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合集下载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知识清单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知识清单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知识清单一、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物质燃烧时,一般会产生火焰、放出热量,并生成新的物质。

二、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

常见的可燃物包括木材、纸张、汽油、煤炭等。

不同的可燃物其燃烧的难易程度和燃烧时的特点也有所不同。

2、氧气(或空气)氧气是支持燃烧的气体。

一般来说,燃烧需要有足够浓度的氧气。

但有些物质在其他氧化性气体(如氯气)中也能燃烧。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每种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着火点。

例如,白磷的着火点约为 40℃,红磷的着火点约为 240℃。

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可燃物才能够燃烧。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燃烧才能发生。

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完全燃烧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能够完全燃烧。

完全燃烧时,可燃物中的碳、氢等元素会与氧气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

完全燃烧能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并且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小。

2、不完全燃烧当氧气不足时,可燃物容易发生不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碳黑等物质。

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对人体和环境都有危害。

碳黑则会造成环境污染,并降低燃料的利用率。

例如,在冬季取暖时,如果煤炭燃烧不充分,就可能产生一氧化碳,导致中毒事故。

为了实现可燃物的完全燃烧,通常需要提供充足的氧气,并保证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四、燃烧的类型1、闪燃闪燃是指可燃性液体挥发出来的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2、着火着火是指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燃烧的现象。

3、自燃自燃是指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下,靠自身发热或蓄热所产生的热量引起的自行燃烧现象。

