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和《通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樵和《通志》
本文由leeguofei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
本机查看。
主通明变
《通志》,南宋郑樵撰. 南宋郑樵撰. 通志》南宋郑樵撰是一部以人物为中
心的纪传体通史. 的纪传体通史.是自史记》之后,现存的《史记》之后现存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性著作.自三皇五帝到著作. 隋.因为在典章制度方面的突出,与方面的突出与《通文献通考》典》,《文献通考》并称"三通" 并称"三通".
L/O/G/O
主通明变——郑樵和《通志》郑樵和《郑樵和通志》
主讲: 主讲:李果霏组员: 组员: 杨虎德吉左有萍杨倩兰卓嘎
主通明变
主通明变——郑樵和《通志》郑樵和《通志》主通明变郑樵和
郑樵其人纪传体通史的发展郑樵的史学思想《通志》二十略的价值通志》《通志》版本通志》
课件参考文献
郑樵其人
郑樵( 郑樵(1103, , 1161),字渔仲, ),字渔仲 ),字渔仲, 号夹漈,, ,,别号
号夹漈,,别号溪西遗民, 溪西遗民,福建兴化军莆田人. 兴化军莆田人.
郑樵其人
臣本山林之人,入山之初,结茅之日,其心臣本山林之人,入山之初,结茅之日,
苦矣,其志远矣.欲读古今之书, 苦矣,其志远矣.欲读古今之书,欲同百家之学,欲
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 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恨. ——《——《夹漈遗稿献皇帝书》献皇帝书》无遗恨
樵性豁荡而慷慨有节尚,慕祖逖之为人.今沧海横樵性豁荡而慷慨有节尚,慕祖逖之为人.
流处不安,故终夜振衣,达旦不寐,跋涉山川, 流处不安,故终夜振衣,达旦不寐,跋涉山川,蒙犯风雨,仗天下安危大计,以求见一时通人, 犯风雨,仗天下安危大计,以求见一时通人,为人望所归而论之. 望所归而论之. ——《夹漈遗稿又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又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
一曰即类以求,二曰旁类以求,三曰因地一曰即类以求,二曰旁类以求,
以求,四曰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 以求,四曰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曰求之私,七曰因人以求,八曰因代以求. 求之私,七曰因人以求,八曰因代以求. ——《通志校雠略求书之道有八论》求书之道有八论》《方册者,古人之言语;款识者.古人之面方册者,古人之言语;款识者. 方册所载,经数千万传;款识所勒, 貌.方册所载,经数千万传;款识所勒, 犹存其旧.盖金石之功,寒暑不变,以兹犹存其旧.盖金石之功,寒暑不变, 稽古,庶不失真. 稽古,庶不失真. ——《通志总序》总序》《
郑樵其人
念臣困穷之极,而寸阴未尝虚度.风晨雪念臣困穷之极,而寸阴未尝虚度. 执笔不休,而诵记不绝.积日积月, 夜,执笔不休,而诵记不绝.积日积月, 一篑不亏. 一篑不亏. ——《夹漈遗稿》《夹漈遗稿》
樵暮龄余齿,形单影只,铅椠之业甫就, 樵暮龄余齿,形单影只,铅椠之业甫就,汗简之功已成,既无子弟可传,又无名山石室可藏. 已成,既无子弟可传,又无名山石室可藏.每诵白乐天"恐君白岁后,灭泯人不闻.赖中藏秘术, 乐天"恐君白岁后,
灭泯人不闻.赖中藏秘术,百代无湮沦"之句,未尝不呜咽流涕. 代无湮沦"之句,未尝不呜咽流涕.会兹天理不负夙心,仰荷
钧慈果得就秘书省投纳.蓬山高迥, 夙心,仰荷钧慈果得就秘书省投纳.蓬山高迥,自隔尘埃,芸草芳香,永离蠹巧,百代之下复何忧焉. 隔尘埃,芸草芳香,永离蠹巧,百代之下复何忧焉.
——《夹漈遗稿》《夹漈遗稿》
郑樵其人
郑樵一生"力学著郑樵一生" 不为文章" 书,不为文章", 先后成书80余种余种, 先后成书余种, 不下千余卷. 不下千余卷.因家境清寒, 境清寒,生前少有
刊印. 刊印.后来逐渐散今仅存《通志》失,今仅存《通志》夹漈遗稿》和《夹漈遗稿》等数种. 数种.
