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I综合设计说明书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教案和讲稿 (2)
1.1教学目标 (2)
1.2教学重点和难点 (2)
1.3教学过程设计 (2)
1.4师生共同小结 (5)
1.5作业 (5)
二 CAI课件功能分析 (5)
2.1综合功能分析 (5)
2.2本课件功能分析 (6)
三 CAI综合设计的详细过程 (7)
3.1课件结构分析及框架说明: (7)
3.2课件详细制作过程: (7)
四结束语 (19)
五致谢辞 (19)
一教案和讲稿
1.1 教学目标
1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和逆定理及其应用;
2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线段的垂直平分钱的定理及逆定理;
难点: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与逆定理的关系。

1.3 教学过程设计
1.3.1、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结论
1.复习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图并探索它的性质。

让学生画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在MN上任取一点P,连结PA和PB.问PA,PB的长度有何关系?怎样用语言叙述它?如何证明?
教师纠正后得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教师分析定理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1)根据图形会用数学表达式进行推理.如图1.1,若MN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 点在MN上,则PA=PB.
(2)利用定理可不经全等直接得到有关线段相等,也可当作等腰三角形的一种判定方法来使用.
3.类比联想,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其它结论.
启发学生联想学过的类似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及研究方法,逆向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成立,并进行证明.(1)反过来,和一条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如图1.1,若PA=PB,则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图1.1三角形ABC
教师应着重分析证明思路:
过P做辅助线先构造“垂直或平分”中的一个关系,去证明
满足另一个.注意防止“过P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这种错误.
(2)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得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集合叙述方式: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是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比:
①两者所涉及的距离不同.
②角的平分线是射线,由角的顶点和“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一点”即可确定;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直线,由“和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两点”确定.防止出现以下错误:在图1.1中,∵ PA=PB,∴PN垂直平分AB.
1.3.2、应用举例
例1已知:如图1.2,△ABC中,边AB,BC的垂直平分线交于P.求证:(1)PA=PB= PC;(2)P在边AC的垂直平分线上.
图1.2三角形ABC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结论:
(1)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2)找三角形中到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的方法是找两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例2 已知:如图1.3,△ABC中,AB=AC=8 cm,∠A=50°,AB的垂直平分线MN 分别交AB于D,交AC于E,BC = 3 cm.求:(1)∠EBC的度数;(2)△BEC的周长.答案:∠EBC=15°,△BEC的周长为11 cm.
图1.3三角形图1.4三角形
例3 如图1.4.Rt△ABC中,∠C=90°,∠B=30°,AD平分∠CAB交BC于D.求证:(1)D 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2)CD=12BD.
例4 (选用)如图1.5(a),△ABC中,AD⊥BC于D,AB+BD=DC.求证:∠B =2∠C.
图1.5三角形
分析:此题需添加辅助线将线段之和AB+BD或线段之差DC-BD转化为一条完整线段,再结合AD⊥BC,可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来实现.
证法一(补短法)延长DB到E,使BE=AB,则AB+BD=DE,利用线段CE的垂直平分线AD的性质解决,如图1.5(b).
证法二(截长法)在DC上截取DE=DB,则DC-BD=DC-DE=EC=AB.利用线段BE的垂直平分线AD的性质解决,见图1.5(c).
1.4师生共同小结
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逆定理分别怎样叙述?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成符合什么条件的点的集合?
3.应注意的问题:
(1)尽量不再证明全等,直接使用性质定理和逆定理来解决问题;
(2)需要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才能确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5作业
1.课本第87页第2题,第95页第2,3,4题,第97页B组第2题.1补充题:
2如图1.6,在△ABC中,AB=AC,∠A=80°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的延长线于D.求∠DBC的度数?
图1.6三角形ABD 图1.7三角形CBE
3如图1.7,在△ABC中,BD平分∠ABC,EF垂直平分BD交CA延长线于E.求证:∠EAB =∠EBC.
二CAI课件功能分析
2.1综合功能分析
近几年,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使CAI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个别化教学选择。

CAI的发展趋势,顺应了现代化教学的两个基本趋势,即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CAI教学的主要特点,为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首先,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和发展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其次,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感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而教师的设问和强化刺激手段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有意注意,消除学习的疲劳和紧张。

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又使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最后,CAI可以提供培养自学能力的条件。

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构建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独立地上机学习,并辅之以必要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或解答,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查找学习障碍,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CAI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容量、进行全面即时性辅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还具有很好的功能。

CAI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它在教学中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2.2本课件功能分析
本课件主要运用Author ware设计软件和有关的数学知识来进行电子教案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功能:
(1) 利用该课件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运用该课件进行图像教学,使思维“可视”,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供“直觉”材料,为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并且直观图像的刺激会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还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利用该课件进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能更好地增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在解决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问题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推理问题,而图像是对抽象问题的形象化,因此学好图像是学好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关键,同时利用函数图像解决数学问题也是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利用该课件进行指数函数图像教学可提高教学的效率
丰富多彩的画面刺激,快速处理的手法,给沉闷地课堂带来勃勃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CAI综合设计的详细过程
3.1课件结构分析及框架说明:
本课件主要用于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的讲解、学习。

