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益阳常德城际铁路清晰走西图及环评报告简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益阳至常德城际铁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12月武汉
目录
1、工程概况
2、环境现状
3、环境影响预测结论
4、环保措施原则
5、结论
1、工程概况
(1)项目范围
①正线工程
石长铁路益阳站至石长铁路常德站:益阳站(不含)至常德站(含),CK85+750~CK181+656.52,正线全长98.917m。
②常德枢纽相关工程
石长铁路及其增建二线工程常德段7.8km正线改线常德站位置调整变更。
(2)线路地理位置
益阳至常德城际铁路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处在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的长株潭-益阳-常德城镇产业聚合带内。
线路自长沙站引出后,基本沿石长铁路向西北行径,经由益阳至常德,线路在湖南省境内途经益阳市和常德市。
(3)项目主要工程内容组成
本段工程主体工程组成如下表
主体工程组成一览表
(4)设计年度
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
(5)主要技术标准
①铁路等级:客运专线。
②正线数目:双线。
③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50km/h。
④最小曲线半径:一般3200m,个别2800m。
⑤最大坡度:20‰。
⑥牵引种类:电力。
⑦机车类型:CRH动车组。
⑧行车指挥方式:调度集中。
⑨列车运行控制方式:自动控制。
(6)工程用地概况
全线永久用地5055.17亩,其中包含改移道路、改河改沟代征永久用地315亩,平均每公里52.7亩。
取弃土场、弃砟场、大临工程临时用地2346.06亩。
沿线用地分类详见下表。
工程新征永久用地分类表
(7)土石方工程概况
本线区间路基土石方工程填挖方总量314.76×104 m3,站场范围内路基土石方工程填挖方总量192.72×104 m3,共计507.48×104 m3。
全线设置取土场7处、弃土场4处、弃砟场4处,均分布沿线两侧的荒地、山地。
(8)投资估算
本工程正线投资估算为1173983.99万元,石长铁路增建二线工程量增加段投资估算为23402.86万元。
(9)工程建设总工期
全线施工总工期为48个月。
2、环境现状
(1)声环境概况
工程沿线城市道路交通和区域声环境质量大部分处于较好水平,交通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均达到标准值,沿线受既有石长铁路噪声影响区段,声环境质量较差,其它路段主要为农村或城郊环境,声环境质量较好。
(2)振动环境概况
本工程受既有铁路影响区段现状铁路振动满足GB10070-88《城市区域振动标准》“铁路干线两侧”的标准限值要求;其余新建线区段主要受社会生活及道路交通振动影响,现状振动监测值满足“混合区、商业中心”及“居民、文教区”的标准限值要求。
(3) 水环境
沿线益阳和常德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在95%以上。
城市饮用水源水质主要超标因子为粪大肠菌群、氨氮,铁、锰、砷、总磷和BOD 5等指标,
在个别断面偶尔超标,按污染程度由重到轻排序依次为沅江、资江。
(4)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沿线大气环境质量较差,其中益阳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常德市空气质量为三级标准,大气环境污染仍以扬尘和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 10)和二氧化硫(SO 2)。
(5)重要环境保护目标
工程沿线50km 范围内分布的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主要包括益阳桃江县桃花江省级森林公园、益阳市北峰山省级森林公园、常德市桃源县桃
花源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常德市河伏国家森林公园、常德市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及常德市太阳山省级森林公园。
本次线路的贯通和比选方案均避绕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地上)等重要环境保护目标。
沿线主要的生态环境敏感目标见下表。
主要的生态环境敏感目标一览表
3、环境影响预测结论
3.1生态环境
(1)线路、路基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
①路基工程土壤侵蚀以路基边坡和路堑边坡侵蚀为主,施工期间由于路基裸露,土方压实程度不够,降雨时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可使土壤肥力下降,砂粒石块沉积于农田,使农田变
性或弃耕。
②本工程永久性征用土地,被占用的耕地、林地、渔塘等将丧失产出功能,使局部地区的农业、林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2)桥涵工程的主要环境影响
①桥涵工程施工将引起河流过流面积缩小,导致上游壅水、淤积,下游冲刷。
②桥梁施工中挖坑弃土、基坑排水等作业易导致水土侵蚀,桥涵两端施工可能破坏河岸迎水面,产生水土流失。
③桥涵施工可能对沿线河流泄洪、农田灌溉以及公共交通等产生影响。
(3)隧道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新建隧道工程山体开挖将扰动表层植被,改变局部地貌,同时,隧道出渣及临时堆放若处置不当将产生局部水土流失;施工过程将产生一定数量的泥沙含量很高的高浊度污水,无组织漫流将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并对周围农田及环境造成污染。
②隧道开挖突泥、涌水,可能影响隧道围岩自身稳定,严重时可诱发地面坍陷等环境地质灾害。
3.2声环境
