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上观”,山西壁画的乱世风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壁上观”,山西壁画的乱世风华
作者:雨田
来源:《收藏/拍卖》 2018年第1期
中国古代墓葬壁画,它是记录名门显贵、市井豪强生活的画卷,反映着一个时期人们的生
死观念,并记录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又是了解一个时期艺术成就的绝佳材料,尤其是一些缺
乏相关实物或文字记录的时期,墓葬壁画往往能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

然而,壁画又是脆弱的,它不易保存,故专题的壁画展览并不多见。

山西博物院,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壁画收藏单位,
历3年打磨,与上海博物馆联手,终于在新旧年交替之际为观众奉上一场饕餮盛宴。

2017 年年底“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这是山西博物院2017
年度重点输出的原创展。

展览遴选12 组该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时期的代表性壁画,大部分
为首次公开展出,是迄今为止国内罕见的大型古代壁画特展。

若论展品规格,此次展出的壁画不仅内容精彩,而且均为艺术佳构,包括娄叡墓壁画等高
水准的珍品;若论展览规模,展览双方共同酝酿策划,由山西博物院采用“复原性保护”的新
方式,对墓葬结构整体拼接复原,在展厅原汁原味地呈现,令观众宛如置身墓葬现场,零距离
观赏壁画。

北朝与宋辽金,山西壁画的黄金时代
展览依北朝和宋金元两个时期分别设“天似穹庐”和“人亦黄土”两大部分,至于为何只
选取这两个时期的壁画,则要从山西的地理环境说起。

山西是我国中北部重要的边防要塞,历史上这里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错的地带,境
内山岭峪谷纵横交错,地势险要,居高临下,自古冠有“表里山河”之名。

每遇乱世,各族移
民便会大量涌入躲避战火,随之而来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因而,山西反而会在乱世中迎来文化
艺术发展的高潮。

众所周知,北朝与宋金元这两个时期,都是我国历史上战火动荡的年代。

北方游牧民族大
举挥师南下,屡屡威胁汉族王朝,多个北方民族政权曾定都山西。

本次展览遴选山西博物院珍
藏的北朝和宋金元这两个时期的12 组89 件墓葬壁画作品,均很好地反映这个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轨迹,描绘民族文化碰击与交融的壮观场面。

壁画在古代常用于墓葬或庙宇,内容多忠实记录当时社会现实与宗教信仰,尤其是缺乏文
字记载的一些特殊时期,往往需要从壁画中窥探当时的建筑、民俗、服装等重要信息。

因而壁
画是古代生活百科宝典,也是构筑美术史的重要一环。

然而,中国古代壁画多存在于墓室或庙
宇建筑中,两者均容易遭受破坏,而依附其中的壁画也十分脆弱,保存、修复均十分困难,对
展览的温度、灯光要求都十分苛刻,受制于技术条件,故有关古代壁画的专题展一直十分罕见。

而山西现存的古代壁画,从南到北绵延千里,数量居全国之冠,涵盖了从汉代、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辽金元直到明清各个朝代,山西博物院就藏有1000 多平方米墓葬壁画,
此次来到上海博物馆展出则多达到180 多平方米。

苍劲线条显露的北朝彪悍之风
在第一部分“天似穹庐”部分,共3 组36 件壁画。

进入展厅后,最先出现在观众眼前的
是太原市北齐娄叡墓壁画,据考古发掘报告的资料,娄叡是北齐鲜卑显贵,因此墓葬规格很高,
墓道、墓室均有大面积壁画,艺术水准极高,但本次仅展出了墓道西壁第二层鞍马出行图的三
个部分。

鞍马出行壁画为长卷式构图,分成几段,每段前有二骑作前导,后面八骑跟随。

画家先以
淡墨勾勒线条轮廓,再涂以红、黄、石绿、石青、褐色等颜色,色彩鲜艳夺目,富丽堂皇。

而最值得称道则是画家在线条的表现上尤为高超,通观整幅画面,线条极具动感、流畅、
苍劲有力,无论人物还是马匹都刻画得惟妙惟肖,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绘画思想。

例如在马和人的轮廓上,线条落笔肯定、洗练,而人物和马的脸部则以细腻的线条加以表
现细节,与前者构成疏与密的对比,使画面主次分明;另一方面线条在人物或战马之间的穿插
得当,与五官、装饰物的“点”、辔头、马屁鬃毛形成的“面”配合得恰到好处,繁而不乱。

