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剖析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通过这一界定,我们可见,生活是基础,离开生活,思想品德课成了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思想品德课由于根植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来应是趣味盎然,极富感染力,但为什么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品德课呈现的是“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这一另类情景呢?究其根源,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数论英雄”一统天下,社会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标准就是唯“分数”是瞻,教师施教时必定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
在这种消极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只是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让学生去接受,学生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脱离了理解过程,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学生为了那枯燥的分数而去枯燥地学习,没有用“真心”去体验,去积极、主动参与,情感也就无法得到充分激发,上课时“恹恹欲睡”也就在所难免。
二、“生活化”——思想品德课的真谛
理念的更新,必然带来全新的实施方法,其中最大亮点就是“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
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地自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的幸福。
将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有助于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和生动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生活化”,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返朴归真”,将抽象的理论与活生生的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品德课趣味盎然,教益颇深。
那么,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原则呢?
(一)教学环境的创设: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必须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绝对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倾听学生的声音,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才能大胆提问,大胆表达不同意见,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才有可能,才能达到学教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只有“以生为本”,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才会有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以及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实施新课程后,
课堂较多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老师多是鼓励性的话语,和蔼可亲,倾听学生的声音,共同探究,民主平等。
教师们也认为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知识、过程、情感三位一体。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本是天经地义的,但忽视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有失偏颇。
其实,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实现自主建构,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最后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人格。
可见,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由偏重认知向认知、过程、情感和价值观三位一体转变,将极大促进与生活的联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所设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就是为了理论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本课程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设计每一课探究内容时都具体量化了这三维目标,师生在探究时,一定要平衡兼顾,不可偏废其中某一方面。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生活中锤炼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内容的选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应试教育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于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传授,学生学习就是为了掌握教材中的内容,检验学习质量也就是看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成了教材的忠实奴隶,与现实生活愈来愈生疏,仿佛学生不是为现实生活活着,而是为教材活着,最后的结果是,许多学生讲起课本头头是道,解决现实问题束手无策,“高分低能”在所难免。
虽然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些观点,在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例子,但这些例子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与学生周边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学生很难产生共鸣。
(四)教学策略的运用:多元手段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感悟。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基本上还是使用延续了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这样,即使教学内容很丰富,素材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但长此以往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欲望了。
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
生活化的素材有时简单的语言也很难再现出来,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这时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
一旦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时,如果仅是通过言语向学生灌输应该怎么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借助电脑课件,把社会生活中人们缺乏社会公德、不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反面材料以图片或录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让学生看电视中的公益广告,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接受洗礼,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总之,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克隆,也不仅仅是能力的强化,教育的目标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是让人成就自我,超越自我。
因此,让教师更正确定位,让教学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不就是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的目标所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