根据热的来源不同,自燃又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

4、爆炸爆炸是指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课件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课件
因为火焰总是向上的,竖直向上放 置,火柴梗仅处于火焰的焰心部分,其温 度较低,火焰也小,持续燃烧时间长,但 容易熄灭。
将引燃火柴的过程中,
“擦”的目的是什么?
将火柴梗换成粉笔,能被引燃吗?
用烧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小蜡烛能 长时间的燃烧吗?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 说说物质要能成功燃烧,需 要具备哪些条件?
猜一猜
这个实验给你什么提示? 如果遇到火灾,你如何 逃离现场?
楼层发生火灾,如何灭火或逃生? 着火的房间烟尘弥漫在中上方
穿过浓烟逃生时,要使身体贴近地面,并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楼层发生火灾,如何灭火或逃生?
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向安全出口方向 沿墙壁冲出去。
火灾逃生方法:
低下身 捂口鼻 沿墙壁 赶紧跑
结论: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可燃物
只取其一
清除可燃物 隔绝氧气或空气
灭火事例和方法
灭火实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盖灭 油锅着火 用锅盖盖灭
隔绝空气 隔绝空气
熄灭蜡烛
嘴吹灭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纸箱着火 用水浇灭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煤气着火 关闭阀门
隔绝可燃物
比一比,谁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强
结论: 可燃物燃烧要有充足的氧气。
得出结论
燃烧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同时具备 缺一不 可
纸不能被点燃 玻璃棒能点燃酒精灯 烧不坏的手绢
熄灭燃着火柴的方法:
看谁想的方法最多?
清除可燃物 可燃物
隔绝氧气或空气 可燃物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可燃物
注意
一般不能通过改变物质的着火点来灭火, 不能说降低了着火点所以灭火了。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防火与灭火 ➢ 灭火的原理:
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缺一不可
灭火的原理
1.清除/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使温度降到物质 的着火点以下。
只需其一
防火与灭火 ➢ 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防火与灭火 ➢ 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 干粉灭火器:
扑灭一般火灾和扑灭油、气等燃烧引 起的火灾。
• CO2灭火器: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 仪器等处的火灾。没有液体残留
防火与灭火 ➢ 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 水基型灭火器:
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固体 如汽油柴油木材棉布等引起火灾。
防火与灭火 ➢ 火场自救的方法: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燃烧的条件
Fe和 O2
现 剧烈燃烧,火星 象 四射,放出大量
的热,生成黑色 的固体
S和O2
C和O2
剧烈燃烧,发出明亮 的蓝紫色火焰,放出 大量的热,生成一种 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剧烈燃烧,发出白 光,放出热量,生 成无色气体能使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
燃烧的条件
➢ 实验结论:
C + O2 点燃 CO2(O2充足)
不完 全燃 烧
当氧气不充足时,可 燃物不完全燃烧,燃 烧得慢,放出的热量 少
2C + O2 点燃
2CO(O2不充足)
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 条件:足够多的氧气;
燃料和氧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 意义:有利于节约能源,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同时
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 CO的化学性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同步测试(含解析)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同步测试(含解析)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A.蔗糖的溶解B.动植物的呼吸C.酒和醋的酿造D.食物的腐烂2.根据学过的化学知识判定,下列不属于危险化学品的是()A.石墨B.白磷C.浓硫酸D.煤气3.今年5月8日,“祥云”火炬成功登上“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成为奥运火炬传递史上的一大创举.下列哪项不属于人和火炬在登顶时需要克服的困难()A.气温低B.气压低C.重力小D.氧气少4.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要使物质燃烧,物质必须是可燃物B.所有物质的燃烧都要有氧气参与C.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D.物质在纯氧中比空气中燃烧更旺5.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C.热量都被水吸收了,纸没有吸热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6.暑假里某同学与爸爸在西藏旅游时发现爸爸的打火机打不着火,此时打火机内液体还有一半多,火石发光情况正常打不着火原因是()A.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B.气压低丁烷气化太慢C.气压高不易气化D.氧气含量低,丁烷无法点着7.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杯底放有一小粒白磷,当将一支大试管迅速插入水中并罩住白磷时,白磷立即燃烧起来.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A.水B.氧气C.可燃物D.温度达到着火点8.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1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B.图1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C.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D.图1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9.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3个条件可燃物燃烧只需耍同时满足2个条件.灭火只要破坏1个条件即可B.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的性质,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都有关C.物质完全燃烧的条件是氧气浓度大,可采取通风,增大接触面积的方法使燃料完全燃烧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也一定属于化合反应E.燃烧都是剧烈的,一定会发光放热,有烟有火焰10.实验室中将新制得的还原铁粉(颗粒极细)撒落到空气中,可以见到铁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火星,对此现象认识错误的是()A.燃烧物由于状态不同,着火点可以发生变化B.燃烧物要助燃剂,比如空气C.该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D.铁的燃烧是放热反应11.北方冬天常用煤炉取暖,如果室内通风不好,常会造成煤气中毒.请回答以下问题.12.(3分)根据中毒机理判断,当CO中毒时,医生对病人的急救方法是()A.输葡萄糖B.输血C.输氧D.输生理盐水13.(3分)要防止煤在燃烧时产生CO气体,则燃烧时煤与氧气的质量比小于或等于()A.3:4 B.3:8 C.1:1 D.1:214.(3分)为防止煤气中毒,并提高煤的利用率,可采取的措施是()A.减少送风量B.加大煤的用量C.将煤做成实心块状D.将煤做成蜂窝状12.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A.减少CO2的排放B.减少酸雨C.减少煤的浪费D.减少氧气的消耗13.下列属于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差异的是()①能否放出热量②燃烧后所得主要产物不相同③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的意义不同④燃烧时所需氧气的量不同⑤单位质量燃料放出热量多少不同.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全部14.安全用火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时,调小进风口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C.液化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D.存放图书的地方起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15.下列情况中,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用嘴吹灭蜡烛B.红磷着火用沙土扑灭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16.下列有关燃烧、爆炸、灭火说法正确的是()A.用扇子扇灭火焰,因为隔绝了氧气B.高压锅驼中压力过大引发的爆炸是化学变化C.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离可燃物17.如右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发生火灾的房间逃离时,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B.成站立姿势跑出C.伏低身子逃出D.淋湿衣服爬出18.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扑灭B.在冰箱里放入活性炭,除去冰箱里的异味C.在食品袋里充入氧气,延长食品的保质期D.室内烤火取暖放一盆水,防止CO中毒19.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B.森林着火时,要向顺风方向跑,脱离火灾区C.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火灾,最适宜的灭火器是干粉灭火器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窑前应做灯火实验2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家里电器着火,立刻用水扑灭B.楼层高的室内着火,立刻打开门窗C.室内着火,火势较大,应该卧着向外爬出D.家里油锅着火,立刻用水浇灭二.填空题(共3小题)21.为探究燃烧所需的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拓展与应用】白磷有剧毒,为了保证安全,烧杯中的白磷必须进行处理,丁丁同学将一支充满某种气体的试管倒插入水中,观察到白磷在水中燃烧,试管内所盛的气体可能是.22.请根据燃烧条件,分析,解释下列生活事实的原因(1)点燃枯柴时,先点燃纸张,再用燃着的纸张引燃枯柴;(2)枯柴堆放紧密时,燃烧不旺,甚至会熄灭;而将柴架起来,中间留空,则燃烧旺盛;(3)扇子能扇灭蜡烛,但扇煤炉却越扇越旺;(4)家庭用煤通常做成中空的“蜂窝状”.23.