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提高训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提高训练含解析
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
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当前,生物质能源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能源和首屈一指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秸秆生产生物质能已成为一大亮点。

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一半在果实,一半在秸秆。

秸秆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有多种,如秸秆肥料、秸秆饲料、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秸秆乙醇等,大大提高了秸秆的利用值和利用率。

一、秸秆饲料:
目前,将秸秆制成饲料常用的方法是青贮。

青贮的过程一般为:秸秆粉碎→发酵液制备→发酵→饲料。

而在发酵过程中添加乳酸菌,可以提高青贮质量,提高秸秆的利用率。

二、秸秆沼气:
利用沼气设备,以秸秆为主要原料,在严格的厌氧环境和一定的温度、水分、酸碱度等条件下,经过沼气细菌的厌氧发酵就会产生可燃性气体——沼气。

秸秆沼气的发展不但解决了秸秆利用率低的问题,而且提供了廉价清洁能源。

三、秸秆肥料:
以动植物残体(如富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发酵腐熟就可以制成生物有机肥。

温度是表征堆肥腐熟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

接种微生物菌剂对玉米秸秆与牛粪混合物发酵温度的影响如图所示。

一般认为,堆体温度在50℃以上保持5~7天可保证堆肥达到卫生学指标和腐熟的必要条件。

四、秸秆乙醇:
燃料酒精作为石油的替代能源,已经成为各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研究发展方向。

目前,玉米等淀粉质原料生产燃料酒精技术已相当成熟,我国已经实现工业化玉米秸秆与牛粪混合物堆肥过程中温度变化生产,但随着陈化粮消耗殆尽,淀粉质原料存在“与民争粮,与粮争地”等问题,大量利用粮食生产燃料酒精受到严重限制。

秸秆中含有木质纤维素,利用秸秆生产酒精,不仅可以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食物短缺等问题,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植物秸秆生产燃料酒精的大致流程是:
u u u u u r u u u u u r 水解发酵秸秆葡萄糖酒精
其中,在葡萄糖(C 6H 12O 6)转化为酒精过程中,需要在无氧环境中,加入酵母菌进行发酵制得。

当今,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秸秆的综合利用不仅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大贡献,更成为了生产生物质能源的新亮点!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秸秆的利用方式中都需要经过_________后才能得到所需的物质。

(2)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请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酒精作为燃料的优势在于______________。

(4)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秸秆堆肥过程中接种微生物菌剂的优势在于______________(至少2点)。

(5)根据文章信息,下列选项正确的是______。

A .生物质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B .秸秆沼气属于清洁能源
C .将秸秆制成饲料常用的方法是青贮
D .秸秆的综合利用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
【答案】发酵 4222CH +2O CO +2H O 点燃 可以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 能提高堆体温度、延长堆体高温持续时间、加快堆肥腐熟进程 ABCD
【解析】
【详解】
(1)通过阅读材料可知,秸秆所有利用方式中均需要进行的操作是发酵;
故填:发酵。

(2)甲烷是有机化合物,含碳、氢两种元素,甲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222CH +2O CO +2H O 点燃; 故填:4222CH +2O CO +2H O 点燃。

(3)酒精作为燃料的优势是不仅可以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故填:可以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

(4)由图中可以看出,在秸秆堆肥的过程中加入微生物菌剂后,可以提高堆体温度,延长
堆体的高温持续时间,并加快堆肥腐熟进程;
故填:能提高堆体温度、延长堆体高温持续时间、加快堆肥腐熟进程。

(5)A、生物质能属于可再生能源,故选项A正确;
B、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没有污染,属于清洁能源,故选项B正确;
C、结合文章原话,将秸秆制成饲料最常用的方法是青贮,故选项C正确;
D、秸秆可以经过化学反应制成沼气或者酒精,可以有效的改善能源结构,故选项D正确。

故选:ABCD。

2.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消毒是饮用水处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常用的消毒剂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等,二氧化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饮用水消毒剂。

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受光照、振动或加热等影响可发生爆炸,但在水溶液中无危险性。

