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心理和新闻传播

合集下载

受众认知心理与新闻传播效果异化

受众认知心理与新闻传播效果异化

因 此 , 传 媒 发 达 的 社 会 , 代 政 府 应 利 用 新 闻 发 布 在 现
会来 发布 信 息 , 行 政务公 开 , 足群 众 知情权 的需要 , 执 满 尤 其 在 处 置 突 发 事 件 时 能 更 好 地 引 导 新 闻 舆 论 .起 到 稳
现 代 政 府要 打 造 开 明 、 任 和 阳光 政 府 , 要 主 流媒 体 积 极 责 需
受 众 认 知 心 理 背 景 与 新 闻传 播 效 果 异 化
任何 传 播活 动都 是在 一定 的情 境 下进 行 的 。在新 闻传 播
活动中, 受众 所 处 的心 理 背景 状 况往 往 决定 他 们 对新 闻 的接
受态 度 和解 读结 果 。受 众 的心理 背景 主要 包 括受众 接 受信 息 时 的心 理准 备 、 理需 要 以及 原 有 的态度 倾 向 。 心 受众 的 心理 准备 。在新 闻传播 活 动 中 , 众 对 媒介 内容 受
媒 体 对 其传 染 性 、 害 性 的 报道 不 够 重 视 , 危 致使 人们 缺 乏 应
有 的心 理准 备 。因而 , 当非 典造 成 巨大危 害 时 , 至 有些 人会 甚 成 为谣 言 的传播 者 和恐惧 的扩 散者 。对非 典 的过度 反应 造成 的损 害 , 超过 了非 典 本 身 , 给社 会 的健 康 运 行 和 稳定 发 展 带 来 了不 可低 估 的负 面影 响 。 受众 的 心理 需要 。受众 能 否接 受 新 闻信 息 , 取 决 于受 还 众 当时 的心理需 要 。传 播者 只有 掌握 受众 接受 新 闻时 的心理 需 要 , 能做 到 有 的放 矢 , 才 事半 功倍 。转 型期 的中 国 , 受众 当 下 的 心理 需要 有 以 下几 种类 型 : 首先 是 “ 安全 感 ” 的需 要 。现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新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电视记者作为电视新闻的主要传播者之一,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需要具备敏感的新闻感知能力,以及对受众心理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对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和受众心理进行分析,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1.1 新闻敏感性的定义新闻敏感性是指电视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感知能力。

不同于普通人对事物的感知能力,电视记者需要拥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并及时采访报道。

新闻敏感性不仅包括对突发事件的敏感,还包括对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的敏感,能够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信息,为受众呈现更多元、丰富的视角。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并非天生,它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培养和提升。

电视记者需要保持对社会事件的敏感性,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政治经济形势以及社会民生问题,时刻保持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和敏感。

电视记者需要善于思考和总结,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新闻热点和故事价值,并及时将其转化为新闻报道。

电视记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多读书、多看报,增强对各种领域的认识和理解,提升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和把握能力。

新闻敏感性是电视记者的重要素质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

只有具备敏感的新闻感知能力,电视记者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新闻线索,并及时展开报道工作。

新闻敏感性还决定了电视记者能否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信息,从而呈现更丰富、多元的视角给受众。

提高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对于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和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受众心理分析2.1 受众心理的特点受众心理是指观众在接收电视新闻时的心理状态和活动。

受众心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包括兴趣、情感、认知、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不同的观众拥有不同的受众心理状态,这也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各不相同。

电视记者需要对受众心理进行深入分析,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如何从受众心理需要角度谈电视新闻编排

如何从受众心理需要角度谈电视新闻编排

自己 的需 要 与兴趣 是受 众接 触 、理 解 心 理 随着社 会 经济 的快 速发 展 ,电视
受众 心理需 要 的影 响 ,而做 出一 些对 并记住传播信息 的动机与原因 ,因此 ,
内容 的 行 为 表 现 为 一 种 选 择 行 为 ” 这 择行为 的因素 。
信息 的选 择 和处理 。 “ 受众 接受 传播 与 受众需 要相 关 的必然 是导致 受众 选 在媒体传 播过程 中的作 用越来越重 要 ,
同时 还为 社会 创造效 益 ;另一 方面在 者 同时也是 新 闻信 息 的传者 ,这是 由
具 有 以下两 个特 点 :一 是指 向性 ,另 得到 受众 理解 、认 同 自己所传 播 的内 于 电视 新 闻传播 的相 对 自由决 定 了这

个是 集 中性 。其 中对 信息 自主做 出 容 的 同时 ,还 为 自己 的名誉 、品牌 得 种性 质 ,例 如现 在大 家都 可 以在很 多
家对 “ 注 意” 的定义 为 :心 理 活动 或 闻编排 过程
意 识对 一定 对象 的指 向与集 中。这 里 需 要指 出的是 , “ 注 意 ”是作 为一 种
意识形态 的形式 出现 的,因此 “ 意识”

电视传播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作用.
是 履行 自己传递信 息 的告知 义务 ,
关 键 词 :受 众 心 理 需要 电视 新 闻编 排

受 众 心 理 需 要 与 电 视 新 闻编 排 的 三个 阶段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 、
众 意识 以及 受众 的心 理需要 ,只 有这
关 系
选 择性 记忆 。三种 状态 之 间存 在 着一 样 才能使 整条 电视 新 闻或整 个新 闻节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广泛普及,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闻以其及时性、客观性和权威性,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形成观点的重要渠道。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受众的认知、情感、态度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新闻的有效传播。

利用心理学的视角对新闻的有效传播进行分析是有意义的。

一、认知因素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认知是人们接收、处理和理解信息的心理过程。

在新闻传播中,受众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新闻的接受和理解。

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受众,新闻报道的选题、标题、内容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

认知水平较高的受众更喜欢接受深度、复杂的新闻内容,他们更注重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对于陈词滥调和简单故事感到厌倦。

在向这类受众传播新闻时,媒体需要更加注意挖掘新闻事件的背后原因,提供更多的分析和解读,以满足这类受众的需求。

认知风格也会对新闻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人更喜欢图像或图表形式的信息,而另一些人更偏好文字形式的信息。

在新闻传播中,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媒介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认知风格,从而提高信息的有效传播。

情感在新闻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在接收新闻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会影响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接受度和记忆深度。

首先是情感的亲和力。

新闻报道如果能够触动受众的情感,激发他们共鸣和共情,就会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和接受。

在新闻传播中,媒体需要通过故事化、生动化的表达方式,让新闻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从而增强受众的情感共鸣。

其次是情感的正负性。

正面情感一般能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积极情绪和关注,而负面情感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抵触和厌恶。