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1)白磷不与热水反应,且密度比水大(2)说明“达到着点是可燃物着火条件”的现象是“红磷不燃”(3)热水温度最低也要80℃(4)热水只对水中白磷起隔绝O2的作用(5)白磷难溶于水(6)通入O2,白磷燃烧,说明“与O2接触”是燃烧的条件(7)这里的O2可用空气代替.三.推断题(共3小题)24.白磷是着火点很低的自燃物品,回答下列有关白磷火灾的相应间题:(1)白磷着火时应该用低压水扑救,不能使用高压水冲击,为什么?(2)对于喷水冷却后已固化的白磷应如何处理?依据什么原理?25.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一仓库先是起火,后来发生剧烈爆炸,据报道剧烈爆炸的原因是仓库中存放大量金属钠.金属钠遇水会生成氢气,容易引发爆炸.所以工业金属钠采用双层包装,外包装为铁桶,内包装为双层聚乙烯塑料袋,包装时应该将袋内空气排净.请问存放金属钠的仓库着火能否用水灭火?阐述理由.26.随着车辆的增加,汽车尾气带给城市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了,用燃气来代替燃油可以大大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某市的加气站某日发生了爆炸,请你分析爆炸的原因.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精心整理】沪教新版九年上册同步测试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A.蔗糖的溶解B.动植物的呼吸C.酒和醋的酿造D.食物的腐烂【分析】根据缓慢氧化的特点是氧化速度很慢,不容易被察觉,不发光但放出热量,属于化学变化,来考虑本题.【解答】解:A、蔗糖的溶解是蔗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而缓慢氧化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B、动植物的呼吸是吸入氧气后使体内物质发生氧化分解的过程,包含着缓慢氧化的过程,故错误;C、在酒和醋的酿造过程中会放出热量,这是由于制酒和醋的原料发酵时发生了缓慢氧化而产生的,故错误;D、食物的腐烂是食物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的结果,故错误.故选:A.【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物质的溶解属于物理变化,而缓慢氧化属于化学变化.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缓慢氧化的例子.2.根据学过的化学知识判定,下列不属于危险化学品的是()A.石墨B.白磷C.浓硫酸D.煤气【分析】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解答】解:A.石墨不属于危险化学品,故A正确;B.白磷易燃是易燃品,属于危险化学品,故B错误;C.浓硫酸有腐蚀性是腐蚀品,属于危险化学品,故C错误;D.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易燃是易燃品,属于危险化学品,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危险化学品的定义,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3.今年5月8日,“祥云”火炬成功登上“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成为奥运火炬传递史上的一大创举.下列哪项不属于人和火炬在登顶时需要克服的困难()A.气温低B.气压低C.重力小D.氧气少【分析】珠穆朗玛峰海拔高,气温低、气压低、氧气少,但是对重力的影响较小.【解答】解:人和火炬在登顶时需要克服的困难有气温低、气压低、氧气少,不需要克服的困难是重力小.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海拔高与温度、压强、氧气含量多少等方面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4.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要使物质燃烧,物质必须是可燃物B.所有物质的燃烧都要有氧气参与C.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D.物质在纯氧中比空气中燃烧更旺【分析】根据燃烧和灭火的条件进行选择.【解答】解:A、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故A正确.B、氢气在氯气中可以燃烧,故B不正确;C、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利用水吸收热量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故C正确;D、物质在纯氧中比空气中与氧气的接触几率高,燃烧更旺;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燃烧和灭火的条件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并将知识灵活应用.5.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C.热量都被水吸收了,纸没有吸热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纸张的着火点;纸的着火点小于100℃,而不是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故选项解释错误.错误.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故选项说法正确.C、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是因为热量都被水吸收了,纸没有吸热,故选项说法正确.D、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纸张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灵活运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暑假里某同学与爸爸在西藏旅游时发现爸爸的打火机打不着火,此时打火机内液体还有一半多,火石发光情况正常打不着火原因是()A.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B.气压低丁烷气化太慢C.气压高不易气化D.氧气含量低,丁烷无法点着【分析】可燃物燃烧需满足两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到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据此分析.【解答】解:可燃物燃烧需满足两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到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打火机内还有液体,说明有可燃物,火石发光,说明温度能到到着火点,但打不着火,说明缺氧,即空气中氧气含量低.故选D.【点评】掌握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杯底放有一小粒白磷,当将一支大试管迅速插入水中并罩住白磷时,白磷立即燃烧起来.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A.水B.氧气C.可燃物D.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物质燃烧条件: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分析.【解答】解:因为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不能燃烧;当将一支大试管迅速插入水中并罩住白磷时,白磷立即燃烧起来,是因为与氧气接触了,所以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燃烧的条件,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灭火只要消灭其中的一个条件,就可达到灭火的目的.8.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1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B.图1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C.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D.图1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分析】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就是根据这三个条件来设计.【解答】解:A、红磷是可燃物,图1中铜片上的红磷是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不能燃烧,故A错误;B、图1中水下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B错误;C、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热水不能提供这样高的温度,所以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不能观察到燃烧现象,故C错误;D、在此实验中我们用热水给白磷和红磷提供热量,使温度能达到白磷的燃点,又使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故D正确.故选D.【点评】我们往往认为水中的任何物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燃烧.但是从过这一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满足燃烧的条件,无论在何环境下都可燃烧.9.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3个条件可燃物燃烧只需耍同时满足2个条件.灭火只要破坏1个条件即可B.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的性质,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都有关C.物质完全燃烧的条件是氧气浓度大,可采取通风,增大接触面积的方法使燃料完全燃烧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也一定属于化合反应E.燃烧都是剧烈的,一定会发光放热,有烟有火焰【分析】A、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B、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容易发生;C、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分析;D、根据燃烧的概念等分析;E、根据燃烧的现象进行解答.【解答】解:A、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三个缺一不可,可燃物燃烧要满足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只要消灭其中之一,就可灭火,故正确;B、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的性质,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浓度等有关,故正确;C、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是:(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增大氧气的浓度,故正确;D、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例如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E、燃烧都是剧烈的,不一定会同时发光放热,有烟有火焰,故错误;故选:ABC.【点评】此题所考是基础的知识点,掌握燃烧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0.实验室中将新制得的还原铁粉(颗粒极细)撒落到空气中,可以见到铁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火星,对此现象认识错误的是()A.