自来水厂以亚氯酸钠(NaClO2)和盐酸为原料,用二氧化氯发生器现场制二氧化氯,再投加到水中进行消毒。

研究人员发现:1.0 mg/L氯气与0.5mg/L 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氯气和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都会产生三氯甲烷(有毒副产物)。

某研究小组采集了同一水源的水样,在40℃时,对两种消毒剂的浓度与产生三氯甲烷的浓度关系进行了对比实验。

得出的数据如图1和图2所示。

上述实验表明: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使用二氧化氯做消毒剂比用氯气更安全。

通过不断完善制备与应用技术,二氧化氯在净水领域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二氧化氯的一条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

(2)需要现场制二氧化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5NaClO2+_______=4ClO2+5NaCl+2H2O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浓度相同时,氯气和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
B.40℃时 4.0 mg/L 的氯气在0~20 h内产生的三氯甲烷明显增多
C.40℃时0.8 mg/L的二氧化氯在0~20 h内产生的三氯甲烷明显增多
(5)对比图1和图2,找出能说明“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二氧化氯比氯
气更安全”的依据:_______________。

【答案】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任意一条即给分) 二氧化氯受光照、振动或加热等影响可发生爆炸 4HCl B 在40℃时,0~50h内,0.5 mg/L 二氧化氯都比1.0 mg/L氯气产生的三氯甲烷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从题目信息可知,二氧化氯黄绿色、极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2)二氧化氯受光照、振动或加热等影响可发生爆炸,所以要现场进行制取,减少危险发生;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中少4个氢原子和4个氯原子,故化学方程式中缺少的部分是4HCl;
(4)由题目信息可知,40℃时4.0mg/L的氯气在0~20h内产生的三氯甲烷明显增多;(5)由图示可知,在0~50 h内,0.5 mg/L二氧化氯比1.0 mg/L氯气产生的三氯甲烷都少,所以二氧化氯比氯气更安全。

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2019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我国青年学者姜雪峰教授被IUPAC遴选为硫元素代言人。

说起硫,大家想到最多的是SO2和酸雨,实际上生活中硫和硫的化合物应用很广泛。

单质硫是一种黄色晶体,所以又称作硫磺,难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

硫磺有杀菌作用,还能杀螨和杀虫,常加工成胶悬剂,防治病虫害。

在药物中,硫元素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仅位列于碳、氢、氧、氮之后。

含硫化合物也存在于许多食物中,如大蒜中的大蒜素
(C6H10S2O),虽然气味不太令人愉快,但其对一些病毒和细菌有独特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含硫化合物在材料科学中也有广泛用途,其中聚苯硫醚是含硫材料的杰出代表之一,它具有良好耐热性,可作烟道气过滤材料。

含硫化合物还有很多其他用途,如某些硫醇的气味极臭,可用于煤气泄露的“臭味报警”。

甲(或乙)硫醇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500亿分之一时,即可闻到臭味。

因此,煤气和液化石油气里会掺进每立方米20 mg的甲硫醇或者乙硫醇,充当报警员,防止灾害的发生。

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以硫化物、硫酸盐或单质形式存在,其循环如图1所示。

硫矿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世界各国硫矿资源分布不均(见图2)。

随着科学的发展,硫元素的神奇性质将会被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原文作者范巧玲、姜雪峰,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单质硫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写出1条即可)。

(2)大蒜素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写出计算式即可)。

(3)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来源主要有_________。

(4)甲硫醇或者乙硫醇掺进煤气和液化石油气里,可充当报警员,利用的性质是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硫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硫磺能杀菌、杀螨、杀虫
C.中国硫矿资源占有量为世界第二
D.硫元素在药物、食品、材料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答案】黄色晶体,难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
322
100% 12611032216


⨯+⨯+⨯+
火山
喷发、化石燃料燃烧(或工业废气)具有极臭的气味 BCD
【解析】
【详解】
(1)单质硫的物理性质有:黄色晶体,难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

(2)大蒜素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22
100% 12611032216


⨯+⨯+⨯+。

(3)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来源主要有:火山喷发、化石燃料燃烧(或工业废气)。