在新闻报道中,媒体需要适当地选择和平衡新闻事件中的情感色彩,避免过于负面的情感刺激,以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

最后是情感的情绪化。

情绪化的新闻报道往往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但同时也容易引发受众的情绪化反应。

受众心理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及对策

受众心理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及对策
而 达 到 良好 的社 会 效 益 。 把 握 受 众 心 理须 换 位 思 考 。新 闻活 动是 一 种 社会 活动 ,离 不 了心理 活 动 和
“ 与“ , 灵” 魂” 而脱离受众的新 闻报道 , 将
是 无 本 之 木 , 源 之 水 , 闻报 道最 终 只 无 新 能 遭 到 被 唾 弃 和 被抛 弃 的命 运 。
响, 并没有 因受众 对新 闻产生 的巨大作
用 而 受 到所 有 人 的重 视 。不 少 新 闻人 在 写 作 新 闻报 道 时 , 自己 的视 觉 为观 点 , 以
新 闻作 为 一种 特殊 的信 息传 播形
式 ,其 与 受 众 的 关 系是 既 相 互 影 响 又相
对所看到的新 闻凭感觉臆断 ,没有从受 众 的心理角度去体现受众的需求 ,不能 含多种主题 , 这就需要对材料深入开掘 , 反复 比较分析 ,从事件所包含 的多种思 想意 义 中找出最 重要 、 具深 意 的“ 最 闪 光点 ” “ 和 动情点 ” 。鲁迅在谈到 写作 时
新 闻报 道 中 受众 心理 的 把 握
新 闻 报 道 中对 受 众 心 理 的把 握 , 准 确 地说 就 是 要 知 道 受众 需 要 什 么 ,他 f f J 的 所 思 、 想 和 所需 是 什 么 , 们 的 认 知 所 他
度和认可度都在哪里 , 只有如此 , 写作新 闻时才能做到心 中有数 、 有的放矢 , 所制 作 的新 闻才能为大众所 接受并认可 , 从
道 的影响力巨大 ,作用不可低估 。新 闻
: 作者要想使 自己的报道真正具有亲和 I = 力 和震 撼力 , 除了要遵循公正 、 客观 、 真
实原 则 之 外 ,必须 从 多 方 面 满 足受 众 心

新闻的受众心理及传者的应对方式

新闻的受众心理及传者的应对方式

而 言 的 . , 华 网 一 则 评 论 提 出 “ 马 如 新 相 不 如 赛 马 ” 观 点 . 意 新 , 人 过 目不 的 立 让
建村公路时 以身殉职 , 三明 日报》在第 《

意研 究怎样 才能反 映受 众的需求 、 好恶 ,
无法 引起 受 众 的 心 理共 鸣 。
忘。 千百年来 . 中国人赞赏伯乐能识千里 马, 随着社会的进步 . 人们深深感 到伯乐 认知 的局 限性 . 乐个人 嗜好的片面性 , 伯 于是得 出对干部任选 不能靠 “ 几个伯 乐”

“ 革命 老 区 ” “ 土 地 ” 2 0 、红 。0 4年 1 0月 。 宁 化 县 石 壁 乡 石 壁 村 支 书 张 仁 和在 指 挥 修
作 者 来 说 .最 遗 憾 的事 无 非 是 脱 离 大 多 数受 众 , 了解 受 众 的 需 要 和 兴 趣 , 注 不 不
由此 可见 . 党报 的舆 论 监 督 离 不开 广
改 、 极 配 合 的居 多 。 比如 : 们 发 一 篇 积 我 《 包 的 土 地 被 侵 占 》 批 评 稿 , 隔 不 承 的 时
位 在 对 媒 体 揭 露 的 问题 的认 识 不 到 位 或
者态度不端正的情况下 , 往是消极的 . 往
造 成 舆 论 监 督 无 下 文 的 原 因 是 多 方
天 。 当地 群众 就 给 报 社 打 来感 谢 电话 , 说
社 不 会 “ 过 就 拉 倒 ” . 此 , 时 整 登 的 因 及
面的 .其 中一 个 主 要 原 因就 是被 批评 单
在 乡政府的过问下 , 抛荒 的良田已经分到
户下 耕 种 了 。
报 道 的 当天 就 开 始 整 改 并 反馈 结 果 了 。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摘要】电视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需要既具备新闻敏感性又要理解受众心理。

他们通过及时敏锐地发现新闻事件,深入了解事件背后的故事,并采访相关人士获取更多信息,从而体现新闻敏感性。

电视记者需要了解受众的喜好、价值观和情感需求,以便更好地制作符合观众口味的新闻报道。

在报道过程中,电视记者要结合新闻敏感性和受众心理,采用恰当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使报道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处理敏感新闻时,电视记者需要冷静客观地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报道策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负面影响。

受众心理会对电视记者的报道产生重要影响,电视记者需要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报道方式,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为提升新闻敏感性,电视记者可以多参加培训和实践,积累经验提升眼界;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来更好地理解受众心理。

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的平衡关系很重要,电视记者应该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结合两者,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关键词】电视记者, 新闻敏感性, 受众心理, 报道, 策略, 影响, 提升, 平衡关系.1. 引言1.1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电视记者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角色,其新闻敏感性和对受众心理的理解至关重要。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记者需要具备敏锐的嗅觉,及时捕捉到新闻事件的关键信息,准确把握时事动态。

新闻敏感性不仅体现在迅速报道突发事件上,还包括对社会热点问题、民生话题的敏感度。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敏感性,电视记者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电视记者还需要深入了解观众的心理,把握受众的喜好、需求和情感反应。

只有深入了解受众心理,才能制作出引人入胜、观众喜爱的新闻节目。

电视记者需要考虑受众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在报道过程中,电视记者需要结合新闻敏感性和受众心理,制定恰当的报道策略。

对于敏感新闻事件,电视记者需要客观公正地报道,避免偏颇和猎奇,尊重受众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加强新闻传播在新形势下对受众心理的研究