本项目建设对沿线声环境的影响分为施工期和运营期二个阶段。
(1)施工期噪声源
本工程施工期噪声影响主要是施工机械噪声、车辆运输噪声两类。
施工机械噪声源强:施工现场的各类机械设备包括装载机、挖掘机、
推土机、混凝土搅拌机、重型吊车、打桩机等,这类机械是最主要的施工噪声源。
根据以往大量现场监测数据,常用施工机械噪声源强汇于下表。
主要施工机械噪声源强表
运输车辆噪声源强:施工中土石方调配,设备、材料运输将动用大量运输车辆,这些运输车辆特别是重载汽车噪声辐射强度较高,对其频繁行驶经过的施工现场、施工便道和既有公路周围环境将产生较大干扰。
②运营期噪声源
本次研究列车运行噪声源强根据《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噪声振动源强取值和治理原则指导意见(2010年修订稿)》确定,见下表。
动车组噪声源强
本工程速度目标值为250km/h,根据其近期车流量估算,沿线地区铁路边界(距外轨中心线30m处)环境噪声等效声级约为63~65dBA,能够
满足GB12525—90《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规定的70dBA标准要求。
对此,对沿线超标的噪声敏感点,设计根据其规模、受影响程度等因素分别采取了设置声屏障、隔声窗等治理措施,以保证其使用功能不受影响。
(3)振动环境
本项目建设对沿线环境的影响分为施工期和运营期二个阶段。
①施工期振动源
本工程施工期振动影响主要来源于各种施工机械、重型运输车辆和桩基施工产生的振动。
根据本工程的施工特点,产生振动的施工机械和设备包括挖掘机、推土机、重型运输车、压路机、钻孔-灌浆机、空压机、风镐和打桩机等,各类施工机械振动源强见下表。
施工机械振动源强参考振级
②运营期振动源
本工程建成运营后,列车运行中车轮与钢轨撞击产生振动,经轨枕、道床、路基(或桥梁结构)地面传播到建筑物,引起建筑物的振动。
源强
采用《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噪声振动源强取值和治理原则指导意见(2010年修订稿)》确定,详见下表。
动车组振动源强
根据类比和初步预测,正线区间距外轨中心线30m处振动值约为70~72dB,满足《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的“铁路干线两侧”标准要求。
本工程在长沙市城区段设有隧道,根据预测其上方敏感点处铁路振动超过“居民、文教区以及混合区、商业中心区”的标准要求,须设置轨道减振措施。
(4)水环境
①施工期
本工程施工期产生的污水主要来自施工作业产生的泥浆水、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的冲洗水、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下雨时冲刷浮土及建筑泥沙等产生的地表径流污水等。
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动植物油、SS等,各污染物浓度COD:200~300mg/L,石油类<5.0mg/L,SS:20~80mg/L。
桥梁施工作业产生的泥浆水、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的冲洗水,含泥沙量较高,主要污染物为SS。
②运营期
沿线车站污水类型主要为生活废水,主要污染物有BOD、SS、COD、LAS、动植物油等。
机务折返段搬迁工程位于益阳东站旁边第一象限内,距离百
米之内,折返段污水汇入益阳东站一并处理。
动车集便污水集中至常德动车所泄污,经过厌氧生物滤池处理后,与动车所生产、生活污水合并后纳入既有污水厂。
(5)环境空气
本次设计牵引类型为电力机车,工程不新增锅炉,没有机车废气排放。
只是在施工期,运输车辆排放汽车尾气和施工扬尘在短期内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施工结束后影响消除。
(6)固体废物
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建筑垃圾,工程运营后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车站旅客以及铁路职工的生活垃圾,其主要成份为饮料罐、纸巾、水果皮以及车票残票等。
车站旅客生活垃圾及新增职工定员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集中收集处理后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7)电磁辐射
电磁污染主要产生于接触网、牵引变电所等设施周围,主要形成原因在于电力机车运行中机车受电弓与接触网瞬间离线产生的火花放电,形成射频无线电干扰。
根据类比测量和分析,距110kv牵引变电所围墙处工频磁感应强度略大于2mG(0.2μT);距牵引变电所围墙20m处工频磁场强度不超过1mG (0.1μT),远小于HJ/T24-1998中0.1mT的推荐值要求。
工程完成后,距铁路外轨中心线50m范围内的居民点中采用天线收看电视节目的用户,会受到电气化线路列车通过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影响,尤其当电视信号场强较低时,图像质量会在正常收看质量以下。
列车通过时,
车体本身对电视信号产生的反射和遮挡影响,也会降低铁路附近居民(采用天线接收方式)的电视收看质量。
4、环保措施原则
4.1生态环境
(1)征地、拆迁
铁路永久用地及取弃土场用地尽量选择荒地、旱地,少占耕地和良田。
高填深挖地段尽量以桥隧通过,少占地;本工程桥隧比较大,客观上达到了节约用地的目的。
土石方调配尽量以挖作填,尽量利用路堑挖方及隧道弃碴填筑路基,以减少取弃土用地。
设计中尽可能避开居民集中区,减少房屋拆迁和移民安置的数量,减轻工程所在地的农业损失。
设计中,按有关政策计列了征地、拆迁专项费用,对被征地、拆迁户等予以合理补偿。
工程实施过程中,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拨给受影响户,使其不因工程实施而降低生活水平。
(2)合理设置桥涵及排水设施
桥梁、涵洞采用100年一遇标准设计,充分保证了原地表灌溉系统的使用功能;桥梁工程的建设对原有河流的使用功能影响较小。
桥涵设置满足排洪、灌溉要求,路基排水沟均采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加固,并顺通至天然河沟,保持排水畅通,避免雍水受淹和冲刷。