纪传体通史的发展
郑樵所撰《通志》,与唐代杜佑的《通郑樵所撰《通志》,与唐代杜佑的《》,与唐代杜佑的
典》,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齐名, 》,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齐名, 元代马端临的被后世誉为"三通三通". 被后世誉为三通 . 实际上, 通志》实际上,《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二百卷, 纪传体通史,全书二百卷五百多万字,全书分为: 五百多万字,全书分为: 帝纪18卷年谱4卷帝纪卷,年谱卷,略52 世家3卷列传115卷, 卷,世家卷,列传卷载记8卷载记卷.记上古至
隋唐的制度(二十略记上古至唐, 制度(二十略记上古至唐, 纪传记三皇至隋). 纪传记三皇至隋).
纪传体通史的发展
郑樵认为"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故名郑樵认为"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 通志》;又以" 》;又以其《通志》;又以"古者纪年别系之书谓之谱" 故把历代正史
之中的"表改之谱",故把历代正史之中的表"改为" 谱".书名既然称志",于是把历代纪传 .书名既然称"志 , 体史书之中的"志为略 , 体史书之中的志"为"略",其余世家继承史记》,载记源于《晋书》. 》,载记源于《史记》,载记源于《晋书》.
《通志》是综合历代纪传体史书体例通志》而来,成为继司马迁《史记》而来,成为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纪传体通史著作发展的新成果. 传体通史著作发展的新成果.
SO
纪传体通史的发展
《通志》的问世,是郑樵自觉通志》的问世, (一) 继承司马迁史学传统的结晶. 继承司马迁史学传统的结晶.
(二)
《通志》的问世,也是郑樵撰通志》的问世, 述纪传体通史方法论的体现. 述纪传体通史方法论的体现.
因此,《通志》中记载典章制度的因此,《通志》 ,《通志二十略" 基本上都是自得之学. "二十略",基本上都是自得之学. 郑樵说: 臣之二十略, 郑樵说:"臣之二十略,皆臣自有所不用旧史之文. 得,不用旧史之文."这是郑樵对纪传体通史撰述作出的贡献, 传体通史撰述作出的贡献,体现了高度的方法论成就. 度的方法论成就.
郑樵的史学思想
"自书契以来, "自书契以来, 立言者虽多, 立言者虽多,惟仲尼以天纵之圣, 仲尼以天纵之圣, 百川异趋, "百川异趋,必故纵《故纵《诗》, 会于海, 会于海,然后郑樵撰《通志》, 郑樵撰《通志》, 》,《礼《书》,《礼》, 九州无浸淫之在于阐明其史学思《乐》而会于一万国殊途, 患;万国殊途, 手,然后能同天想.
他在书中多次必通诸夏, 必通诸夏,然下之文;贯二帝, 下之文;贯二帝, 强调"会通之意" 强调"会通之意", 后八荒无壅滞三王而同为一家, 三王而同为一家, 之忧. 之忧.会通之会通之旨" "会通之旨", 然后能极古今之大矣哉! 义,大矣哉!" 会通之道" "会通之道",集变.是以其道光中反映出作者以——《通志总序》
明百世之上 ,百总序》《会通" "会通"为主旨的世之下不能及. 世之下不能及." 撰述思想. 撰述思想. —《通志总序》总序》《
郑樵的史学思想
"同天下之文" 同天下之文" 郑樵史学思想
从空间上强调历史内容的横向会通. 的横向会通.
会通
"及古今之变" 及古今之变"
从时间上强调历史内容的纵向会通. 的纵向会通.
因此,郑樵继承和发扬孔子,司马迁因此,郑樵继承和发扬孔子, 撰修通史的传统. 撰修通史的传统. 一方面,重视阐明古今社会的"相因一方面,重视阐明古今社会的" 之义" 强调贯通历史的前后联系; 之义",强调贯通历史的前后联系; 另一方面,重视揭示社会历史的"古另一方面,重视揭示社会历史的" 今之变" 今之变",强调弄清历代典章制度的损益. 损益.