加强新闻传播在新形势下对受众心理的研究
加强新 闻传 播在新形势下对 受众心理 的研 究
武 威
(南京 政 治 学 院 军 事新 闻传 播 系 江 苏 南 京 2( 0 10 3) )
在 这 个 杂 语 共 生 的时 代 ,新 闻媒 介 给 社 会上 不 同 身份 、 摘 要 :现 代 社 会 的 不 断发 展 , 形 势 下 受 众 心 理 发 生 新 了很 大 变化 , 对新 闻传 播 提 出 了新 的要 求 新 闻 传 播 只 有 在 不 同阶 层 的人 提 供 一 个 说 话 的机 会 和 平 台 , 为 后 现 代 主 义 成 新 形 势 下 准 确 把 握 受 众 心 理 , 用 适 时 手段 , 挥 自身 舆 论 发 展 的 重 要 平 台 , “ 精 英 中 心 ” “ 教 化 中 心 ” 理 念 提 运 发 为 去 与 去 的 使 选 引导 功 能 , 能 够 进 一 步 贴近 受 众 认 知 和 情 感 , 高传 播 时 供 了温 床 , 得 传 播 语 态 由 教 化 向 沟 通 的 过 渡 , 材 向度 由 才 提 效。 唯 上 向 亲 民 的 转 变 。新 形势 下 受众 已经 不 再 满 足权 威 声 音 所 做 出 的 判决 , 倾 向于 解 构 权威 甚 至 发 出 自 己 的声 音 , 在 更 而 关键 词 : 受众 心 理 新 闻传播 新 媒 体 高 度 发 展 的 今 天 , 联 网成 为 受众 展 现平 民 化 的 重 要 互 传统 新 闻 媒体 也 越 来 越 重 视 这 一 点 。 新 闻传 播 自 收集 、 发布 信 息 开 始 , 受 众 接 受 信 息 并 给 渠道 , 到 与 反馈 为止 。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 众 作 为 “ 宿 ” 传 播 活 动 的 受 信 是 ( ) 文 关 怀 影 响 下对 以人 为本 的 关 注 三 人 重 要 环 节 , 众 对于 信 息 的 接 收 情 况成 为 新 闻 传 播 是 否 成 功 受 人文关怀主 要指 以人 、 的本性 、 的生存 处境和精神 人 人 的 关键 参 照 。 现 代 社 会 受 众 的 地 位 越 来 越 受 到 重 视 , 究 新 处境 为 关怀 主 旨和 价 值 追 求 ,其 实质 是 确 定 人 的 主 体 性 , 研 从 形 势 下 受众 心理 能 够 更 有 效 的 进 行 新 闻传 播 。 而 赋 予 人 生 以 意 义 和价 值 的人 文 价 值 关 怀 。它是 针 对 人 的精 新 形 势 下 受 众心 理 变 化 对 新 闻 传 播 的 影 响 神 关 怀 方面 有 所 失 落 而 提 出 的 , 要 关 心 贴 近 人 的精 神 心理 即 是 随 着 现 代 社 会 的 不 断 发 展 ,科 学 技 术 水 平 显 著 提 高 , 各 方面 的 问题 。 人 文 关怀 是 对 人 性 的严 肃 思 考 , 对 人 类精 神 种 文 化 思 潮 也 蓬 勃 兴 起 , 想 的碰 撞 促 使 社 会 多 元 化 进 一 步 家 园 的构 建 。 思 加 剧 , 人 们 思 维 更 加 发 散 开 阔 , 使 得 新 闻 媒 体 受 众 的 心 使 也 在 新 闻报 道 中体 现 人 文 关怀 , 仅 是 媒 体 社 会 责 任 感 的 不 体现 , 而且 也是 媒体 成 熟 的标 志 , 同时 也 是 顺 应 社 会 、 代 发 时 理 在新 形 势 下 有 了不 同 以往 的新 特 征 。 ( ) 济 全 球 化 影 响 下 新 闻 消费 主 义 思 潮 的 滋 长 一 经 展 的 需 要 。新 形 势 下 受 众 从 对 新 闻传 播 内容 的重 视 转 变 为对 更倾 向于 感 受 新 闻中 所 体 现 消 费 主 义产 生于 西 方 , 一 种 追 求 和 崇 尚过 度 的 物质 占 是 情感表达和对人文关怀的关注 , 有 或将 消 费 作 为 美好 生 活 和 人 生 目的 的价 值 观 念 , 及 在 这 的 精 神 共 鸣 。 比如 在 地 震 报 道 中 , 以 受众 不仅 仅 想 了解 地 震 造 种 价 值 观 念 支 配 下 的行 为 实践 。消 费 主义 把 消 费 尽 可 能 多 的 成 的损伤情 况 , 更迫切希 望掌握灾 区人 民的生存情 况 , 救 被 物 品和 服 务 作 为 惟 一 的至 高 无 上 的追 求 , 目 的并 不是 满 足 灾 中表 现 出对 生 命 的 尊 重所 打 动 。这 种 受 众 心理 的 变化 使 得 其 人 的正 常 的生 存 和 发 展 需 要 , 多 的 是 为 了追 求 个 人 欲 望 的 新 闻传 播 中重 视 对 人精 神 层 面 的 关 注 ,反 映 受 众 最 迫 切 、 更 最 与 满足过度消费成为主要特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 费主 义 消 关 心 的事 实 和 感 情 , 受 众 心理 相 契 合 。 不 仅 弥 漫 于 西 方 发 达 国 家 ,而 且 逐 渐 扩 散 到 广 大 发 展 中 国 ( ) 主 理念 影 响 下个 人 意 识 的 觉 醒 四 民 家 , 我 国 的 影 响也 在 日益 加 深 。 … 对 党 的十 七 大 报 告 指 出 :人 民 民主 是 社 会主 义 的 生命 , “ 发 受  ̄ 费 主 义 的 影 响 , lf J S i 同样 作 为商 品 的传 媒 信 息 也 被 受 展 社 会 主 义 民主 政 治 是 我 们 党 始 终 不 渝 的奋 斗 目标 。 ” 民 人 众 过 度 消 费 , 闻消 费 主 义 理 念 应 运 而 生 。 相 比从 前 受 众 对 当家 作 主 ,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的 本 质 特 点 。 近 年 新 是 于 新 闻 单 纯 为 了 获 取 信 息 , 求 的 是 报 道 事 实 , 在 新 形 势 来 , 国 民主 体 制 不 断 发展 完 善 , 民 的 民主 意 识 逐 渐 增 强 , 追 而 我 公 下 受 众则 将 新 闻作 为一 种 消 遣 , 为 了 满足 自己 的 欲 望 需 求 , 重 视 个 人 权 利 的运 用 , 注 社 会 话 题 和 个 人 权 益 , 力推 动 关 有 追 求 的是 新 闻 符号 意义 而 非 新 闻 本 身 。受众 心理 的这 一 变 化 了 我 国 的 民 主 建 设 , 促 进 新 闻传 播 中更 加 重视 受 众 声 音 的 并 使 得 新 闻消 费 主 义 一 方 面 顺 应 着 受众 本 位 日益 突 出 的 事 实 , 表 达 。 强调 尊 重 受 众 的喜 好 : 一 方 面 , 试 图 改 变 传 统 新 闻 远 离 另 它 以往 的 新 闻传 播 ,往 往 是 由 新 闻媒 体 到 受 众 的 单 向传 人 们 日常 起 居 的状 态 , 图把 新 闻 变成 人 们 的 实 际 需 要 新 闻 播 , 试 受众 既缺 乏 表 达 民 意 的 意 识 , 缺 少 发 表 声 音 的 畅 通 渠 也 由此 也 完 成 了从 事 实到 消 遣 的 转换 。 道 。 而 新 形 势 下随 着 受众 民主 意识 的 不 断增 强 , 个 人权 力 对 ( ) 二 后现 代 主 义 影 响 下 对 权威 的解 构 的使 用 有 了更 强 烈 的意 愿 , 因此 由受 众 向媒 体 的传 播 路 径 也 后 现 代 主 义产 生于 2 O世 纪 7 O年 代 的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国 越 来 越 通 畅 , 闻媒 体 也 愿 意 作 为 表 达 民意 的平 台 , 别 是 新 特 家 , 反传 统 、 以 反理 性 、 抗 权 威 、 中 心 性 为 其 特 点 , 导 多 反 非 倡 互 联 网 出 现 及 其 迅 速 扩 张 给 人 类 民 主 政 治 的 发 展 提供 了新 视 角 、 元 化 、 确 定 性 和 矛 盾 性 , 际上 是 强 调 个 性 至 上 , 的 动 力 , 动 代 议 民主 向 参 与 民主 转 变 , 变 了 中 国 民 主 形 多 不 实 推 改 倡 导 对权 威 的 解构 , 励 发 表 各 种 看 法 。 后 现 代 主 义 从 上 世 式 。 鼓 纪 九 十年 代风 靡 我 国后 ,影 响到 了社 会 生 活 的 各 个 方面 , 其 二 、 形 势 下 受众 心 理 变 化 对 新 闻 传 播 的要 求 新 理 论 的开 放 性 、 容 性 、 元性 、 维 性 , 国 人 开 阔 视 野 、 包 多 多 对 转 新形势下受各种思潮的影响 , 受众 心 理 变 化 既 具 有 时 代 换思 维 、 方 包 容 起 到 了 积 极 的 冲 击 效 应 , 作 用 于 受众 心 特 征 , 具 备 现 实 意 义 , 质 上 是 对 新 闻 的角 色 有 了新 的 要 多 也 也 本 理发生变化。 求, 即对 新 闻 作 为 消 费 商 品 、 息 载体 和 展 现 平 台 所 应 发 挥 信

