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诗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元稹悼亡诗的情感取向与艺术特色
元稹悼亡诗的情感取向与艺术特色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情感深沉、意境优美、艺术特色独具为特点,被誉为“唐诗三百首”之一。
其中,他的悼亡诗更是感人至深,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情感取向:1. 悲痛哀思:元稹的悼亡诗情感深沉,表达了他对亲人逝去的悲痛哀思,如《离骚》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感慨人生:元稹的悼亡诗不仅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3. 深情厚谊:元稹的悼亡诗中也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情厚谊,如《离骚》中的“胡为乎短折而长治兮,固前圣之所建也”,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敬爱之情。
艺术特色:1. 意境优美:元稹的悼亡诗意境优美,如《离骚》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2. 语言简练:元稹的悼亡诗语言简练,表达了他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3. 意象丰富:元稹的悼亡诗意象丰富,如《离骚》中的“胡为乎短折而长治兮,固前圣之所建也”,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敬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特色。
4. 情感真挚:元稹的悼亡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哀悼之情,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5. 意蕴深刻:元稹的悼亡诗意蕴深刻,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如《离骚》中的“胡为乎短折而长治兮,固前圣之所建也”,表现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6. 艺术手法独特:元稹的悼亡诗艺术手法独特,如《离骚》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7. 情感细腻:元稹的悼亡诗情感细腻,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哀悼之情,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浅析悼亡诗词的情感处理
悼亡 诗 就 是 “ 追忆 ” 作 品 的一 种 具 体 形式 . 由于 其 最 心爱 的歌 曲— — , 男 女 老少 — — 啊/ 三 重 唱 伴 着 男 高 f t h e m —y e a / T r e b l e a n d t e n o r a n d b a s s ) ” 音 乐 在 哈 代 美 价 值 这 种 情 感 是 自然情 感 在 文 学 作 品 中 的形 式 化 o 与 意 象 化 .它 不 仅 保 留 了 自然 情 感 的个 体 性 和 触 发 的 作 品 中有 着 重 要 的 地位 . 因 为 哈代 自幼 由父 亲 教 授
和 怀人 忆 旧 的愁 绪 . 作 品笼 罩着 一层 或 浓 或淡 或 明 或 有 任 何 过 多 的修 饰 . 不 见雕 琢 的痕 迹 . 语言虽朴素 . 却
暗 的 哀怨 凄 迷 的气 氛 而 由于 所 作 时 间不 同. 作 者 经 历不同. 作 者 的情 感 和 语 言 风格 上各 有 差 异 本 文 选
为 了抒 发哀 悼诗 词 中难 以 言表 的感 受 . 白描 手法
种“ 记忆 ” . 这种 “ 记忆 ” 不 但 是 生 者 的记 忆 总 和 . 还 包 得 到 了 广 泛 和 巧 妙 的 运 用 除 了上 面 苏 轼 的 《 江 城 子》 , 哈代 的 《 在风雨中》 也 有 大 量 的 白描 , 如 诗 的 首句 开 始 吟诵 亡 妻 和 家人 一起 合 唱 的场 面— — “ 他 们 唱 着
性. 并 且 通 过 形 式化 和 意 象 化 使 之 有 了普 遍 传 达 性
而在追忆作品中. 追忆 亡 妻 的诗 词 作 品在 情 感 处 理 上
论李煜悼亡诗的情感内涵
才能够怀着“ 赤子之心” 书写真性情。李煜的文学作
品中词的成就最高 , 他 的词作神情俊秀 、 情感充溢 ,
被王国维评为“ 神秀” , 极易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
鸣。
史, 善歌舞 , 犹工琵琶 , 至于采戏弈棋 , 靡不妙绝” , 与李煜一样多才多艺。婚后 , 夫妻二人相互唱和 , 感
月溉寒泉。谁料花前后 , 蛾眉却不全 。” 诗人回忆 当
日和大周后悉心种梅 、 期盼花开的情景。“ 殷勤移植 地, 曲槛小栏边。” 说的是移植梅花的场景 ; “ 共约重 芳 日, 还忧不盛妍 。” 说的是期待花开的场景; “ 阻风
移步障 , 乘月溉寒泉。” 说 的则是悉心护花 的场景 。
鲜花绽放 。同样 , 梅花的清香 已了然无用 , 它却还像
去年那般在枝头开得灿烂。诗人说东君和梅花 , 其
实是在埋怨 自己。当初 自己有愧于大周后 , 现在 自 己就算 日夜思念 , 也是于事无补的。全诗貌似无情 ,
《 感怀二首》 《 梅花二首》 《 悼诗》 《 书灵筵手 巾》 《 书琵
琶背》 9 首。悼亡诗是众多文学作品中情感最为饱满
的作品之一 ,它将爱情与死亡两大主题交织在一
悲剧色彩。据陆游《 南唐书 ・ 昭惠传》 记载 : 大周后去
世后 , “ 后主哀甚。 自制诔刻之石 , 与后所爱金屑檀
起, 隽永深沉又撼人心灵 。 李煜的悼亡诗中, 除一首 单悼其子 仲宣 、 两首母子 同悼以外 , 其他的都是悼
A
1 O 8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O 1
使用 了1 3 个“ 呜呼哀哉 ” , 可见李煜对夫妻生活的追
悼亡诗潘岳荏苒冬春谢解析
悼亡诗潘岳荏苒冬春谢解析
一、潘岳及其《悼亡诗》
潘岳,字安仁,唐代著名文学家,其文学成就被誉为“唐之诗祖”。
《悼亡诗》是潘岳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为其妻子杨氏所作的悼亡诗。