二十略的价值
《通志》一书共有"二十略",分别为《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 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 》,《六书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 》,《地理略》,《都邑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 礼略》,《谥略》,《器服略》, 》,《谥略》,《器服略《礼略》,《谥略》,《器服略》, 《乐略》,《职官略》,《选举略》,, 乐略》,《职官略》,《选举略》,, 》,《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 》,《食货略》,《艺文
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 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 》,《图谱略》,《金石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 灾祥略》,《昆虫草木略》. 》,《昆虫草木略《灾祥略》,《昆虫草木略》.
"总天下之大学术,而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总天下之大学术,而其纲目,名
之曰略. 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 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 ——《通志总序》总序》《
二十略的价值
(一)
在历史编撰学上,《通志》"二十在历史编撰学上,《通志》 ,《通志经籍
志》和杜佑《略"继《隋书经籍志》和杜佑《通之后, 典》之后,大大拓宽了关于典章制度史的研究和撰述范围, 度史的研究和撰述范围,对古代学术文化做出了总结性的贡献. 术文化做出了总结性的贡献.
二十略的价值
其一,《礼》,《职官》,《选举》,《刑法》, 其一,《礼》,《职官》,《选举》,《刑法》, ,《职官》,《选举》,《刑法食货》五略,基本上是沿袭历代正史《《食货》五略,基本上是沿袭历代正史《志》和杜佑通典》的名称和史文, 《通典》的名称和史文,所以郑樵认为这部分内容 "本前人之典","汉,唐诸儒所得而闻",沿袭和本前人之典" 唐诸儒所得而闻" 继承的成分居于主导方面. 继承的成分居于主导方面. 其二,《天文》,《地理》,《器服》,《乐》, 其二,《天文》,《地理》,《器服》,《乐 ,《天文》,《地理》,《器服》,《艺文》,《灾祥》六略,是参照前史目标, 》,《灾祥《艺文》,《灾祥》六略,是参照前史目标,而在内容上所有发展. 容上所有发展. 其三,《氏族》,《六书》,《七音》,《昆虫草其三,《氏族》,《六书》,《七音》,《昆虫草 ,《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谥》,《校雠》,《图谱都邑》,《校雠》,《图谱》, 木》,《都邑》,
《谥》,《校雠》,《图谱》, 金石》九略,目标和内容均为郑樵首创. 《金石》九略,目标和内容均为郑樵首创.
二十略的价值
(二)
在历史理论中, 在历史理论中,关于地理条件与政治兴废成败的关系, 治兴废
成败的关
系,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历代学者对于" 的方面就是历代学者对于"建邦
设的认识和论述. 都"的认识和论述.因为都城不仅是历代朝廷政治统治的中心, 是历代朝廷政治统治的中心,而且关系到每个朝代政治统治的时间长短和利害得失, 短和利害得失,所以历来受到世人的重视. 的重视.
二十略的价值
第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过去一向受人们重第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视的长安,洛阳,建业三大古都, 视的长安,洛阳,建业三大古都,已经失去了作为都城所具有具备的优势, 作为都城所具有具备的优势,并非理想的建都之地. 之地. 第二,
北宋建都于汴京,南宋建都于临安, 第二,北宋建都于汴京,南宋建都于临安, 都是
一个历史性的错误, 都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无山河之险可以凭借,最终导致亡国
偏安. 凭借,最终导致亡国偏安. 第三,郑樵从总的地理环境和历代"建邦设都" 第三,郑樵从总的地理环境和历代"建邦设都" 的经验教训中, 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
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理论认识. 理论认识.
《通志》版本通志》
《通志》版本较多.有元至治二年通志》版本较多. (1322)刊本,明刊本,清武
英殿刊 )刊本,明刊本, 咸丰间崇仁谢氏仿武英殿版本, 本,咸丰间崇仁谢氏仿武英殿版本,广州重刻本,杭州局本,浙江书局刊本, 州重刻本,杭州局本,浙江书局刊本, 中华书局本,浙江书局本, 四库全书》中华书局本,浙江书局本,《四库全书》抄
本及商务印刷馆影印《十通》抄本及商务印刷馆影印《十通》本,因史家一般较
看重"二十略" 因此, 史家一般较看重"二十略",因此, 通志》二十略二十略" 《通志》"二十略"单独成书的版本则有明刻本,金坛于氏重刻本. 有明刻本,金坛
于氏重刻本.