新闻传播要符合受众接受心理

新闻传播要符合受众接受心理

新闻传播要符合受众接受心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也称为受传者。

新闻传播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让广大受众接受新闻传播者传递的有关信息,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情绪、价值取向和行动决策等。

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以受众对新闻的接受为终点。

新闻信息的自身价值、传播过程的保真度等等,最终都要通过受传者的接受和理解来实现。

因此,受众在传播活动中占据突出的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器,他们在接受信息时处在完全独立自主的地位。

面对众多的新闻媒介和新闻信息,受众有权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口味和自己所能运用的方式做出自由选择。

当人们拿起报纸,对某篇宣传文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打开电视机,如果对这个频道的节目不满意,可换一个频道,甚至关掉电视机。

如果编辑、记者编采的稿件不考虑受众的需求心理,硬性灌输,他们不仅不接受,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对新闻传播的内容进行反方向思维,产生动摇、怀疑,进而持否定态度。

不管你宣传的对错、真假、好坏,受众总是不加思考的从对立面去理解的心理。

因此,在新闻传播中,编采人员必须研究和满足受众需求心理。

一、满足受众的求新心理,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信息“求新”是受众对于有新意的新闻信息的心理指向。

受众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新信息、了解新事物、增长新知识、创造新生活,因此群众欲知未知的传播内容,是最能引起受众兴趣的。

心理学原理表明,受众对“第一印象”最赋刺激性,能使受众的大脑皮层兴奋过程迅速集中,受众对“第一次”出现的报道最感兴趣。

因此,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都应当最大限度的为受众提供新信息。

如果新闻从业人员能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将突发性新闻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给受众,就能赢得受众的支持,就能在時效性上抢占制高点。

新闻传播必须满足受众的求新心理,在时效性上下功夫。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播报上的三大原则是:“动态新闻优先、突发新闻优先、现场直播优先”,据此,新闻节目逢整点的播报和突发新闻的插播,突出了时效性。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在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新闻传播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不断地涌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然而,不同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千差万别。

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了解和分析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成为必不可少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新闻心理学在分析和理解受众需求方面的应用,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新闻心理学对受众需求的分析新闻心理学重视对受众需求的了解,以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

首先,新闻心理学关注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通过分析受众对不同主题、类型和形式的新闻的偏好,为新闻选题和报道提供参考。

其次,新闻心理学还研究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以便选择合适的新闻表达方式和角度,使新闻更易于被受众接受和理解。

1. 多样化的新闻兴趣和喜好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各不相同,这与他们的背景、性格、年龄等因素有关。

一些人喜欢政治、经济类新闻,而另一些人则更关注娱乐、体育类新闻。

通过调查和分析受众的兴趣和喜好,新闻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新闻报道策略,提高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 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对于新闻传播的理解和接受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高知识水平的受众,可以采用更专业、深入的报道方式;而对于普通受众则需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

通过对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新闻传媒可以制定新闻表达的策略,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二、新闻心理学对受众心理的理解新闻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对受众心理的理解。

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可以提高新闻传播的决策和效果。

新闻心理学主要关注受众的情感反应、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方面。

1. 情感反应的分析新闻报道的效果与受众的情感反应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情感反应,新闻传媒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和引导,使受众产生积极的情感联想和反应。

例如,在报道灾难事件时,适当强调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可以激发受众的关注、参与和支持。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视角探讨了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首先分析了新闻传播的心理机制,探讨了人们在接收新闻信息时的心理反应和认知过程。

接着讨论了新闻传播中存在的认知偏见,以及情感因素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然后探讨了社会认知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以及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方式。

结尾部分提出了有效新闻传播的策略,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强调了心理学视角下新闻传播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新闻传播中的心理机制,为提升新闻传播效果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新闻传播,有效传播分析,心理机制,认知偏见,情感因素,社会认知影响,信息加工方式,策略,发展趋势,重要性1. 引言1.1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过程中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它深入探讨了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对受众心理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

在当今信息时代,新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新闻传播的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舆论的走向和人们的认知水平。

通过心理学视角对新闻传播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从而找到更有效的传播策略。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传播的效果主要依靠人类心理活动的机制,比如认知偏见、情感因素、社会认知影响等。

