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生物2020年下半年真题与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生物·2020年下半年真题与答案解析————————————————————————————————————————【1月9日上午】初中生物《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松子,讲授松子是松树的种子。

提问:松子的着生位置有何特点?所有植物的种子着生方式都是相同的吗?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裸子植物的结构特征与生活习性
(1)教师分发油松的松塔,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描述油松种子的着生位置是什么?
教师强调油松的种子外面半包裹着的只是一层木质鳞片,对种子起保护作用。

(2)多媒体展示侧柏和苏铁的种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它们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油松、侧柏和苏铁的种子都是裸露的,这样的植物称为裸子植物。

)
(3)教师多媒体展示银杏、圆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总结外形特征。

(根、茎、叶发达,植株高大。

)
(4)教师提出问题:裸子植物一般都生长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结合刚刚的图片进行思考,同桌交流。

(裸子植物的输导组织发达,所以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也能生长。

)
(5)分发裸子植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卡,提问:从资料中可以得出,裸子植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样的联系?
(大多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许多可以食用、药用。

)
2.被子植物的结构特征与生活习性
(1)教师多媒体展示豌豆、荔枝和木瓜的种子,分发食物引导学生寻找种子,总结它们的结构特征。

(它们的种子不是裸露的。

)
追问:包裹这些种子的是什么结构呢?
教师讲解豌豆、荔枝和木瓜的种子是由果皮包被的,把这样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花草、蔬菜、水果及粮食等大多属于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它们长到一定时期都会开花结果。

(2)教师展示多种被子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形态特点是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被子植物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生活环境相差很大。

教师总结:被子植物一般都具有发达的输导组织,保证了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它们一般都能开花结果,所结的果实能够保护里面的种子,不少果实还能帮助种子传播。

(3)引导学生举例说出被子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数量最多的一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大多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许多可以食用、药用。

3.师生共同总结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具有种子;不同点:裸子植物种子无果皮包被,而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

)
(三)巩固提升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图片归类。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五)布置作业
搜集生活中还有哪些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使用价值有哪些?
【参考答案】
裸子植物大多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许多可以食用、药用,并可作为建材、观赏和绿化植物;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数量最多的一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大多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许多可以食用、药用。

2.针对本节课,你重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教学重点的?
【参考答案】
重点: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结构特征。

本节课,我大量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以及出示松塔实物,目的就是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这样直观的方式,掌握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结构特征,提升观察能力及总结概括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有一些这样的现象,同学们有注意到吗?手碰到盛有热水的玻璃杯时,会很快缩回手来;当我们摔倒时,会很快伸出双手撑地。

在这些过程中我们都还来不及想一想就做出动作了,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进入新课——《反射和反射的类型》。

(二)新课教学
1.反射的概念及类型
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手碰到盛有热水的玻璃杯时,会很快缩回手来。

那到底是先缩手还是先感觉到烫呢?生活中还有没有其它类似的例子呢?
(先感受到烫/先缩手;看到好吃的东西或闻到香味会咽口水……)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讨论并总结:以上这些通过神经系统对接受的信息作出的反应,称为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非条件反射的特点
人一生下来就会做的某些事情,如呼吸、眨眼、吮吸等,这些生来就有的反应叫做非条件反射。

我们以膝跳反射为例,来了解一些下意识的行为的特点。

请同学们两人为一小组进行实验:
(1)一人坐在凳子上,让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注意自然放松);
(2)另一人用橡皮锤或手掌内侧边缘快速的叩击(注意力度,不可用力过度,以免对他人造成伤害)被测试同学上面那条腿的膝盖以下的韧带(具体部位参照课本膝跳反射示意图);
(3)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并交换另一位同学进行重复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后,提问同学:
(1)上述实验过程中,你发现被测试同学的小腿发生了什么反应?
(当叩击另一位同学膝盖下的韧带时,会发生小腿突然跳起的反应。

)
(2)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被试者你能否用大脑控制自己不作出这样的反应?
(可再做一组控制膝跳反射的实验。