该诗描绘了潘岳对逝去的妻子的深切悼念之情,以及对生死离别的感慨。
二、《悼亡诗》的艺术特点
1. 独特的诗歌形式
《悼亡诗》采用了独特的诗歌形式,即“荏苒冬春谢”。
这种形式采用了回文诗的技巧,将“荏苒冬春谢”七个字重复排列,构成了一种回环的诗歌结构。
这种形式不仅在字面上表现出潘岳对妻子逝去的无尽思念,还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意境,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2. 深刻的情感表达
《悼亡诗》以潘岳对妻子杨氏的悼念为主线,表达了对逝去的妻子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的怀念之情。
诗歌中通过描绘妻子杨氏的美貌、贤淑、才情等方面,展现了潘岳对妻子的敬爱之情。
同时,潘岳还表达了对生死离别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哀叹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3. 丰富的文化内涵
《悼亡诗》不仅在艺术形式和情感表达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歌中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悼亡文化,表现出潘岳
对逝去的妻子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此外,诗歌中还融入了道家的生死观和佛教的轮回思想,使诗歌更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三、结语
潘岳的《悼亡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该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在诗歌形式、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方面的独特魅力。
论古代悼亡诗词中的两类悼亡意象
悼亡诗词是中国古代纷繁多姿的文学园地中,长久为人忽视却异彩独呈的奇葩。
自《诗经》以来,悼亡诗词连绵不断地在文苑里闪烁着异彩,占有重要位置。
悼亡诗词中的情感不是直接抒发出来的,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意象婉转地表达出来的。
悼亡的意象有多方面的分类,其中有一些动物意象,包括鱼、蝴蝶、鸟儿等,还有一些植物意象,包括蔹草、衰草、连理枝、松柏、梧桐等意象。
作者以各种各样的意象,寄托着自己的悲怨深切的情思,表达着自己对亡人深挚、刻骨的思念之情,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净化、情趣的升华和悲怆美的感受。
如何评价元稹的悼亡诗
如何评价元稹的悼亡诗引言元稹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以其悲凉、凄美的悼亡诗著称。
本文将对元稹的悼亡诗进行评价,探讨其艺术特点、情感表达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
元稹的悼亡诗特点表达哀伤情感•元稹的悼亡诗常常通过深情的描写、激昂的抒发来表达对逝者的哀伤之情。
他通过诗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感受与读者共鸣,激发共情,使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
精炼的语言•元稹的悼亡诗语言简练、精炼,意境深远。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通过简练的文字表达出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句往往富有隐喻,寓意丰富,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探索生死边界•元稹的悼亡诗不仅仅是对逝者的悼念,更是对生死边界的思考和探索。
他常常以生死为题材,通过对死亡的描绘和思考,反衬出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让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所思考。
元稹的悼亡诗情感表达悲痛的哀伤•元稹的悼亡诗中充满了悲痛的哀伤之情。
他通过细腻的描摹和真挚的情感,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表露无遗。
他的诗句中常常流露出心碎的痛楚和迷茫的苦闷,令人动容。
对逝者的赞美•元稹在悼亡诗中常常对逝者进行赞美和颂扬。
他通过文字描绘出逝者的美好品质和伟大贡献,表达自己对逝者的尊敬和敬意。
他的赞美让人感受到逝者的伟人形象,激发起对逝者的敬仰之情。
对生命的思考•元稹的悼亡诗中常常融入对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对逝者生命的回顾和对生死的思考,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深度思考。
他通过对逝者命运的揭示,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元稹的悼亡诗的文化价值悼亡文化的传承•元稹的悼亡诗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中国古代悼亡文化的精髓。
他以自己的才情和敏感记录下了那个时代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使得悼亡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文学艺术的探索•元稹的悼亡诗在文学艺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他善于运用诗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段表达出来。
他的诗句既有音乐般的节奏感,又有形象化的表现力,使得悼亡诗在文学艺术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潘岳《悼亡诗》三首解析
潘岳《悼亡诗》三首解析悼亡诗三首
首首
柳青青,晚照西江,
湖上行舟何处去?
