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浪漫主义文学与拜伦雨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拜伦(1788—1824)
罗素:“拜伦发生影响的地方是在欧洲大陆 上···· ···他的情感方式和他的人生观经过了传 播、发扬和变质,广泛流行,以至于成为重 大事件的因素。”“贵族叛逆者的典型代 表。” 拜伦去世的时候,法国报纸称“本世纪的两大伟 人拿破仑和拜伦几乎同时弃世了。” 拜伦相貌英俊迷人,却是先天跛脚;出身贵族世 家,父亲称疯子杰克,母亲残酷、暴烈,自 幼随母亲在苏格兰过着贫寒、孤独的生活。 10岁继承叔祖父的勋爵爵位和庄园,于1809 年成为上议院世袭议员。1815年与安娜贝 拉· 密尔班克结婚;1816年与妻子分居,4月 永远离开英国,先是在瑞士,10月到意大利, 结识拉文纳一位贵族夫人特丽莎· 吉西欧里, 因其弟而加入烧炭党。1823年,在烧炭党失 败后到希腊,1824年4月19日去世,最后一 首诗歌《今天我满三十六岁》(诗选130 页)。拜伦是一位孤独敏感的叛逆贵族,又 是一位才华盖世放荡不羁的撒旦式才子,最 后为形而上的绝对自由献出了生命。
• 一、情节 • 计划24章,实际16章。 • 唐璜在西班牙塞维尔城,16岁与朱丽亚偷情;海上遇难;海岛与海黛相爱; 被海岛兰勃洛卖入苏丹后宫;遭遇俄国和土耳其的伊斯迈之战;战后成为俄 国女皇宠臣;以外交使节身份出使英国,目睹上流社会生活的奢华虚伪。 • 二、思想与艺术魅力: • 思想:1、揭示自然人性的丰富多样性:自然情欲;狼性;田园牧歌式的爱 情;封建统治者的淫荡专横;贵族的教养与虚伪。 • 2、抨击专制,歌颂自由。 • 艺术:1、情节曲折离奇,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 2、强烈的讽刺性。 • 3、抒情性插笔,或评论时政,或亲切交谈,或倾泻悲愤,或抒发情怀。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 • •
• • • • • • • • • • • • • • • • • • •
1第一,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反对古典主义戒律对创作个性的束缚。 第二,厌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向往风光奇异的远方异域和中世纪,以此对抗城市工业文明。夏 多布里昂《阿达拉》; 拜伦《阿比杜斯的新娘》第一章第一节《东方》
出生于一个古老没落 的贵族世家。 天禀聪颖,但生来微 跛,稍稍解事便极为 敏感、自尊,从小形 成了孤独、傲岸和反 叛的性格。 先后就读于哈罗中学 与剑桥大学,酷爱历 史、哲学与文学,获 硕士学位。
《恰尔德· 哈罗尔德游记》
内容:长诗描写了异域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反映了希 腊等地中海国家被奴役民族渴求自由解放的愿望,塑造了 一个孤独、忧郁、悲观的青年漂泊者形象——哈罗尔德。 人物:哈罗尔德是一个“拜伦式英雄”的雏形。他具有拿 破仑战争时期及“神圣同盟”初期西方许多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的典型特征:不满现实但又找不到出路,不愿与上流 社会同流合污却也不能和人民群众一起斗争,于是陷入悲 观绝望之中。 抒情主人公“我”:积极入世,热情洋溢,既是一位目光 犀利的观察家、思想深邃的批评家,也是一个热爱生活、 追求自由、敢于揭露、又善于斗争的民主战士。
《阿达拉》煞费苦心地论 证了基督教、上帝、灵魂 不死等问题,在表现世俗 爱情 与 宗教信仰 的 矛盾 时,夸大宗教的力量。但 这个殉教故事写得缠绵悱 恻,情感动人。 《勒内》塑造了法国大革 命后一代贵族没落青年的 典型——勒内。在勒内身 上所表现出的“世纪病”, 实际上就是没落贵族阶级 孤独颓唐、悲观厌世的精 神病。
(二)、《巴黎圣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在情调奇特、色彩鲜明 的中世纪宗教场景中展开情节,演绎了一个悲惨可怕、震撼人心的故事。 狂热的人群在巴黎圣母院前欢度愚人节,选出了最丑的愚人王——巴黎圣母 院的敲钟人喀西莫多。美丽的吉卜赛少女爱斯美拉达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 羊在广场上卖艺。圣母院教堂的副主教克罗德· 弗洛罗被少女的美丽所吸引, 指使喀西莫多夜间在街头劫持姑娘。爱斯美拉达被国王的弓箭队长弗比斯救 出,她从此爱上了这个轻薄的军官。 克罗德跟踪爱斯美拉达和弗比斯,在他们幽会时刺伤了弗比斯,并嫁祸于姑 娘,姑娘因此被判死刑。行刑之日,对爱斯美拉达充满爱慕之情的喀西莫多 从教堂前的法场上把姑娘救了出来,将她安置在不受法律管辖的圣母院里。 教会掀起了宗教狂热,吉卜赛少女被视为女巫,法院决定不顾圣地避难权要 逮捕姑娘。巴黎下层社会乞丐王国的乞丐、流浪人闻讯攻打圣母院,要救出 自己的姐妹。混战之际,克罗德把爱斯美拉达劫出圣母院,逼她屈从于自己。 他在遭到拒绝后把姑娘交付给追捕的官兵,在圣母院楼上看着姑娘被绞死。 绝望的喀西莫多在愤怒中把从小把他养大的克罗德推下顶楼活活摔死,他自 己也到公墓找到了爱斯美拉达的尸体,自尽在她的身边。
