吟诵诗歌和创作诗歌。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甲诗一、二句叙述诗人偶见墙上白居易等人题写的诗句,见诗生情。
B甲诗三、四两句写诗人壁前独自徘徊,与乙诗中的“多情”相呼应。
C乙诗题目中的“酬”为“酬答”之意,表明了诗的写作缘由和背景。
D乙诗第四句描绘了元稹不惜用衣服擦拭诗歌上灰尘的画面,是实写。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执手而去.:▲(2)私揣其故.:▲
(3)词意若.此:▲(4)其.今日乎:▲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
▲
10请用“/”标出文中画线句的两处停顿。
(2分)
始以诗交终以诗诀弦笔两绝
11结合三则材料,说说元稹与白居易的深厚友情体现在哪些方面。
(3分)
▲
(二)阅读文章,回答12~15题。
(12分)
锁在雨雾中的冰川
谭谈
常听人说:看山去张家界,看水去九寨沟。
那么,看冰呢?
“去我们海螺沟吧!那是亚洲海拔最低、离都市最近的一座现代海洋性冰川。
这里,生态完整的原始森林遍布山间。
一棵棵树木,挺拔而高大。
高的有一百多米。
”陪同我们的主人,十分自豪地对我们说。
汽车在山间公路上奔驰着,几番盘旋之后,上到了山腰之中。
路旁山坡间,遍是几人方可合抱的大树,挺拔直上,刺破云天,高约百米。
云团在山间飘动,洒下一片蒙蒙细雨。
偶
尔云团飘开,看到对面陡峭的绝壁悬崖上,泻下一片水瀑,如一挂白练从空中垂落。
这绝壁悬崖,这百米飞泽,生发出无比的气势,给这座山峦,平添一种威严与神奇。
上到一个山间台地上,汽车在一块坪地上停住了。
我们走下车,仿佛已经从初秋走进了严冬。
我已把带着的所有衣服都穿到身上了,仍感寒气逼人。
天下着小雨,山间林子中,处处升腾着白色的水雾。
景区在这里架设了上到山顶的索道,游人们从这里登上缆车。
如果天气晴好,这段乘坐缆车的二十分钟的游程,你能看到景色壮丽的冰川,看到气势磅礴的冰瀑。
然而,这一天,老天不开恩,脚下一片细雨浓雾,把冰川所有的美景,全都严严实实地锁住。
只偶尔看到缆车下面,在浓雾中探出头的一棵棵树尖。
这里,那高达一千零八十米、宽达一千一百米的大冰瀑布,那原始、古老、野性、神奇、独特、惊险的种种冰川风采,我们只能在图片中、图书里看到。
缆车把我们载到了山顶。
一条游道,引领我们去看一处冰川。
细雨中,我们艰难地前行,想近距离地去感受一下冰川。
这里海拔三千多米,空气稀薄,行路稍快,就胸闷,就气喘吁吁。
不时有抬竹轿的人要拉我上轿,我都拒绝了。
终于走到了几块巨大的“岩石”耸立的地方,导游告诉我们:那不是岩石,而是冰块。
他说:有一年,一位游客在这里照相,一不小心,掉入了冰缝之中,就被冰川永久地收留了。
在大自然面前,人的生命是何等的渺小!
没有观赏到冰川最壮丽、最雄伟、最神奇的景色,一种巨大的遗憾,占据了我的心胸。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
遗憾里,深藏着一种诱惑。
这种诱惑,就是我下次探看这处冰川美景的动力。
这天晚上,我们落脚在海螺沟二号营地。
这是一个温泉宾馆。
四周冰天雪地,这里却热气腾腾。
一挂蓬生腾腾热气的温泉瀑布,从一处高壁上飞泻而下。
冰川里冒出温泉,且出水口的温度高达九十八度。
世间热与冷、冰与火本不相融,却神奇地在这里和谐相处,这就是天公地母的一处杰作。
我们住的这个房间后面,有一个高墙相围,却又露出天顶的小温泉池。
晚餐以后,赤身躺在温泉池里,泡上半个小时,舒服极了。
不觉间,心间的遗憾悄然退去,一种温馨油然而生。
海螺沟,挺美;海螺沟的温泉,挺美!