细看单个物象的表现,人物或策马扬鞭,或勒缰回首,或驻马凝视。

前后呼应。

导从有序。

人物形神毕肖。

把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物塑造得富有个性,无一雷同;图中马匹或纵情奔跑,或昂首嘶鸣,或转侧腾跃,生机昂然。

画面整体和谐有序,反映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戎马生
涯的彪悍民风,洋溢着矫健、雄浑的时代气息。

此次展出画面中,有一匹马在受惊的时候,边
奔跑边排便的生动场景恰好可对照上海博物馆一件“西汉八牛储贝器”中马的相似动态,而且
此马与韩干的《照夜白》相比,也不逊色,足见画家深入生活,观察人微,技艺精湛,可以说,这幅鞍马出行图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精绝之作。

北齐国祚虽短,但绘画却颇有建树。

著名画家就有杨子华、曹仲达、展子虔等多人,在北
朝画家中也占据优势。

其中善画鞍马者,也当首推杨子华,《历代名画记》记杨子华画马夜鸣
也是其佐证。

比较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宋摹本),娄叡墓壁画虽不
能确定为杨子华的作品,但被大多数学者公认为是杨派的作品。

无论娄叡墓壁画出自谁之手,但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尤其是单线勾勒、重彩填
色的中国画特点十分突出,凹凸明暗的晕染法的运用也相当纯熟。

而北齐的绘画风格和艺术造
诣传入隋唐,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一单元另外两组壁画分别来自水泉梁北齐墓和忻州九原岗墓,两者均遭盗掘,大部分壁
画受损严重,山西博物院采用“复原性保护”的新方式,对墓葬结构整体拼接复原,此次就在
展厅中复原了上述两个墓室。

观众进入墓室的空间后,周身被壁画环绕,可以近距离观赏。


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中单体面积最大的一件展品《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北壁壁画》
(长3.2 米,高3.5 米)在2013 年进行抢救性挖掘时,考古人员在现场取出这一壁画时就没
舍得切割,而是整体截取保护,并在山西博物馆修复收藏。

而此次为了迎接这幅巨幅壁画进入
展厅,上博在闭馆还不得不拆除南侧玻璃门。

九原岗这幅巨大的壁画,其亮点在于忠实记录了北朝时期建筑,图中绘有一座规模宏大的
木结构门楼,庑殿顶、复杂的斗拱、重复的额枋、特殊的瓦钉、彩色的铺地砖,显得华丽无比,建筑中的一砖一瓦都生动、逼真,特别是双柱式的斗拱在以往的资料中未曾见过。

填补相关的
考古资料空白,让观众第一次在壁画中领略到北朝建筑的风采。

此外,门楼后面还描绘了六名
仕女,柔美的线条除了表现北朝女性之美,与门楼笔直的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建筑磅
礴气势的同时也增添出几分生活的气息,仔细观察,还可以窥探北朝时期的服饰装扮,妙趣横生。

人亦黄土,北宋的市井百科
进入人亦黄土部分,则展出各组宋金元时期壁画作品,展现出当时的生活百态。

这一部分
壁画往往给人“家”的温馨气氛,这充分反映了该地区北宋以后的丧葬习俗。

那时人们将墓葬
视为“吉宅”“庆堂”,是后世家族繁荣兴旺的关键与保障,也体现着当时人的理想追求和社会风尚,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墓葬壁画就如同一本宋金元时期的社会百科全书。

例如宋代繁峙南关村金代壁画墓的壁画就描绘了墓主人年少时离家谋求仕途,老来还乡隐居故里的理想人生,同时还营造了墓主人仙逝后的来生世界。

金代的平定西关村M1 壁画墓和元代中期的阳泉东村元墓墓室平面都呈八角形,墓室主体壁画经修复后共有八块。

这两组壁画作品内容较为世俗化,所描绘的都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有夫妇对坐、备茶、杂剧表演、驮运、马厩等日常画面,旨在营造一座热闹、温馨的“吉宅”来保佑他们的家人安康富庶。

山西在北宋后并非政治中心,却成为了经济贸易的中心,所以其中有很多豪商,且因为民族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墓葬习俗。

相对北朝,宋金元时期多为薄葬。

虽唐代的墓多为厚葬,但主要在陕西,山西并不多。

所以此次展出的山西壁画没有唐代部分。

而展览的两部分比较,清晰地展现出了汉文化融入了北方草原少数民族文化后的蜕变和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