燃烧物由于状态不同,着火点可以发生变化B.燃烧物要助燃剂,比如空气C.该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D.铁的燃烧是放热反应【分析】A、根据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它不会随着物质的状态不同而改变进行解答;B、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燃烧需要助燃剂进行解答;C、根据铁粉在空气中燃烧有氧气参加进行解答;D、根据燃烧放出热量进行解答.【解答】解:A、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它不会随着物质的状态不同而改变,故错误;B、铁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火星,可知燃烧需要助燃剂,故正确;C、铁粉在空气中燃烧有氧气参加,所以该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故C正确;D、燃烧放出热量,所以铁的燃烧是放热反应,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题中信息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书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11.北方冬天常用煤炉取暖,如果室内通风不好,常会造成煤气中毒.请回答以下问题.12.(3分)根据中毒机理判断,当CO中毒时,医生对病人的急救方法是()A.输葡萄糖B.输血C.输氧D.输生理盐水【分析】根据一氧化碳中毒原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导致机体的组织细胞缺氧死亡进行解答.【解答】解:一氧化碳中毒原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导致机体的组织细胞缺氧死亡,所以当CO中毒时,医生对病人的急救方法是输氧,而不是输葡萄糖、血液、生理盐水等.故选:C.【点评】此题是对煤气中毒的考查,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13.(3分)要防止煤在燃烧时产生CO气体,则燃烧时煤与氧气的质量比小于或等于()A.3:4 B.3:8 C.1:1 D.1:2【分析】根据碳在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在充分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只要氧气的量充足,就不会生成一氧化碳.根据充分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的方程式计算出碳与氧气的质量比.【解答】解:由于碳在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在充分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充分燃烧时的方程式是:2C+O2CO2.由方程式可知,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16×2)=3:8.当煤与氧气的质量比小于或等于3:8.不会生成一氧化碳.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要防止煤在燃烧时产生CO气体,就要氧气的量要充足.根据充分燃烧时的方程式计算碳与氧气的质量比即可.14.(3分)为防止煤气中毒,并提高煤的利用率,可采取的措施是()A.减少送风量B.加大煤的用量C.将煤做成实心块状D.将煤做成蜂窝状【分析】煤炭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血红蛋白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使人因缺氧而中毒,所以在烧煤炭时,保持空气流通,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再结合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氧气(或空气)量是否充足充足,二是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解答.【解答】解:A、氧气的含有越高物质燃烧越充分,减少送风量,氧气的量会不充足,煤可能会发生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A不正确;B、加大煤的用量,会造成煤发生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B不正确;C、将煤做成实心块状,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较小,不能完全燃烧,C不正确;D、将煤做成蜂窝状,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煤完全燃烧,D方法正确;故答案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促进物质充分燃烧的方法,侧重基础知识的应用,难道不大.12.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A.减少CO2的排放B.减少酸雨C.减少煤的浪费D.减少氧气的消耗【分析】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CO2的排放,故选项错误.B、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酸雨的形成,故选项错误.C、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减少煤的浪费,故选项正确.D、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氧气的消耗,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3.下列属于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差异的是()①能否放出热量②燃烧后所得主要产物不相同③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的意义不同④燃烧时所需氧气的量不同⑤单位质量燃料放出热量多少不同.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全部【分析】①根据完全燃烧放热,不完全燃烧也放热解答;②根据碳具有可燃性,在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充分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解答;③根据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物质解答;④根据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所需氧气的量不同解答;⑤根据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单位质量燃料放出热量多少不同解答.【解答】解:①完全燃烧放热,不完全燃烧也放热,故错误;②碳具有可燃性,在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充分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燃烧后所得主要产物不相同,故正确;③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物质,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的意义不同,故正确;④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所需氧气的量不同,故正确;⑤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单位质量燃料放出热量多少不同,故正确.答案: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和爆炸等方面的内容.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放出大量的热,使产生的气体急剧膨胀,就会发生爆炸.14.安全用火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时,调小进风口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C.液化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D.存放图书的地方起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分析】A、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时,说明气体燃烧不充分,据此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D、用来扑灭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处的火灾不能有水,否则容易受损.【解答】解:A、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时,说明气体燃烧不充分,应调大进风口,故选项说法错误.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C、液化气泄漏,不能立即打开排风扇,因为打开抽油烟机会产生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D、存放图书的地方起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扑灭,因为喷出的溶液会损坏图书,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不完全燃烧的现象、灭火的原理、防止爆炸的措施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5.下列情况中,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用嘴吹灭蜡烛B.红磷着火用沙土扑灭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分析】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用嘴吹灭蜡烛,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B、红磷着火用沙土扑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或空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选项说法错误.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是利用了隔绝氧气或空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6.下列有关燃烧、爆炸、灭火说法正确的是()A.用扇子扇灭火焰,因为隔绝了氧气。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案10(化学沪科版九年级上册)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案10(化学沪科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2.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3.知道爆炸发生的原因,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4.认识使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2.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科学的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和爆炸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难点:1.学生探究实验;2.燃烧的条件的归纳和实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酒精、水、棉花球、蜡烛、木条、煤酒精灯、玻璃杯、烧杯、红磷、白磷、双氧水、二氧化锰、铁片、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