(4)某些硫醇的气味极臭,可用于煤气泄露的“臭味报警”。

甲硫醇或者乙硫醇掺进煤气和液化石油气里,可充当报警员,利用的性质是:具有极臭的气味。

(5)
A.由汉语名称“硫”,可判定它为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硫磺有杀菌作用,还能杀螨和杀虫,常加工成胶悬剂,防治病虫害,故B正确;C.中国硫矿资源占有量为11%,世界第二,故C正确;
D.硫元素在药物、食品、材料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正确;
故选BCD。

4.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开展太空生命实验,在特制玻璃毛细管中,分别放入14种蛋白质溶液,如痢疾杆菌、激酶、沙眼病毒等,其中我国有8种,这些新配制的蛋白质,要随“神八”一起升空,必须尽量保持其新鲜度。

则回答下列问题:
(1)环境消毒是预防痢疾杆菌、沙眼病毒等传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过氧乙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杀灭外泄病毒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

(2)酒泉发射基地在神八发射前几小时前新配制蛋白质,同时要用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过氧乙酸溶液共450g进行环境消毒消毒,则需要用_____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5%的过氧乙酸溶液来配制。

(3)沙眼病毒的直径为0.3~0.5微米。

常用的三种口罩过滤孔径如下:①普通 16 层纱布口罩在 100 微米左右;②单层无纺布口罩在 10 微米左右;③ N95 专业口罩在 0.1 微米左右。

科研人员在密闭的实验室需要佩戴的口罩型号最好是_____ (填序号 )。

口罩的作用是过滤,由此你对过滤有何新的认识是_________。

【答案】过氧乙酸能使外泄病毒中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 60 ③过滤不一定是固液分离或过滤实质上是大小颗粒分离的过程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过氧乙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杀灭外泄病毒的主要原理是过氧乙酸能使外泄病毒中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

(2)设需要用溶质质量分数为 15%的过氧乙酸溶液的质量为x
⨯⨯
则15%x=2%450g
x=60g
(3)由于沙眼病毒的直径为0.3~0.5微米。

科研人员在密闭的实验室需要佩戴的口罩型号最好是N95。

口罩的作用是过滤,因此过滤不一定是固液分离或过滤实质上是大小颗粒分离的过程等。

5.果果关注本地首例违规添加亚硝酸钠食品安全公诉案件,为了维护消费者权益,查询整理氯化钠和亚硝酸钠的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上表写出亚硝酸钠的两条物理性质为___。

(2)食盐是日常调味品,亚硝酸钠有毒,氯化钠和亚硝酸钠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从宏观的角度看,是由于这两种物质的_____不同。

(3)亚硝酸钠跟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两种氮的氧化物和水,请你写出亚硝酸钠跟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有咸味,常被误作食盐食用而导致中毒事件发生。

有一包外观酷似食盐的固体,结合表中信息,如何鉴别它是亚硝酸钠还是氯化钠______(包括选取的试剂、方法、实验现象和结论,只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答案】易溶于水,熔点为271℃,沸点为320℃,熔点低等元素组成
2NaNO2+2HCl=NO↑+NO2↑+2NaCl+H2O 取少量放在金属片上加热,若先熔化则为亚硝酸钠;或取少量溶于水,分别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为氯化钠,若有浅黄色沉淀则为亚硝酸钠;取少量溶于水,滴加酚酞试液,若变红则为亚硝酸钠,否则为氯化钠;或取少量溶于水,用pH试纸测定,若pH>7为亚硝酸钠,若pH=7,则为氯化钠
【解析】
【分析】
【详解】
(1)出亚硝酸钠的两条物理性质为:易溶于水,熔点为271℃,沸点为320℃,熔点低等;
(2)食盐是日常调味品,亚硝酸钠有毒,氯化钠和亚硝酸钠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从宏观的角度看,是由于这两种物质的元素组成不同,氯化钠由氯元素和钠元素组成,亚硝酸钠有钠元素、氮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亚硝酸钠跟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NO2+2HCl=NO↑+NO2↑+2NaCl+H2O;
(4)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有咸味,常被误作食盐食用而导致中毒事件发生。