(《湖南文学》2017年第6期有删改)12通读全文,说说为什么作者认可“看冰要去海螺沟”的说法。
(3分)
▲
1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3分)
这一天,老天不开恩,脚下一片细雨浓雾,把冰川所有的美景,全都严严实实地锁.住。
(“锁”字运用妙在何处?)
▲
▲
14有人认为,本文题为“锁在雨雾中的冰川”,但还写了海螺沟的树木、温泉等似与冰川
无关的内容,不太妥当。
你是如何认识的?请你运用散文知识简要阐述。
(3分)
▲
▲
15 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之所以拒绝抬竹轿的人上轿,非要自己走去看冰川,就是因为怕别人看不起。
B作者听闻一位游客因掉入冰缝而被冰川永久地收留,感到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
C作者因为雨雾没有欣赏到最壮丽的冰川,感到遗憾,但同时又被诱惑着下次看。
D冰天雪地的环境中,作者享受着温暖舒适的冰山温泉,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6~20题。
(16分)
【材料一】
读书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锻炼你的抽象能力。
我们今天已进入一个读图时代,所以我们反复地在问自己:读书有什么用?读书是读字啊!你要锻炼你自己的抽象能力。
人类文明之所以有推进,是因为人类发明了文字。
我们的文字即便是象形文字,它也是在锻炼你的抽象能力。
所以你读书的时候,你读文字书的时候,你的理解跟旁边的人的理解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可惜,我们今天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开始大量地读图。
读图会限制一个人的抽象能力,所以读图的危险逐渐向人类靠拢,但我们浑然不觉。
将近四千年的文字史,孕育了我们民族如此丰富的思维和情感,这是我们的文字的能力,不是你个人的能力。
我昨天晚上在床头翻的那本书,它的全名叫“斯基泰时期的有色金属加工业”,副标题叫“第聂伯河左岸森林草原地带”,是前苏联一个叫巴尔采娃的女学者写的。
这书枯燥吧?非常的枯燥。
我认为这是我一生中读的最枯燥的书,但对我的影响最大,是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书。
一般意义上的有意思的书,可能很少会让你去想,越枯燥的书你想的就越多。
凡事你多想一步,你就容易获得比别人更容易的成功。
(节选自马未都在《开讲啦》第138期的励志演讲稿《读书有什么用?》,有改动)【材料二】
我觉得最鲜明的记忆就是饥饿,双重的饥饿。
一个饥饿是真的胃里头的,每天晚上踢球
后就开始变得饥肠辘辘。
但是我觉得这种饥饿的记忆,都不比与阅读有关的饥饿
..的记忆更让我刻骨铭心。
在我现在的藏书当中,有很多本都在86年买到的,而使我的生命发生重要转变的好几本书也都与86年有关。
我很惊讶,当我打开《朦胧诗选》的时候,我赫然看见了:“1986年5月8号购于王府井书店。
”
我觉得对于我目前的写作和所有的思维,包括创作说,最重要的相遇都与86年有关,
第一个就是《朦胧诗选》。
那一刻我走近了诗,在饥饿
..当中走进了诗。
《朦胧诗选》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说太重要了!因为当你打开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就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跟过去我的父母和我的爷爷奶奶说的话都是不一样的。
突然我意识到,在别人心目当中是如此“朦胧”的诗,可是对于我们说却是那么轻易就可以读懂。
因为,它反映的是我们的心声,从此让我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
言表达。
《朦胧诗选》就是这样深深地改变了我。
阅读意味着什么呢?阅读就是在你生命的春天里不断地播种。
然后让你的生命之树越长越郁郁葱葱。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一个个体,还是整个民族,都需要气质。
那是一个启蒙的时代,那是一个阅读显得如此饥饿的时代,是每个人都认为,阅读有助于文化和精神上的成长的时代。
阅读,要比吃一顿饱饭还要让人开心。
我相信阅读不仅会让个人变好,也会让一个国家变好。
(节选自白岩松在2016年“世界读书日”的演讲《只有阅读,才有诗和远方》,有改动)【材料三】
“同志们,这本书是《牛虻》,是我从营政委那儿借的。
这本书太感人了,深深打动了我。
要是大伙安安静静地坐着,我就念了。
”
“快念吧!没有什么可说的!没人会打岔的。
”
……
保尔念完了最后几页,把书放在膝盖上,若有所思地看着火苗。
大家好几分钟没有说一句话,所有的人都被牛虻的死深深感动。
“这个故事太悲壮了,”谢列达打破了沉默,“这就是说,在世界上真有这样的人!本这个人是难以忍受那种磨难的,但当他为理想而奋斗的时候,他就能战胜一切!”