学生准备:1、布置学生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燃烧事例,初步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2、调查途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或者向长辈询问。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活动二:资料分析:燃烧的条件三、分组实验探究。

、镊子分别夹取一根木条和一小块煤,在酒精灯上五、信息汇总,形成结论:讲解: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介绍通常:请同学们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先小组讨论,然后回【本课总结】:反思与评价学完本节,我的收获、启示或发现……【板书设计】:课题1 燃烧的条件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1)与氧气接触;(2)达到燃烧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3)物质具有可燃烧性。

3燃烧现象的剧烈程度,与下列因素有关:氧气的浓度,可燃物的颗粒大小,以及接触面积等。

附表一:附表二:。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案-化学九年级上册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案-化学九年级上册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教学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3、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增强防火、灭火意识。

教学重点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的原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实验准备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火柴、酒精灯、大烧杯、橡皮塞、集气瓶、烧瓶、白磷、红磷、碳酸钠粉末、稀盐酸、蜡烛、打火机等。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

而且在前面学习中对于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和燃烧条件己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另外,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学生对于消防、灭火知识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所以,本课时的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四、教学过程【导入】说到火,我们就会想到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

给学生观看燃烧与火灾的视频,让学生谈观看后感受。

教师: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燃烧是一把威力巨大的双刃剑,燃烧造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所以认识燃烧是怎样发生的以及怎样防火和灭火,显得非常重要。

【授新课】板书:一、燃烧的条件问题:你能让下列物质燃烧起来吗?纸张、木炭、泥沙、酒精、水、煤炭、石子、玻璃、蜡烛这个问题的答案说明燃烧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一般学生都能回答出来)老师问:可燃物在什么条件才可以燃烧?学生回答可能会五花八门:温度?氧气? 老师不正面给出答数案,故意留下悬念,用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一)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1.先让学生回忆红磷燃烧的现象,特意强调产生大量白烟,为下面观察实验现象有记忆,同时拿出白磷,对比红磷和白磷的保存方法,介绍白磷极易燃烧,讲解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强调关键词“最低温度”。

2. 改进实验:先把一小块白磷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不燃烧,学生可能回答没温度?没氧气?再把一小块白磷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不燃烧,学生多数都知道没氧气,这时用集气瓶对准冷水中的白磷扣住,观察现象还不燃烧,再用另一个集气瓶盖住热水中的白磷,观察到剧烈燃烧。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课件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课件


铁丝(tiě sī)在氧气中燃 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共同点
发光、放热、化学变化
阅读:P92燃烧的定义
第三页,共十八页。
白磷、红磷(hónɡ 燃烧 lín)
第四页,共十八页。
P93 物质有可燃性(可燃物)
燃烧的条件
(tiáojiàn)
(一般情况)
与空气(或氧气(yǎngqì))接触
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
度 (也叫着火点)
钠在氯气中燃烧(ránshāo);
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第五页,共十八页。
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chánɡ jiàn)物质的着火点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着火点/℃ 物质
40 木炭
240 乙醇(酒精)
250-330 无烟煤
着火点/℃ 320-370
558
700-750
注意:着火点是物质固有(gùyǒu)的一种性质。
第六页,共十八页。
第七页,共十八页。
如何(rúhé)使燃料燃烧更旺(剧烈)?
第八页,共十八页。
影响燃烧现象 的因素 (xiànxiàng)
1、铁丝在氧气中能燃烧(ránshāo),在空气中不能 。
2、木头推成刨花后更易燃烧 3、潮湿的木材不易燃着
1、氧气(yǎngqì)的浓度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 触面积(状态) 3、可燃物干燥程度
第4章 认识 化学变化 (rèn shi)
—燃烧 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 第
(huàxué fǎnyìng)
(1)
燃烧的条件
防火与灭火
第一页,共十八页。
第二页,共十八页。
P92 表4-1
事例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课件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课件
[现象] 小木条可以燃烧,而玻璃棒不可以燃烧
[结论] 燃烧的条件之一 : 物质具有可燃性;
燃烧的条件
探究与活动
[实验二] 点一支小蜡烛,将其用集气瓶罩住,尽可能使 集气瓶与桌面间不留空隙,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 蜡烛熄灭 [结论] 燃烧的条件之二:可燃物要氧气接触;
燃烧的条件
探__究__与__活__动_ _
常见的化学反应 —燃烧
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操作:将手帕浸入50%的酒精溶液中, 均匀湿透后取出,用坩埚钳夹住,点 燃。
手帕在熊熊烈火中为什么没 有被烧掉呢?
祥云火炬
主火炬
什么是燃烧呢?
:是一种 发光、发热的剧烈 的化学反应。
燃烧的条件
活动与探究
[实验一] 分别把玻璃棒和小要条放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 察现象;
2、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然 现象的相同点是 (A) (A)都产生热 (B)都发光 (C)都很剧烈 (D)都需达到着火点
3、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C)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实验三] 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比 较点燃的难易。
[现象] 木条比煤更容易点燃
[结论] 燃烧Leabharlann 条件之三:可燃物要达到燃烧 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 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古埃及人利用燃烧冶炼铜
课堂小结
1、燃烧: 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常见的化学反应_燃烧【公开课教案】1

 常见的化学反应_燃烧【公开课教案】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题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地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知道常见火灾的处理方法。

能懂得被困火灾区时的自救方法。

3.了解常见灭火器材及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等内容的探究,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目标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材分析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1.回忆:能为人类带来好处的燃烧实例有:照明、取暖;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有:山林火灾、住宅起火。

2.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常用的灭火方法有哪些?①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②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③使用大量的冷却剂使燃烧物冷却,让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说到火,我们就会想起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

那么物质为什么会燃烧呢?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概念事例观察到的现象镁条的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蜡烛的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瓶壁有水珠。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个人二次备课:个人二次备课:教学过程红磷的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燃烧反应的的特征可归纳为:发光、发热、化学变化结论: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燃烧的条件【实验与思考】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你的解释(1)将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哪个能被点燃?蘸有酒精的小棉球能被点燃酒精具有可燃性,水不具有可燃性(2)点燃两支蜡烛,一支用集气瓶罩住,哪支蜡烛会很快熄灭?用集气瓶罩住的蜡烛会很快熄灭。

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3)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哪个比较容易被点燃?小木条容易被点燃。