为减少桥梁工程水土流失影响,施工中还将采取以下措施:
①避免在汛期进行河槽内墩台施工。
②桥梁墩台修筑完毕,清除草袋围堰,以保证水流通畅。
③在桥梁钻孔桩施工时考虑设置泥浆池、沉淀池,防止泥浆外漏,
并将施工中产生的废浆弃土及时回填并分层夯实,恢复河道、河岸。
(3)加强路基边坡及取弃土场防护
路基边坡均采取加固防护措施,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植物防护;取弃土场及隧道弃碴场坡脚采用浆砌片石挡护,表面种草绿化,防止水流冲刷引起水土流失。
(4)加强施工管理,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做好路基、桥涵、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路基施工前应先进行涵洞、排水沟施工,保持排水畅通,弃土场及隧道弃碴场应先挡后弃,防止施工期间水土流失。
桥梁钻孔桩施工时设置泥浆池、沉淀池,防止泥浆外漏,有组织排放泥浆,减少泥砂流失污染水体;工程完工后及时清除河道中的围堰,恢复河道、河岸,清除开挖弃土、废浆,对墩台基坑回填并分层夯实。
(5)绿化
本次设计在线路两侧进行绿化;新建站区绿化按其可绿化面积的100%标准设计。
4.2声环境
(1)噪声防治原则
①当线路经过城镇、集中居民区、学校等敏感点时,线、站址的选择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在技术条件允许时,尽可能地避绕或远离噪声敏感点。
线、站址的确定经设计人员和当地政府充分协商,满足了地方规划要求。
②对超过噪声防护标准的、距离线路两侧60m范围内规模较集中的居
民区、学校、医院等敏感建筑,设置声屏障防护铁路噪声。
③对高噪声设备可能产生的噪声污染,设计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对声源进行治理,主要措施有:加装消声器,铺设减振垫,放置高噪声设备的房屋进行必要的隔、吸声处理等,使其噪声排放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2)噪声污染治理措施方案
对环境噪声超过标准的集中住宅区或学校、医院等特殊声环境敏感点,在其所对应的线路段敏感建筑一侧设置声屏障,对规模较小的声环境敏感点,考虑到经济合理性,对其采取隔声窗措施。
根据铁道部铁集成函[2008]1471号“关于印发《铁路客运专线声屏障建设相关问题专题会议纪要》的通知”,距铁路30m以内振动超标的敏感点将尽可能进行功能置换,噪声超标的零散敏感点应结合技术经济比较采用功能置换或隔声窗措施,集中敏感点采用声屏障防护,以减缓本线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声屏障形式采用金属插板式屏障。
(3)振动环境
本工程距铁路30m以远的铁路振动值一般可满足“铁路干线两侧”标准要求,对位于铁路两侧30m以内区域、振动值超过“80dB”敏感点优先采取轨道减振措施;仅在轨道减振措施难以实施或采取轨道减振措施后仍超标的隧道上方敏感点,才考虑敏感点功能置换措施。
(4)水环境
设计根据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功能要求,沿线各站产生的污水经人工湿地处理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后或排入其市政排水系统,或就近排放。
排入其市政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三级标准;就近排放的污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
(5)固体废物
根据客车开行方案和动车整备、检修的安排,本次设计在沿线车站内、站台上配置分类垃圾存放桶(箱),并交由地方环卫部门统一处置。
(6)电磁环境
已有的电气化铁道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表明,其电磁辐射对居民电视收视仅在一定距离内产生短时轻微影响;一般情况下,动车运行和检修时产生的无线电辐射噪声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和危害。
5、结论
益常城际向东通过长益城际可通往华东、东南沿海地区;向西通过常德枢纽与黔张常铁路相接,与黔张常铁路一起形成川渝地区与湘赣闽等地区的快速客运通道,在路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益常城际铁路是川渝地区与湘赣闽等地区快速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建益常城际对于完善快速客运网布局,缓解地区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改善区域交通运输结构,密切各城市间及对外交流合作,满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益常城际铁路也是长株潭城市群城际铁路网的有机组成部分。
修建益常城际铁路,对于促进和引导长株潭城市群向西辐射带动湘西北地区发展,加快长株潭~益阳~常德城镇产业聚合带融合、聚集,促进长株潭
城市群地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等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尽快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带动铁路技术创新,加快铁路现代化进程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本工程在实施期间将对沿线地区的生态、声、振动、电磁、水等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将使本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综合平衡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本项目具有环境可行性和合理性,符合国家环保政策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