鸿雁回时一双翼,
怅望寒云来悲愁。
解析:
这首诗的意境是对亡友的悲痛之情,以西江夜景为背景,写出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柳青青、晚照西江,这三句描写了夜晚,给读者一种深沉而哀怨的情感。
湖上行舟何处去?表达出人去江湖,永远无法归来的惆怅之情。
最后一句,鸿雁回时一双翼,更是隐喻但友离世的悲痛,并让人怅望寒云来悲愁。
二首
渔火边垂钓客,
棹芦滩头把调。
落日伴孤帆归,
归去谁知其所。
解析:
这首诗借用渔火、棹芦滩头把调,写出了离别的情感。
渔火边的垂钓客,表达了人的孤寂之情。
落日伴孤帆归,写出了人离别时的思念之情,令人伤感。
最后一句,归去谁知其所,更加明显地表达了离别友人的难以再见之痛。
三首
北风夜掠衣衫,
到乡时见江山。
清泉潺潺飞流,
楚歌自古苦难。
解析:
这首诗用北风夜掠衣衫的景象表达对亡友的悲伤之情,深刻地描绘出孤独的意境。
到乡时见江山,特指重访了故乡,却又失去友人,感叹人生无常。
清泉潺潺飞流,楚歌自古苦难,更是直言诗人心底的无奈与关怀。
现代悼亡诗中的智性抒情——以臧棣《写给儿子的哀歌》为例
现代悼亡诗中的智性抒情——以臧棣《写给儿子的哀歌》为例悼亡诗作为一种诗歌形式,是诗人表达哀思和悼念的方式之一。
而现代悼亡诗则更多地体现出智性抒情的特点,通过对人生、家庭、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以智慧的眼光重新审视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臧棣的《写给儿子的哀歌》就是一首以智性抒情为核心的现代悼亡诗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深意。
《写给儿子的哀歌》是一首由臧棣为丧儿写的长篇诗,通过精巧的构思以及真挚的情感,真实地表现出父亲对已故儿子的痛苦和哀思。
在诗中,臧棣将自己比喻为“断了线的风筝,飘飘悲想恋儿时”,以此表达出他对儿子一生的思念之情。
在儿子离去后,臧棣面对无尽的孤独,他找寻回忆,回忆着儿子在世时的点点滴滴,回忆着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这让他更加珍惜和怀念。
然而,《写给儿子的哀歌》并不仅仅是父亲的私人情感的宣泄,更多地是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层思考。
臧棣从生命的角度出发,诗中反复探讨死亡的含义和人生的意义。
他说:“生活就是源头的亡故,死亡就是尽头的新生”,以生命的轮回来阐述死亡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一颗孤独的星星,注定要独自闪耀一段时间,然后消散于宇宙的辽阔无垠之中,这是生命的宿命,也是死亡的命运。
儿子的离世让臧棣感受到了生死轮回的永恒,也让他重新审视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臧棣在《写给儿子的哀歌》中还深入思考了家庭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说:“父爱是无私的树,世间几许荣辱?”通过这样的描写,臧棣试图表达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情感和无私的爱。
同时,他也揭示出社会和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和塑造。
随着儿子的离世,家庭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父母的角色得到了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臧棣思考了家庭的存在意义,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家庭作为一个小社会,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关爱,也是推动家庭和谐的力量。
此外,臧棣还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用“清风明月”来形容儿子的灵魂,将其与大自然相联系,抒发了他对自然之美及其对人类引发的情感共鸣。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悼亡诗-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悼亡诗一、悼亡诗的特点:1、悼亡诗中的意象往往都带有较强的生活性,多为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
2、悼亡诗是一类用以寄托对亡者思念的特殊诗歌形式,在中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悼亡诗在表达手法上有着自身的特点。
