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身体”的走失与寻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04
学教育
17
而应当用过程性的词汇来翻译。
例如,
译本中一段有关“仁”的英译。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安、罗译本:
Yan Hui inquired about the authori-tative conduct (ren 仁).The Master re-plied,“Through self-discipline and ob-serving ritual propriety (li 礼)one be-comes authoritative in one ’s conduct.…”
“为仁”在这里很可能是指一种状态being authoritative 或行动acting authoritatively ,但是基于过程性和关系性思维哲学,他们译为becoming authoritative ,强调“成仁”是一个过程。
而且安、罗译本将原文中的“仁”和“礼”用了拼音和汉字再加上导言注释的三重翻译法进行诠释,起到了一种给西方读者以陌生化,从而在他们心中构建起一种与西方不同的哲学思维。
考虑到孔子的哲学思想,安、罗认为译者要使用很少带有现存联想的英语词汇,努力筛选一些非本质性的、表现过程性、关联性的名词性术语来翻译,如“心”译为heart-and-mind 而非单纯的heart 或mind ,因为后者割裂了情感与理智的关联,造成了心智的对立;同理把“正”译为correct con-duct 而非rectification 等。
他们认为,中国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秩序迥然有异于西方文化,翻译中未能发现和承认这种差异,才致使西方译者对中国世界观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错觉。
从语法结构上来说,能向西方读者原汁原味地传达孔子思想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采用动词、动名词结构,因为这种动态性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事件性、过程性和感受性。
例如,“信”通译成trust worthy ,意思是“可信的、值得信赖的”,侧重对某人结果性的、单向性评价。
再如“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中的“谄”用being unctuous 来译,突出了“谄”的形成性、变化性特征。
可见译本在思想的传达上,采取了文化顺应的策略,用中国哲学自己的视角,顺应《论语》文本语境和当今文化的平等共融的时代特点,尽量保留中国哲学的特色。
综观安、罗译本,译者是试图在保持原文风貌的基础上,尽力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译文语言通达,适合西方人阅读。
四、结语
安乐哲和罗思文的中国哲学观以及对《论语》的哲学诠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他们批驳了西方长期以来认为“中国没有哲学”的谬论,指出
了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及其独特性,确立了中国哲学的地位。
加上他们的研究视野较为宽阔,且视角和方法都不同于国内研究者,因此这为中国学界提供了学术创新的思路,可以启发国内学者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文化,促成了与中国学者的对话。
他们在翻译《论语》中通过对孔子思想的哲学解读,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传到了西方,为中西文化在哲学层面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丁四新.近年来英语世界有关孔子与《论语》的研究[J ].哲学动态,2006(12).
[2]杨鹤澜.美国汉学家安乐哲的儒学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6.
[3]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4]Ames,Roger T.and Henry Rosemont,Jr..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 [M ].New York:The Ballantine Publishing Group,1998.
作者简介:
高腾藤,曲阜师范大学东方语言与翻译学院,研究方向:哲学。
论《庄子》“身体”的走失与寻回
叶雯雯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庄子》一般被解读为庄子的“以身为殉”、重养神而轻形的心灵学说。
其实不然,“身体”在
《庄子》被视为一个生命的整体,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庄子》中,“身体”因欲望、“成心”而走失,导致生命整体的失衡;“以身为殉”是个假象,实际上养神更是对“身体”的保护,是要超越“身体”(欲望之身),以寻回返璞归真的“身体”,而不是罢黜身体;庄子最终要求寻回的是自然之身、天人合一之身。
[关键词]《庄子》;身体;欲望之身;返璞归真
对于庄子的身体观,一般都站在
“反身性”这个维度来解读,身体似乎被视为心灵的羁绊,是得道之路上的一种束缚。
实际上不然,正如张再林先生所说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自身属性在于中国哲学之根深蒂固的‘身体性’。
这种‘身体性’表现为中国人一切哲学意味的思考无不与身体有关,无不围绕着身体来进行。
”道家也不例外,庄子立足于人的生存来探讨“身体”,这里的“身体”无疑不是单纯的肉体,而是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
“身体”是人们生存的根本,在庄子那里,它上
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寻求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身体”,而是返璞归真的“身体”,天人合一之身。
因为只有这样的“身体”才是完整的、和谐的。
“心斋”、“坐忘”还是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04
学教育18
“虚静”,“离形去肢”造成了“以身为殉”的假象,但庄子不是抛弃“身体”,而是超越已经背道而走失的欲望之身,他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寻回“身体”。
一、“身体”的走失
“身体”作为生存的本体,在庄子看来大部分人都没有保护好“身体”,才会出现“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身体”受到外界之物的扰乱,沾染了各种欲望,滋生出的欲念心志搅扰了“身体”的自然和谐状态。
而儒家又给“身体”冠以所谓的“人文属性”,企图礼乐文化的尺度来衡量、规约“身体”,礼教制度破坏整个生命的自然原初平衡。
正如叔本华所说的,人的欲望是一种“饥饿意志”,庄子也看到了欲念心志的弊端。
倘若“身体”过分依赖于外界事物,两者形成的不是平衡的关系,那么必然会带来“身体”沉溺于外的落空现象,因为欲望是“饥饿”的,而“身体”本身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欲望之身,无法满足自身的时候就会消毁自己。
这显然不符合庄子的养生、处世哲学。
《骄拇》云:“是故骄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翻徽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种大吕之非声乎?”庄子不止一次对声色淫靡现象给予了批判。
另一方面,“身体”作为生命的整体而展开,它受到了更多无形的欲望的驱使。
人们惶恐不安,忧心忡忡,“身体“疲惫不堪,这是“与物相刃相靡”的结果。
庄子又认为文明社会的仁义礼德导致“身体”落入了自我训规,是对天性的戕害。
《人世间》中,庄子借助“楚狂人”之口道出来仁义理德对原初“身体”破坏。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
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当时社会所宣扬的“美德”是在对人的“身体”做规范,“画地而趋”,这是对人的严重的束缚,使天性得不到伸展。
三、养神保身的追求
“身体”是否是通向大道的羁绊?庄子学说是否是一种“以身为殉”的心灵学说?庄子讲求养神,而养神似乎是建立在对“身体”的抛弃、忘却,甚至罢黜上,但事实上“以身为殉”的说法是对《庄子》的误读。
“超越”不等于“罢黜”、“抛弃”、“牺牲”,庄子通过养神等方法超越“身体”以寻回“身体”。
《庄子·天地》篇云:“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
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庄子并不是将“身
体”的位置推到最底层,“身体”是人
的“神”的寄托之地,“神”也是通过“身体”得以最直观地传达出来。
不仅如此,庄子还提出了“形体保神”的观点,进一步说明了“身体”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庄子像反对纵欲一样也反对禁欲!