)
小组代表分享结果,教师总结: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反应,也受大脑控制。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四)布置作业
生活中有些现象并不能用今天学习的非条件反射来解释,请同学们自主思考、搜集资料去了解一下条件反射,下节课再一起学习。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膝跳反射的现象是什么?它受大脑控制吗?
【参考答案】
当叩击另一位同学膝盖下的韧带时,他的小腿会突然跳起;该过程受大脑控制。

2.本节课采用了哪些课堂活动,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节课采用了语言设置情境、学生自由回答、分组实验、师生互动总结等教学活动。

采用这些活动的主要是因为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

不单纯用讲授的方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学会知识,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同时,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讨论,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有很强的训练,培养创新人才。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正是这个道理。

多媒体出示动物细胞及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结构简图,提问:如图表示的是什么细胞?同桌交流。

追问:为什么根尖的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但是仍为植物细胞?
(因为有无叶绿体并不是是否为植物细胞的本质特征。

)
教师下发动植物细胞结构相关资料卡片,提问: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都有液泡吗?观察动植物细胞时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学生查阅卡片,师生共同总结。

(非绿色部分没有叶绿体、根的分生区细胞没有明显的大液泡;最明显的区别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
(三)巩固提升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介绍植物细胞。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下思考生物的生命活动是怎样依靠细胞来完成的。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的?
【参考答案】
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动植物细胞的区别,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突破重难点时,采用了先组织学生板书结构示意图,后观察总结完善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动植物之间的区别,同时也能提升观察能力及总结概括能力。

我还组织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介绍“自己”,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对重难点的学习,也能达到巩固的效果。

2.观察动物细胞时在载玻片上要滴加生理盐水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生理盐水可以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便于观察细胞。

【1月9日下午】初中生物《苔藓植物》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观察玻璃缸内的水绵和盆栽的葫芦藓。

提出问题: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何不同? (水绵生活在水中,葫芦藓生活在陆地上。

)
再给学生出示葫芦藓的生境图,追问:苔藓植物有什么特点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葫芦藓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
(1)事先准备好新鲜的葫芦藓,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葫芦藓的形态和颜色,用尺子测量一下它的高度,并提出问题讨论:
①葫芦藓植株呈什么颜色?植株平均高度是多少?
(葫芦藓植株颜色为绿色,植株的高度约为1~3厘米。

)
②葫芦藓的茎与叶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茎与叶相比较有何特点?
(葫芦藓有茎和叶,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些地方是与绿色开花植物相同的特点;但是葫芦藓的茎比较柔弱、叶又小又薄,而且茎和叶中都没有输导组织,这些都是区别于绿色植物的特点。

)
③葫芦藓有根吗?它的根有什么特点呢?
(葫芦藓只有假根,只起固定植物体的作用,不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葫芦藓的假根与绿色植物的根有很大的不同。

)
(2)继续组织学生深入讨论:葫芦藓主要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尝试从它的形态结构特点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组织学生观察小墙藓和地钱挂图,在分析、比较基础上,由学生归纳出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师要强调以下两点:
①一般具茎和叶,但无输导组织。

②受精过程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3.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1)提问:成片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林下、山野阴湿环境中,这在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 (苔藓植物能防止水土流失。

进行光合作用,净化空气。

)
(2)展示泥炭的小资料,认识苔藓植物也能作为燃料资源。

(3)教师结合当前大气污染的状况,加以讲解苔藓植物对监测大气污染的作用及原因。

特别是让学生了解到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故可把它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巩固提升
展示不同植物图片,辨别苔藓植物。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五)布置作业
查阅了解苔藓植物生殖特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下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并举出一些例子。

【参考答案】
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有输导组织,具有真正的根、茎、叶,可以长得很高大。

例如里白、铁线蕨、鳞毛蕨、肾蕨。

2.你认为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学习时要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要注意对于学生所观察事物的准确性,一定能够确保学生能够得出相对应的结论,另外,在学生观察时要注意启发引导,先提出相对应的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保证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观察,得出问题的答案。

