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9文言文翻译与断句(测)(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测)
时间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 得分_______
(时间:45 分值:45)
一、【2019届广东深圳高中高三12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
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
,调衢州龙游令。
民未知学,
..
,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
通泽为建庠序
..
判登州。
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泽奏免之.
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天下自是多事矣。
”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
”上嘉之,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金人谋攻汴京,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
震恐。
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
"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果败,自是不复犯东京。
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泽疏.言:“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
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上乃降诏择日还京.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黄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
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
”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翌日,风雨昼晦。
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B.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
/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C.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D.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末甲,古代科举制度殿试中的一种等级,殿试录取的等级称甲,最低一等叫末甲。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疏也称“奏疏”,与作为文体的“表”不同,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陈情说理的文章。
D.阙指皇宫门前两边的楼台,中间空缺部分为道路,这里指宫殿,可理解为“旧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泽兴学重教,开启民智。
他在担任衢州龙游县令时,发现当地民众不知学习,遂兴办学校,安排老师,讲论经学,不仅转变
了风俗,也使考上科举的人不断涌现。
B.宗泽高瞻远瞩,颇有政治远见。
他在担任登州通判期间,对朝廷结交女真、与它结盟并谋划夹攻契丹的举措不以为然,认为天下将大乱,遂辞官隐居,不再出仕。
C.宗泽精明能干,富有军事才能.他在担任磁州知州期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备措施,为坚守磁州作长远的打算,并为此向朝廷献计献策,使五郡互为援助.
D.宗泽尽忠报国,至死不渝。
他从宋王朝利益出发,一再上书请求皇上返回京城;病重之际,他不把家事放在心上,仍念念不忘歼灭敌人,叮嘱将领要实现其遗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2)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
【答案】10.D11.C12.B
13.①(登州)境内有几百顷官田.都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每年交纳一万多缗,都是向老百姓征暴敛来的。
②陛下趁这时返回京城,那么众人团结一心,敌国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C项,疏没有“陈情"的成分。
“疏”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并逐条陈述、分析论证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而“表”是用来陈述自己的请求的,具有言情的成分。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
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输:交纳,献纳。
率:都。
横取:横征暴敛;及:趁;翕然:一致;何……足忧乎: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D项,“赏赐他的家人五十万钱”说法错误,原文为“赐其家钱二十万”。
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以”,动词,用;“折",使动用法,打断,使……折断;“辅弼”,宰相,辅弼大臣,辅佐君王的人;“法”,效法;“而”,连词,表转折;“亡”,通“无”,没有。
(2)“季",指最小的;“白",对……说,告诉;“奈何”,怎么、怎么能;“以”,介词,因为;“是”,代词,这件事;“累”,