新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案

新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案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题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型互动课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必须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能利用灭火的原理,处理一些突发的燃烧失控情况。

(3)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燃烧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辨证的认识燃烧,激发只有深入了解燃烧,才能使其为人类造福的意识。

(2)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课前准备仪器:酒精灯、玻璃杯、坩埚钳药品:水、酒精、小木条、小块煤、小蜡烛、棉布手帕、创设情景:播放一段录像:神州五号飞船的发射升空放几幅画面提问:看完短片和图片后,你对火有了怎样的认识?(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提问:怎样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引入新课。

提问:火是怎样产生的?请你将知道的燃烧事例填写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物质的燃烧有何特征?事例观察到的现象燃烧反应的特征:提问:燃烧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请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交流与实验:交流以下问题(课本P93的交流与讨论的4个问题)学生根据提供的仪器和物品进行实验。

提问:针对问题4进行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点燃方式?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点燃方式不一样?不同的点燃方式有同样的目的吗?(介绍着火点)师生整理:物质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需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3 、降温到该物质的 着火点以下 (三个条件满足一个即可)
如何灭火- 05_高清.mp4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成语中的化学
釜底抽薪 缺少了燃烧条件之一 —— 可燃物,因此不再燃烧。
杯水车薪
水太少,不足以降温到柴草的着火点以下,因 此火不能熄灭。
钻木取火
升高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因此能燃烧。
煽风点火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缓慢氧化 可能引起 氧化反应 (不发光)
(都要放热)
自燃(发光)
剧烈氧化
(燃烧)
氢气爆炸实验 标清.flv
在无限空间中 安静燃烧 (发光) 在有限空间中 爆炸(化学爆炸) (发光)
爆炸极限
撤离可燃物 灭火的原理 隔绝氧气或空气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三个条件满足一个即可
探究燃烧条件.ppt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ppt
烧不坏的手绢.ppt
三、燃烧的条件:
课文燃烧条件的探究.ppt
缺 一 不 可
一氧化碳的性质.ppt
烧不坏的手绢(000224281-000354737)炖猪蹄烧干锅一家6口一氧化碳中毒 _高清.mp4
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ppt
燃烧是种常见的现象,它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燃烧是种常见的现象,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一、燃烧的特征: 发光或有火焰、 发热、剧烈、 化学反应
燃烧有关注意事项.ppt
二、燃烧定义: 燃烧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钻木取火.ppt
可燃性 与氧气(空气)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利用压缩的二氧化 碳吹出干粉来灭火 的。除了可用来扑 灭一般火灾外,还 可以用来扑灭油、 气等 燃烧引起的 失火。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只要达到其中的一种方法即可灭火
学以致用 试着说出生活中这些灭火方法的原理
常见的灭火器
灭火器的种类
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 扑灭火柴、棉布等引起的火灾
干粉灭火器 扑灭一般火灾和油、气引起的火灾
液态二氧化碳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
灭火器
仪器、电器等引起的火灾
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 施你认为正确的是:
蜡烛、火柴、纸杯 现在急需热水,怎 么办?
纸杯烧水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交流与讨论
1、回忆我们所学过的物质燃烧事列及现象。 2、总结出不同物质燃烧现象的相同点。
归纳:
燃烧 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提出猜想:
1、为什么蜡烛会烧成了桶状?
温度 燃烧必须要达到一定的
2、为什么蜡烛烧着烧着就熄灭了呢?
讨论与探究: 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称之为 着火点
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才可能燃烧
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具有的性质, 不能升高也不能降低。
燃烧需要氧气
3、水能燃烧吗?
物质具有可燃性
实验用品: 石子、檀香、玻璃棒、煤块、水、
烧杯、2支蜡烛、坩埚钳、火柴
实验用品: 石子、檀香、玻璃棒、煤块、水、烧杯、
2支蜡烛、坩埚钳、火柴
实验1:
分别用蜡烛点燃檀香和石子。
(物质具有可燃性)
实验2: 分别点燃2只蜡烛,用烧杯罩住其中一根蜡烛。
(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3: 分别用蜡烛点燃檀香和煤块。
(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友情提醒:
1、檀香燃烧后立即放入水中熄灭,确保安全。 2、用外焰加热!注意安全! 3、注意坩埚钳的正确使用。
小结: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案 (表格型)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案  (表格型)

2.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观察小蜡烛的燃烧情况小蜡烛慢慢的熄灭随着蜡烛的燃烧,会不断消耗氧气,当氧气耗尽,蜡烛就熄灭,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二就是需要有充足的氧气3.用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小木条很快就被点燃小煤块没有明显的变化小木条和煤块的着火点不同,小木条的着火点较煤块的低,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三就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补充实验】:如图【观察现象】【交流总结】: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放出大量的白烟;而铁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都没有燃烧起来。

【学生讨论】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和铁片上的红磷都没有燃烧?【解释及结论】:1).红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度左右,而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度左右,所以相同的温度下,白磷能够燃烧起来,而红磷不能燃烧。

故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2).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在热水中没有足量的氧气,因此燃烧的条件之二就是要有充足的氧气。

【开动脑筋】如何能使水中的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你有那些方法?【观察与思考】【实验】:烧不坏的手绢实验过程:将2体积的95%的酒精与1体积的水混合。