课件主要参考文献
罗炳良《南宋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罗炳良《南宋史学史》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8.10
B.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北京:中华书
局,1997 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北京:中华书局, C.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仓修良《史家史籍史学》济南: 史籍史学仓修良《史家史籍史学》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D.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L/O/G/O
主通明变
谢谢! 谢谢!
二十略的价值
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 所以
《禹贡》分州,必以山川经界. 易.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经界. 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 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使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不能迁.是故《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不能迁.是故《禹为万世不易之书.后之史家, 贡》为万世不易之书.后之史家,主于州州县移易,其书随废.今之地理, 县,州县移易,其书随废.今之地理,以水为主.水者,地之脉络也,郡县碁布, 水为主.水者,地
之脉络也,郡县碁布, 州道瓜分,皆由水以别焉.中国之水, 州道瓜分,皆由水以别焉.中国之水,则济为四渎,诸水所归. 江,河,淮,济为四渎,诸水所归.苟明乎此,则天下可运于掌. 乎此,则天下可运于掌.
二十略的价值
仲尼既没,先儒驾以妖妄之说,而欺后世.后世相承, 仲尼既没,先儒驾以妖妄之说,而欺后世.后世相承, 罔敢先坠者,有两种学:一种妄学,务以欺人; 罔敢先坠者,有两种学:一种妄
学,务以欺人;一种妖学,务以欺天.凡说《春秋》妖学,务以欺天.凡说《春秋》者,皆谓孔子寓褒贬于一字之间,以阴中时人,使人不可晓解.三传唱之于一字之间,以阴中时人,使人不可晓解. 于前,诸儒从之于后,尽推己意,而诬以圣人之意, 于前,诸儒从之于后,尽推己意,而诬以圣人之意, 此人谓欺人之学. 洪范》皆谓箕子本河图, 此人谓欺人之学.说《洪范》者,皆谓箕子本河图, 洛书,以明五行之旨.刘向创释其传于前, 洛书,以明五行之旨.刘向创释其传于前,诸史因之而为《于后,析天下灾祥之变,而推之于金, 而为《志》于后,析天下灾祥之变,而推之于金,木, 土之域,乃时事之吉凶,而曲为之配, 水,火,土之域,乃时事之吉凶,而曲为之配,此之谓欺人之学. 春秋》成周之典也;《洪范》 ;《洪范谓欺人之学.夫《春秋》者,成周之典也;《洪范》皇极之书也.臣旧作《春秋传》,专以明王道, 》,专以明王道者,皇极之书也.臣旧作《春秋传》,专以明王道, 削去三家褒贬之说,所以杜其妄.今作《灾祥略》, 削去三家褒贬之说,所以杜其妄.今作《灾祥略》, 专以记实迹,削去五行相应之说,所以绝其妖. 专以记实迹,削去五行相应之说,所以绝其妖.
二十略的价值
学者操穷理尽性之说,以虚无为宗,实学学者操穷理尽性之说,以虚无为宗, 置而不同……大抵儒生家多不识田野之物, 大抵儒生家多不识田野之物, 置而不同大
抵儒生家多不识田野之物农圃人又不识《》,《书之旨, 农圃人又不识《诗》,《书》之旨,二者无由参合,遂使鸟兽草木之学不传……臣少无由参合,遂使鸟兽草木之学不传臣少好读书,无涉世意,又好泉石, 好读书,无涉世意,又好泉石,有慕弘景结茅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 心.结茅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 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其性今作《》,为之会同情……今作《昆虫草木略》,为之会同,庶今作昆虫草木略》,为之会同, 几衰晚少备遗忘,岂敢论实学也! 几衰晚少备遗忘,岂敢论实学也!
二十略的价值
自开辟以来,皆河南建都.虽黄帝之都, 自开辟以来,皆河南建都.虽黄帝之都, 禹之都,于今皆为河北, 尧,舜,禹之都,于今皆为河北,在昔皆为河大河故道,自碣石入海.碣石,今平州也. 南.大河故道,自碣石入海.碣石,今平州也. 所以幽,蓟之邦,冀都之壤,皆为河南地. 所以幽,蓟之邦,冀都之壤,皆为河南地.周定王五年以后,河道堙塞,渐移南流. 定王五年以后,河道堙塞,渐移南流.至汉元光三年,徙从顿邱入渤海,今滨,沧间也. 光三年,徙从顿邱入渤海,今滨,沧间也.自成周以来,河南之都为长安与洛阳, 成周以来,河南之都为长安与洛阳,或逾河而居邺者,非长久之计. 居邺者,非长久之计.