• 1、社会发展变化: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处 于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的新旧历史交替 的时代,1789年法国革命,社会经济政治机制变 化交替时代的“世纪病”。 • 2、思想文化背景: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 义思想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 础。。 • 3、文学传统: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卢梭“回归 自然”、“高贵的野蛮人”论调。
二、雨果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一)、《克伦威尔序言》与美丑对照原则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 言, 序言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提出美 丑对照原则。受基督教的二元论启示,认为事物 存在着善恶美丑两个方面,文艺应将这两个方面 对照着加以表现,艺术才真实。他认为:“丑在 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 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1830年3月25日,雨果创作的《欧那尼》正 式 上演,引发了浪漫派和古典主义派之间的决战。 《欧那尼》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 大获 全胜。
“积极的”浪漫主义 诗人,战斗的诗人。 作品《麦布女王》、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 斯》描写了在暴君统 治下人成为“非人” 的悲惨情景,并热情 洋溢地展示了未来理 想社会的美好图画。
印度小夜曲 -
雪莱
在夜晚第一度香甜的睡眠里, 从梦见你的梦中起身下了地, 习习的夜风正轻轻地吹, 灿烂的星星闪耀着光辉; 从梦见你的梦中起身下了地, 有个精灵附在我的脚底, 引导着我,哦,不可思议, 来到你的纱窗下,亲爱的! 四处游荡的乐声已疲惫, 湮没在幽暗静寂的清溪—— 金香木的芳馨已经消逝, 就象梦中那甜美的情思; 夜莺一声声泣血的怨啼 已在她的心底盍然死去—— 我的生命也必将在你的心上停熄, 因为,哦,我所热爱的只是你!
浪漫主义文学与拜伦、雨果
知识点与思考题
• 一、知识点
• 德国诗人海涅《一个冬天的童话》;美国小说家欧文、库柏、爱伦坡;英国 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 序言》、柯勒律治《古舟子咏》、骚塞; 雪莱《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济慈《夜莺颂》;拜伦《恰 尔德· 哈罗尔德游记》、“东方故事诗”、《唐璜》;夏多布里昂《勒内》、 乔治· 桑《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雨果《克伦威尔序言》、《巴黎 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普希金 《叶甫盖尼· 奥涅金》
《东方叙事诗》与“拜伦式英雄”
内容:包括《异教徒》、《阿比杜斯的新娘》、《海盗》、 《莱拉》、《巴里西纳》、《柯斯林之围》。 主人公:无不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狂热而 又浪漫的冒险经历。他们是单枪匹马的复仇者,有崇高的道德 观和侠义心肠,酷爱自由,忠于爱情,最后却成为社会的牺牲 品。 “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对拜伦在“东方叙事诗” 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主人公的统称。他们具有以下特点:一 方面具有彻底的反叛精神;另一方面又孤独高傲,有虚无情绪。 拜伦式英雄有拜伦本人的精神特征烙印。
哦,请快把我从茵草地上扶起, 我气息奄奄,神智昏迷,衰竭无力! 让你的爱在吻的密雨里降落, 降落在我苍白的嘴唇和眼皮; 我的面颊已经冰凉,惨淡无血! 我的心脏音响沉重,跳动迅疾—— 哦,再一次把它拥紧在你的心窝, 它终将在你的心窝里碎裂。
约翰· 济慈(1795—1821)
长诗《伊莎贝拉》借 助中世纪的题材批判 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 在《夜莺颂》、《秋 颂》等著名诗篇中描 写大自然美景,抒发 着自己追求人生真理 的激情。
《唐璜》(1818—1823)
拜伦创作顶峰的作品,以唐璜的游踪及其数次爱情历险为主要 线索,展现了欧洲社会的广阔图景,涉及人类生活中的许多现 象 ,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大型讽刺史诗。 司各特:“他弹着他的不同凡响的竖琴,所有的弦线都发出最 有力最动人的音调,他的作品有着莎士比亚的多样性。” 歌德:“《唐璜》是彻底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 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 步,·····我们感到英国诗歌拥有了德国人从未取得的东 西:一个古典的文雅而喜剧的风格”