当“身体”走失后,庄子不是罢黜“身体”,而是寻回“身体”。
那么,如何寻回“身体”?庄子提倡养神,“坐忘”,“万物齐一”,“虚静”等,无一不是对“身体”的超越,以寻回返璞归真之身。
正如梅洛·庞蒂所说:“为了拥有自己,应该从离开自己开始,为了看世界本身,首先应该远离世界。
”先排除“身体”沉重的欲望和“成心”,才能获得一个澄清纯粹的“身体”,“超越”的目的是为了“寻回”。
《天道》中云:“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
”欲念心志有损“身体”的保存,人们需要通过“虚静”的状态去匡正走失的“身体”。
清澈纯净,生命体得以以自身的方式呈现。
在这种养生保身之道下,个体生命在宇宙间逍遥自然地游弋,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却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
无论是“坐忘”,“虚静”,还是“齐物”,庄子在寻找一种能够超越而不罢黜“身体”的途径,最终获得的是以自然为旨归的生命存在样态。
养神而使“身体”复归,得到了最好的养存。
这也与道家身体观中,柔弱处下的养生保身之道一脉相承。
四、“身体”的寻回
庄子最终要寻回的是自然之身,天人合一之身。
“自然”,在《庄子》一书中一般是“自然而然”、“顺应自然”,“非他使然”的意思,即人不被外界的力量所驱使、控制,回归到自然性的生存状态,人以无知无欲的“素朴”心态安居乐业。
“古之人,混芒之中,一世而得淡漠焉。
当是时,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谓至一。
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缮性》)在这样淳朴的风气中,所有的人都处于纯粹而无杂念的状态,“身体”没有外界的拉力作用,欲念不会得到滋生,人们甚至不知道疲惫、痛苦,一切都如“水到渠成”那么自然而然。
《庄子》一书中还塑造了“真人”的形象,作为自然之身的代表。
在庄子看来真人“无己”、“无功”、“无名”,听任天命,汲风饮露,夜无梦魇,醒来后无忧无虑,吃饭不知甘甜。
他们不贪恋生命,也不厌恶死亡,自由自在地生活着,欣然地接受生命。
这是一种效法自然之道的表现,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改变自然。
庄子无疑是在
寻回一种率真自放的存身理想,而真人、支离者等就是自然之身的典型代表。
在庄子的“至德之世”中,人与外界自然万物和谐共生、其乐融融。
这是一种“归一”,个人的“身体”向宇宙的“身体”升华。
圣人具有天人合一之身,因为他们懂得效法自然,将自身投入到自然中,站在整个宇宙的高度看问题。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知北游》)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因为他们懂得将自己的身体看作天地的一部分,与天地共生。
可以看出,庄子对于身体的处置方式,是将其置于整个宇宙的高度来看,这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身体”。
五、结语
庄子并不是站在“反身性”的维度,《庄子》也不是一部“以身为殉”的心灵学说书。
《庄子》更是站在生命整体的角度来诠释“身体”,“身体”是生存的根本。
“心斋”、“坐忘”,“吾丧我”,通过养神来超越欲望之身、失衡之身,庄子不是抛弃“身体”而是要寻回“身体”,寻回返璞归真的“身体”。
这种“身体”是顺道而行,自然而然的存在,与天地并生!
参考文献:
[1]张松辉.庄子译注与解析[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钱穆.老庄通辨[M ].北京:三联书店,2002
[4]理查德·舒斯特曼著,程相占译.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符号[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张再林.走向“身体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J ].江苏社会科学,2008(3):23-27.
[7]张再林.中国古代身体美学的蕴含与特征[J ].河北学刊,2010(3):33-38.作者简介:叶雯雯,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文学。
文学评论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