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件]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课文课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哲理之思
总结词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人生感慨的表 达,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VS
详细描述
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 人生感慨的表达,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这些哲理思考涉及到人生的意义、价值 、追求等方面,使人对于人生有更深刻的 认识和理解。这种思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 的思考,更是对于人类普遍存在的问题的 思考,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沁园春·长沙》课文课件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课文背景 • 课文解析 • 课文鉴赏 • 课文拓展
01
课文背景
作者介绍
毛泽东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 的诗词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深 受人们喜爱。
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当时 毛泽东重游长沙橘子洲,回忆起年轻 时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奋斗的日 子,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语言优美
词中的语言优美、精炼, 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如排比、对仗等,使词的 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情感深沉
该词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情 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 对人生的思考,情感真挚 、感人肺腑。
文学地位
重要地位
作为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沁园春·长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影响深远
该词的影响深远,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价值,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广泛传颂和学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 儿女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02
课文解析
主题思想
革命情怀
这首词表达了毛泽东对革命的热 情和坚定信念,通过描绘长沙秋 景,展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沁园春长沙-优秀课件(共27张PPT)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在起句中讲述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环境。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 有些成分省略。请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开 头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 在深秋的季节,(作者)独自一人站在橘子 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时代背景
• 这首词作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 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 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 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 南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 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 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这时 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 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 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 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 不妥协的心志。
“看”字统领哪几句?
•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
• 这样的字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 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 “看”是领字,读时要稍加停顿。
在“看”的统领下,作者从哪几个角度为 我 们展示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 远望 “万山红遍” (高)“群山” • 近看 “漫江碧透” (低)“江水” • 仰视 “鹰击长空” (高)“长空” • 俯视 “鱼翔浅底” (低)“水面”
• “自古逢秋悲寂寞”,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 “风急天高猿啸哀”、“草木摇落而变衰”、 “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 元朝马致远的《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 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 姿、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 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 设问(自问自答)
• 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巧妙地 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8、谁主沉浮啊?
• 就是这一群革命青年。作者形象的表达 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 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 那样勇敢地投 身于革命风浪之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 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自己 立誓振兴中华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心中的那 种豪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总结
• 上阙写的是眼中的景和心中所思, 由眼前的景想到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想 到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 下阙是追忆往事,表现了作者青年 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 上阙写景,虽然着重写景,但实际 上处处都景中寓情。下阙抒情也是借景 抒情,情景合一。
• 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 的情趣到人生的哲理,逐层推进、步步 深入。
那么他当然不同于我们以上所说的那些多 愁善感的文人骚客。诗言志、歌永言、一切 景语皆情语。所以尽管秋是一样的,但是由 于胸襟不同、抱负不同、思想境界不同,所 以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也不同。所渲染的情 绪,抒发的感情自然也是不同。
另外,从写作手法上、意图上来解读。 作者把笔下的湘江秋景描绘的非常的壮美。 这个江山越是壮美就越加突出了什么的重 要?
•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 默默无闻、精益求精的工匠之美; • 心怀国家、为国奉献的大义之美; • 主动冲锋、逆行上阵的铿锵之美; • 赛场拼搏、为国争光的奋斗之美; • 挥洒汗水、开拓进取的热烈之美。
吾辈当自强,唯我少年郎!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蝶恋花》晏殊
思考 这么多写秋的诗词名句它们有 些什么特点呢?
除刘禹锡的《秋词》是 昂扬蓬勃向上的之外, 其他都有一个共同点就 是---感伤、肃杀的悲秋 情调。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6 、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凄 惨,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没有?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作者不是 普通的一介书生,而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 杰出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又博大 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 以他的诗歌充满豪情壮志。(知人论世)
毛泽东不愧为一代豪放的诗人。他的作品 有《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卜算 子·咏梅》《忆秦娥·娄山关》等。
毛泽东
毛泽东少年时故事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七绝(1910)
(注释:桑梓,指家乡)
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这首诗给我 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 人的毛泽东的大气!
“我们”是
奋发有为,敢于向旧 世界宣战的“斗士”!
“我们”是
激流勇进,以天下为 己任“勇士”!
“我们”是志士、是学士、 是斗士、是勇士!
“我们”是充满豪情壮志的、 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
(1)“我们”是成长中志同道合的同学;
毛泽东就读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 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一群志同道合的 同学,游冬泳、办报纸、驱军阀。
勇于担当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致敬革命青年
习主席说: 未来属于青年, 希望寄予青年。
当下,革命青年的形象,仍是标杆;革命青年的精神,仍是方向! 我们走着,他们走过的路;我们传承着,他们秉有的精神。
思考:青春的色彩和本质是什么呢?