他说的时候,显然异常激动。
这本书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
安德留沙·福米乔夫激愤地呼喊道:
“神甫硬把十字架往牛虻嘴里塞,要是碰上我,我非得马上把他这个该死的鬼东西送上断头台!”
安德罗休克用小棍子把饭盒朝火里推了推后,深信不疑地说:
“知道为什么而死是至关重要的。
明白这一点的人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要是你觉得真理在你一边,你就会从容就义。
英雄行为就是这样产生的。
”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6.结合三则材料,说说读书对我们的意义有哪些。
(3分)
▲
▲
17.下列对材料一、二分析有误
..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演讲稿表达观点时都结合了个人的阅读经历,显得亲切自然。
B.两则演讲稿都运用了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演讲表达效果。
C.两则演讲稿都体现了口语化的特点,运用一些短句便于听众领会。
D.两则演讲稿既庄重严肃,引人思考,又轻松活泼,不乏幽默诙谐。
18.结合【材料二】的语境,说说“我走近了诗,在饥饿
..当中走进了诗”这句话中“饥饿”的含义。
(3分)
▲
▲
19.结合【材料三】的内容,说说你对材料二中“阅读,要比吃一顿饱饭还要让人开心”的理解。
(3分)
▲
▲
20“本这个人是难以忍受那种磨难的,但当他为理想而奋斗的时候,他就能战胜一切!”原著中保尔有很多经历诠释了这句话,请结合其中一次经历加以分析。
(4分)
▲
▲
三(50分)
梁衡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感悟到中华民族的刚柔并济;马丽华游览奇绝险远的各拉丹冬,感受到生命的坚毅永恒;马克•吐温登上陡峭瑰奇的勃朗峰,领略到人生的率性自在……你也一定游历过著名的山川湖泊、名胜古迹,也游历过城市乡村、寻常巷陌……会有很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与遐想。
21请以“风景一路自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勿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2)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28分)
1(4分)正确2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正楷1分/行楷(牵丝连带)1分,美观(有笔锋)1分。
2(10分)(1)潭影空人心(2)落日故人情(3)拣尽寒枝不肯栖
(4)接天莲叶无穷碧(5)只有香如故(6)骈死于槽枥之间白居易心忧炭贱愿天寒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每空1分,有错、漏、添、倒,皆不得分) 3(4分)jìn jué川副(1词1分)
4(3分)D
5(3分)象征含义(标志内涵)、七彩颜色、英文缩写。
(意近即可,排序不拘)
6(4分)礼貌称呼1分,第一人称1分,表达“以和为贵”的意思1分,“和而不同”意思1分。
示例:小忠,小永,你们好,咱们都是为班级服务,既然目的一致,还是应该以和为贵。
不同人有不同的阅读喜好,我们不妨在保留自己的意见基础上听听同学们的想法吧?