3、悼亡诗以其哀婉深沉的格调,追悔悲戚的情思,真挚深厚的意蕴给读者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
中国古典诗歌以悲为美,而这因为阴阳相隔而不得相依为伴的眷侣,内心的悲哀则更具有魅力。
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则缠绵不去。
悼亡诗因情感人,以实动人。
二、悼亡诗的常用手法:在悼亡词中承担抒情任务的修辞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对比、用典、夸张、象征。
1、对比:叹时过境迁对比“是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在悼亡词中作者经常通过追忆往日与妻子一起度过的美好岁月,哀叹如今天人两隔的凄凉境地,在今昔对比中将哀思诉尽极致。
追忆往昔是“对比”这一修辞方式实现的主要途径。
在悼亡词中词人追忆夫妻共同生活的美好场景有多种。
这些场景有的是昔日夫妻二人同甘共苦,平淡中见真情的温暖画面。
如“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半死桐》)。
贺铸的这首《鹧鸪天·半死桐》堪称悼亡词杰作。
贺铸之妻本是宗室之女,出嫁贺铸后,生活并不富庶,但她能够与丈夫患难与共。
在这一词句中,贺铸将自己孤身听雨的情景与昔日妻子深夜挑灯补衣的情景相对比,在平淡寻常的场景中显现出亡妻的贤良以及曾经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可贵真情,更突出了如今词人的孤寂。
2、用典:哀女逝郎衰“用典又叫‘用事’,就是在诗词中借用故事来造句表义。
”悼亡词中运用典故写出妻子已逝,自己已老,表达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悼亡词既悼怀亡妻,通常会写到妻子的姣好容颜,但是词的婉约特点以及悼亡这一主题凄苦悲痛的特点,决定了悼亡词不能细致着笔于妻子的花容月貌,所以需要词人借助典故委婉地描绘故妻的美丽。
纳兰性德在悼亡词《摊破浣溪沙·欲话心情梦已阑》中写道:“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
对悼念母亲诗歌的评价
对悼念母亲诗歌的评价
悼念母亲诗歌是文学中一个常见的题材,许多诗人都通过诗歌来表达对母亲的
敬爱和思念。
这类诗歌往往具有深厚的感情和真挚的情感,触动读者内心深处,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悼念母亲诗歌的评价首先体现在情感的真挚性上。
这类诗歌通常是诗人对母亲
的真挚感情的抒发,没有丝毫的虚假和做作。
诗人常常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怀念,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感同身受。
其次,悼念母亲诗歌的评价还体现在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上。
诗人们通过丰富多
彩的语言和意象,展现出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
有的诗人选择写实的叙述方式,生动展现母亲的形象和日常生活,有的诗人则借助抽象的意象和象征,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多样性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让读者更易于产生共鸣。
此外,悼念母亲诗歌的评价还体现在情感的共鸣性上。
母爱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对母亲的感情也是人类共有的情感。
因此,悼念母亲诗歌往往能触动广大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思考,让人感到亲切和温馨。
这种情感的共鸣性,是悼念母亲诗歌得以广泛传播和深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悼念母亲诗歌具有真挚的情感、多样的表达方式和共鸣的情感,是
文学中一种重要的题材。
这类诗歌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也让读者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深沉。
对悼念母亲诗歌的评价,需要从情感的真挚性、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情感的共鸣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充分展现这类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从悼亡诗看古代文人的情结
