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
一、文言文
1.阅读选文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________)②小大之狱(________)③公将驰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鲁庄公面对曹刿“何以战”的问题,在曹刿的启发下,最终意识到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B.第②段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则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前者的“远谋”与后者的“鄙”形成鲜明对比。
C.文章剪裁别具匠心,紧扣“论战”来写,详写了曹刿战前、战中和战后的言论,略写了战争的规模、具体过程等方面。
D.文章的语言简洁精练,行文中散句、对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2.课外阅读
富人之子
苏轼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案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
(注释)①曷:何,怎能,②当:担当,承担。
③妄言:乱说,造谣。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家累千金(________)②他日曷能克其家(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文言文阅读
徐文长传
徐渭,宇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①,然数奇②,屡试辄蹶③,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然竟不偶④。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⑤”,恣情山水。
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
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既出,倔强如初。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
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
晚岁诗文益奇,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选自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减)(注释)①国士之目:一国之中杰出的人才。
②数奇jī:命运坎坷、遭遇不顺。
③蹶:失败。
④偶:遇;遇合。
⑤曲蘖niè:酒母,酿酒的发酵物,后遂以之代酒。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画线字的意思。
①奇其才________
②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________
③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________
④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________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4)“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袁宏道用一“奇”字道尽文长一生,请结合全文,谈谈徐文长的“奇”。
4.文言文阅读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②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③,盍改之
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
(注释)①还:同“旋”,掉转身。
②故:特意。
③厌:满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夫善学者不耻下问/以大易小,甚善
B.或谓君不善学/或遇其叱咄
C.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益慕圣贤之道
D.李生故寻王生/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3)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结合生活谈谈我们如何做一个善学者。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
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③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⑦。
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比读《齐史》,见孙搴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⑧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⑨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注释)①滑稽,比喻能言善辩。
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
③比:近来。
④惩艾:惩治,惩戒。
⑤曩:从前。
⑥寻绎:推求探索。
⑦省:记。
⑧勒:此处译为编辑。
⑨庶几:或许,差不多。
(1)解释下面句中画线的字。
①同舍生皆被 ________绮绣②以 ________中有足乐者
③腰 ________白玉之环④然负 ________此自放
⑤而常废 ________于善忘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②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
(3)选文(甲)是围绕“________”来叙述的;选文(乙)说“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其中“此二物”指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4)(甲)(乙)两段文字采用了共同的写法:都是先写________,再谈感受,读来真切,也更具说服力。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空尤美,望之肝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游游,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串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中自谓也。
太中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明,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朗,风霜高活。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捉携。
往来而不绝者,君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
太中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航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中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中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野,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两禽鸟知山林之乐,两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中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欧阳修。
(2)下列横线词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醉能同其乐
B.宴酣之乐
C.回也不改其乐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3)滁州“四时之景不同”,请你用优美的语盲描绘出此地四季的美景。
(4)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5)作者在文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间也”,自称“醉翁”的他,真正的情趣只是在山水的美景吗?说说你的理解。
7.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
是非若所知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病于无鸡乎?
(3)在养猫问题上赵人与其子主张不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各自的主张及原因。
儿子:________
赵人:________
(4)以下从本文获得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问题要有长远眼光
B.看问题要权衡利弊
C.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
D.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
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
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
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戒,而不可更。
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
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②,发书笥③,忽复见之。
甚喜,以付迨、过④。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②当涂:地名。
③书笥:书箱。
④迨、过:苏找的儿子苏迨与苏过。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扣之铿然()
②轼宝而用之()
③其匣虽不工()
④不可易也()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于所居纱毂行宅隙地中/万钟于我何加焉
B. 与群儿凿地为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且为铭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 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4)选文围绕天石砚写了哪些事情?请写出其中的两件。
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
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
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节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望之而蔚然深秀者蔚然:__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________
③饮少辄醉辄:________
④复西行约三里许许:________
⑤可鉴毛发鉴: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泉水,都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描摹,而(乙)文还写到了泉水________的特点。
(4)依据(甲)(乙)两文,说说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杂然而前陈者()
③树林阴翳()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B.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C.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热闹。
D. 本文语言极具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1)【品痴行】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赏痴景】请根据情境,完成对话。
楚言:……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陈晴:你有一句话背错了,应该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请重背。
楚言:我觉得意思和原文一样啊,而且更简洁呢!