有一包外观酷似食盐的固体,结合表中信息,鉴别它是亚硝酸钠还是氯化钠方法是:取少量放在金属片上加热,若先熔化则为亚硝酸钠;或取少量溶于水,分别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为氯化钠,若有浅黄色沉淀则为亚硝酸钠;取少量溶于水,滴加酚酞试液,若变红则为亚硝酸钠,否则为氯化钠;或取少量溶于水,用pH试纸测定,若pH>7为亚硝酸钠,若pH=7,则为氯化钠。

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生活垃圾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我们能为赖以生存的环境做些什么呢?可以将生活垃圾分类,把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分别投入相应的垃圾箱。

其实,还可以把厨余垃圾中的鲜垃圾用来制作“环保酵素”。

制作方法:按1:3:10的比例将红糖、鲜厨余(水果皮、菜叶等)、水混合装入桶中,盖盖发酵3 个月,过滤出液体,得到环保酵素。

环保酵素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防城港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对生长中的芥菜残留农药进行了研究。

首先检测喷洒农药2小时后初始附着量,然后分四组分别喷洒:清水,1:200、1:300、1:400(环保酵
素和水的体积比,下同)的酵素液,检测96 h后3种农药降解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

我国是农业大国,施用化学肥料是保证粮食高产、稳产的一种重要措施,但与此同时,长期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

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研究人员分别用1:250、1:500、1:750、1:1000的酵素液(每周施浇3次)对土壤中有机质等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

(原文作者李方志、韦文芳等,有删改)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制作环保酵素,过滤液体时,常采取的工具是_____。

(2)长期施用化肥会造成的后果是_____。

(3)红糖主要成分化学式为 C12H22O11,其中碳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

(4)四组实验中,对芥菜中残留农药降解作用最好的是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 环保酵素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有一定的效果
B 施浇环保酵素到第 7 周,土壤改良效果最佳
C 环保酵素浓度越大,土壤改良效果越好
【答案】纱布或滤网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污染等
1212
100%
1212+122+1611


⨯⨯⨯
1:300
的酵素液AB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生活中制作环保酵素,过滤液体时,常采取纱布或滤网。

(2)长期施用化肥会造成的后果是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污染等。

(3)红糖主要成分化学式为 C12H22O11,其中碳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12
12100%1212+122+1611
⨯⨯⨯⨯⨯。

(4)由图示信息可知,四组实验中,1:300的酵素液对芥菜中残留农药降解率最高,故降解作用最好的是1:300的酵素液。

(5)A 、由有机质增幅率图可知,环保酵素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有一定的效果,故A 正确;
B 、施浇环保酵素到第7周,土壤改良效果最佳,故B 正确;
C 、长期施用环保酵素化肥会造成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环保酵素不是浓度越大,土壤改良效果越好,故C 不正确。

故选AB 。

【点睛】
=100%⨯⨯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对分子质量
7.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纯净的臭氧(O 3)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臭味,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

它虽然是空气质量播报中提及的大气污染物,但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保护 地面生物不受伤害。

而且近年来臭氧的应用发展较快,很受人们的重视。

生产中大量使用的臭氧通常由以下方法制得。

臭氧处理饮用水。

早在 19 世纪中期的欧洲,臭氧已被用于饮用水处理。

由于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处理效果好,不会产生异味。

臭氧做漂白剂。

许多有机色素的分子遇臭氧后会被破坏,成为无色物质。

因此,臭氧可作为漂白剂,用来漂白麻、棉、纸张等。

实践证明,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 15 倍之多。

臭氧用于医用消毒。

与传统的消毒剂氯气相比,臭氧有许多优点,如表 1 所示。

表 1臭氧和氯气的消毒情况对比 消毒效果
消毒所需时间(0.2mg/L ) 二次污染 投资成本 (900m 3设备) 臭氧 可杀灭一切微生
物,包括细菌、病
毒、芽孢等
<5min 臭氧很快转化为氧气,无二次污染,高效环保 约45万元 氯气 能杀灭除芽孢以外
的大多数微生物,
对病毒作用弱 >30min 刺激皮肤,有难闻气味,对人体有害,有二
次污染、残留,用后需约3~4万元
大量水冲洗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臭氧的一点物理性质_________。

(2)处理饮用水利用了臭氧的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其反应的微观实质是①_____,
②______。