从悼亡诗看古代文人的情结悼亡诗,是古代诗人用以祭奠妻子或心仪女人、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抚思的一种诗歌形式。
近年来,人们对悼亡诗格外关注,有人特别编著了悼亡诗史,用以研究古代诗人的情愫。
这是因为人们对情爱的重视,对古代诗人的人格重视。
因为研究悼亡诗不仅能更深地挖掘诗人的思想性格,而且能更深入地发现诗人们的气质、情怀与精神品味,从而鼓舞人们的爱情与生活。
人们说:生与死、爱与恨、男人和女人,是文学艺术一个永恒的主题。
这已是被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所证实,更是为悼亡诗所证实。
人们从悼亡诗中获取了生活与爱情的力量,也就更加鼓舞了人们对生活、爱情的信心,增强了人们对生活与爱情的勇气。
所以,现代人对悼亡诗的视觉越来越敏锐、犀利。
其实,悼亡诗在先秦已经出现。
如诗经中《唐风、葛生》中就有“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的悲号。
这是古人对爱情的誓言。
人们之所以对悼亡诗期许与赞扬,是由于人们对爱情的梦想与追求。
诗经中的《邶风、绿衣》有“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的生离死别之叹,这是远古时期人们的爱情婚恋观的反映。
虽然,诗经中的诗没有一首能搞清是谁所作,但是司马迁《史记》中说:“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足可以说明,诗经也是古代的诗人们、学问之士——夫子们的创作。
到了六朝时期,悼亡诗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诗体呈现在诗坛上。
而擎举悼亡诗这面大旗的则是后世人们极尽推崇的才貌具佳的大才子潘安。
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曾任河阳令,河阳即今洛阳市吉利区,北靠邙山,南临黄河。
他的时代正是“八五之乱”之时,所以他五十四岁(公元247——300)就被赵王伦和孙秀杀害。
潘岳的悼亡诗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他:“安仁轻敏,故释发而韵流”,梁代的钟嵘在《诗品》中,将他的诗列为上品。
他的创作基调是悲而不壮,哀而不怒,语言华美明畅,用典浅近,感情真切,动人肺腑,充分表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特色。
哀伤并茂——沈约《悼亡诗》赏析
哀伤并茂——沈约《悼亡诗》赏析晋潘岳妻亡故,作《悼亡》诗三⾸。
后⼈以《悼亡》为题之作,都是悼念亡妻的。
这⾸诗是沈约为悼念亡妻⽽作。
“去秋三五⽉,今秋还照梁。
”三五:⼗五。
这两句是说,去年秋天⼗五的圆⽉,⼏经圆缺,今年秋天圆⽉依旧⾼挂在天幕上,它的清辉还和去年⼀样,透过窗户,洒落在房内。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这两句是说,今春逗⼈喜爱的兰花蕙草,到明年春天⼀样溢⾹吐艳。
“悲哉⼈道异,⼀谢永销亡。
”这两句是说,令⼈悲伤的诗⼈毕竟与中秋的⽉亮和兰花蕙草不同,⼀旦⽣命终结,却永远不会有再回来的时候。
⾸六句以春花秋⽉反衬⼈事,这是⼀⽅⾯;另⼀反⾯,花前⽉下,⼜该逗引诗⼈多少美好的回忆,同时⼜为给他带来怎样的伤感之情!秋⽉照房,从前与妻⽣活于此,⼊则成双,出则成对;如今⽉⾊依旧,⾃⼰却凄清孤独,孑然⼀⾝。
春花吐芳,光艳照⼈,不由得想起妻的容光,曾经多少回携⼿花丛,流连观赏;如今花⾊依旧,⼈⾯不见,⼼绪全⽆。
诗⼈触景慨叹“⼈道”,有说不尽的凄凉感伤。
诗的这前半部分以⼤⾃然的永恒来反衬⼈⽣易逝,⼀去不返的悲哀。
“屏筵空有设,帏席更施张。
”“屏筵”、“帏席”,都是妻⼦⽣前⽤过的物品。
这两句是说,屏风、坐席,物在⼈亡,徒然虚设;⽽幔席之类,已⾮昔⽇,都已更换。
“游尘掩虚坐,孤帐覆空床。
”这两句是说,妻⼦⽣前⽤得最多的坐具。
已被游尘所封;⽽睡过的床铺,则被⼀顶孤伶伶的帐⼦空荡荡的罩着。
“屏筵”四句,由室外转室内,由⾃然景物转写⽇常⽤具。
“屏筵”两句,⼀“空”⼀“更”,已经注⼊诗⼈的伤感之情。
“游尘”两句特拈出亡妻⽣前⽤得最多的坐具和卧具加以铺写,游尘掩座,实⾮⼀朝⼀⽇,妻⼦亡去已经相当长的时间了,但诗⼈仍旧原封不动的把它们摆在那⾥,甚⾄连帐⼦还⾼⾼的挂着。
她依然留在他的⽣活中,依然留在他的⼼坎上,多么深的⼀⽚眷恋之情啊!然⽽事实毕竟是⽆情的,座是虚的,床是空的,物是⼈⾮,再也见不到她的⼀颦⼀笑,再也听不到她的⼀⾔⼀语。
悼亡诗读后感
悼亡诗读后感
悼亡诗,是一种表达对逝者哀思和追忆的文学形式,它以深沉的情感和真挚的