连累,指损害;“卒”,最终;“拒",拒绝;“不纳",没有接受.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曹修古,字述之,是建州建安人。
凭着考中进士为官,一直升至秘书丞,外任饶州通判.宋绶因他有卓越的才能而举荐他,他被召还朝廷,以太常博士的身份兼任监察御史。
他上书奏说了四条建议:贯彻法令、审查旧制、爱惜财物、分辨忠奸,言辞十分恳切。
又上奏说:“唐代贞观年间,曾经下诏令,规定退休官员朝班的位置在本品现任官员的上列,目的是想使官员知羞耻而勇于退职。
近来有人年纪已经超过八十岁,仍然站在朝班行列,精力已经衰弱,对官事有什么补益?请下诏给有关部门,命令文武官员,年龄达到七十
的,自己上书提出申请,朝廷特别予以升官退休,仍遵从贞观旧制,即便德高望重和功勋卓著的官员,自当依照惯例退休。
” 朝廷于是据此制定了法令。
曹修古曾经同三院御史一行十二人上早朝,快要到达朝堂的时候,有两个太监骑马不肯回避,有人呵斥他们停止,反而被他们二人责骂。
曹修古上奏说:“先前的史籍说,御史台有尊严,天子才有尊严。
旧时制度规定,三院御史同行的规格与知杂事相同,如今这两个太监如此轻侮怠慢,请将他们交付主管官员弹劾治罪。
" 皇上听说此事,立即下令笞打那二人.晏殊用笏板打人,把那人的牙齿都打断了.曹修古上书:“晏殊身为宰相,为百官效法的榜样,他却因愤怒急躁而有失大臣的体统.古时候,三公犯法不交官吏查办,前朝陈恕在中书省打人,当即就被罢黜官职.请依照典法对晏殊予以惩治,
来平息舆论。
”王宫内丶把翡翠鸟的羽毛作为衣服的装饰,皇上下诏让到南越地区去购买。
曹修古认为这种做法是伤害生命,而且宋真宗时期曾经禁止采集猴毛,旧例尚未久远。
于是皇上就下令停办此事。
当时特别崇尚修建塔寺,朝廷商议搭建饰金的楼阁,所需费用多得数不尽,曹修古极力陈言此事不可实行。
过了很久,外出担任歙州知州,转任南剑州知州,又任开封府
判官。
历任殿中侍御史,擢升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并代理同判吏部流内铨。
未过月,正值太后兄长的儿子刘从德死亡,朝廷录用他的亲族乃至仆役差不多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暧,都因为他的遗奏越级授予官阶。
曹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替上奏批评。
太后大怒,把奏章交付中书省论罪。
大臣请求贬曹修古为衢州知州,其余官员依次处罚。
太后认为责罚过轻,命令全部削去官阶一级,任命曹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兼任杭州通判,还未起身,又改任兴化军知军。
恰逢天下大赦,官复原位,却去逝了.
修古当朝为官时,慷慨有风骨节操。
当太后临朝听政时,权贵幸臣当权,人人都顾虑害怕,曹修古却遇到事情就上书直言,从不回避屈服.曹修古逝去之后,人们都十分痛惜。
他家中贫困,不能把灵柩运回故乡安葬,他生前的部属和幕僚筹集五十万钱以资助办理后事。
他的小女儿哭着对母亲说:“怎么能因为这件事连累我父亲的名誉呢!”最终拒绝没有接受.等到太后去世,皇上想到曹修古的忠贞,特别赠官为右谏议大夫,赏赐他家人二十万钱。
三、【2019届成都七中高三一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鸣字雄飞,真定人,少以文学知名。
河东元裕上书荐之,不报。
诸王旭烈兀将征西.域.,闻其贤,遣使者三辈召之,鸣乃起。
为王陈西征二十余策,王数称善,即荐为彰德路总管。
世祖即位,赐诰命金符,已而召为输林学士,兼太常少卿.至元五年,立御.史.台.,以鸣为侍御史,风纪条章,多其裁定。
寻立四道按察司,选任名士,鸣所荐居多,时论咸称其知人。
天下初定,中书、枢密事多壅滞,言者请置督事官各二人,鸣曰:“官得人,自无滞政,臣职在奉宪,愿举察之,毋为员外置人也。
”七年,议立三、省.,鸣上封事日:“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且多置官者,求免失政也.但使贤俊萃于一堂,连署参决,自免失政,岂必别官异坐,而后无失政乎!故曰,政贵得人,不贵多官。
不如一省便。
"世祖深然之,议遂罢。
川、陕盗起,省臣患之,请专戮共尤者以止盗,朝议将从之。
鸣谏曰:“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论报,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
今从其请,是开天下擅杀之路,害仁政甚大。
”世祖曰“善”,令速止之。
鸣每以敢言被上知,尝入内,值大风雪,帝谓御史大夫塔察儿曰:“高学士年老,后有大政,就问可也。
”赐太官酒肉慰劳之,其见敬礼如此.九年,迁.吏
礼部尚书。
十ー年,病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五十卷。
(选自《元史・高鸣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
B.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都国/
C.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
D.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域,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广义指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
和非洲北部。
B.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负责选拔、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C.三省,是中国古代的行政机构,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书、审核诏书和执行政令。
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迁升、迁授、迁叙是升级,而迁谪、迁削、左迁指降级。
12.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鸣受人赏识。
河东元裕曾经向朝廷上书推荐他,诸王旭烈兀曾经多次派使者去召请他出来做官.