青年的色彩,是有志向、 有朝气、有活力、是担当。
青年的本质,是向上、 是革命、是日新、是奋进。
写壮景抒豪情
《沁园春·长沙》 课件ppt(18张PPT)
《沁园春·雪》则体现了中年毛泽东的形象: 将个人和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并握于股掌之 中,雄视天下。这时候看世界就观其大略, 变成了粗线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多大的庞然大物在他眼中也成了芥子。
上阕“独立寒秋”一句中的“独立”一词有何妙处?
这是一个全景缩放后的特写镜头: 天地之间一尊伟岸的身躯,高瞻远瞩,表情深邃,浓眉深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融情入理,情景交融是这首词最显著的特色。请根据上阕具体分析一下。
精读细研
借助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
概括景色特点
分析景中所蕴含的感情
词中秋景打上了词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 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词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 并经过词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 “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词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 向上的情绪。
精读细研
回顾初中学过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上阕写景部分,比较一下两首词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这两首词上阕都色彩明丽,形象生动,气势磅礴,文辞华美。但细观之下,又各有不同。
《沁园春·长沙》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对世间 万物充满了探索和好奇之心,仰观俯察,细 致入微,以至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都 历历如在目前。
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 《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 毛泽东著述丰富,有文集、诗词、书法等作品。其作品涵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
等,其文学作品意境宏大,笔调雄浑,诗词直追苏、辛,书法创立“毛草”。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与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广东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是年秋天,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 重游橘子洲,触景生情,书就这首气势磅礴的革命词作。
《沁园春长沙 》ppt课件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4分)天津卷
【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 居环境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赏之情。 析答案: A “遍”字写出鹤巢和松树之多,(句中含义1分), B同时与下句“稀”构成对比对照(作用或修辞1分) C突出环境幽静(代入诗句1分)
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问句再次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诗句作用 结构+内容情感(源自意手法术语)· 下阕小结携 过渡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忆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风华正茂 壮志凌云
记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奋发有为 斗志昂扬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忧国伤己
弃疾。
豪放派
婉约派
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 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 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 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 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 李清照等。
知人论世
独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 的伟大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 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 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 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1925年春,他回到老家韶山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他自 韶山赴广州,途经长沙,毛泽东重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当 年的“峥嵘岁月”,因有此作。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第一层:“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上阕侧透,百舸争 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第三层:“怅”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品析全文
(2)阅读词的下阙,说一说下阙的侧重点是什么?
词的下阕侧重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以“忆”字为统领,以情为线,带 情叙事,抒写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激情。
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 回忆,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 貌和豪迈的气概。
整体感知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 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 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全文总结 概括主旨
课堂小结
独立寒秋图:时间、地点、人物
远眺——万山、层林(静景)
景
沁 园 春
上阕
近观——江面、百舸(静、动景) 江天秋景图 仰视——鹰击长空(动景)
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 的形象化表现
赏析:上下句对仗,“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和“层” 照应;“红遍”“浸染”写出了秋景具体的美,色彩鲜艳 浓烈。从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长沙秋景的喜爱之情。
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写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 后的热烈场面
挽,牵。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多
青年学生
奔放
适逢,正赶上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强劲有力
《沁园春长沙》-课件-(共41张PPT)
预习作业检测
• 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1)沁园春( qìn ) (2)峥嵘岁月( zhēng róng ) (3)百舸争流( gě ) (4)怅寥廓( liáo )( kuò ) (5)挥斥方遒(qiú ) (6)浪遏飞舟( è )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 (三)词的组成:
• 1.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 2.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 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 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 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 (四)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 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3)领字后面要停顿。如:看/万山红遍;恰/ 同学少年。
(4)四字句按“二二”停顿。如:湘江/北去; 层林/尽染;
下一页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 /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独立寒秋图
• (1)思考: • 朗读开头三句,诗人写的是什么时候,什
么地方的景色?
• 明确:秋天
橘子洲
• (2) 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 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 说一下
•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 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 (3)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 “直立”?