作为一个课件,首先要有封面作为课件的开始;对于课件主体的设计,要以学习的认知过程和学习的主要内容为依据。

这里,我将课件主体划分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小结”、“作业”五部分分别设计。

最后是结束课件,我将其设计为“返回”课件封面,以便学生课后巩固与学习。

课件主体框架如图1.1:
图3.1主题框架
3.2课件详细制作过程:
3.2.1封面设计
在主流程线上拖入一群组图标,命名“封面”。

双击打开该图标,导入一图片,并输入标题、学院、姓名、学号及“点击进入”。

拖入一交互图标,其右下角拖入一群组图标(为空),交互类型设为热区域,其区域落在“点击进入”四字上。

在该流程线上拖入一“擦除”图标,擦除封面内容。

课件封面如图3.2:
图3.2封面
3.2.2主体设计
1 背景设计
首先在主流程线上导入一图片作为课件背景,输入链接提示文学——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小结、作业、返回,设置背景属性,如图2.1:
图3.1背景属性
课件背景效果如图3.2:
图3.2背景效果
2 主体设计:
首先在主流程线上拖入一交互图标,并在其右下角并排拖入五个导航图标,一个计算图标(其用法将在后面介绍),交互类型均设为热区域,令后六个热区域分别覆盖课件背景中“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小结”、“作业”、五处文字(第一个热区域移至左上角并缩至最小),并设置其属性如.2.3、2.4:
图3.3热区域属性
图3.4响应属性
然后在主流程线交互图标下方拖入一框架图标,其右下角并排拖入六个个群组图标,分别命名为“提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小结”、“作业”、对导航图标的设置如下:
双击打开每一个导航图标,分别设置其属性,如第二个导航图标,属性设为(图2.5):
图3.5导航属性
对于其它导航图标,其属性只在“页”处给以区分即可,即:第一个导航图标“页”处选择“提示”,第三到第六个导航图标“页”处选择分别选择“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师生共同小结”、“作业”。

(1)“提示”群组图标设计:
在“提示”群组图标中,拖入一显示图标,并复制一箭头图片,输入文字“点击左边相应链接进入”,效果如图3.6:
图3.6提示背景
(2)“教学目标”群组图标设计:(程序如图3.7、效果如图3.8 )
图3.7流程图
图3.8背景
在“教学目标”群组图标流程线上,拖入一显示图标,属性设置如图3.9:
图3.9图标属性
再拖上一个交互图标进行如下操作如图3.10:
图3.10教学目标流程图(3)“教学重点难点”群组图标设计:(程序如图3.11)
图3.11教学重点难点流程图1)进行操作如下图
.
图3.12教学重点难点背景
图3.13图标属性
(4)“教学过程”群组图标设计:(内部程序如图3.21)
图3.14教学过程框架
图3.15教学过程属性
图3.16背景
图3.17图标属性
图3.18流程2)接下来还有五项类似的操作
图3.19流程
图3.20图标属性
图 3.21图标属性
3)如此往复进行五次就把“教学过程”的全部内容做完(5)“师生共同小结”群组图标设计:
图3.22流程
“擦除”图标擦出小结内容
图3.23背景
显示图标“小结”内输入相应内容并设置其属性:特效:以相机光圈开放;等待图标,属性设置为“单击鼠标”、“按任意键”,其它不设;如下图
图 3.24属性
图 3.25图标属性
“提示下一步”只需用一显示图标显示提示内容即可。

(6)“作业”群组图标设计:(内部程序如图3.30、效果如图3.31)
图3.26流程
图3.27属性
显示图标“作业”中输入作业内容;
“擦除4”图标擦除作业内容;
“擦除5”图标擦除“结束语”内容;
等待图标,属性设置。

图3.28属性
图 2.29属性
(7)、返回课件封面设计:
双击2.2主体设计的计算图标,输入“GoTo(IconID@"封面")”,保存即可。

四结束语
本课件从开始到完成,历时两周时间。

在此期间,通过对该课件的设计与操作,我对Author ware软件的各项功能有了进一步熟悉,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并对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作用与用途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如何使课件的制作更好地符合学生学习的思维特点;如何在实际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课件辅助数学教学等,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与实践。

五致谢辞
本课件是在指导老师年仁德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件的设计到课件说明的最终定稿,年老师都给了很大的支持、关注和指导,并做了耐心的修改,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我的课件制作过程中,我的同学也给予我很大的帮助,由于和他们长期地交流,从他们那里我也学到了许多有关课件制作的东西,受益匪浅。

这里也对他们的热情帮助表示真诚的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