B.高鸣知人善任.四道按察司选拔任用名士,以高鸣所推荐的名士居多,当时的舆论都因此而称赞他。
C.高鸣很有主见.他不主张设立繁杂的官职和机构,曾先后否定了设立督事官的请求和设立三省的议案。
D.高鸣宽厚仁爱。
皇上同意了省臣擅自处死为害突出的盗贼的请求,高鸣认为这有害于仁政,表示反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
省乎!
(2)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论报,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
【答案】10.D11.B12.D
13.(1)现在天下比古代更大,且事务更繁杂,由一省决定,尚且有积压,何况三省呢!
(2)制度规定全国上报死囚,一定要等待论罪得到批准,(这样做是)用来(显示朝廷)慎重用刑、爱惜民生.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
B 项,选拔官员不是御史台的职责。
故选B。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皇上同意了省臣擅自处死为害突出的盗贼的请求”错,原文是“世祖曰善,令速止之”,说明皇上没有同意这个请求.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乃”,于是;“徙”,迁;“人望",有名望的人;“置",设置;“以”,表目的,来;“居",使动用法,让……居住。
(2)“克”,攻克;“之",助词,的;“以",介词,因;“抗倨”,抗逆傲慢;“为”,介词,可译为“给、向”;“而",表承接;“挝挞”,暴打;“忿而挝挞”后省略了宾语“沈文秀”,翻译时当补出;
“唯”,只;第二个“以”,因;“见”,表被动;“见讥”,被动句,被人嘲笑。
【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慕容白曜是慕容晃的玄孙。
白曜年轻时为中书吏,因淳厚、正直,做了宫中给事并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来又升迁为北部尚书。
文成帝死后,慕容白曜与乙浑一起执掌朝政,升为尚书右仆射,晋爵南乡公.宋徐州刺史薛安都、兖州刺史毕众敬一起以城来归附,镇南大将军尉元、镇东将军孔伯恭前去接受二城。
但是宋东平太守申纂屯兵无盐,并州刺史房崇古屯兵升城,阻止大使前去。
皇兴初年,加封
慕容白曜为持使节、都督诸军事,征南大将军,晋爵上党公。
领兵屯守碻礅,作为各军的后继。
他带兵在无盐攻打申纂,夺取了无盐城东郭。
申纂仓皇逃跑,白曜派兵追击,抓住了申纂.他又回兵攻打升城。
肥城守兵主将听到慕容白曜的军队来了,便弃城逃走,慕容白曜的军队进了肥城得到三十万石粮食。
他又领兵攻下麋沟、垣苗二处戍镇,得粮十多万斛,因此军粮充足。
原先,淮阳公皮豹子两次攻打垣苗都没能成功,慕容白曜在一旬之内夺取了四座城池,威震齐地。
献文帝下诏赞赏他。
房崇古盘踞升城不投降,慕容白曜率兵逼近升城,房崇古趁夜逃走,白曜抚慰了升城人,百姓纷纷归附于他.他抓获了房崇古的母亲和妻子,以礼待之。
白曜到达瑕丘便生了病,因此停留在那里。
皇兴二年(468),崔道固及兖州刺史梁邹的守将刘休宾一起自缚投降.慕容白曜将他们都释放了,并送崔道固、刘休宾及他们属下到京都,后来又将两城的有名望的人迁到下馆,朝廷设置了平齐郡怀宁、归安二县,让迁来的人住在城中。
慕容白曜虽在军旅,但待人接物宽容和气又有礼貌,他抓到了崇古的母亲、妻子,申纂的妇女都另设营安置,不让士兵喧扰.到了攻克东阳时,抓获沈文秀。
这次作战,前后用三年时间,虽然修工事、攻城、追击敌人,士兵有死伤,但没有人怨恨和叛逃。
于是三齐人欢欣鼓舞,安居乐业.