二(42分)
7(3分)D(想象,虚写)。
8(4分)(1)离开;(2)缘故,原因(3)像;(4)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难道。
(1点1分)
9(2分)(你我)死生离合的时间有三十年,歌诵唱和的诗作有九百篇。
10(2分)始以诗交/终以诗诀/弦笔两绝(1处1分)
11(3分)(1)文学创作上,元白唱和,如诗歌两首,元稹读诗思人,白居易以诗酬答。
(1分)(2)交往时间长,“三十载”,唱和的诗歌多,“九百章”。
(1分)(3)惺惺相惜,相存相依,元稹去世后白居易悲痛欲绝。
(1分)
选文翻译:
唉呀,微之,从贞元末年,我俩才有定交的名分,行为举动,顺境逆境,无所不同。
金石胶漆般地坚固亲密,都不足以比喻。
死生离合的时间有三十年,歌诵唱和的诗作有九百篇,这些都流播在人间,今日不再叙述。
至于做官遇到危险艰苦之际,日日夜夜忧虑思念之间,我俩誓心同归,相互鼓励影响很多。
这些都陈述在文章里,今日不再重复提说。
只是近年,您拜为左丞,从越州经过洛阳,酒醉离别时悲伤叫嚷、投赠我二首诗作,您吟完诗作涕泪纵横,拉拉我的手而后离去了。
我内心揣摩您如此难舍的缘故,心里担忧恐惧。
到您逝世于部州,悲讯忽然到了,我一场痛伤之后,万种感情都涌到心怀。
再次翻看以前您写给我的那二首诗作,词意就像这样,莫不是您的魂魄预先已经知道了吗?没有办法继续寄托我的悲痛之情,就作了二首哀词,现在记载在这里,用附着在祭文中。
唉呀,微之,开始凭借诗定交,最终用诗诀别;诵诗作诗二者断绝,难道是今天吗?12(3分)(1)因为海螺沟有生态完整的原始森林。
(1分)(2)因为海螺沟有原始、古老、野性、神奇、独特、惊险的种种冰川风采。
(1分)(3)因为海螺沟在冰天雪地中还有温泉,将热与冷,冰与火和谐相融。
(1分)(每点1分)
13(3分)以动写静。
“锁”原指封闭,封锁(1分)。
这里指细雨浓雾让作者看不到任何冰川的美景(1分)。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遗憾之情。
(1分)(每点1分)
14(3分)示例1:我不赞同。
本文是散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形散神凝。
这样写恰恰体现出这一特点。
(1分)从表面看,这些内容似乎与冰川无关,实际上时时处处皆有冰川的影子,因为文章所写海螺沟的树木、温泉等,都是海螺沟景色的构成,(1分)这些景物与冰川一起成为作者对大自然奇幻、人类渺小的情感的寄托。
(1分)
示例2:我不赞同。
本文是散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形散神凝。
这样写恰恰体现出这一特点。
(1分)一方面,这些内容与冰川一起成为海螺沟的美好景色,是作者对大自然奇幻、人类渺小的情感寄托。
主题是鲜明而集中的。
(1分)另一方面,海螺沟的树木、温泉等,丰富了散文的内容,使海螺沟平添了神秘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1分)
15(3分)A(原文中没有此意的表达)
16(3分)要求每则材料都要提炼出一个观点,(一则材料1个观点,1个观点1分)。
材料一可提炼信息为:锻炼抽象能力;推进人类文明;让人有丰富的思维和情感;影响自己的人生等。
材料二可提炼出:让个体和民族有气质;有助于文化和精神成长;可以让个人和国家变好;培养写作和思维能力;提升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等。
材料三可提炼出:阅读可以感人、打动人,净化心灵;可以获得某种思想,引发读者思考;可以让人获得巨大力量,维护真理等。
17(3分)D(两则演讲材料内容并无诙谐。
)
18(3分)(1)饥饿(本义):肚子饿,材料信息“胃里头饥饿”是“运动后饥肠辘辘”(1分);(2)(比喻义)人们文化知识欠缺,精神空虚,或表达为每个人文化和精神上的需要。
(2分,结合文化阐释1分,结合精神阐释1分)
19(3分)(1)在一个启蒙的时代,大家对阅读都有需求。
比如,材料三中“快念吧!没有什么可说的!没人会打岔的!”,大家对听保尔念书充满渴望。
(2)文化和精神上的成长很重要。
比如,文中大家渴望听书,希望知道书的内容和知识。
(3)阅读有利于精神成长。
“(保尔)若有所思地看着火苗”和材料最后安德罗休克的话。
(4)阅读的感悟令人印象深刻。
如材料三中谢列达的评论,安德留沙·福米乔夫激愤地呼喊。
(5)阅读对个人和国家都有利。
材料三中,人们从阅读中找到了真理,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
(“理解”2分,“结合材料三内容”1分)
20(4分)示例: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本是难以忍受的磨难,(1分)但是只要他(她)拥有信念(“知道为什么而死”)、明白真理、有着坚强的意志等,他(她)就能战胜一切的磨难。
(1分)比如,保尔在骑兵部队战斗中,炸弹在他身边爆炸,他的头部受了重伤,右眼失明。
(1分)在医院他忍着疼痛,咬牙不发出呻吟。
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神。
(1分)(所举经历中,磨难、思想、战胜结果需要具体化)
“经历”参考:
在铁路快修完时,保尔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导致所有人都误认为他死了,但是他那永不破灭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将他从死亡边缘拉回。
由于伤残,在疗养院治病时,在海边想自杀。
保尔也认识到他不爱惜身体的行为不能称之为英雄行为,而是一种任性和不负责任,他将家国的责任放在心里鼓励自己振作起。
大病齐发,瘫痪且双目失明,用坚强的意志挺过手术,决定写小说。