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

【观察现象】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实验现象: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实验解释:酒精的着火点比棉布要低得多,因此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在棉布表面的酒精迅速燃烧起来,而酒精液体中含有大量的水,燃烧过程中,水吸收放出的热量而蒸发,使棉布始终不能达到着火点,因此棉布就不能真正的燃烧起来。

【活动探究】水火无情,如何使火熄灭?【总结】灭火的原理(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如煤气起火,我们应先迅速关闭阀门;森林火灾时,砍一些外围树木,形成隔离带;“釜底抽薪”等;(2)将燃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如厨房油锅起火,盖上锅盖;酒精灯熄灭时用灯帽;干粉灭火剂或消防用砂等(3)使用大量的冷却剂,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如吹灭蜡烛,干冰灭火剂【交流总结】(1)一旦发生火灾,一定不能惊慌,要沉着应付:如果火势较小,则根据拓展实验,巩固燃烧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课件 (共37张PPT)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课件 (共37张PPT)
火柴中红磷通过摩擦做功,就能提供煤气 燃烧所需要的温度;蜡烛中烛芯棉线需要 燃着火柴提供热量,才能达到着火点;而 木块、煤球就需要更高温度。
我是魔法师
刘谦
魔术1: 烧不坏的手帕
手帕是可燃物,容易着火而燃烧, 可酒精烧完了,手帕却安然无恙,你 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魔术2 水中生火
水可以灭火,那水中为什么可 以生火哪?你能作出合理的解 释吗?
火是光明的使者, 火是热量的源泉, 火花是跳动的美, 火星是流动的美, 火给我们带来了
温暖和食物。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镁在空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燃烧事例
燃烧现象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放热、生成无色气体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先拨119, 地址要讲清;
湿巾掩口鼻, 弃物先逃生;
天啊!太高了, 还是拿绳子吧!
浓烟匍匐行, 溜边出险境;
楼高莫下跳, 破窗先坠绳。
友情提醒:下列标志可助你化险为夷
疏 散 通 道 方 向 灭火设备或报警装置的方向
击碎板面
常见几种消防安全标记
禁止烟火 禁止吸烟 禁止放鞭炮 禁止带火种 当心爆炸 当心火灾
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 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 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曹军 的木船是_可__燃__物__,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__与__氧__气__接__触_______________、 __温__度__达__到__着__火__点_____________.
火从天使变成恶魔, 就会露出狰狞的面目,
扑灭森林大火时设置隔离带,你知 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撤离可燃物

2022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同步测试题附答案不全

2022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同步测试题附答案不全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使其充分燃烧B.用木材引燃煤,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C.只有燃烧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D.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燃烧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水灭火的原理就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当今社会,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C.乙醇汽油的使用可以提高城乡空气质量D.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3.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A.减少氧气的消耗B.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减少煤的浪费C.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减少酸雨的形成4.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5.“蜂窝煤”比煤球更有利于煤的完全燃烧、提高燃烧效率,这主要是因为()A.降低了煤的着火点B.升高了煤的着火点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D.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6.工业上常将固体燃料粉碎或把液体燃料喷成雾状再燃烧,其目的是()A.增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延迟燃料燃烧的时间D.增加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7.在科学研究中,常用到“对照”的科学方法,下列实验与这一科学方法不符合的是()A.B.C.D.8.实验室常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B.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与空气接触C.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D.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10.欣欣把一张硬纸板叠成一个纸盒,并用双面胶把纸盒粘好后,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水.随后她将这个装有水的纸盒悬挂在空中,并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纸盒下方,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纸盒没有燃烧!这是因为()A.纸盒不可燃B.纸盒没有接触空气C.装上水的纸盒的温度在它的着火点以下D.纸盒装上水以后着火点提高了11.两同学围绕蜂窝煤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其中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当煤燃烧正旺时将炉门关上,煤层上方发现蓝色火焰.解释:此时氧气不足而产生的CO在燃烧B.煤燃烧完后煤灰质量比煤的质量轻.解释:煤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逸出C.在煤炉上方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解释:CO难溶于水D.将煤做成蜂窝状就更易燃烧.解释:蜂窝状的煤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12.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扇蜡烛会降低蜡烛的着火点B.扇蜡烛会减少火焰周围的氧气C.扇煤炉可增大进入的氧气的量D.扇煤炉会增加可燃物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就可燃烧B.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C.在有易燃易爆的工作埸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D.燃烧和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14.解释“火上浇油”的说法合理的是()A.增加易燃物,使燃烧更旺B.增大氧气浓度,使燃烧更旺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使燃烧更旺D.提高物质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15.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18.下列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C.蜡烛火焰被吹灭,说明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D.将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19.科技人员研制出自动灭火砖,砖里压入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清除可燃物 3.木材起火可以用水扑灭,油起火却不能用水扑灭,这是为什 么?
油的密度比水小,如果用水灭火,油浮在水面上继续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 一扇就灭?
由于煤炉的着火面积大,用扇子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 但温度没有降到着火点以下,相反却提供了氧气,所以煤炉 火用扇子越扇越旺。
总结:物质必须具有可燃性
[实验二]
熄灭了 总结: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实验三]
纸条
木块
很快燃烧了
很久才燃烧
总结: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实验小结: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氧气
着火点
小魔术:烧不坏 的手帕
解释现象: 手帕为什 么烧不坏
酒精的着火点比棉布要低 得多,加热后,酒精迅速燃烧, 而酒精中含有的水因吸收放出 的热量而蒸发,使棉布始终不 能达到着火点。
烛火的着火面积小,用扇子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 周围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烛火用扇子一扇就灭。
2、为什么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柴?
煤的着火点较高,先引燃纸与木柴,纸与木柴着火点低, 燃烧放出的热量足可以达到煤的着火点。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P99第1.3.4题。
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答案: 增加可燃物,使燃烧更加剧烈
5.杯水车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
喻无济于事。
答案:不能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第一关
下列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原理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 可用锅盖盖灭;可否浇水?
隔绝氧气(或空气)
2.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 树木砍掉。
第四章第一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同步练习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同步练习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单选题1.氧气是生命活动的必需气体。

