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生命的赞歌 第4课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鲁人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
沉默是金
具备优势的时候需要沉默。
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大地不语,自是一种广博;人生不语,自是一种超脱。
取得成绩的时候需要沉默。
面对成绩和掌声,成功者报以深深的一鞠躬。
这是无声的语言,是恰到好处的沉默。
完全没必要像母鸡下蛋一样,非叫得天下人都知道不可。
遭受挫折的时候需要沉默。
在失败和厄运面前,拭去眼泪,咬紧牙关。
默默地总结教训,然后再投入新的战斗,不失为上策。
等待时机的时候需要沉默。
不怕没有机会,就怕没有准备。
造化总是把机会赠送给有充分准备的人。
怨天尤人无济于事,韬光养晦、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是可靠的。
运筹帷幄的时候需要沉默。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每当做出重大的战略决策之前,总有长时间的沉默。
世界上有很多宏伟的蓝图、惊人的创举,都是在沉默之中孕育诞生的。
承担痛苦的时候需要沉默。
如果亲友沉浸在不能自拔的悲伤之中,此刻,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那就默默地陪他度过一段时光,默默地为他做一些事情。
沟通心灵的时候需要沉默。
看重一个人,不是随便打断他的话,而是善于倾听。
在倾听中吸取智慧,弥补纰漏,建立信任,产生满足。
哲学家说:沉默是一种成熟。
思想家说:沉默是一种美德。
教育家说:沉默是一种智慧。
艺术家说:沉默是一种魅力。
科学家说:沉默是一种发明。
是的,沉默是一种难得的心理素质和可贵的处世之道。
沉默是金。
只要这种沉默不是消沉,不是麻木,不是颓废,不是无原则的好人主义,不是为了功利缄默,那么,即便略带忧伤,流着泪,沉默也是一种坚定的超然,一片爱意。
微感言: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赏读:野火不能烧尽,春天一到野草又长出来了。
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
2.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吕蒙正《破窑赋》
赏读:不测:料想不到。
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
一个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挫折与失败,但是,我们不管怎样都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它们。
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乐府古辞《长歌行》
赏读:春天的阳光无私地照耀着大地,使万物得到了滋润。
但春天只有三个月,时间是很短暂的,诗人借此告诉我们,应该珍惜美好的青春,努力学习。
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赏读:不管世道多么沧桑巨变,历史的长河都会以摧枯拉朽之势滚滚向前。
一、作者视窗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鲁迅的作品包括
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现代中国的圣人——鲁迅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二、写作背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
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鲁迅先生悲愤至极,同年4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三、基础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徘徊..( ) ②毫不相干.( ) ③长歌当.哭( ) ④不惮.( ) ⑤踌躇..( ) ⑥殒身不恤.( ) ⑦苟.活( ) ⑧黯.然( ) ⑨几缕.( ) ⑩菲.薄( ) ⑪浸渍.( ) ⑫桀骜.( ) ⑬喋.血( ) ⑭寥.落( ) ⑮惩创.
( ) ⑯屠戮.( ) ⑰洗涤.
( ) 2.辨形组词
①⎩⎪⎨⎪⎧
浅
账
②⎩
⎪⎨⎪
⎧
时
言
③⎩
⎪⎨⎪⎧
ɡ
且 子
④⎩
⎪⎨⎪
⎧
羽
日
⑤⎩⎪⎨⎪⎧
桀
独占 头
钳á
藏
⑥⎩⎪⎨⎪⎧
血
间
片
通
⑦⎩⎪⎨⎪
⎧
骨
言简意ɡ
应ɡ
⑧⎩⎪⎨⎪⎧
气ɡ
慷
3.近义词辨析 ①正告·告诉:
②熟练·干练:
③依稀·微茫:
4.词语解释
①喋血:
②踌躇:
③寥落:
④噩耗:
⑤菲薄:
⑥桀骜:
⑦殒身不恤:
⑧长歌当哭:
一、文本助读
【结构图示】 记
念
刘
和
珍
君
⎩⎪⎪⎪⎪
⎨⎪⎪
⎪
⎪⎧
记念的目的⎩⎪⎨⎪⎧
一、写作缘由——悲哀愤怒
二、写的必要——唤起民众
记念的内容⎩⎪⎨⎪⎧
三、交往始末——暗自诧异
四、遇害事实——⎩
⎪⎨⎪
⎧ 刘:微笑和蔼敌:卑劣凶残 五、遇害经过——从容转辗
记念的意义⎩
⎪⎨⎪
⎧
六、经验教训——选择战法七、死难意义——奋然前行
【主旨归纳】
本文从记念刘和珍这个角度切入,塑造了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
作者悲愤的感情贯穿全文,他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卑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悲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精神,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二、小组合作
1.作者为什么以 “记念刘和珍君”作为切入点来写“三一八”惨案? 答:
2.作者是怎样刻画刘和珍的? 答:
3.怎样理解“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的所指对象?
答:
4.怎样理解“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这句话?
答:
三、师生探究
如何理解“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句话的含意?