在本节课中,通过比较观察、以及动手测量,能够直观的认识其特点,有助于归纳总结,尤其是在这节课中,观察学习尤为重要,那就要求我们教师明确观察的方向、思考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多媒体播放医院中新生儿的图片以及婴儿的第一声啼哭的音频,提出问题:哲学上有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生物学的角度说一说我们又是怎么来的呢?引出本课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受精
教师视频展示受精的完整过程
(1)提问:什么是受精?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
教师完善定义:众多的精子中只有一个能够进入卵细胞,并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这个过程叫做受精。

(2)教师提问:受精发生在什么部位?胚胎又在哪里发育呢?
(输卵管中;子宫中。

)
(3)提问:完成受精后,受精卵又将发生什么变化?
(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

胚泡缓慢的移动到子宫中,最终附着在子宫内膜上。

)
(4)教师提问:描述受精的整个过程。

学生自由畅说。

2.发育
(1)展示胚泡发育的动画,提问:子宫内膜上的胚泡在体内又是怎么发育的呢?
(在子宫内膜上,胚泡中的细胞继续进行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

在八周左右时发育成胎儿——已经呈现出人的形态。

)
(2)展示发育5周、7周的胚胎和新生儿的图片,提问:从胚胎到出生这期间,经历怎样的变化?
(3)展示资料,胎儿在母体内生长,需要营养供其吸收,怎么吸收营养呢?生物体都会代谢,代谢的废物又是怎么处理的?
(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羊水中。

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

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进入母体排出。

)
(三)巩固提升
播放人生殖过程纪录片,请学生谈谈感受,理性认识生殖过程,体会母亲的辛苦。

(四)课堂小结
学生发言总结受精的过程以及胎儿的发育过程,体会母爱的伟大。

(五)布置作业
一位准妈妈怀孕期间抽烟。

喝酒对胎儿会不会有影响?为什么?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胎盘的功能。

【参考答案】
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

2.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人的生殖过程。

由于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尚不完全,对于抽象的生殖过程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复杂度。

教学过程中通过媒体展示结合教师的直观语言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并结合示意图理解人的生殖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生物《生物多样性》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展示多组鸟类图片,以竞赛的方式说出鸟的名称。

2.(对于说不出的)教师趁机总结:自然界中,鸟的种类9000多种,分布广泛,形态多样。

“就一种物种而言就如此繁多,地球上所有物种的体系是多么的庞大!”引出课题。

(二)新课展开
1.教师讲解生物多样性大致含义(地球上生活着的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是生物多样性的直观体现)。

2.出示资料“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并组织学生讨论:
(1)我国裸子植物种类在世界排名第几?特有的裸子植物有哪些?。

(第一,银杏、金钱松、水松。

)
(2)丰富的特有动植物对我国乃至全球而言是一笔怎样的财富?
(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或经济价值。

)
(3)我国在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如何?这些新品种的出现实质上改变了野生生物的什么?
(改变了野生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
(4)你能说出我国有哪些生态系统类型吗?
(森林、草原、农田、淡水、海洋等。

)
3.经过上述讨论,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包括哪几个方面?。

师生归纳:(1)物种多样性(生物种类多样性)。

例: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

(2)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例:苹果有红富士、香蕉等很多品种。

(3)生态系统多样性。

例:森林、草原、农田等等。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布置作业
搜集资料,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生物圈的概念。

【参考答案】
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总和,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主要是土壤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生物。

2.谈谈你对一节课“导入”的理解。

【参考答案】
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引起对所学课题的关注,引导进入学习情境;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鼓动、引子和铺垫。

同时一个好的导入我认为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导入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要强;要有关联性。

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要有直观性和启发性;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魅力。