陈晴:但两句话描绘景物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加了三个“与”之后,________,所以“与”不能漏掉。
(3)【悟痴心】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完成阅读任务。
【链接材料一】
西湖七月半①,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
杭人游湖,巳出酉②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③,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④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节选张岱《西湖七月半》)【链接材料二】
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
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
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
’雪巘⑤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蒙,何逊晴光滟潋。
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
(节选张岱《西湖梦寻》)【注】①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
杭城风俗。
游湖赏月。
②巳:巳时,约为上午九点到十一点。
酉:酉时,约为下午五点到七点。
③燎:火把。
④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
⑤巘:山峰。
①参考示例,给材料二中划线的“潋滟”做批注。
示例: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绰”和“约”都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
这里意思是“柔美的样子”,写出了早晨花朵的娇嫩柔美,更衬托月色皎洁的夜晚的空明澄澈。
②农历七月半,杭人游湖,“逐队争出”,为何作者却道“一无可看”?
③结合两则材料,试着解读张岱雪夜“痴”行背后的“痴”心。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射者中,弈者胜
③佳木秀而繁阴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一句,既交代了“醉翁”之号的来历,又与下文“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相呼应。
B. 第一段交代了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与命名由来,描写亭周边的环境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顺序。
C. 第三段描述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景和乐趣,以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为顺序来安排材料,其中“太守醉”是核心。
D. 同是描写山水游记、借景抒情之作,《醉翁亭记》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而《岳阳楼记》则流露出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抱负。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1.B
解析:(1)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诉讼事件;驱车追赶
(2)①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②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穷尽了。
(3)B
2.(1)累:积攒、拥有;克:胜任
(2)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务呢?
(3)①讽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②说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③孩子不可以娇生惯养,否则对他成长不利。
3.(1)以……为奇;同“嘱”,嘱咐;最终,终于;假装
(2)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3)胡公因此更加看重他,军中的一切奏疏公文,都是由他来撰写。
(4)①诗奇:徐文长的诗“如嗔如笑……羁人之寒起”,诗境奇特。
②文奇:徐文长的文章“有卓识……韩、曾之流亚也”。
③经历奇:徐文长“声名籍甚”,但“屡试屡蹶”;文才出众,受到赏识,“然竞不偶”;后差点下狱论死,虽被救,“抱愤而卒”。
④为人奇;徐文长为人狂傲,面对统帅,“以部下一诸生傲之”;徐文长为人亦疏狂倔强,“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
绝交达官贵人,“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
4.C
解析:(1)C
(2)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3)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不耻下问,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而且学习时也要不断思考。
(要结合实际来作答)
5.(1)通披,穿;因为;在腰间佩戴;依仗;荒废
(2)①我却穿着破旧的棉衣生活在他们中间。
②我小时候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
(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或“勤且艰”;不勤;善忘
(4)求学的亲身经历
6.D
解析:(1)北宋
(2)D
(3)野花而散发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一片浓荫,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4)示例:①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③水落石出:比喻事情大白。
④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5)除了因山水的美好而沉醉之外,作者还沉醉在百姓安闲出游的景象,与民同乐的情怀,清明的局面,众宾客欢愉的情景之中。
7.C
解析:(1)你
(2)(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3)儿子:主张把猫扔了。
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
;赵人:主张继续养猫。
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
(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4)C
8.B
解析:(1)敲击;视为珍宝;精致;交换
(2)B
(3)这是一方天然的砚石,具有砚台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
(4)示例:十二岁时和同伴嬉戏时发现天石砚;父亲把天石砚赐子我。
9.(1)茂盛的样子;靠近;就;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照,照见。
(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
(3)声音;形态;清澈
(4)因为琅琊山风景秀丽,又有名家题名(命名)。
10.C
解析:(1)寄托;陈列,摆开;遮盖
(2)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新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②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C
11.(1)这天晚上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突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体的整体感,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3)①“潋”和“滟”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
这里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
②这天晚上,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只能人看人,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
张岱说“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
③引用董遇“三余”之说,指出受世人冷落的冬日、月夜、雨雪之时,西湖才具别有风味的美,而普通人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
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12.D
解析:(1)寄托;投壶;茂盛
(2)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②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事的人。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