(4)为了快速杀灭病毒,应选择的消毒剂是_____。

(5)下列关于臭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A臭氧的漂白作用比氯气强
B由氧气制得臭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C臭氧稳定性差,不利于储存,其应用可能会受到限制
【答案】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臭味化学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臭氧 ABC
【解析】
【详解】
(1)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所以臭氧的一点物理性质是: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臭味;
(2)臭氧处理饮用水是利用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利用了化学性质;
(3)通过分析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4)臭氧和氯气的消毒情况中臭氧所需时间少,快速杀灭病毒;
(5)A、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故正确;
B、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物理变化,由氧气制得臭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C、臭氧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所以臭氧稳定性差,不利于储存,其应用可能会受到限制,故正确。

故选:ABC。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从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掌握臭氧消毒的过程。

8.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
在离地面约25 km高空处有一层厚度极薄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臭氧(O3),它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保护层。

与O2不同,通常状况下O3是淡蓝色气体,有难闻的鱼腥味。

O3不太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O2,并放出大量的热。

O3比O2活泼的多,它能跟很多物质(SO2、CO、NO、氟利昂等)发生反应。

如除去工业废气中的SO2,一种方法是在微热条件下,O3与SO2化合成SO3,SO3再跟H2O化合就得到了硫酸。

臭氧发生器可以制得O3,其原理是在放电条件下,O2能转化为O3。

从臭氧发生器出来的气体中含O3约3%。

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

飞机排出的废气(含CO、NO等)以及常用的制冷剂“氟利昂”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

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O3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

(2)O3与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O2转变为O3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4)O3与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5)你认为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方法是________。

【答案】淡蓝色气体,有难闻的鱼腥味分子构成不同3O2放电
2O3
O3+3SO2微热
3SO3禁止使用氟利昂
【解析】
【详解】
(1)O3的物理性质是淡蓝色气体,有难闻的鱼腥味;
故答案为:淡蓝色气体,有难闻的鱼腥味;
(2)由于O3与O2分子构成不同,所以O3与O2化学性质不同;故答案为:分子构成不同;
(3)在放电条件下,O2能转化为O3,故O2转变为O3的化学方程式为:3O2放电
2O3;
故答案为:3O2放电
2O3;
(4)在微热条件下,O3与SO2化合成SO3,故O3与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O3+3SO2微热
3SO3;
故答案为:O3+3SO2微热
3SO3;
(5)由于制冷剂“氟利昂”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所以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方法是禁止使用氟利昂;
故答案为:禁止使用氟利昂。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得信息并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

9.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真“氨”不露相
提到氨气(NH3),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具有刺激性气味,让人避之不及,其实氨气在生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氨气可用于降低黄曲霉的毒性,黄曲霉是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划定的一类天然存在的致癌物质,存在于花生、玉来等粮油及其制品中。

使用氨气熏蒸法降低食物中滋生的黄曲霉素是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方法是利用氨气与食品中的水反应生成新物质一水合氨。

一水合氨再与黄曲雾素反应,从而有效地降低黄曲霉的毒性。

实验人员通过实验寻找氨气熏蒸法的最佳条件。

将50g花生研成粉末,包裹密封并注入氨气。

置于恒温箱进行熏蒸。

图1是在相同熏蒸时间、氨气浓度和花生含水量的条件下,熏蒸温度对降解某种黄曲霉素的影响。

氨气也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碳。

近年来,二氧化碳搜捕与封存被认为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径:氨气溶于水后形成氨水可作为吸收二氧化碳的新型吸收剂。

图2为工业吸收二氧化碳的装置示意图,实验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的脱除率受到反应温度、氨水流量、氨水浓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当喷雾塔内的反应温度低于40℃时,二氧化碳的脱除率随着氨水流量和氨水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升高,最高可达到85%,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

(1)氨气的物理性质有______(写一条),它在生产中的应用有_____________。

(2)氨气熏蒸法中,氨气与食品中的水结合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变化。

(3)依据图1回答:
①在25℃~45℃的范围内.随着熏蒸温度的升高,黄曲霉素的降解率逐渐__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②当温度为40℃和50℃时,测得降解率分别为84.34%和84.35%,考虑到经济性原则,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