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裂缝地表破裂形态的力学机制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裂缝地表破裂形态的力学机制浅析
摘要:地裂缝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西安市是我国受地裂缝影响最
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目前对地裂缝灾害的主要处理方式是避让。

根据《西安地裂
缝场地勘察与工程设计规》规定,按照拟建建筑物的重要性、结构类别的不同,
对地裂缝的上盘避让距离一般为6~40m,下盘避让距离为4~24m。

不管是正在
活动的、还是曾经活动但目前稳定的,或者隐伏的地裂缝均需按要求避让。

关键词:地裂缝;分析;扩展方向
1、地裂缝的宏观微观共性
无论是大规模的构造断裂,还是较小范围的裂缝,变形破裂的影响范围都更
多的集中于上盘楔形体处。

这种断裂形态的相似与土质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而
与材料几何性质密切相关。

对于连续均质体而言,其抗弯刚度为EI(弹性模量×
惯性矩)。

对于同一断层,楔形体越到尖端处惯性矩越小,变形主要集中于此。

西安地裂缝的地表展布特征与这一结果一致。

临潼——长安断裂为断裂面,
西安正断组为断层上盘,西安地裂缝越近临潼——长安断裂处地裂缝间距越小,
越远间距越大,这也从宏观角度印证断层上盘楔形体越近尖端其抗破坏能力越弱,地表变形破坏也较为集中的现象。

2、地裂缝的浅部剖面组合形态
(1)阶梯状构造:由几条同倾向的地裂缝与其间依次下降的地块组成阶梯
状构造,主要反映了引张应力作用,是地裂缝分布区普遍存在的一种构造组合形态,存在于不同等级和规模的构造行迹中。

(2)“Y”型构造:在主地裂缝的上盘,常发育一组与主地裂缝倾向相反的分
支地裂缝,组成“Y”型构造。

(3)侧羽状构造:近地表处,近于直立的主地裂缝南侧,常可见到一组密
集的节理,组成侧羽状构造。

侧羽状构造只有在坚硬的土层中才能见到。

3、地表形态、裂缝剖面形态与水平应力(水平位移)的关系
从拉张位移和垂直位移两种模型可看出,上盘活动以水平位移为主时,数值
模型得到的上盘地表变形曲线为上凸型,裂缝处垂直位移最大,向外侧渐小,此
种活动方式多产生“Y”型破裂,地表形态呈俯仰型。

上盘活动以垂直位移为主,且水平向为压应力时,数值模型得到的上盘地表变形曲线为上凹型,地表越向外侧
垂向位移越大,此种活动方式多产生阶梯型破裂,地表形态呈台阶型。

4、从土中一点应力状态分析
①水平应力值小于垂直应力
当断层(地裂缝)受拉张应力,且断面处产生一定空隙时,取上盘楔形体处
一个单元体分析其受力情况。

单元体两个垂直面受逆时针旋转的剪应力,故τxy
为负值,垂直向受压应力σ1(σy),水平向为拉应力σ3(σx)(此处σ1代表较
大值,σ3代表较小值)。

单元体水平受拉应力为断层拉张作用的一种结果,土体大部分为水平压应力
小于垂直压应力。

对于地表处,土的自重应力较小而粘聚力较大的情况,可能存
在水平拉应力大于垂直压应力,相对于整个地层,其属于少数现象,在此暂不分析。

单元体受的受力情况,根据莫尔——库伦准则,土体的破裂面与最大主应力
夹角为45+ψ/2,与水平应力σ1的夹角为β1:
从值中可见,剪应力相对较小时,破裂面与水平夹角较大,剪应力相对较大时,破裂面与水平夹角也较小。

