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了解光线能穿透物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了解光线能穿透物体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光和影》第三节《了解光线能穿透物体》。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光的传播特性,光线与物体的关系,以及生活中光线穿透物体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光线的传播特性,知道光线可以穿透某些物体。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提高幼儿探索科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理解光线穿透物体的原理。

重点: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光线可以穿透物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手电筒、透明塑料杯、半透明塑料袋、白纸、笔、剪刀、胶带等。

学具:手电筒、透明塑料杯、半透明塑料袋、白纸、笔、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教师拿一个手电筒进入教室,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线。

提问:“你们知道手电筒的光线是从哪里来的吗?它能不能穿透物体呢?”
2. 例题讲解
(1)教师展示透明塑料杯和半透明塑料袋,让幼儿观察光线是否
能穿透这些物体。

(2)教师将白纸剪成小动物形状,用胶带固定在半透明塑料袋上。

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线照射在塑料袋上时,小动物形状是否清晰可见。

(3)教师解释光线穿透物体的原理,引导幼儿理解。

3. 随堂练习
(1)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线是否能穿透不同的物体。

(2)让幼儿用自己的手电筒照射不同物体,观察光线的穿透情况。

六、板书设计
1. 光线传播特性
2. 光线与物体的关系
3. 光线穿透物体的现象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光线穿透现象,记录下来。

答案示例:我在家里发现,手电筒的光线可以穿透窗帘,但无法
穿透厚厚的书本。

2. 作业要求:用图画或文字形式记录观察结果,与家长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对光线的传播特性和光线穿透
物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得到了锻炼。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光线穿透现象,探索光
的奥秘。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了解光的反射、折射等科学现象,
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清晰度。

4.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教学难点:理解光线穿透物体的原理。

这一点需要通过具体的实
验和观察,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

教学重点:观察和实验。

通过直观的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光线
穿透物体的过程,加深对光线传播特性的理解。

二、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
实践情景引入是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


师进入教室时,应确保手电筒的光线足够明显,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光线,如“光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有
穿透一切的力量”,从而增强情景的吸引力。

三、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清晰度
1. 教师展示透明塑料杯和半透明塑料袋,让幼儿观察光线是否能
穿透这些物体。

解释:透明物体可以让光线穿过,而半透明物体则使光线变得
模糊。

2. 教师将白纸剪成小动物形状,用胶带固定在半透明塑料袋上。

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线照射在塑料袋上时,小动物形状是否清晰可见。

解释:当光线穿过半透明塑料袋时,小动物的形状会出现在袋
子的另一侧。

这是因为光线在穿过物体时,会发生折射和散射。

四、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1. 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线是否能穿透不同的物体。

注意事项:确保每组都有透明和半透明的物体,以便对比观察。

2. 让幼儿用自己的手电筒照射不同物体,观察光线的穿透情况。

教师指导: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照射角度和距离,观察光线穿
透效果的变化。

五、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光线穿透现象,记录下来。

答案示例:我发现,当太阳光照射在窗帘上时,窗帘的颜色变
得更鲜艳;而光线无法穿透厚厚的书本。

2. 作业要求:用图画或文字形式记录观察结果,与家长分享。

家长参与: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完成作业,共同探讨光线穿透
现象。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如“光魔术师”来形容光线的特性,
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语调应富有变化,讲述有趣的部分时可以提高音量,引导幼儿进入情景。

二、时间分配
1. 实践情景引入不超过5分钟,确保迅速吸引幼儿兴趣,进入主题。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各占15分钟,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操作。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应具有启发性,引导幼儿思考和观察。

2. 针对不同难度的内容,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参与。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手电筒作为教具,制造神秘氛围,激发幼儿好奇心。

2. 结合生活实例,如太阳光穿透窗帘,使情景导入更贴近幼儿生活。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 例题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幼儿是否能够理解光线穿透物体的原理。

4. 随堂练习的设计是否合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

5. 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否能够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保证了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7. 课堂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促进了幼儿的思考和参与。

8. 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每个幼儿的学习状态,是否对他们的疑问和困惑给予了及时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