维克多· 雨果(1802—1885)
一、生平 1802年2月26日,雨果生于贝尚 松城。童年和少年时期,父亲征 战疆场,母亲笃信天主教,受其 影响,成为保王党的忠实信徒。 天资聪慧,12岁开始写诗,15岁 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褒奖,被名 重一时的夏多布里昂称为“神 童”。 1885年在巴黎辞世,法国举行国 葬,约百万人送葬。
华兹华斯(1770—1850)
《 抒情歌谣集· 序言》 1800年出版,主张文学家 的使命是要在 对日常生活 和平常事件的 真实反映中 寻觅人类的天性。 因为只 有在 “ 微贱 的田 园 生 活里”, “我们的各种基 本情感才共同处于一种 更 单纯的状态之下”, “人 们的热情是与 自然之美的 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
你可知道有一个地方,柏树和桃金娘 是那片土地上所作的实际的征象? 在那儿,兀鹰的躁怒和海鳖的爱情 一会儿化为悲哀,一会儿促成暴行! 你可知道那生长杉木和藤蔓的地方, 那儿的花朵永远盛开,太阳永远闪亮; 西风的轻盈的翅膀为沉香所压低, 在玫瑰盛开的园中逐渐沉落、偃息; 在那儿香椽和橄榄是最美的水果, 夜莺终年歌唱,她的歌喉从不沉默; 那儿的土地和天空尽管颜色不同, 但各有各的美丽,它们相互争胜, 而海洋的颜色却那么深,那么浓; 少女有如她们摘下的玫瑰一样温柔, 一切充满的神异,只有人的心如旧。 呵,那是东方,那是太阳居住的地方—— 他能否对他子女的行为微笑、赞赏? 呵,有如情人告别的声调一样炽热, 那是他们的心,和他们要讲的故事。
• •
第三,重视民间文学,尝试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惯用夸张和对比手法。 第四,忧郁感伤的世纪末情调。
英国文学与拜伦
湖 畔 派 诗 人
“湖 畔 派” 诗 人
湖畔派诗人:湖畔派诗人指英国早期浪漫 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人, 他们都曾经居住在昆布兰湖区,并写作过 很多有关湖区的诗歌,因此而得名;他们 厌恶工业革命与城市文明,向往大自然的 山川秀色,主张回归中世纪宗法乡村生活, 主张在大自然和宗教中寻求理想归宿。
小诗《咏水仙》展现了一 幅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截 然不同的恬静快乐的画面, 表现出的是人要在大自然 中寻找理想,寻找人性最 后归宿的情怀。 《丁登寺》、《致布谷 鸟》、《致蝴蝶》、《麻 雀窝》等名篇歌颂了儿童 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没有受 过工业文明污染的完美人 性。
第二代诗人
雪莱(1792—1822)
斯塔尔夫人(1766—1817)
代表着法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民主倾向 。 文论著作《论文学》(1800)、《论德国》 (1813)中肯定了浪漫主义文学 。 书信体小说《黛菲妮》(1802)中,把批 判的矛头直指封建道德和宗教偏见。
乔治· 桑(1802—1876)
《康素爱萝》(1842— 1843)在18世纪欧洲黑暗 丑陋的现实背景中, 塑造 了一个不慕虚荣、 不畏强 暴的女歌唱家形象。 《安吉堡的磨工》(1845) 反映了作者的 空想社会主 义思想。 《魔沼》(1846)是作家 最成功的田园小说, 赞美 了生活在充满 诗情画意的 农村 田园生活里的善良质 朴的农民。
法国文学与雨果
特点: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复辟与反 复辟的曲折斗争,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具 有更为鲜明的政治色彩 。 地位:浪漫主义运动在法国得到了充分的 发展,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和戏剧,都出 现了许多杰作,将欧洲浪漫主义运动推向 高峰。
夏多布里昂(1768—1848)
代表着法国早期浪漫 主义文学的贵族倾向 在《基督教真谛》 (1802)中鼓吹基督 教的复兴,但对美洲 丛林和大草原的奇异 风光及古代废墟富于 抒情色彩的描写,成 为浪漫主义文学中异 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 的范例。
• 二、解释概念
• 浪漫主义文学;湖畔派诗人;拜伦式英雄;“多余人”
• 三、思考题
• • • •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浪漫主义文学特质的理解。 2、分析《唐璜》的思想艺术魅力。 3、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谈谈雨果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 4、谈谈你对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的认识。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