了解这些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新闻传播策略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新闻传播中存在的认知偏见,可以更好地避免信息失真和错误判断;关注情感因素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引起受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研究社会认知影响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把握受众心理需求;深入探讨信息加工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新闻传播的信息质量和效果。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传播的有效分析对于提高新闻传播效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新闻传播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为新闻传播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实现更加精准和有效的传播目标。

2. 正文2.1 新闻传播的心理机制分析新闻传播的心理机制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1. 引言1.1 电视记者角色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电视记者作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力量,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过报道各种新闻事件,向公众传递信息,引导民众思考,促进社会进步。

电视记者的报道影响着公众的认知和态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电视记者还承担着监督和引导社会进步的责任。

他们需要持续关注社会问题,揭露问题存在的根源,促使政府和企业改正错误,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和谐的方向发展。

电视记者的报道不仅是新闻事件的记录,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器。

电视记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他们的报道影响着公众的认知和态度,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扮演着舆论引导的重要角色。

在信息时代,电视记者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1.2 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的关系在新闻报道中,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和受众心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闻敏感性指的是电视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敏锐感知能力和敏感度,而受众心理则是指受众在接收新闻时产生的心理反应和情感体验。

新闻敏感性对报道的影响不可忽视。

电视记者需要具备敏锐的嗅觉,及时准确地捕捉新闻事件,保持对时事的敏感性和关注度。

只有在新闻敏感性高的情况下,电视记者才能及时报道最新的新闻事件,保持报道的即时性和独家性,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和信任。

受众心理对新闻敏感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电视记者需要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根据受众的喜好和偏好来选择报道内容和方式,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增加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只有深入了解受众心理,电视记者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期待,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是电视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不可分割的一对因素。

只有在两者紧密结合的情况下,电视记者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传递更有影响力和质量的新闻内容。

在今后的新闻报道中,电视记者需要不断提升新闻敏感性,重视受众心理,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受众。

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学的应用

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学的应用

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学的应用
新闻传播是社会综合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和流动,从
而引起人们的共鸣,影响社会精神文化变化。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学对新闻传播、调研和评估有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受众心理学有助于深入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实践。

受众心理学可以帮助报社
研究和探索受众态度和行为,研究了解受众是如何接受新闻,怎样反映,乐观主义或消极
反应,尤其是不同群体如何看待新闻材料,哪个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其次,受众心理学与新闻传播的关系可以从设计、编辑和广告宣传新闻报道方面获得
更大的效益。

受众心理学可以为报社编辑和传播部门提供有关受众心理行为的分析,帮助
他们制定受众有效的新闻传播策略。

此外,受众心理学也可以应用于对新闻忠诚度和有效
性的评估。

此外,受众心理也可以应用于新闻传播中的语言方面。

由于受众不同的背景,它们对
新闻消息的认知和理解会有所不同,报社应根据新闻的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把握新闻传
播的语言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语言,使新闻传遍更受欢迎。

总之,受众心理学是新闻传播大师和评估师处理新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科学知识。


不仅可以帮助报社了解受众测试、编辑和广告宣传新闻内容,还可以帮助报社编辑和读者
深入理解新闻传播,掌握语言特点,从而帮助报社获得更有效的新闻传播效果。

受众认知心理承受和接受能力与新闻传播的关系浅谈

受众认知心理承受和接受能力与新闻传播的关系浅谈
3 . 突破 承 受 能 力 带 来预 期 心理
“ 安全需要” 、 “ 情 爱需 要 ” 、 “ 根 基 感需 要 ”是 人 们 心 中普 遍 的需 要 ,如 果新 闻 的价值 观有 悖 人们 的需 要 则
人 们 对 部 分 事 情 有 一定 的 渴 望 ,有 一 定 的期 待 ,如 果 事情 的结 果满 足 人 们 的期 待 人们 就 会 很 高兴 ,而 事情 如 果 与预 料 不 同则 人 们会 感 到 特 别失 望 ,然后 出现 偏 激 的心
三 、不正当的新闻传播对人们的心理造成的影响
1 . 信 息不可靠使  ̄ L 4 1 " 3 产生定势心理
所 谓 的 定 势 心 理 ,就 是 指 人 们 心 中对 事 件 的 普 遍 想 如果新闻媒体一直坚持报道真实的消息 ,那 么即使人 法 和 普 遍 的 观点 。有一 些 事 情 由于长 期 以来 宣 传 同一种 观 们 有 一定 的定 势 心理 也 会 对该 媒 体产 生 一 定 的信 赖 ,反 之 点 ,或 者 同一 件 事反 复 发 生从 未 改 变 ,所 以人 们 会形 成 一 如 果 媒 体 已经 没 有足 够 的 信誉 度 ,那 么 即 使 报道 真 实 的消 种 定 势心 理 ,认 为该 事 情 就一 定 是 这样 的 ,该 事情 肯 定 就 息 人 们也 不 会相 信 ,决 定先 等 等再 说 。比如 有 人 认 为 国 内 会 这样 发 生 。人 们难 以接 受定 势 以外 的观 点 ,也不 相 信 定 新 闻 节 目的 国内 国# I - N 息都 是 凑数 的 、骗 人 的 ,人 们 宁 可


