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历史初一上学期2024-2025学年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宿迁市历史初一上学期模拟试
卷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其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请问,夏朝的建立
年份是()
A. 公元2070年
B. 公元前2070年
C. 公元1600年
D. 公元前1600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年份。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因此,正确答案是B。

选项A和C中的年份均为公元后,与夏朝建立时间不符;选项D的年份虽然为公元前,但并非夏朝的建立年份,故排除。

2、关于北京人,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县
B. 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C. 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
D. 已经掌握了文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故C项正确。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县,与北京人无关,故A项错误。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与现代人有较大的差异,尚未完全进化为现代人,故B项错误。

北京人尚未掌握文字,文字的出现是后来的事情,故D项错误。

3、考古学家在江苏省宿迁市境内发掘出一处古人类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工具和炭化植物种子。

这些发现最能说明该地区远古人类(A)
A. 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生产技术和农业知识
B. 已经能够制作复杂的青铜工具
C. 已经进入文字社会
D. 已经建立起城市文明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描述,考古学家在宿迁市境内发掘出的石器工具和炭化植物种子,这些都是古代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遗物。

石器工具代表了简单的生产技术,而炭化植物种子则暗示了这些人类可能已经开始利用植物种子进行种植,即具备了初步的农业知识。

选项A正确表述了这些发现所能说明的远古人类生活状态。

选项B
提到青铜工具,但青铜工具的使用时代远晚于石器工具,且题目中并未提及青铜制品,故B错误。

选项C提到的文字社会在石器时代还未出现,故C错误。

选项D
中的城市文明更是在石器时代之后很久才逐渐形成的,故D错误。

4、下列关于江苏省宿迁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A. 宿迁地区曾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B. 宿迁历史上可能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
C. 宿迁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其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D. 宿迁在古代就是一座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大都市
答案:D
解析:宿迁作为江苏省的一个城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宿迁并非始终是一座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大都市。

虽然宿迁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并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但这些并不足以证明宿迁在古代就是一座大都市。

选项A、B、C都是对宿迁历史的合理描述,而选项D则夸大了宿迁在古代的经济地位,与事实不符,故D为不正确选项。

5、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下列古人类中,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和火的远古人类是()。

A. 元谋人
B. 蓝田人
C. 北京人
D. 山顶洞人
答案:C
解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项;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前到115万年前,排除B项;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的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穴里,排除D项。

故选C项。

6、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条件的差异
B. 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C. 北方人喜好吃粟,南方人喜好吃稻
D. 北方不产稻,南方不产粟
答案:A
解析: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水稻的生长;而北方气候相对干燥,适合粟(小米)等作物的生长。

这种农业布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而非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或饮食习惯。

因此,选项A正确,而B、C、D选项均不符合历史事实。

7、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距今约四五千年的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的杰出首领,他们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他们活动的主要区域是()
A. 黄河流域
B. 长江流域
C. 珠江流域
D. 淮河流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黄帝和炎帝的相关知识。

选项A,根据所学知识,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活动的主要区域在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的陕西、河南、山西一带,这是他们生活、繁衍和发展的重要地区,因此A项正确。

选项B,长江流域是长江干流和支流流经的广大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但与炎帝和黄帝的主要活动区域不符,因此B项错误。

选项C,珠江流域是指珠江干流和支流流经的广大区域,包括云、贵、桂、粤、湘、赣六省(区)和越南的北部,这里与炎帝和黄帝的活动没有直接联系,因此C项错误。

选项D,淮河流域是中国东部第三大河,位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虽然在中国
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并不是炎帝和黄帝的主要活动区域,因此D项错误。

8、小明同学在《中国史话》中看到这样的描述:“他们以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著名,陶器上有一些刻画符号,具有文字的雏形。

他们还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种植水稻和蔬菜。

”上述材料所描述的远古居民是()
A. 北京人
B. 元谋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史中远古居民的相关知识。

选项A,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不使用磨制石器,也不种植水稻和蔬菜,所以A项与题目描述不符,故A项错误。