攻克东阳那天,因为沈文秀倨傲,不肯下拜,慕容白曜生气而殴打沈文秀,只有这件事受到人们的讥讽。
慕容白曜因功而官拜开府仪同三司、都督、青州刺史,晋爵济南王。
起初,乙浑专权,白曜依附过乙浑,后来追查起来就成为罪责.皇兴四年(470)被杀,说他阴谋反叛.当时的议论都认为这是冤枉的.太和中,著作佐郎成淹上表平反慕容白曜的冤情,孝文看到表章嘉奖悲悼慕容白曜.
五、【2019届山东临沂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允绳,字翼少,松江华亭人。
嘉靖二十三年进士。
授行人。
久之,擢兵科给事中。
、严嵩独相,有诏廷推阁员。
允绳偕同官王德、沈束陈慎简辅臣
..收录遗佚二事。
未几,奉命会英国公张溶、抚宁侯朱岳、定西侯蒋传等简应袭子弟于阅武场.指挥郑玺忽传寇至,溶等皆惧走,允绳独不动,因奏之。
褫玺职,夺溶、岳营务,罚传等俸,由是知名。
又劾罢兵部尚书赵廷瑞。
居谏垣未几,疏.屡上.言提学宪臣宜简行谊,府州县职宜量地烦简为三等,皆报可。
俺答入犯,朝议急兵事。
允绳请令五军都督府、
堂上官,每遇考选军政之岁,各具疏自陈,听科道官府军前卫及锦衣卫
...
拾遗;腾骧四卫及锦衣卫指挥以下,听兵部考察。
诏皆从之,著为令。
已,又陈御边四事,报可。
再迁户科左给事中。
谢病归.久之,起故官。
三十四年九月上疏言倭患,因推弊原,谓:“ 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及俸满营迁,避难求去,犯罪欲弥缝,失事希芘覆,输贿载道,为数不赀.督抚取诸有司,有司取诸小民。
有司德色以事上,督抚腼颜以接下。
上下相蒙,风俗莫振。
不肖吏又干没其间,指一科十.孑遗待尽之民必将铤而为盗,陷忧不止海岛间也。
”
其冬巡视光禄.光禄丞胡膏伪增物直,允绳与同事御史张巽言劾之.下法司按验。
膏窘,言:“玄典隆重,所用品物,不敢徒取充数。
允绳憎臣简别太精,斥言醮斋之用,取具可耳,何必精择?其欺谤玄修如此。
"帝遂大怒,下允绳及膏诏狱。
刑部尚书何螯当允绳仪仗内诉事不实律绞,帝命仍与巽言杖于廷.巽言夺三官。
膏调外任。
居五年,.先是,有马从谦者,以谤醮斋杖死。
穆宗即位,赠允绳允绳竟死西市
..
光禄少卿,予一子官。
天启初,谥忠恪。
膏寻以贪墨被劾,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
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B.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C.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D.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辅臣,“辅”是“辅助、协助”的意思,辅臣,多指官署主官的下属官吏。
B.疏,本意“疏通",又称“奏疏”“奏议",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
C.锦衣卫,官署名。
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后兼管刑狱、缉捕、审问之事。
D.西市,明朝时期的刑场名。
位于今北京市西四附近,专为处决官吏之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允绳选拔官吏,谨慎忠诚。
选拔辅臣以及应袭子弟时,忠
于职守,扬名于当时。
B.杨允绳直言敢谏,颇得赏识。
担任谏官时,多次上疏,建议都被采纳并写进法令.
C.杨允绳审时度势,见解深刻。
他分析倭患产生的原因在于大小官员逐级贿赂权贵。
D.杨允绳刚毅正直,却遭诬陷。
他和张巽言弹劾胡膏虚增物品价值,反遭胡膏诬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指挥郑玺忽传寇至,溶等皆惧走,允绳独不动,因奏之。
(2)有司德色以事上,督抚腼颜以接下。
上下相蒙,风俗莫振。
【答案】10.D11.A12.B
13.(1)指挥郑玺忽然传报敌寇到了,张溶等人都吓跑了,只有杨允绳不动,于是奏报了这种情况。
(2)主管官吏以恩德神色侍奉上司,督抚红着脸接待下级。
上下互相蒙骗,风尚习俗不能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