诗人通过种种 意象的创造和 组合所构成的 一种充满诗意 的艺术境界
《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完整版
2024/1/26
1
目 录
2024/1/26
• 沁园春长沙背景介绍 • 诗词赏析与解读 • 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 •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探讨 • 生态文明建设在沁园春长沙实践案例分析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2
01
沁园春长沙背景介绍
2024/1/26
3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2024/1/26
21
未来可持续发展路径规划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 境治理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 生态环境挑战
2024/1/26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快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倡导全民参与和共建共享,构建生态 文明社会共同体
22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2024/1/26
2024/1/26
10
03
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
2024/1/26
11
长沙地区民间信仰和习俗
2024/1/26
民间信仰
长沙地区民间信仰丰富多样,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其中,对 山神、水神、土地神的信仰尤为普遍,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习俗
长沙地区的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放鞭炮、贴春联 等;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 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8
诗词内容分析与鉴赏
上阕写景
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秋景图, 通过山、林、江、舸、鹰、鱼等 意象,表现出作者对自然和社会
的深刻观察和体验。
下阕抒情
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感 慨和革命斗争的豪情壮志。通过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 语句,展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和
《沁园春长沙》-课件-(共54张PPT)
• 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 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 。
• 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 氢弹也要快。管他什么国,管他什么弹,原子弹、氢弹,我们 都要超过。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愚公移山,人定胜天 。
2、时代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 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革命运动。同 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 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星星之火,可以 燎原。毛泽东的心里充满了希望、激情,所 以他看到的秋是生机勃勃的!
3、写作意图
• 把江山写得如此壮美,就越加 突出了我们主宰大地的需要,也就 是革命的需要。这也就更加突出了 作者强烈的革命精神。
2、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 “百舸”等
或广 博,或 宏伟, 或雄峻。 竞相向 上、生 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 极向上,昂扬奋 进的立意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
(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
1、并置式
看:山、林、江、舸、鹰、鱼 忆:指点、激扬、击水、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 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万 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 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 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即革命领导权问 题。
这一问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或胸怀?
明确: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以天 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上阕小结
立
眼
前 景
看
《沁园春长沙》课件(共17张PPT)
此音频来源于酷我音乐app
• 听读课文,本次的上阕和下阕分别重点描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重点描述景物 下阕重点描写人物
• 通读上阕,归纳出上阕中统领景物描写的动词。
“看”
关注其中的动词和形容词。
• “万”写出山之多。 • “遍”写出红之广。 • “层”既写出了山势的起伏,也写出随之而形成的林木的高低。 • “染”写出山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 “漫”写出湘江水面的深而宽阔。 • “透”写出江水的澄澈,水深而洁。 • “击”写出鹰飞矫健,强劲有力。 • “翔”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游动。
• 分析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习题。 • 沁园春·雪 • 毛泽东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 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上下阕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好处?
《沁园春·雪》用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上半阙,情景交融,通过描 写壮美的北方雪景,抒发热爱、赞颂祖国大好河山之情。下半阙,融情于议,通过对古 代著名帝王的恰如其分地评价和议论,抒发革命者的豪情。
• 写壮景,抒豪情。
感谢观看!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课件创作组
时间:2024年9月1日
2023 课件
“看”
关注其中的描写角度。
• (一)远近结合: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是远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 • (二)俯仰结合: • “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是俯视; • (三)动静结合: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是静景, •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动景。
沁园春长沙课件共29张PPT
同学们找一找,在描写这些景物时,哪几 个字用得特别传神?试着找出一例并赏析。
❖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 “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 ❖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 “击”字,而不用“飞”,形象地描绘了雄鹰展翅
的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矫健以及勇猛的雄姿。 ❖ “翔”字,原指鸟不扇翅膀盘旋而飞,这里用来描
导入:
枫 叶
菊梧 花桐
桂 花
大 雁
秋 霜
寒圆 蝉月
从上面景物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来描写秋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看毛泽 东在写秋景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沁园春·长沙
朗读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 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 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 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首元曲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案:
❖ 明确1、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江帆比作箭等;比拟( 拟人)如说新月学扇;夸张,如“疾如电”、“飞如电”; 对偶,其中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如果答排比,如 前四句也可。
❖ 2、(1)写景顺序: ①由大处到个体,由远及近。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 ,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 是个体、近景; ②由白天到晚上,由下到上。五、六句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 傍晚,由地面转到天空。 (2)动静角度: 动静相结合。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 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飞流,是动态的。
写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状态,形象生动。
根据以上我们对景物描写的分析,可 归纳出常用的景物描写方法:
《沁园春·长沙》课件 (共26张PPT)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整体感知全词
思考以下问题:
1、上片的开头三句交待了什么?
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景物)?
