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讲座_人际吸引与人际沟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讲座_人际吸引与人际沟通
人际交往系列讲座——人际吸引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神奇的,交往中常常发生“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友人总是在一起却渐行渐远,而另一些人虽萍水相逢却很快成为亲密朋友,彼此间很快即发展起充分的信赖和良好的合作。

为什么有的人很容易吸引他人并受到欢迎呢,而另一些人却总是被人忽视并难于与人相处?
人际吸引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一、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一)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
1、自我价值感: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

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出现的那天起,就开始用一定的价值观来进行自我评判。

当自我价值得到确立时,人在主观上就会产生一种更加自信、高自尊和自我稳定的感受。

人生有价值,生活才会富有意义并使人充满生活的热情。

2、社会比较:
人们通常对于自己的能力、性格与心理状态的评价,以及对人、对事、对物所持有的看法是不确定的,人们要想在这些方面做出明确的判断,必须通过将自身的状况与他人的状况进行比较,亦即通过社会比较的过程来实现,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选择的对象一般是与人们在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特征上相接近的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二)安全感确立的需要
1、生物安全感
没有人会怀疑,自我保存是人的最根本的原发性需要。

因此,人都需要自己所处的情境能够为其提供充分的安全感,而与人交往是获得安全感的最有效途径。

当人们面临危险情境而感到恐惧时,与别人在一起可以直接有效的减少人们的恐惧。

2、社会安全感(本质是人与人的情感联系)
当人置身在自己不能把握或控制的社会情境时也会缺乏安全感,而与人交往并由此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依然是获得社会安全感最有效途径。

(三)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
1、独处需要:
人也需要内省的经验,有无拘无束、自由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需要有独处的时间,需要暂时远离和逃避他人,所以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注意给对方留有空间。

2、交往需要与独处需要的平衡
二、人际吸引规则
(一)熟悉效应效应
熟悉不仅引起人们对事物的喜欢,也能引起人们对他人的喜欢。

人们在相互交往时,通常是同周围的人交往,通过不断的接触,彼此相互了解,容易引发喜欢。

人际关系的由浅入深,也正是从相互接触和初步交往开始的。

(二)邻近效应
居住位置越近的人之间关系往往越亲密,对此现象主要的解释有:
1、居住环境的邻近增加了熟悉程度;
2、接近常常和相似联系在一起;
3、人们能从居住接近的人身上以相对较少的代价获得社会性报酬;
4、基于认知一致性,如果和我们住在一起或一起工作的人是我们不喜欢的,会引起我们心理上的焦虑。

(三)个人魅力
1、才能
一般来说,人们喜欢那些有能力的、聪明的人,但人们在交往中,一方面希望自己周围的人都很有才能,有一个令人愉快的交往背景,另一方面,如果别人非凡的能力使人们可望不可即,则会给自己造成一种压力。

因此,在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在一个群体中,最有能力、最有头脑的成员,往往不是最受欢迎的人。

“犯错误效应”正解释了这一现象,即小小的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的吸引力更增加一层。

2、美貌
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使人们对高魅力者的判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除美貌外,还有很多明显的外部特征可能提升吸引力,如身体语言、声音面部表情等,都可能影响他人对个体的印象。

3、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很大,而且比较持久和稳定。

我们喜欢那些诚实、正直、友好、热情的人,讨厌那些虚伪、狡诈、自私、贪婪的人。

男性吸引他人的品质有真诚、果断、勇敢、理智、忠诚、冒险、胸襟开阔、坚强等,而女性吸引他人的品质有开朗、活泼、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待人热情、随和等。

(四)相似规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情况的相似都能引起程度不同的人际吸引,诸如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的相似都影响着人际吸引。

年轻人和年轻人之间比较容易吸引,老年人与老牛人之间比较容易吸引。

最初的相似把大家引到一起,随着关系的发展,他们分享经验和想法,逐渐变得更加相
似。

(五)互补规则
互补是指双方在交往时所产生的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

当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大量心理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的事实都表明,人际吸引中的互补因素往往在感情较深的朋友夫妻之间发生作用。

此外,当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自己的理想,从而增加了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互补,而更像是补偿作用。