受众的心理背景
普 遍 价值 观 ,所 以不 管 该新 闻 的 内容 是 什 么 ,人 们 都 不想

新闻受众心理的简要分析

新闻受众心理的简要分析
THE FORUM
论坛
摘 要:新闻受众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对象,包括读者、听众等个人或群体,受众是影响新闻内容传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 分析受众心理,充分了解受众的喜好,有方向、有目的地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是新闻工作者应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新闻学;受众心理;客观规律 关注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有效接 收,增强其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让受众 从被动的阅读中解脱出来,积极参与对 信息的客观理解,通过新闻资讯全方面 把握社会动态,认清事实,寻找事物发 展的客观规律,让受众根据自己的经验、 知识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共同促进新闻 产业的良性发展。那么,如何认清受众 在新闻传播中的心理反应?笔者从以下 几点进行简要分析。 1 新闻受众的求新心理 喜新厌旧的心理植根于所有人的深 层思想中,是人的共性心理。因此,新 闻资讯应该不断更新传播方式和内容, 这样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并主动接受 新闻资讯的内容。于是,为了迎合受众 的心理刺激性需求,各大媒体都对新闻 风格、题材等要素进行了必要的创新, 如《我们约会吧》就是较好的节目。但 新闻类节目严肃、认真、正式的印象植 入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内心,刻板效应 在新闻环境中制约了新闻类节目的发展, 不仅受众难以体会到新闻带给自己的幸 福感,新闻从业人员也整天麻木地感受 着排版的辛劳。可见,从受众的心理需 求出发,找到他们愿意接受的新闻资讯, 从节目内容的求新到主持人装束、表达 风格等方面进行革新,从新闻演播室设 计的差异化中找准受众乐于接受的设计 风格,营造一种新的新闻播报格局,才 能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比如,央视新 闻节目在 2006 年进行的改版尝试,从几 十年前的播报模板中创造性地播出了《朝 闻天下》 , 收视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为新闻资讯在受众中的高效传播敞开了 一扇门。总之,新闻报道中为了受众的 心理需求,作为媒体人应当多关注新闻 内容、 形式、 风格等要素的创新, 在法律、 道德规定的框架内更多地播报受众乐于 接受的新闻资讯。 2 新闻受众的求真务实心理 新闻资讯真实性是新闻类节目的生 命所在,是受众评判新闻媒体好与差的 标尺,更是新闻媒体能否生存和发展的 基石。受众在阅览、观看、倾听新闻播 报的过程中通常不以完全信任的态度理 解和接受新闻信息,而是带着评判的思 维考察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尤其是当下 互联网不断走进广大受众的视野,人们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考量新闻媒体的社会 责任感,从而让真实的生活细节融入自 己的价值观中,摒弃虚假的新闻播报。 受众在新闻资讯接受中的求真心理 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依照媒体的预想效 果进行良好的发展,而是遵照客观事实 的走向一路前行。同样,新闻媒介也应 当以客观事实为报道依据,遵守事件发 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让事实有,这些信息并不都能保证真实。新闻 信息的量大固然会导致有些新闻媒体的 报道失真,添枝加叶、夸大其词、捕风 捉影的报道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玄机无 人可知,这就需要受众进行更多的验证。 因为,受众在面对如此多的新闻内容时 很难分辨信息的真假,而受众求真心理 的导向行为才是新闻媒体存活的关键, 更是媒体人应当关注的焦点。 3 新闻受众对比心理的构建 取长补短是人不断完善自我、追求 更高精神与物质享受的必然选择。摒弃 不适应自身发展的诸多因素,汲取优秀 的人类成果,是受众对新闻播报中信息 内容高要求的体现。因此,受众总希望 自己能够接触到、听到、看到一些与众 不同的新闻资讯,并通过自身的理解进 行全面对比,从中寻找到新的东西。比 如,以央视广告“妈妈我也给你洗脚” 为例,视频中一个小男孩端着一盆精心 为妈妈准备的热水摇摇晃晃地走到妈妈 身旁,为劳累了一天的妈妈洗脚。那句 “妈妈洗脚”感动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 也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萌发了爱的基因。 当这一幕呈现在广大电视观众的眼前时, 就会不由自主地进行一番对比,想想自 己多年来是否用爱温暖过妈妈,心中的 无数疑问得以萌生。 受众都喜欢把各种新闻材料拿来对 比,从中找到自己喜好和愿意主动接受 的新闻要点,差别化的新闻素材更能让 受众产生强烈的探知欲。因此,新闻媒 体人自觉为受众提供更丰富的比较材料, 创造可以彼此比较、接收的条件,才能 使新闻资讯更好地受到人们的青睐。 4 结语 受众心理的变化往往决定了新闻信 息传播的成效,关注受众心理的差异化 和变化过程,才是解决新闻传播业日益 混乱的有效途径。认真分析受众心理, 抓住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受众的求 新、求真、求对比、求知和求乐等心理 需求中找到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新荣 . 观众对电视节目态度的 形成与改变 [J]. 当代传播 ,2010(1). [2] 邓林奕 . 灾难新闻的心理学思考 [J]. 新闻爱好者 ,2000(5). [3] 孙志盛 .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 与受众心理 [J]. 科技传播 ,2014(7). [4] 齐强 . 受众认知心理承受和接受 能力与新闻传播的关系浅谈 [J]. 传播与版 权 ,2013(宽静

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学的应用

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学的应用

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学的应用在新闻传播中,心理学被视为一种强大的手段,它可以用来更好地理解受众,激发受众的兴趣,从而使新闻传播更加有效。

本文将简要地讨论受众心理学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以及它能够在新闻传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首先,受众心理学可以用来更好地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并识别受众的行为和情绪。

理解受众的行为可以帮助新闻传播者更好地针对受众的需求和兴趣设计新闻内容。

比如,如果新闻传播者了解受众对国家和国际事件的关注程度较高,他们就可以制作更好的新闻内容,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此外,受众心理学还可以用来了解受众的情绪反应,帮助新闻传播者更准确地传达新闻信息。

例如,当新闻内容带有悲伤或愤怒的情绪时,新闻传播者可以采用更加温和的方式来表达,从而减少受众对新闻的反感。

其次,受众心理学在新闻传播中也可以用来激发受众的兴趣。

新闻传播者可以通过引起受众思考,用欢快的情绪带给受众快乐,或者带给受众感激方式来激发受众的兴趣。

在此过程中,新闻传播者可以通过阅读受众的心理来识别受众的兴趣点,建立更好的新闻传播。

此外,新闻传播者还可以利用受众心理学来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新闻服务,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可以根据受众的年龄、性别、兴趣等个性化特征,为受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新闻内容,这样受众就可以更得心应手地接受新闻信息,从而更好地受益。

最后,受众心理学在新闻传播中也可以用来培养受众的凝聚力。

新闻传播者可以利用受众的情感、社会和政治认同等影响因素,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彩的新闻报道,帮助受众形成一个更加有归属感的集体,从而增进受众之间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受众心理学在新闻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新闻传播者更好地理解受众,激发受众的兴趣,为受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新闻服务,从而使新闻传播更有效。

因此,新闻传播者应该正确地分析受众的心理,以便更好地向受众传播新闻内容,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受众认知心理与新闻传播效果异化

受众认知心理与新闻传播效果异化

受众认知心理与新闻传播效果异化新闻传播效果是一切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评判新闻传播质量的重要尺度。

然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传播的效果会偏离传播意图而发生异化。

导致新闻传播效果异化的因素很多,但作为新闻传播接受终端的受众,其认知心理对传播效果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受众认知心理背景与新闻传播效果异化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所处的心理背景状况往往决定他们对新闻的接受态度和解读结果。

受众的心理背景主要包括受众接受信息时的心理准备、心理需要以及原有的态度倾向。

受众的心理准备。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接受有一个心理准备过程。

受众的心理准备状况如何,直接决定他们对新闻信息的接受态度。

如果对一则信息事前毫无准备,则有可能产生不安和恐惧,严重时,还会引起社会恐慌,从而直接导致新闻传播效果发生异化。

如非典初期,新闻媒体对其传染性、危害性的报道不够重视,致使人们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

因而,当非典造成巨大危害时,甚至有些人会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和恐惧的扩散者。