选项B,元谋人同样使用打制石器,而且没有种植水稻和蔬菜的证据,因此B项也不符合题目描述,故B项错误。

选项C,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并在陶器上刻画了一些符号,这些符号被认为是文字的雏形。

同时,河姆渡人已经饲养家畜,如猪、狗等,并种植水稻和蔬菜。

这些特征都与题目描述相符,所以C项正确。

选项D,半坡人虽然也使用磨制石器,并饲养家畜、种植农作物,但他们主要种植的是粟,而不是水稻,因此D项与题目描述不符,故D项错误。

9、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相关知识。

选项A,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故A选项正确。

选项B,商朝是在夏朝之后建立的王朝,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故B选项错误。

选项C,周朝是在商朝之后建立的王朝,同样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故C选项错误。

选项D,秦朝是在周朝之后,经历了春秋战国等时期的分裂后,由秦始皇统一建立的王朝,也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故D选项错误。

10、以下关于北京人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 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天然火
C. 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D. 距今约7000年,种植水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北京人特征的理解。

选项A,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而非北京人,故A选项错误。

选项B,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地区,他们已经能够使用天然火,这是北京人的一大特征,故B选项正确。

选项C,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的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穴里,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而不是北京人,故C选项错误。

选项D,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水稻,这是河姆渡文化的特征,与北京人无关,故D选项错误。

11、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

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一手史料?
A. 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遗址
B. 云南省元谋县遗址
C. 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D. 陕西省半坡遗址
答案:A
解析: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遗址是著名的“北京人”遗址,这里发现了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为研究古人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材料。

特别是关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的发现,使得该遗址成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的重要地点。

云南省元谋县遗址虽然也发现了古人类化石,但其年代和内涵与题目所述不符。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则主要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的演化进程关系不大。

12、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

这突出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A. 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 统一趋势增强
C. 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 分封制彻底崩溃
答案:B
解析: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进行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主要趋势,即统一趋势的增强。

这种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各诸侯国在竞争中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结果。

虽然变法确实增强了各国的实力,但这只是统一趋势增强的一个方面,不是主要反映的历史趋势。

各国君主的争霸野心虽然强烈,但这也只是统一趋势增强的一个表现,而非主要反映的历史趋势。

至于分封制彻底崩溃,虽然战国时期分封制确实受到了冲击,但并未彻底崩溃,且这也不是该题目主要反映的历史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有4大题,每大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材料
宿迁,古称下相、宿豫,是江苏省辖地级市,位于长三角北翼、江苏省北部,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也是中国白酒之都。

宿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

下面是一段关于宿迁历史的简介:
宿迁建城于秦、唐、宋,相传夏、商、周三代,古族先民就在此生息。

春秋时为钟吾国,后宿国迁都于此,故名宿迁。

秦代置下相县,东晋设宿豫县,唐宋时为泗州临淮郡,明清时为淮安府。

新中国成立后,宿迁历经多次区划调整,1996年设立地级宿迁市。

宿迁不仅是项羽的故乡,西楚霸王在此留下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千古绝唱;同时,这里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洋河大曲、双沟大曲等名酒享誉中外。

此外,宿迁还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项王故里、三台山森林公园、洪泽湖湿地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题目
1、宿迁的历史沿革简述
•请根据阅读材料,简要概述宿迁从古代至今的历史沿革。

答案要点:
•宿迁历史悠久,相传夏、商、周三代古族先民在此生息。

•春秋时为钟吾国,后宿国迁都于此,得名宿迁。

•秦代置下相县,东晋设宿豫县,唐宋时为泗州临淮郡,明清时为淮安府。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多次区划调整,1996年设立地级宿迁市。

2、宿迁的文化特色
•结合阅读材料,分析宿迁有哪些显著的文化特色?
答案要点:
•宿迁是项羽的故乡,具有深厚的楚文化底蕴。

•宿迁是中国白酒之都,洋河大曲、双沟大曲等名酒历史悠久,酒文化发达。

•宿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是优秀的旅游城市。

3、宿迁在现代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请你谈谈宿迁在现代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给出简要分析。