(六)相似与互补的协同
当互补建立在态度与价值观一致的基础上时,相似与互补就获得了协同。

另外,相似与互补并不是两个稳定且对立的维度,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前面提到的一个人可能因为他人的某一特点符合自己的“理想自我”,而增加了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进而他会不知不觉的去模仿好人学习对方的这一特点,使自己向对方接近。

这种现象在婚姻和恋爱关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被称作“米开朗基罗现象”。

三、爱情与喜欢的区别:
(一)喜欢
主要有两个最主要因素:1、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理解;2、喜欢的主体对所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和尊重。

(二)爱情
主要有三个最重要因素:1、依恋;2、关怀与奉献;3、亲密
人际交往系列讲座——沟通
现代社会最常用的一个形容社会的词汇就是信息社会。

信息不断增加和信息共享,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点,那么在人与人之间,信息是怎样共享、沟通和交流的呢?
一、沟通的概念
(一)定义: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沟通是人与人间发生相互俩系的最主要的途径。

(二)意义:
1、沟通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必需的信息资源;(例狼孩、边疆战士、老年人)
2、沟通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途径;
米德明确提出,没有语言,没有沟通,就没有自我。

人的自我概念是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且人们在沟通过程中保证自我作用的发挥和自我自身的不断提升和完善。

3、人凭借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相互联系;
沟通是观念、思想、情感的交换过程,沟通的过程使人生真正变得丰富多彩,使人的有限生命走向无限;沟通是人与人建立和维持联系的方式;
二、沟通的条件及过程
(一)条件:
1、语言: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最为有效和最为精确的形式,但前提是沟通双方必须建立共同的语言符号系统。

2、理解:理解的多少取决于参与沟通的人们在沟通中所涉及的主题和所使用的词汇上有多少共同经验,共同经验越多,理解也会越对
应,有相互的理解,沟通才能够产生、发展和延续。

(二)过程:
1、沟通结构的要素:信息源(信息发出者);信息(沟通传递的内容);通道(信息传达的方式);信息接受者(沟通过程的终端);反馈;障碍(文化、地位、个性等的差异);背景(环境等沟通的背景因素)。

2、沟通的背景:物理背景(沟通发生的场所);心理背景(参与者的情绪状态和双方相互接纳的状态);社会背景(沟通者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和沟通情境中不直接参与的其他人对沟通产生的隐形影响);文化背景(沟通者出生以来长期文化经验的积累)。

三、沟通的障碍及改善方法
(一)障碍
1、物理环境障碍:噪音、整洁度、座椅安排、周边装饰甚至气候条件等都会对沟通的质量产生影响。

2、个人障碍:情绪、选择性知觉、信息过滤等个人因素障碍。

3、语义障碍:主要是由我们使用的符号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的。

(二)沟通的自我评价三步骤
1、开列一个自己沟通情境和沟通对象的清单;
2、通过问卷量表评价自己沟通的状况;
3、评价自己的沟通方式(三维度:沟通主动性、沟通注意水平、沟通信息的充分性)。

(三)提高沟通的准确性
1、提高自己准确描述事物的能力;
2、对所用的一切非语词沟通方式,都必须有明确的概念;
3、保持对别人包括直接的语词反馈在内的各种反馈信息足够的敏感,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信息和符号选择。

(四)激发积极沟通的定向技术
1、沟通的“同理心”定向
同理心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的理解对方的真实看法和内心感受,并且基于这种理解来进行沟通,同时将自己的同理心
传达给对方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

同理心的核心是真正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情感,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对对方欧发自内心的兴趣和重视。

2、社会心理效应在沟通中的作用(自己人效应、首因效应等)
(五)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
1、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
(1)必须从整体的身体语言背景来确认每一个具体身体语言信号的意义;(2)用移情的方法理解身体语言信息。

2、恰当的运用自我身体语言(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
(1)增加自己对身体语言的自觉性:观察自我身体语言,了解自我身体语言使用的情况;对自己的各种身体语言行为好人整体模型进行自我体验;在实践中应用自己总结的身体语言模型。

(2)提高身体语言与自己社会角色及特定行为情境的对应性;
(3)不同的社会角色需要使用不同的身体语言;
(4)无论在哪一种情境中,人的自我表现都要注意身体语言与情境的同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