对非典的过度反应造成的损害,超过了非典本身,给社会的健康运行和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受众的心理需要。

受众能否接受新闻信息,还取决于受众当时的心理需要。

传播者只有掌握受众接受新闻时的心理需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转型期的中国,受众当下的心理需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安全感”的需要。

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变化加剧,受众往往希望从媒体获取信息以消除忧虑和不安全感。

其次是“情爱感”的需要。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急需填补情感与心理空白,于是受众在解读新闻过程中寻求情感归属的需要变得分外强烈。

再次是“根基感”的需要。

社会转型时期,生活的动荡不安会使人产生一种回归传统、寻求宁静的心态,这便是“根基感”的需要。

若媒介报道与受众强烈的心理需要背道而驰,会助长社会转型期中受众本身潜在或显在的心理阴影,导致新闻传播效果的异化。

新闻传播受众心理浅析_吴利前

新闻传播受众心理浅析_吴利前

新闻传播受众心理浅析我国传统新闻学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传播学认为,新闻是一种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

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循客观的特殊新闻传播心理规律。

新闻传播是伴随着传播学的引入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

我国著名新闻学者童兵教授说, 新闻传播学是引入大众传播学成果和研究方法之后的新闻学。

新闻传播学是把新闻传播看作人类传播的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把子系统同母系统一起联系起来加以综合考察,从中探究子系统与母系统的共同规律以及子系统新闻传播的特殊规律。

新闻传播学因为扩展并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延伸与拓宽了研究领域,自然强化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优化了对新闻传播指导的有效性。

!研究新闻传播受众心理,对探索新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了解和研究受众心理,掌握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般心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受众是随着大众传播学的引入而被广泛使用的一个名词概念。

一般认为, 受众统指媒介传播讯息的接受者,它包括书籍、报刊的读者,广播等音像制品的听众和电视、电影的观众。

!像其它信息传播活动一样,新闻传播活动主要由信源(事实)、传播者(新闻传播者,包括新闻采编人员及新闻机构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其他人员)、信息(新闻)、传播渠道(新闻传播媒介)和受众(新闻接受者)五个要素构成。

其核心内容是新闻传播者向广大受众传播新闻信息。

新闻传播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让广大受众接受新闻传播者传递的有关新闻信息,进而影响广大受众的思想、观念、情绪、价值取向和行动决策等。

因此,受众在传播活动中占据突出的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基础。

先有受众对新闻的需要,才有了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传播行为是人们出于某种需求而传播或收受新闻的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

新闻传播行为最初起源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直接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 需要往往直接来自生产或以生产为基础的情况!。

受众心理与新闻选择

受众心理与新闻选择

媒 之 间 是 否 存 在 一 个 互 动 过 程 ? 受 众 接 纳 或 者 排 斥 信 息 的 社 会 心 理 和 个
性 心 理 的 动 态 过 程 是 怎 样 的 ? 传 媒 应
求。” ( 埃莉奥诺拉 ・ 马西尼 , 1 9 7 8) 而 人 对 社 会 信 息 的 需 要 则 反 应 了 受 众
在 人 们 的 脑 海 中 留 下 的 印 象 是 不 一

早 期 的 传 播 学 者 从 宣 传 的 角 度 出
发 ,先 后 提 出 了 “ 枪 弹 论 ”、 “ 强 效 果
样 的 。不 同 的 人 群 对 信 息 的 接 受 是 有
论 ” 等 理论 , 其 实 质 就 是 把 受 众 看 作 是 被 动 的信 息 的 接 受 者 ,很 明 显 , 在
率 、 超 大 的 容 量 向 广 大 受 众 发 起 迅 猛
特 定 条 件 下 的特 定 需 要 , 并 设 计 与 此
相 适 应 的 传播 内容 和 形式 , 才 能 使 大 众 传 播 产 生 良好 效 果 ; 而 广 大 受 众 的 种 种信 息 需要 , 也 只 有 在 大 众 传 播提 供的“ 食 粮 ”中 , 才 能 得 到 满 足 或 部 分
众 在 传 播 过 程 中 的 作 用 逐 渐 开 始 受
到 重 视 。
从 而 在 新 闻 传 播 上 构 建 一 个 需 求 — — 满 足 路 径 、藉 此 路 径 对 新 闻 选 择 的 原 则、 标 准进 行必要 的理 论探 索 。
时代 在发 展 , 社 会 在 进步 , 我 们 的 宣 传 对 象 —— 也 就 是 受 众 的 文 化 水 平 在 不 断 的提 高 。 接 受 信 息 的 方 式 也 越 来 越 多 ,口 号 式 的 宣 传 已 经 不 适 应 多 变的 社会 。 从 总 的 方 面 来 看 ,通 常 所 称 的 受 众 心 理包 括 两个 方 面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众心理和新闻传播
论文关键词:认知偏差;认知偏见;逆反心理;传播失效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总结当前的传播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因为受众心理
因素导致的新闻传播失效类型,期望通过对受众心理的分析,使传播
者即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调整行为,使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应有
的作用,达到有效传播。

传播失效即信息传播后的客观效果与传播者的主观意图(预期效果)相
违背或不相符,传播活动零效果同属于传播失效。

新闻传播失效表现
在具体的传播活动中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传而乱向”,即传播的
实际效果偏离了传播的预期效果,要么产生了干扰信号,要么使受众
困惑或产生歧异理解;二是“传而反向”,即传播的实际效果是与传
播的预期效果完全相悖的反效果。

因为受众个体差异性和受众心理的
复杂性,由受众心理而导致的新闻传播失效的类型有很多。

从认知心
理的角度,作者将这些类型分别归纳为受众认知偏差、认知偏见及逆
反心理三类来实行阐述。

一、受众认知偏差和新闻传播失效
受众的认知偏差是指在受众头脑中不自觉地对传播者或对新闻信息的
误解,从而导致与传播者主观意图或宣传意图的偏离。

主要表现为误
解传播者角色、移情、期待等原因来引起的认知偏差。

1、因误解传者角色引起的传播失效
媒体上经常有这样的报道:某地有人落水,围观的群众无一人下水救人。

看到这样的报道后,有人不禁会问:记者肯定也在现场,记者为
什么不去救人?这就牵涉到这样一个问题:记者首先应表现职业人的角色,还是首先表现社会人的角色。

因为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受众
会忘记传播者想要揭示的问题,转而对传播者在现场的行为实行评判,导致新闻传播失效。

传播者作为社会个体,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
追求,在处理职业人和社会人角色冲突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第一
选择。