二十略的价值
是故定都之君,惟此三都是定;议都之臣, 是故定都之君,惟此三都是定;议都之臣, 亦惟此三都是议.此三都者, 亦惟此三都是议.此三都者,虽曰金汤之屡为车毂之场,或历数百载, 业,屡为车毂之场,或历数百载,或禅数十君,高城深池,壍山堙谷,斤土既多, 十君,高城深池,壍山堙谷,斤土既多, 地绝其脉,积污复久, 地绝其脉,积污复久,水化其味此惰人所谓不甚宜人者也.而况冲车所攻, 谓不甚宜人者也.而况冲车所攻,矢石所积骸洒血,莽为荆榛,断垣坏壁, 集,积骸洒血,莽为荆榛,断垣坏壁,鬼燐灭没,由兹鸠集,能必其蕃育乎! 燐灭没,由兹鸠集,能必其蕃育乎!
二十略的价值
臣窃观自昔帝王之都,未有建宸极于汴者. 臣窃观自昔帝王之都,未有建宸极于汴者. 虽晋之十六国遍处中州,亦未闻有据夷门着. 虽晋之十六国遍处中州,亦未闻有据夷门着. 何哉?盖其地当四战之冲,无设险之山,则何哉?盖其地当四战之冲,无设险之山, 国失依凭;无流恶之水,则民多疾疠. 国失依凭;无流恶之水,则民多疾疠.七国之魏,本都安邑,为秦侵蚀, 之魏,本都安邑,为秦侵蚀,不得已东徙大梁,秦人卒决河流以灌其城,王假就掳,一秦人卒决河流以灌其城,王假就掳, 国为鱼焉.自是旷千三四年,无由居者. 国为鱼焉.自是旷千三四年,
无由居者.朱全忠藉宣武资力以篡唐,因而居汴, 全忠藉宣武资力以篡唐,因而居汴,未为都不及五六年,枭獍殒命;昏庸继位, 也,不及五六年,枭獍殒命;昏庸继位,或献迁都之谋,君臣皆谓夷门国家根本, 献迁都之谋,君臣皆谓夷门国家根本,不可遽易,遂为京室.唐兵之来,梁室之祸, 遽易,遂为京室.唐兵之来,梁室之祸,甚至王假.晋遵覆辙,邪律长驱, 至王假.晋遵覆辙,邪律长驱,取少帝如拾视朱氏又酷烈焉. 芥,视朱氏又酷烈焉.
晋遵覆辙,邪律长驱,取少帝如拾芥,视晋遵覆辙,邪律长驱,取少帝如拾芥, 朱氏又酷烈焉.宋祖开基, 朱氏又酷烈焉.宋祖开基,大臣无周公宅络谋,小臣无娄敬入关之请,因循前人, 络谋,小臣无娄敬入关之请,因循前人, 不易其故,逮至九朝,遂有靖康之难. 不易其故,逮至九朝,遂有靖康之难.岂其德之不建哉?由地势然尔.六飞南巡, 其德之不建哉?由地势然尔.六飞南巡, 驻跸吴越,朝日行阙,陵曰缵寝,此岂绝驻跸吴越,朝日行阙,陵曰缵寝, 念于卜宅哉?咸阳郏鄏,我陵我阿, 念于卜宅哉?咸阳郏鄏,我陵我阿,汤汤秦淮,一苇可至. 秦淮,一苇可至.而臣邻未闻以定鼎之谋启陈者,毋亦以残都废邑,土脉绝水, 启陈者,毋亦以残都废邑,土脉绝水,泉卤不足复兴,而夷门之痛,况未定也. 卤不足复兴,而夷门之痛,况未定也.呜江沱不
足宴安也,毋已则采唐人之议, 呼,江沱不足宴安也,毋已则采唐人之议, 取南阳为中原新宅,且以系人望云. 取南阳为中原新宅,且以系人望云.
本TXT由“文库宝”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