答案要点:
•机遇:
•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三角北翼,便于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挑战:
•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环境保护压力大,需要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人才资源相对匮乏,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第二题
阅读材料
宿迁,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文化底蕴深厚。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吴国和楚国的交界地带,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

进入秦汉以后,宿迁更是成为了中原文化与江淮文化交汇的重要区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初一上学期的历史学习中,我们特别关注了宿迁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与之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以下是一段关于宿迁历史的简要介绍,请仔细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
1、简述宿迁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地位及其原因。

答案要点:
•地位:宿迁位于吴国与楚国的交界地带,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原因:地理位置重要,是南北交通的要冲,同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战略价值,因此成为两国竞相控制的地区。

2、列举两个与宿迁历史相关的著名历史人物,并简述他们的主要贡献或事迹。

答案示例:
•项羽:宿迁宿城区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他推翻了
秦朝,自称西楚霸王,是宿迁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英雄人物之一。

•虞姬:与项羽青梅竹马,常为霸王分忧解愁,霸王起兵后,她始终追随左右。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项羽被围垓下,虞姬自刎殉情,后葬于宿迁市宿豫区顺河镇。

虞姬的忠诚与勇敢,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3、分析宿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如何成为中原文化与江淮文化交汇的重要区域。

答案要点:
•地理位置:宿迁地处中原与江淮的交界地带,是两种文化交流的天然桥梁。

•历史背景:随着朝代的更迭和人口的迁移,中原文化与江淮文化在宿迁地区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文化交流:宿迁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吸收和借鉴两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同时,宿迁也成为了两种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第三题
阅读材料:
宿迁,古称下相、宿豫,是江苏省地级市,位于长三角北翼、江苏北部,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市、中国十佳生态宜居城市。

宿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便有“第一江山春好处”的美誉。

宿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境内发现的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顺山集遗址”,展示了宿迁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创造文明的早期图景。

春秋战国时期,宿迁属吴、楚等国,留下了众多与古代战争、文化交流相关的历史遗迹。

秦汉以后,宿迁逐渐发展成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人物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进入近现代,宿迁经历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发展的深刻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宿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谱写了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问题:
1、请简述宿迁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并列举一例与宿迁相关的古代历史事件或人物。

答案提示:
宿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宿迁曾是吴楚争霸的重要战场,留下了许多与古代战争相关的历史遗迹。

此外,宿迁还涌现出了众多杰出人物,如项羽(尽管项羽故里存在争议,但宿迁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说法),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分析宿迁在改革开放后取得快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提示:
宿迁在改革开放后取得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政策优势,宿迁作为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享受到了国家和省里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二是区位优势,宿迁位于长三角北翼,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三是资源优势,宿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人民勤劳智慧,宿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自强不息,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宿迁未来发展的展望。

答案提示:。

我对宿迁未来发展的展望是充满信心的。

首先,宿迁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其次,宿迁将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最后,宿迁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宿迁将成为一座更加美丽、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第四题
阅读材料:
宿迁,古称下相、宿豫,位于江苏省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宿迁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涌现出了众多杰出人物,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进入近现代,宿迁更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步向现代化城市迈进。

以下是一段关于宿迁历史发展的简要概述:
宿迁,历史悠久,早在夏、商、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

春秋战国时期,宿迁地区属楚国,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宿迁逐渐成为重要的行政和军事重镇。

唐宋时期,宿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等均有杰出成就。

明清两代,宿迁继续发展,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进入近现代,宿迁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也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

新中国成立后,宿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宿迁更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问题:
1、根据材料,简述宿迁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文化特色。

答案示例:宿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文化特色体现在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等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作为重要行政和军事重镇、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的地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宿迁在近现代历史上经历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宿迁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示例:宿迁在近现代历史上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对宿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宿迁人民的觉醒和团结,增强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宿迁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你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宿迁应该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答案示例:在新时代背景下,宿迁应该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等,同时积极引进人才和技术,加强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还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创新,提升城市品质和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