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故乡的主题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故乡》的主题思想
“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这一思想在《故乡》中有充分体现的,揭示得很深刻。

小说中那长长的一段回忆,一方面反映了那时故乡景色的美好,农民生活的太平,另一方面是着重表现少年时的“我”和闰土那亲密、纯真、美好的友谊。

这少年时美好友谊的描写着墨很重,很突出,读来很感人,这样,就和后边中年时的“我”和闰土久别重逢时的“隔膜”、无话可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种“隔膜”经作者的议论强调,显得很突出,读者也会感到痛心。

小说中对“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感慨万端,反复地作议论,抒发悲哀的感情,又殷切地希望后辈们不要再隔膜,不要再过眼前这种痛苦的生活。

由这对隔膜的着力描写,反复议论抒情,就可看出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是要突出显现人与人之间不了解、隔膜这一现实的。

造成这人与人之间隔膜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

闰土几次叫“我”老爷,母亲听了后说:“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

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

”闰土却说:“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

那时是孩子,不懂事……”由这母亲和闰土的对话,揭示出他叫“老爷”的原因——是懂得规矩,按规矩称呼行事。

这规矩是什么呢?就是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也就是阶级观念。

《故乡》提出了我国革命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农民问题。

揭示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农民极度贫困的现实,揭示农民极度贫困的社会根源,引发人们对农民问题的注意。

《故乡》中中年的闰土,不仅是受着传统等级观念的严重束缚,精神显得拘谨、麻木而
又迟钝,而且精神上是非常的痛苦,整个的人是非常的穷困潦倒。

和少年时的闰土相比,不仅仅是自然的生理上的变化,而且是鲜明地刻着穷苦的印记。

这样的穷苦在“我”的心里也同样引起了强烈的震颤,也使“我”非常的悲哀。

鲁迅先生对闰土穷苦的描写也是非常突出的,对他的穷苦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并通过闰土的话及“我”和母亲的叹息,从多方面揭示了农民穷苦的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这农民穷困破产的诸多原因中,多数是社会原因,是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苛捐杂税,军阀混战,社会秩序混乱,地方恶势力横行等等。

这些社会原因不除掉,农民是没办法过上好日子的,工人、商人以及知识分子等都过不上好日子。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鲁迅先生也揭示了“多子”这一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

“多子”在旧中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是相当普遍的,“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苦难也相当大。

《故乡》中对闰土穷困境况的描写是很突出的,但又不是孤立的,而是把闰土的贫困置于广大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凋敝的大背景下。

小说开头第二段对故乡景色的描写,就是一幅色彩很浓的、广阔的农村经济荒凉图。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放在深冬阴晦而苍黄的天底下,放在鸣鸣作响的冷风中,尤使人生凄凉之感,这怎能不使人想象出村里老百姓穷困的生活。

在这样的背景下,浑身瑟索着,未老先衰,苦得木偶人一般的闰土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了。

闰土是很穷困的,其他的农民怎样呢?小说中也是有透视的。

“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由这
些人的偷东西,不也透视出他们生活的窘迫穷困吗?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我”回故乡搬家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严重现实,深刻而多方面的揭示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唤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救自己,共同为实现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