3、面对以上的景物,诗人发出了怎样 的感慨? 4、诗人为什么要“问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
1、词的开头三句交待了什么? 独立寒秋,
起句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人物:诗人 时令:深秋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4、诗人为什么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 提示:由自然万物的竞争联想到人类社会的竞争
《沁园春· 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的 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工农运动蓬勃兴起, 农民运动也势如破竹,迅猛异常。随着革 命高潮的到来,各派政治势力对革命领导 权的争夺更为激烈。国民党的右派分子和 共产党右倾分子之间的斗争尤甚。这首词 正是作者要离开长沙去广州前,重游橘子 洲时写的,而作者此行去广州的任务正是 要发动民众,开办讲习所。 读上片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 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 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 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 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 飞舟?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 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 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 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 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 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 今朝。
高中语文第一册(苏教必修)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观点一:实景。因为当时作者只是站在湘江的橘子洲上,不可能 看到全国各地的自然景观,而且全国各地秋景也不同。
观点二:虚实结合。诗词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写实,更多的是想象 和联想,每个人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读出不同的内容。词中 所写既是湘江之景,也是祖国大地之景;既指自然景,也暗含社 会形势。“万类”则包含了所有种种。
以设问句结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对上片“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革命青年以天下为 己任,有肩负着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豪情壮志。 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合作探究:
有人认为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图是实写,有 人认为是虚实结合,既写毛泽东当时眼前的实 景,又暗含当时中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和政治形 势,你怎么看?
寒秋,湘江,橘子洲头
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
百侣曾游,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诵读诗词上片内容,词人所写秋景和一般 秋景有何不同?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
生机勃勃
看
之景
生
济世苍生 之情
你知道哪些写秋景的诗词?与本词有何不 同?
代表作:《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
1.1911年,18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 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2.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3.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4.“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 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 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沁园春长沙PPT优秀课件
字词学习
( chì )
百舸峥嵘漫江惆怅
( gě)
(zhēng róng)
( mǎn )
( chàng)
( jú)
( xié )
( liáo kuò )
橘子洲携寥廓
( qiú)
( è )
遒遏制挥斥
字词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 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说是湘江北去。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字词注释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漫江:满江。漫:满,遍。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争流:争着行驶。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二、课文导读
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学习任务一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 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被《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人” 之一。代表作品有:哲学理论著作《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 民主主义论》等,诗词作品《沁园春•雪》《采桑子•重阳》《七律•长征》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卜算子•咏梅》等。
学习任务一
(二)毛泽东诗词中的“漫”字 《七律·冬云》“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句中的“漫”,理 解为满,“漫天雪”喻指严酷的斗争环境。 《忆秦娥·娄山关》的著名句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漫道”,意思是慢说,别说,不要说。“漫”单独解释为“莫”“不要” 之意。全句的意思是,不要说娄山关雄伟险要,真如铜墙铁壁一般坚固了,英 勇的红军战士击溃守关的顽敌,征服自然天险,顺利地跨越娄山关山头,从今 以后就可以高歌阔步地踏上革命胜利的征途。
学习任务一
俏丽梅花严寒中坚贞不屈的勃勃英姿;“梅亦不争春”改为“俏也不争春”。 词全篇咏梅,但上阕隐“梅”不露,下阕如果公开言“梅”,则减少几分含蓄 美。改为“俏也不争春”,上阕以“俏”字收尾,下阕以“俏”字开头,运用 “顶真”修辞手法,不仅读来上口,富有节奏感,而且更形象地刻画了梅花在 酷寒中的俏丽英姿。有人评论,“俏”字是此词之魂。“她在旁边笑”改为 “她在丛中笑”。这是全词最重要的修改之处,仅易两字,意境大变!“在旁 边笑”,难免给人以“旁观”“孤芳自赏”之感,与梅花的高风亮节欠协调, 而“她在丛中笑”,则把梅花严寒中顽强抗争,胜利后与百花齐放的崇高形象 展现在读者面前。
赞美
忆往昔峥
忆
“忆”字由现实转为回忆,过渡到对往昔峥嵘岁月及
《沁园春长沙》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大声朗读,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3、听名家朗 诵,师、生 范读展示, 把握诗词情 感,有感情 的齐读诗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目
3 研读文本
录
拓展练习 4
大声朗读,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
沁园春(qìn)
百舸( gě)
峥嵘( zhēng)( róng)
浪遏飞舟( è)
携来( xié)
怅寥廓(chàng)
寥廓( liáo )( kuò )
挥斥方遒( qiú)
2、再读诗歌,掌握朗读技巧。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独立
寒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品读上阕:品味语言 分析意象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作者站在橘子洲头,他都 看到了哪些景物?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山、林、江、舸、鹰、鱼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品读上阕:品味语言 分析意象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万类霜天竞自由。
技法攻略
品味关键词(炼字)“3步骤” 步骤一:析本义。指出字面义,主要是解释词义,相当于翻译。 步骤二:描情景。把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并 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步骤三:说效果。 1.从“描物”角度,分析该字突出景物描写特点方面的作用。 2.从“造境”角度。分析该字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 3.从“写人”角度。分析该字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4.从“抒情”角度。分析该字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从“艺术”角度。分析该字技巧运用或感染读者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者和写作背景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
1913――1918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读书期间,常常呼朋引伴到橘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游泳。
1917年,主持一师校友会,与蔡和森等常在一起谈古论今,抒发壮志。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二、篇名解释《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
“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长沙》意为:一首用“沁园春”的词牌写成的关于长沙的词。
(二)鉴赏课文 1、上阕鉴赏: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问:这三句话包含什么信息?朗读时该注意什么? 4―10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集体朗读并讨论:读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这七句话由一个字统领,这个字是哪个字?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语调激昂,抑扬顿挫,读出景物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的层次感。
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远)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近)仰视:鹰击长空(动、高、远)俯瞰:鱼翔浅底(动、低、近)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
11―13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朗读并回答:(1)“怅”是失意伤感的意思吗?朗读时要注意什么?(2)“寥廓”指什么?