情感,将对逝者的思念和哀伤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完悼亡诗,我深受感动,不禁感慨万千,思绪万千。
悼亡诗中充满了对逝者的怀念和悼念之情,每一句话都如泣如诉,让人不由自
主地落泪。
诗人用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将对逝者的眷恋和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
在悼亡诗中,诗人常常通过对逝者的美好回忆,表达对逝者的无尽思念和哀伤之情,唤起人们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之情。
悼亡诗中还常常表现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死亡的觉悟,诗人常常借助逝者的离去,表达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死亡的敬畏。
逝者的离去,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脆弱,也让人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深沉的敬畏。
悼亡诗通过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死亡的敬畏,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更加热爱生命,更加珍惜眼前的人。
悼亡诗读后,我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珍贵,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人和眼前
的一切。
悼亡诗的深情和真挚让我感受到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也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更深沉的敬畏。
悼亡诗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更加热爱生命,更加珍惜眼前的人。
读完悼亡诗,我深受感动,思绪万千。
悼亡诗中的深情和真挚让我感受到了生
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也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更深沉的敬畏。
悼亡诗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更加热爱生命,更加珍惜眼前的人。
生命短暂,珍惜眼前,热爱生命,这是我在读完悼亡诗后的感悟。
悼亡诗总结
悼亡诗总结悼亡诗的背景与概述悼亡诗是一种表达对逝去亲人或朋友哀思的诗歌形式。
悼亡诗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其流行和发展主要集中在近代文学中。
人们通过悼亡诗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同时也是一种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和反思。
悼亡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悼亡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以下是悼亡诗常见的特点和表现形式:1.哀伤和悲痛的情感:悼亡诗是表达对逝去亲人或朋友的哀思,因此情感通常是哀伤和悲痛的。
诗人通过文字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对死亡的恐惧。
2.寄托哀思的象征意象:悼亡诗中常常使用象征意象来寄托哀思,比如用黑色来代表悲伤和死亡,用白色来代表纯洁和亡灵的灵魂。
3.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悼亡诗在语言的运用上往往注重韵律和节奏的把控。
通过押韵和适当的句法结构,诗人将情感的张力传递给读者,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悼亡诗的流派与代表作品悼亡诗在不同的文化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和代表作品。
以下是一些悼亡诗的流派和代表作品:1.古代悼亡诗:在古代文学中,悼亡诗常常是由皇帝或贵族为逝去的亲人或重臣所作。
代表作品有《千字文》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