获得了成功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期期末调研模拟测试试卷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沉疴稻考揶揄(yé)面面相觑(qù)
B.匡扶帝胄猖獗(jué)皓首穷经(hào)
C.寰宇亵牍篡逆(cuān)忍俊不禁(jīn)
D.云翳祈祷佞言(nìng)重峦叠嶂(zhàng)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人在一生中,要有用心专一的精神。
一事当前,执着一点,方能水滴穿石。
用心专一的人,就是在用心光阴这棵美丽的树,等待树上开花结果,自己享受不自己苦心经营的树上的果实,总有人会享用。
这就是人生境界的美好。
A.目不斜视灌溉也许但 B.目不斜视浇灌因为所以
C.心无旁骛灌溉因为所以D.心无旁鹜浇灌也许但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
B.因为搭上了络购物的顺风车,快递行业进发出极大的生长活力让人瞠目结舌。
C.“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明互鉴的“软”助力D.作家只有扎根于生活的泥土,才能写出反映我们时代的作品,那种离开泥土的天才作家是没有的。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及其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几乎掌握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
B.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C.《厉害了,我的国》这部大型纪录片,全面展现了过去五年中国在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军事现代化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D.宋代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是从隋炀帝杨广的诗句“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中化用的。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汉语应该更自信与乐观
⑴几日,大家因为《现代汉语词典》在汉语中加入英语使用的问题,表达了正面的看法,笔者非常赞同,同时也想换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
⑵据说目前世界上有6000种语言,每两周就至少有一种语言消失,100年后50%至90%的语言便会无影无踪,“汉语纯净论”者可能是基于一种危机感,认为我们若是不抨卫自己的语言迟早有一天会被其他强势语言替代。
然而事实是,当前世界上被最多人使用的语言是汉语,有10亿人以上,其次是英语和西班牙语,各4亿人左右,其它使用较多的还有法语、俄语、孟加拉语、北印度语、阿拉伯语、德语、葡萄牙语、日语等∴虽然从影响力上看,汉语无法与英语相比,但我们至少应该有点自信——大基数的使用人口,给了汉语很强的生命力。
古代由于交通闭塞,人们“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使多种语言产生成为可能,当今世界却正相反,由于交流增加,一方面对大量弱势语言产生毁灭性的破坏,另一方面却又催生了不少能操两三种语言的人。
近日就有专家估计,全球双语使用者可能高达50%至75%。
以此类推,未操持多种语言的人只会多,不会少,按照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可以乐观地估计出,汉语应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口语对书面语有极大的影响力,甚至最终决定书面语,未人将不同语言混杂地脱口而出,到被书面语国定下的情形,将难以避免。
⑶世界语的发明和发展,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启示,1887年波兰眼科医师柴门霍夫博
士为了消除国际交往的语言障碍,以印欧语系为基础创立了世界语,然而在风光了一阵子之后世界语最终没有传播开。
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语言是基于经济、文化而传播的,比如为了做生意赚钱,或为了看电影、听音乐,或为了学习别人的技术,我们才去学习他国的语言,没有这些根基,语言传播的动力就会消失。
⑷地也就是说,只要中国能够正常发展,发挥与其人口相称的文化、经济水平,不断加深与各国之间的交流,汉语将自然而然地被发扬光大。
⑸如果再引申一层,让我们把眼光放到1000年之后(如果粗略认为每100年有50%的
语言消亡的话,1000年后当只剩下五六种语言)一种崭新的世界语将会因为全球经济文化
的融合而诞生。
这种新的世界语将完全不同于老的世界语,因为它有传播和发展的动力,此外,与老世界语以印欧语系作基础不同的是,它将很可能是东方语与西方语的结合体,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言,它将是汉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的结合体,这也就是说,未的语言将最终从混杂走向统一。
⑹汉语中沾染了英语,由诸君看,明显是更方便有效的,更何况汉语自古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净化汉语就显得迁腐,汉语中沾染了英语,不能简单理解为白纸上沾染了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