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制备说法正确的是 A .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氧气 B .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C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23Fe OD .利用如图装置可比较2MnO 和CuO 对22H O分解的影响2.下面是关于灭火和火灾自救的知识,其中正确的是 A .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B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C .档案室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D .当室内发生火灾时,应迅速打开门窗通风3.常州的焦尾琴是四大古琴之一,面板材料取自尾部烧焦的桐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桐木能够燃烧说明其具有可燃性B .向灶膛扇风可加快桐木燃烧速度C .桐木烧焦时部分桐木转化为木炭D .浇水可降低桐木的着火点而灭火 4.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A 书写档案规定必须使用碳素墨水 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常温下不易得失电子B 石墨能够作电池的电极材料 石墨中有自由电子,能够导电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D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别较大碳原子的结构不同A .AB .BC .CD .D5.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 .用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异味B .在煤炉上放一盆水预防一氧化碳中毒C.用干冰制造舞台效果D.室内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时,应及时通风换气6.某中学有两名学生回到住所,闻到屋内充斥着燃气味道,他们赶紧关闭阀门后立即点燃炉灶检测,燃气罐瞬间燃爆,两人都被严重烧伤。

当打开房门闻到燃气气味时,首先应立即A.拨打电话向消防救援站报警B.打开燃气灶具查找漏气部位C.打开门窗通风D.拨打电话请燃气部门人员上门维修7.下列过程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简易净水器净水B.冷碟底收集炭黑C.石墨制备金刚石D.泡沫灭火器工作原理8.以下灭火方式利用了燃烧的两个条件的是A.用湿毛毯盖灭火焰B.向着火的液化气罐体喷水C .砍树形成森林隔离带D.用泡沫灭火器灭火9.防风蜡烛的烛心是由棉线、固体粉末、石蜡组成。

4.1认识化学变化(上)-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必背知识手册(记忆卡)

4.1认识化学变化(上)-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必背知识手册(记忆卡)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班级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物质燃烧一般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 物质具有可燃性 ;(2)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 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

烧不坏的手绢实验中,为什么手绢完好无损 手绢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绢的温度低 于棉布的着火点。

4.防火与灭火:灭火原理:①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 与火源隔离 ;②将 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③ 让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

灭火方法:根据火势的不同情况,灭火方法各不相同① 熄灭液化气燃气灶, 关闭阀门 使火熄灭。

(扑灭森林火灾:设置隔离带) ② 油锅起火, 盖上锅盖 使火熄灭。

(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③ 燃着的蜡烛, 吹气 使火熄灭。

(用水泼灭木材等火焰)当被困在火灾区时,要冷静地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自救,如用湿毛巾 或口罩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跑出火灾区,到窗口呼救等。

缺 一 不 可三 具 其 一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二)班级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1.当氧气 充足 时,可燃物 完全燃烧 ,燃烧得 快 ,放出热量 多 ,可燃物中的碳、 氢元素分别生成 二氧化碳 和 水 ;当氧气 不足 时,可燃物 不完全燃烧 ,燃烧 得 慢 ,放出的热量 少 ,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 一氧化碳、 碳氢化合 物等有毒气体 和 微小的炭黑颗粒等物质。

2.在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文字表达式为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在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文字表达式为碳 + 氧气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也可以 燃烧 ,是一种常见的燃料,是煤气的主要成分。

写出燃烧的文字 表达式一氧化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3.一氧化碳是 无 色、 无 气味的 剧毒 气体。

2024年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4.1燃烧(教案)

2024年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4.1燃烧(教案)

(3)分别观察两个杯壁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分析。 小结:蜡烛燃烧后,有新的物质产生,生成了水、二氧化碳等。 谈 话 : 关 于 燃 烧 , 200 多 年 前 , 法 国 科 学 家 拉 瓦 锡 就 进 行 了 研 究。 阅读资料。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分析。 提问3:关于燃烧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全班交流、分析。 小结:物体在空气中能燃烧,而与空气隔绝开,再高的温度也无 法使物体燃烧。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也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教学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目标 科学思维
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的变化。
探究实践
1.通过观察纸燃烧,知道纸燃烧后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课时
1
2.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知道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3.通过阅读资料,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空气中的氧气支持燃烧。 态度责任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D 1.√ 2.√ 3.× 4.× 5.√
五、整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 惯。
六、板 书设计
物质变化
燃烧
形态变化
产生新物质变化
二、探 索(预 设25分
钟)
1.观察比较纸的变化 [材料准备:蜡烛,火柴,熟石灰;PPT] 提问1:这张纸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全班交流、分析。 提问2:点燃这张纸,又会发生什么呢? 观察纸燃烧。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分析。 提问3:折成纸飞机是怎样变化? 提问4:撕成纸屑是怎样的变化? 提问5: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