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天长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长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段考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2017年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
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
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
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入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
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
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
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
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
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
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
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
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B. 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C. 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D. 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3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B. 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C. 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D. 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 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C.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D. 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不是……而是……”关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C项“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第3段结尾可知,文章意在强调保护好古村落,而不在推进城镇化。
D项“只要……就……”关系错,原文为“唯有如此,才能……”。
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
的理解和辨析。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 项,“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分析错误。
引用《汉书》中的名言,是为了点明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故选A。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范围失当,原文“多数来自农村”。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胡先生程宪涛
张大躬身子,冲着胡先生居住的草屋,抖抖地喊道:“胡先生在家没?”
张大手里拎着一把韭菜,韭菜用润湿的稻草扎着。
在东北,讲究吃头刀韭菜。
开春儿的时候,经过一冬的孕育升华,韭菜吸纳土地精华,别有清香自然的味道,无论是下锅炒菜,还是包饺子吃,都鲜嫩可口。
片刻间,张大听见了胡先生的声音。
他推开吱嘎作响的木门,小心翼翼地踏进草屋门槛,静静地立定,一时间不知所措。
屋里有三五个荷枪的伪军。
胡先生站在书案前,对面是伪军大队长。
胡先生提着蘸饱墨汁的狼毫,似乎正在酝酿情绪。
他面前书案上是一摞银圆。
所有的目光聚焦在张大身上,张大瞬间紧张起来。
胡先生看一眼张大,瞥到了手里的韭菜,道:“张大,有事?”
胡先生是城中一面旗帜,饱读诗书,学富五车,通晓天文地理、风土人情。
他一身灰布长袍翩翩儒雅,于商贾之中,多一份淡定;于戎装之中,多一份雅致;于平民之中,多一份儒气。
胡先生擅长书画,文字渗透先生秉性。
胡先生善饮高粱烧酒,每饮必定酩酊大醉,每
每醉中喜提笔肆意狂草,龙飞凤舞极富情趣。
遇知己墨宝随意奉送,话不投机或厌恶者,千金难求一字一句。
“九一八”之后,胡先生拒绝伪政府邀请,一身干净归家赋闲,耕作两亩荒田度日,过着不闻窗外事的清净日子。
张大终于想起来此目的,赶紧拎起韭菜示意,道:“噢,胡先生,明儿是我爹生日,老人八十三了,麻烦先生写一字,挂墙上图个吉利。
”
胡先生道:“来得真是巧,大队长同来求字,明儿是日本驻军长官叫啥来着?”
伪大队长接过话头,道:“井上司令官的生日,刚好一块儿写了。
”
胡先生接过韭菜,道:“这是润资吗?”
张大听不懂先生的话,木头一样愣怔一旁,胡先生把韭菜置银圆旁,静静地站立片刻,酝酿了片刻情绪,提起狼毫龙飞凤舞,在宣纸上挥洒“寿”字。
两张宣纸“寿”字不同,一个“寿”字瘦长,一个“寿”字扁短。
胡先生拿起瘦长字字幅,递给张大说道:“祝老人家福如东海!”又拿起扁短字字幅,交与伪军队长道:“这是井上司令的字。
”
伪军队长疑虑道:“为啥俩字不同?”
胡先生笑道:“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其中藏有许多意蕴,书法同字求异变化,一时半会儿说不清,回去慢慢体会吧。
”
伪军队长道:“俺是个军人,尊重读书人,回去俺要装裱,送给井上司令官。
他是一个中国通,稀罕满洲国东西,这是不同寻常的礼物,井上司令官保管稀罕。
”
张大回到家里,一脸郁闷。
老爹问:“胡先生没给字?”张大说:“给了,日本人给的大洋,咱送一把韭菜,给的字也不一样,读书人也稀罕钱。
”老人问:“咋,日本人的字多?”张大道:“都是同一个字,形状不一样,肯定有说道。
”
老人听了儿子的描述,笑了,道:“到底是有学问的人,骨子里透着刚强,这里面可有意思,给咱的是祝福,长寿;给小鬼子是咒语,短寿。
”
张大道:“俺真是一个粗人,真是白活了,这道道都不懂。
”
第二天晚上,张大家一场大火,老人没有被救出。
有人看见伪军队长,还有几个伪军在张大家附近游荡。
胡先生听说后大哭,捶胸号啕,道:“是俺害了你啊!俺也是一介书生,意气用事,舞文弄墨顶个屁用啊!”