可见破裂面与断层呈阶梯型。

综合上数值模拟的结果和应力状态的分析,认为断层的次生裂缝与主裂缝组
成何种形态,主要因素为水平应力的大小。

5、地裂缝上部建筑破坏分析
从地面调查的结果来看,墙体的裂缝有的先从下部斜向上发展,倾向与地裂
缝相反;有的先从上部被拉裂,近垂直向下发展。

先从方位破裂,也是哪个位置
先达到抗拉强度问题(据第一强度理论)。

将诸多建筑物破裂的现象简化为以下
两种模式:
1、简支梁模式
当地裂缝沉降范围小于建筑的范围,位于地裂缝上下盘的建筑两侧均有支撑,而地裂缝两侧范围内与建筑脱离,分析模型可简化为简支梁;当地裂缝沉降范围
在建筑物底部范围内,建筑两侧有地基支撑,中间某部分悬空,则可简化为简支梁。

2、悬臂梁模式
当地裂缝沉降范围大于建筑的范围,位于上盘的建筑相当于有固定支撑,位
于上盘的建筑下部无支撑,分析模型可简化为悬臂梁。

物体中部为中性面,上部为拉应力区,下部为压应力区。

分别在这三个位置
提取微单元“1”、“3”、“2”。

受力情况,单元1的主拉应力与水平向夹角为45°;
单元2受到到水平向压力影响,主拉应力顺时针转动,夹角大于45°;单元3,受水平拉应力影响,主拉应力逆时针转动,夹角小于大于45°。

根据第一强度理论,单元的破坏由最大拉应力导致,那么其破坏面与水平夹角从下到上为:小于45°、等于45°、大于45°。

6、近地表处裂缝扩展方向
从破坏现象来看,浅部地裂缝的裂缝展布形式是由地层深部和上部建筑物的
共同作用所致,故较为复杂。

地表处的裂缝扩展情况较为多变,地层深部和建筑上的裂缝均能在地表找到
相似的展布。

有些与下部倾向一致,有些近直立,在某些小型物理模型试验中也
出现了破裂面曲性反转的现象,在部分地层剖面发现破裂面急转,倾向下盘。

1号破裂:
当土层与下部隐伏断裂的力学性质相近,且水平为压应力时,将产生此种裂缝。

其形成机制同深部土层的破裂相同。

破裂角由第一主应力方向和土的内摩擦
角共同决定。

2号破裂:
当第一主压应力与水平夹角为45?+φ/2(φ为内摩擦角)时,理论上会产生
此类破裂;当在水平拉张应力下,某深度达到一定错动量,使地表产生拉应力区,且土层抗拉能力较小时,将会产生此类破裂。

3号破裂:
裂缝从倾向上盘到直立之间的情况,主要由第一主应力方向影响和内摩擦角
控制。

但当上盘有向下的位移时,由于土层有一定的强度(抗拉、抗剪能力),
使其有一定整体性,而上盘近裂缝处又存在一定范围垂直应力降低区,此时,上
部土层的受力情况相当于梁,即产生倾向下盘的裂缝。

前阶段破裂主要受水平应
力控制,后阶段主要受土的强度控制。

4号破裂:
此种破裂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裂缝发展时直接转向,而是在主裂缝形成
后才形成。

对于①隐伏裂缝的转折扩展:其与4号破裂一直。

主要由表层土的强度主导。

当上盘下降时,将产生应力降区,上部土层由于强度大,与两侧的土层能保持连续,受力情况属于简支梁问题。

其裂缝的倾角与应力降区的宽度有关,其宽度越大,倾角越小。

7结论:
1、断层(地裂缝)上盘较下盘破碎的本质原因是楔形体的几何体的截面惯
性矩大小不一,越近楔形体尖端抗弯能力越弱,在相同力的作用下越近尖端越易
破坏。

2、地裂缝及其次生裂缝的扩展方向主要由水平应力控制,水平应力为拉应
力时,次生裂缝易呈“Y”型,水平应力为压应力时,次生裂缝易阶梯型。

3、上部建筑墙体的裂缝倾向下盘,其破坏本质与简支梁、悬臂梁裂缝的产
生相同,破坏机制为拉裂和剪切破坏。

土体的力学性质对破裂面的倾向有一定影响,近地表土层较硬处,裂缝易出现垂直及反转现象。

参考文献
[1]西安地裂缝场地勘查与工程设计规程[S].DBJ61-6-2006,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