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
1.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死率为3—12%。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但我国是受汉坦病毒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年发病人数约为4—6万,占世界报到病例数的90%以上。

我国的科学家历经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发现有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源地。

我国除青海、新疆外,其余省市和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

从流行型看,华北以家鼠型为主,东北以姬鼠型为主。

姬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流行高峰季节在冬季,家鼠型HFRS疫区,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流行高峰季节主要在春季,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具有春、冬两个流行高峰,近两年来春、冬峰特别明显,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形成混合型疫区。

2.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

(1)呼吸的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
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等具有传播作用。

3.流行性出血热易感人群。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具有普偏的易感性。

由于接触机会不同,在男性青壮年农民发病较多,男性约占2/3左右,16—60岁年龄组人群占发病数的90%,农民发病占90%,但在家鼠型疫区女性的感染率高于男性。

另外,近年来我国一大中城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强度上升明显,城市居民中的发病数升高。

4.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潜伏期为4—46日,一般7—14日,以2周多见。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以出现越期现象,重型患者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互相重叠。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依靠临床特征性症状和体征,结合实
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

5.流行性出血热预防措施。

(1)防鼠灭鼠:侦查鼠情,采取药物、器械等多种方法灭鼠。

灭鼠和防鼠结合,在搞好环境卫生,断绝鼠粮基础上灭鼠。

防治实践证明,通过居民区或发病村灭鼠,能有效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

(2)环境治理:治理好城市及城镇乡村居民区环境,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果断措施,有效铲除鼠类隐蔽、栖息、繁殖场所和食物来源的有关因素。

(3)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流行性出血热安全有效的特异性手段。

(4)个人防护:带病毒鼠可通过尿、粪、唾液、血排出病毒,带病毒鼠巢内和体外节肢动物(革螨等)也可携带病毒。

该病毒不怕低温,病毒在高温、日晒和一般消毒剂作用下很快灭活。

要注意防止病毒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破损伤口和革螨叮咬等多途径传播。

6.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三早一就”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治疗的原则。

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与就近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