【1月10日上午】初中生物《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景导入,朗读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写的身边的生物世界,提出问题:其中描写了哪些生物?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生物,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了解我们身边的生物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呢?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展开
1.调查前准备: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举例,说出什么是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类比课本内容讨论方案,总结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1)调查的方法有?
(2)调查首先要确定什么?
(3)如何有序的进行调查?
(4)调查中需要注意什么?
(5)在调查中观察到的生物能否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描述?
(6)调查到的结果该如何呈现?
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2.实地调查:引导学生进行校园生物调查,带领学生认识身边的生物名称,教育学生爱护生物资源,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3.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归类:带领学生对调查中出现的各种生物进行归类。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调查报告,小组代表叙述,并与其他组交流,教师做出评价。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布置作业
写一份调查后的感受,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作为一节调查课,你认为在授课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1)调查活动前,教师可对各小组成员尤其是小组负责人进行必要的培训,内容可包括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如何记录生物的形态特征、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制作生物标本、如何对生物进行归类,等等。

(2)调查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在观察、测量生物的同时,注意保护生物,不做损害动植物的事情,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等。

(3)调查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注意保存好学生的调查结果,作为后续课程的参考资料。

2.请简述调查的一般过程。

【参考答案】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调查的一般过程包括:确定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方案(如范围和路线等);范围很大时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即抽样调查;调查过程中需要如实记录;对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用俗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提出问题:食物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呢?通过消化器官,我们的消化器官有哪些呢?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展示消化器官图片。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胰脏、肝脏)
通过以下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消化器官的位置与功能。

(1)拼图比赛活动,准备一些消化器官的结构图,每组派出两名代表到前面来合作拼图,掌握消化器官的位置,师生总结消化道的概念。

(消化道上至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胃的下方为胰腺)、小肠、大肠、肛门的位置。

)
(2)学生介绍一下消化器官功能。

采取角色扮演,学生说明所扮演消化器官的功能。

(口腔:搅拌咀嚼的作用;咽:食物的通路;食道:将食物推入胃中;胃:蠕动磨碎食物;小肠:通过蠕动,促进消化;大肠:通过蠕动,推动食物至肛门;肛门:将食物残渣排除体外。

)
(3)举例电视上治疗胃病的广告,师生共同了解胃的结构。

(胃是消化道最膨胀的部分,囊状结构,胃里面分泌的胃液可以将食物初步的消化。

) (三)巩固提升
展示练习题,分组回答,最后充分回顾消化道的结构。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

(五)布置作业
课下预习消化系统除了今天学到的消化道之外还有什么?有什么功能?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这节课你是怎么导入的?为什么?
【参考答案】
对于本节课,我是采用生活实例法导入,具体导入如下:
引用俗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提出问题:食物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呢?通过消化器官,我们的消化器官有哪些呢?引入新课。

采用生活实例法导入,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简述下消化道的组成。

【参考答案】
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

初中生物《食物链》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夏季烈日当空,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

这时,忽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动画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情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明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关系。

教师: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又叫做什么呀?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二)新课教学
1.展示草、兔、狐的图片,组织学生尝试正确书写食物链。

(草→兔→狐。

)
2.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1)食物链由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组成?
(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

)
(2)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态系统中的哪种组成成分?
(生产者。

)
(3)通常怎样书写食物链?
(甲→乙→丙→……)
教师补充说明:食物链中的吃与被吃关系用箭头表示,不能用线段表示,并且箭头的指向是一定的,由被捕食者到捕食者。

(4)食物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什么生物呢?
(绿色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
3.深化认识:有人说,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可有可无的,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不同意。

消费者是食物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
教师补充说明:现在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的统一整体,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消费者已经成为这个统一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能说是可有可无的。

例如,许多植物要靠动物传粉或传播种子,如果没有动物,许多植物就不能繁殖;消费者能够加快动植物遗体的分解,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等。

(三)课堂小结
回顾概念,强调要点。

(四)布置作业
搜集资料,以自己喜爱的生态系统为例,说明如果其中某种生物减少或灭绝,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什么样的影响。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