但是一般认为,凡是有良知的传播者在面对灾难性事件时,一
般都会首先选择社会人角色。

2、由受众移情产生的传播失效
能使受众移情的新闻信息内容大多是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的,其成
功之处就在于诱导读者走进被报道的内容,设身处地体验被报道者的
感受。

但是传者如果把握不好,对新闻信息处理不当则会使部分受众
产生认知偏差。

例如,见义勇为者一直都是媒体争相报道、极力宣传
的对象;但挺身而出者惨遭不幸的报道也屡见报端。

救助他人反道诬陷、或受伤致残、或牺性后无人收尸,被救助者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翻脸不认帐、不知去向等。

在多数善良的普通受众的心里,对那些忘
恩负义者的丑恶行径除了愤怒、憎恶外,或许还会萌生“幸亏我没摊
上这种倒霉事”的暗自庆幸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自我忠告,这
显然与传播者弘扬见义勇为、勇于奉献的精神,批判忘恩负义者的宣
传初衷是相违背的。

所以,传者一定要了解受众,试着通过移情,设
身处地去体会受众接受新闻信息时的心理活动,精心选择新闻报道角度,尽量减小受众的认知差,才能减少传播失效的发生。

3、由受众期望不被满足引起的传播失效
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是基于特定的
需求,并使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受众期待传播者能履行其职责,媒
介提供的信息能够释疑解惑,尤其是在一些重大性突发事件或者产生
重太伤害的自然灾害面前,受众对媒介的心理期待是巨大的。

媒介如
果能够即时、准确地传播受众最注重的信息,满足他们迫切希望了解
真相的心理,受众会因为心理期待得到满足而更加信任媒介。

如果在
受众最需要媒介来释疑解惑时,传播媒介疏忽了这个需求,显示出沉默,那么受众会因为巨大的心理期待没有得到满足而对传播者、媒介
产生巨大的失望。

与2003年“非典”中的不太成功的表现及民众的明
显失望相比,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媒体打破了以往的突发事
件报道模式,在网络快速反应以及新的媒介环境的条件下,电视、广播、报纸、通讯社迅速反应、连续报道、多媒体联动,达到了很好的
传播效果。

媒体快速公开的报道,灾情得以全面真实的体现在民众面前,减少了信息的不确定性,有效地控制了社会的恐慌,凝聚了全社
会的力量,为抗震救灾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并且得到了西方媒体
的赞扬,避免了因受众期待不能满足而产生的传播失效。

二、受众认知偏见与新闻传播失效
偏见是指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所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

偏见通常
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先入之见,它己经超出了特定的个人心态,为群体
成员所共有,而且相当稳定,不易改变,即使事实已经证明它错了。

譬如,因西方媒体长期实行种族歧视的宣传,使受众对白人和有色人
种(特别是黑人)产生了截然相反的认知:非洲裔美国人更可能被描述
成攻击性的。

所以,白人警察在处理黑人嫌疑犯时,往往认为那些嫌
疑犯更可能作出暴力反应,这些警察就会更快采取防卫(也许是暴力的)措施。

这是媒体造成的一种典型的认知偏见。

认知偏见往往会影响着
受众对传播信息的准确把握和公正评判。

如果一位传播者被认为具有
较好人品或曾写过一篇非常好的新闻作品或成功地报道过某个新闻事件,那么他及他的传播便可能受到受众“爱屋及乌”的积极肯定,而
不以客观事实去做出判断。

但是如果传播者被认为经常传播失实的内容,那么他及他的传播便可能受到受众“恨乌及乌”的否定,无疑传
播者传播什么样的信息,都不会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三、受众逆反心理与新闻传播失效
1、信度逆反:受众的怀疑、不信任
在传播活动中,真实准确的信息会引起人们的积极态度,而错误和失
当的信息会造成人们的消极体验,进而形成消极体验的定势心理,诱
发信度逆反。

当受众明白自己原本信以为真的新闻信息内容原来是不
真实的、片面的,就会感到自己被欺骗甚至被愚弄了,对闻的信任感
就会削弱,逆反心理会随之产生。

受众感受到被欺骗和被愚弄的次数
越多,对新闻的怀疑和不信任也就越严重,逆反心理增强到一定水准,就会对其他相关的新闻信息乃至所有新闻信息都会认为不可信。

逆反
心理是建立在简单的、笼统地排斥所有信息的基础上的,它排斥的既
可能是虚假的信息,也可能是非虚假的信息。

所以,受众一旦形成这
种心理定势,对于传播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

2、单一逆反:受众对传播方式单一的厌烦
新闻传播中,受众总是对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兴趣浓烈,而对简单呆
板的报道表现出逆反心理。

这种逆反心理为单一逆反。

报道的程式化,固定化,千篇一律的形式、呆板的结构、枯燥乏味的解说,都会令受
众厌烦反感。

报纸、电视等媒体上经常有灾难事故的报道,但新闻不
是去报道灾难事故的实际情况、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人员和财
产损失,主要篇幅都是用来报道灾难事故发生后组织或个人的英勇抢
救行为。

这种正面宣传的新闻,或许能使受众在精神上、道德上受到
鼓舞,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但是经常采用这种传播方式就会让受众
反感。

单一逆反诱导是媒介的“重症”。

社会心理学认为,改变态度
主要有两种方式,诉诸理智和诉诸情感。

媒介要避免诱发受众的单一
逆反心理,就应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地析事明理,调动
多种表现手法,灵活传达新闻信息。

新晨范文网
3、刺激过度导致逆反心理
传播者对受众实行信号刺激到一定水准,超过受众兴奋所达到的一定
极限时,就会使得被刺激者处于自我抑制状态。

传播信号的强度超过
受众心理的承受水平,就会表现出对信号的抵制,产生对信息的逆反
和抗拒。

有些传播者为热烈追求某种传播效果,夸大事实,人为地增
加信息量或随意歪曲事实,改变新闻价值的质,或玩弄词澡,哗众取宠,或过度渲染借以吊受众的胃口,靠这样的手段增加信号的刺激强度,受众常常并不买帐,反而以为传播者在欺骗他。

例如每逢节日,
庆典和重大会议期间,宣传各相关方面所取得的辉煌业绩的成就报道
就持续重复、铺天盖地而来。

刚开始,受众尚能接受,但久而久之,
受众便产生了抵制情绪。

作者认为,因为受众个体的差异性,传播失效的发生在一定水准上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拥有高超传播技巧的传播者往往能得到绝大多数受众的注重和认可。

新闻工作者在传播活动中不但要力求真实全面,还必须有强烈的受众意识,把受众当作服务对象,增强与受众的感情沟通,增强受众的心理亲近感,逐渐消除受众对媒体的不信任感,惟其如此,才能在受众中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达到传播者的目的。

受众心理和新闻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