答: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读现代文阅读中,所谓“重要的句子”,一般包括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和情感的语句,在结构层次上有重要作用的语句、内涵丰富的语句、结构复杂的语句等。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
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
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因此留到“鉴赏”部分再作详细阐述。
一、文本审美
(1)简练的记叙、精辟的议论、浓烈的抒情完美结合。
文章题名“记念”,当然离不开对逝者事迹的记叙。
但本文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本身,而只抓住“始终微笑”“欣然前往”等特征,突出她在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中的战斗英姿。
在简要记叙的基础上,常用精辟的语言抒写感慨,观点鲜明,思想深刻,如对徒手请愿的分析,殉难意义的评价。
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都凝聚着作者强烈深沉的激情,事中寓理,理中融情。
事、理、情交融,具有浓郁的抒情诗气氛。
(2)反语的运用。
反语为一种修辞格。
要表达对敌人的无情讽刺和鞭挞时,多用反语。
例如: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力,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里的“伟绩”本是“伟大的业绩”之意,褒义词。
“武功”本是“武力建立的功绩”之意,也是褒义词。
但在此都是反语,是在揭露“三一八”大屠杀比历史上的“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里反语的作用是讽刺、揭露、抨击、鞭挞敌人。
二、写法迁移
【我来练笔】
反语,就是说反话,其特点是:字面意义与实际蕴含恰好相反,即字面是褒扬的,其真意却在贬抑;字面是贬抑的,其真意却在褒扬。
运用反语,不仅语言幽默风趣,而且还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请你运用反语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答:
答案精析
4 记念刘和珍君
自主积累
三、
1.①páihuái②ɡān③dànɡ④dàn⑤chóuchú⑥xù
⑦ɡǒu⑧àn⑨lǚ⑩fěi⑪zì⑫ào⑬dié⑭liáo
⑮chuànɡ⑯lù⑰dí
2.①薄簿②暂誓③苟荀④翼翌⑤骜鳌
螯獒⑥喋谍碟牒⑦骸赅该⑧概慨
3.①“正告”指严正地告诉,适用于郑重的场合;或阐明自己的立场或郑重地陈述事情,以便让人知道。
如:我们要正告那些无视法律的亡命之徒,玩火者必自焚。
“告诉”指在一般的情况下,向别人陈述事情,使别人知道。
如:我只把这件事告诉了你。
②“熟练”指在所从事的行业中有一定的经验。
如:一个中学生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
“干练”指人既有才能又有经验。
如:公司的发展需要精明干练的人才。
③“依稀”指因自然现象或距离远,看不清。
“微茫”指光线不明,隐约而模糊。
4.①血流遍地(杀人很多)。
②犹豫;得意的样子。
③冷清。
④令人吃惊的不幸的消息(多指自己亲近的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耗,消息。
⑤微薄。
⑥倔犟。
⑦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顾虑。
殒身,死亡。
恤,顾虑。
⑧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
合作探究
二、
1.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侧面写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多么可爱的青年。
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
写刘和珍遇难,描述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大棍的挥舞,历历在目,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
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再现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2.用生活的片断来勾勒刘和珍的形象。
作者没有用大段的记叙来刻画人物,而是选择具有典
型意义的与刘和珍认识、交往的片断来表现人物。
如“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被“开除”的六个学生自治会成员中的一个,被刘百昭率领的男女武将强拖出校,赁屋授课,“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欣然”请愿,英勇牺牲,还有“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等,一个善良、热情、正直、勇敢的刘和珍形象跃然纸上。
3.文中“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其中“中国人”是泛指所有的中国人,而不是特指“反动派”。
因为当时鲁迅的思想还处于由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过渡的阶段,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往往过多地看到愚昧、落后、冷漠、软弱等所谓的“劣根性”。
“庸人”,即平庸之人。
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他们没有勇气,很健忘,苟且偷生,这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
“苟活者”是指不忘怀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
他们“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有走向斗争的可能。
“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
4.“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忘却的救主”指使人忘却的神。
“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意思是,人们快要忘记这件事了吧。
这句话的前面曾提到:“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鲁迅说“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是对“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的一个具体注释。
强调“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是因为,已经过去两个星期,时间的流驶,会使血色变得淡红,悲哀变得微漠,人们快要忘记这件惨案了。
为了记住这笔血债,以此教育后人,使人们不致忘却,“我”正有必要写一篇纪念文章了。
三、这是一个复杂的句子,为了清楚地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首先应分析其结构。
这句话的主语“这”,所指代的是介词结构“当……时候”中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语句的着重点是“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而不是“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
所以,“伟大”一词首先是用于赞颂“三个女子”的。
另外,第五部分的中心是在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本着“字不离句,句不离段”的阅读理解原则,也可得出赞颂“三个女子”这一结论,同时赞颂三个女子的“从容”“沉勇”,也反衬出杀人者用“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攒射手无寸铁的女子的野蛮,控诉反动派的暴行。
文本拓展
二、[示例]
二哥,还是中国的银行,多么有派儿!我不是说昨儿个去取钱吗?早八点就去了,因为现在天儿热,银行八点就开门;抓个早儿,省得大晌午的劳动人家;咱们事事都得留个心眼,人家有个伺候得着与伺候不着,不是吗?到了银行,人家真开了门,我就心里说,二哥,大热的天,说什么时候开门就什么时候开门,真叫不容易。
其实人家要愣不开一天,不是谁也管不了吗?一边赞叹,我一边就往里走。
喝,大电扇忽忽地吹着,人家已经都按部位坐得稳稳当当,吸着烟卷,按着铃要茶水,太好了,活像一群皇上,太够派儿了。
我一看,就不好意思过去,大热的天,不叫人家多歇会儿,未免有点不知好歹。
可是我到底过去了,二哥,因为怕人家把我撵出去;人家看我像没事的,还不撵出来么?人家是银行,又不是茶馆,可以随便出入。
我就过去了,极慢地把支票放在柜台上。
没人搭理我,当然的。
有一位看了我一眼,我很高兴;大热的天,看我一眼,不容易。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