(3)“谁主沉浮”该如何理解?(1)并非失意伤感,而是久经熟虑和由眼前之景引发的<a name=baidusnap1></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感慨</B>之词。
朗读时不要读出失意的伤感,而是要读出胸怀壮志的底气。
(2)“寥廓”指浩瀚无边的宇宙。
“怅寥廓”写出了作者仰观宇宙,俯视万物,思考<a name=baidusnap0></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B>的复杂心情。
(3)“谁主沉浮”本来是对万物盛衰荣辱由谁决定的疑问。
这里意为“由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
2、下阕欣赏:上阕最后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诗人有没有做出回答呢?我们先来看下阕的开头两句: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朗读并回答:(1)朗读时要注意什么?(2)“百侣”指什么?(3)“峥嵘岁月”指什么?(4)这两句话在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语速缓慢,感情欢快。
“百侣”和下文的“同学少年”都指作者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好友。
“百侣”、“万山”、“百舸”都是概数。
“峥嵘岁月”指毛泽东求学和革命中的不寻常的斗争岁月。
开头两句总写往事,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9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集体朗读并讨论:(1)读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节奏?(2)这七句话由一个字引领,这个字是哪个字?(3)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1)要热情洋溢、慷慨激昂,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明快,感情越来越激烈,气势越
来越磅礴。
(2)“恰”字。
(3)描述了毛泽东和他的好友们德才兼备、奋发有为、壮志凌云、无私无畏、敢于斗争、气势不凡、胆略超群的热血青年形象。
10―12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朗读并回答:(1)读这三句话要有什么样的感觉?(2)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全词总结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
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
有感而发,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1)要有豪迈、自信的感觉。
(2)表现了作者和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气概,也是对一切有志献身革命的志士仁人的号召。
同时,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小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壮志凌云风华正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乘风破浪奋然前行过渡携恰记全词思路:立→看→问记→恰→忆下阕主要抒情。
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上下阕情景交融,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即由革命青
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 沁园春??长沙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柳永《八声甘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1918年4月,与何叔衡一起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毛泽东在长沙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1920年,领导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以湖南省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共一大。
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
二十年代的毛泽东不止有一个毛泽东。
――梁漱溟三十年代的毛泽东四十年代的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这首词写于1925年。
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佳作。
三、课文鉴赏(一)感知课文 1、观视频,听朗诵,赏美景,感节奏。
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诵的节奏、朗诵者的情感。
2、注音:舸
怅携稠茂遒遏 gě chàng xié chóu mào qiúè 3、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独”字说明无人做伴;“寒秋”说明已是深秋;“橘子洲”是“立”的地点,立于洲头视野开阔,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
“湘江北去”是作者眼前之景,说明作者向北而立。
朗诵时声音要深沉、有力、稳健,读出诗人卓然傲立,一览群芳的风范。
描述了一幅上天下地山水相映、立体交错、绚丽多姿、雄伟壮阔,生机勃勃的长沙秋景图;这些景象都意兴盎然,极富生命力,为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努力拼搏斗志昂扬。
讨论:这几句话中,是如何描述湘江秋景的?有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是哪几个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字,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
“翔”字,而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上阕小结眼前景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万红遍,层尽染;漫碧透,百争流。
击长空,翔浅底,竞自由。
秋景生机勃勃的心中情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壮志胸怀博大的时间地点环境立看问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 * * <div id="loadingAD"><div class="ad_box"><div
class="waiting"><strong>文档加载中...</strong>广告还剩<em id="adtime"></em>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