胡先生安顿了家眷,街面不见了踪影。
一年后,抗联队伍出了个胡大刀,一柄鬼头大刀纵横飞舞,让日伪军闻风丧胆,有日伪
下咒语:哪个说瞎话,出门遇到胡大刀。
胡大刀就是胡先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除形象化地叙述故事外,还采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B. 小说以“胡先生”为题,是因为胡先生既是小说描写的核心人物,又是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线索,同时还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
C. “给咱的是祝福,长寿;给小鬼子的是咒语,短寿”,两个“寿”字的不同寓意由张老先生来点破,可见他与胡先生有着颇深的交情。
D. 伪军队长一把火烧了张大的家,还烧死了张老先生,作者却没有写伪军队长如何处置胡先生,这样安排为胡先生的活动预留了空间。
5. 胡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6. 小说结尾写胡先生参加抗联,变成了威名远扬的胡大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热爱祖国,勇敢威武;②儒雅淡定,内心刚强;③富于智慧,字寓褒贬;④饱读诗书,学富五车。
6. ①情节:胡先生最终参加抗联进行抗日,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使得情节更加完善,故事更加曲折。
②人物:参加抗联,使这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更加丰满。
参加抗联并成为“让日伪军闻风丧胆”的英雄,使得这个儒雅的知识分子有了勇威之气,突出了他的爱国思想。
③主题:胡先生参加抗联,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意蕴。
侵略者及其爪牙的恶行使得翩翩儒雅的胡先生成为胡大刀,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行的揭露和对以胡先生为代表的英勇抗战的勇士的赞扬之情。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可见他与胡先生有着颇深的交情”错,从小说中的现有信息无法推知这一点。
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此类题目在回答时要针对
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如文中有一段集中对胡先生的描写“胡先生是城中一面旗帜,饱读诗书,学富五车,通晓天文地理、风土人情。
他一身灰布长袍翩翩儒雅,于商贾之中,多一份淡定;于戎装之中,多一份雅致;于平民之中,多一份儒气。
胡先生擅长书画,文字渗透先生秉性。
……”可见其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儒雅淡定,内心刚强。
“‘九一八’之后,胡先生拒绝伪政府邀请,一身干净归家赋闲,耕作两亩荒田度日,过着不闻窗外事的清净日子……胡先生安顿了家眷,街面不见了踪影。
一年后,抗联队伍出了个胡大刀,一柄鬼头大刀纵横飞舞,让日伪军闻风丧胆,有日伪下咒语:哪个说瞎话,出门遇到胡大刀。
胡大刀就是胡先生”可见其热爱祖国,勇敢威武。
他写给张大和伪军的两幅不同的“寿”字,内含意蕴“给咱的是祝福,长寿;给小鬼子是咒语,短寿”可见其富于智慧,字寓褒贬。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
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结尾写胡先生参加抗联,变成了威名远扬的胡大刀,有何作用”,可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给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分析。
结尾部分写胡先生参加抗联,变成了威名远扬的胡大刀,内容上主要是突出胡先生的爱国思想,使这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意蕴,侵略者及其爪牙的恶行使得翩翩儒雅的胡先生成为胡大刀,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行的揭露和对以胡先生为代表的英勇抗战的勇士的赞扬之情。
结构上主要是考虑尾段的作用,和前文的关系。
胡先生最终参加抗联进行抗日,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使得情节更加完善,故事更加曲折。
【点睛】小说情节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②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④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拥有3 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
明明是
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
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
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 毫米。
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不断雕琢,精益求精,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
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
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
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
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材料二: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
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
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有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
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
来自一线的某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
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他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的一个检验台做记录,那么厚的本子大半本都被记掉了,没有五年十年是不可能做到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非常专注仔细。
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情况下,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
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
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选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有删改) 材料三: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
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
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
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
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
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
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
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
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选自中国质量新闻网,有删改)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种局面已发生变化,这些企业已经能够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 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企业的员工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 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践行“工匠精神”。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B.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头的加工精度和原材料的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C. 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D.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骛;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9. 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答案】7. A 8. D
9. 问题:①技术上有差距。
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
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
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对策: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①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②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③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这些企业……生产笔尖”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3 000多家制笔企业都能够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故选A。
【8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不完全是技术上的”。
B 项,偷换概念,原文是“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圆珠笔”。
C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是“也正是因为……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故选D。
【9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和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
解答第一问,需要从三则材料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概括。
材料一,主要说明了中国制造业在技术上的不足;材料二,主要说的是中国制造业缺乏“工匠精神”;材料三,主要涉及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问题,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则主要集中在材料三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