2.浪漫主义悼亡诗:浪漫主义时期的悼亡诗通常以哀伤和悲痛的情感为主旋律,反映了个人对死亡和失去的思考。
代表作品包括约翰·济慈的《悼念詹尼》和P·B·雪莱的《哀思诗》。
3.现代悼亡诗:现代悼亡诗更加多样化,包括对战争、灾难等集体悲剧的反思。
代表作品包括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Aurora Leigh》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键 词】 亡 诗 ; 感 ; 关 悼 情 文化 根 源
[ 中图 分 类 号 】 0 .1 [ 献 标 识 码 ] [ 1 74 1 文 2 A 文章 编号 ]6 2 2 0 (00 0 — 0 9 0 17 — 18 2 1 )2 0 7 - 3 “ 存 悼 亡 , 今 怀昔 ”】 亡 诗 在 中 国诗 歌 发 展 史 上 赋 感 [悼 1 . 早 已有 之 。诗 经 ・ 风 ・ 衣 》 《 邺 绿 中就 有 思 念 故妻 的诗 :绿 兮 “ 丝兮 , 所 治兮 。 思 古 人 , 无 忧 兮 ! ( 子 亲手 做 的 衣 女 我 俾 ”妻 服我 就 穿 在 身 上 。 做 衣 服 的人 已经 不 见 了 )这 称 得 上 是 但 。 可 谓多 矣 , 悼亡 诗却 极 为 罕 见 。中 西 悼亡 诗 的数 量 竞 相 但 差 如此 悬 殊 … …” [ 4 1比较 著 名 的有 约 翰 ・ 尔 顿 、托 马 弥 斯 ・ 代 、 伯 特 ・ 朗特 、 翰 ・ 恩 、 伦 ・ 等 。 哈 罗 勃 约 邓 爱 坡 由 于受 文 化 传 统 、 识 形 态 、 会 发 展 等 各 种 因 素 的 意 社
影 响 , 西 悼 亡诗 在其 情 感 因素 上 表现 出 了有 同 有 异 的 多 中
种 涵义 , 是 政治情感 , 是生活情感 , 或是道德情感 , 或 或 再 甚 至是 虚 情 假 意 。
一
很 大 。唐 代 元 稹 为哀 悼亡 妻 韦 氏曾 做 《 悲 怀 》 律 三 首 、 遣 七 《 思 》 绝 五 首 、六 年 春遣 怀 》 绝 八 首 , 共 十六 篇 悼 离 七 《 七 一 亡 诗 。 代 李 商 隐 《 伤后 赴东 蜀 辟 至 散 关 遇 雪 》 “ 外 从 唐 悼 :剑
地 使 人 盼 望 家 中 妻子 寄棉 衣 来 。 可 是 , 人 的 妻 子 已 经 不 诗
在人间 , 谁寄棉衣呢? 外 , 有 此 唐代 韦应 物 、 郊 , 代 的梅 孟 宋 尧 臣、 轼 、 涛、 苏 贺 黄庭 坚 、 游 、 达 祖 , 代 的傅 若 金 , 陆 史 元 明 代 的 王 桐 乡 、 谦 . 清 代 的王 渔 洋 、 夫 之 、 嘉 纪 、 于 到 王 吴 郭 麟、 周之 琦 、 厉鹗 、 兰 容若 以及 现 代 的 陈 曾 寿 、 大 壮 、 纳 乔 唐 圭 璋 等 等 , 有 悼 亡诗 流传 。 都 西 方 的 悼亡 诗 起 源 于 挽 歌 (lg )源 于 亲 友 丧 葬 和祭 eey , 奠 时 所 唱 的 歌 曲 , 欧 美 文 学 的 重 要 题 材之 一 。 般 认 为 , 是 一
意 。公 元 2 6年 潘 岳 做《 居 赋 》 总结 了 自 己前 半 生 政 治 9 闲 ,
生 涯 上 的坎 坷 。 “ 少 窃 乡 曲 之誉 , 司 空太 尉 之 命 , 奉 仆 忝 所 之 主 , 太 宰 鲁 武 公 其 人 也 , 秀 才 为 郎 。 逮 事 世 祖 武 皇 即 举 帝, 为河 阳怀 令 , 书 郎 , 尉 乎 。 天子 谅 暗 之际 , 尚 廷 今 领太 傅 主簿。 主诛 , 府 除名 为 民 。 而 复 官 , 长 安令 。 博 士 , 俄 除 迁 未 召拜 , 亲疾 , 去 官免 。 自弱 冠 涉 乎 知命 之 年 , 徙 官 而一 辄 八 进 阶 , 免 , 除 名 , 不 拜 职 , 者 三 而 已矣 。虽 通 塞 有 再 一 一 迁 遇 , 亦 拙 者 之 效 也 。 潘 岳一 生 八 次 换 岗 , 中 一 次被 提 抑 ” 其 拔 , 次被撤职 , 次被除名 , 次没就职 , 次被流放 , 两 一 一 三 其
军 远 , 家与 寄衣 。 关三 尺雪 , 无 散 回梦 旧鸳 机 。 隆冬 之 际 , ” 旅 人 孑然 一 身 , 囊 自然 又
、
政治 情 感
自西 晋 潘 岳 以 来 . 亡 诗 在 描 写作 者 对 亡 妻 不 绝 如缕 悼
思 念 的 同时 . 或 多 或 少 流 露 出 作 者在 政 治 生 活 上 的 不得 也
中 国现 存 最 早 的 悼 亡 诗 。 是 西 晋 自潘 岳 创作 的《 亡 诗》 但 悼
问 世 后 ,悼 亡 诗 ” 成 为 伤 悼 亡 妻 诗 作 的专 称 。 1《 亡 “ 就 2 悼 - 1 诗 》 首 也 被 认 为 潘 岳 最 高 成 就 的 代 表 作 , 后 世 的 影 响 三 对
第 2 0卷 第 2期 21 0 0年 6月
江 西 青 年 职 业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OF JANGXIYOU H CA I I T VO T ONAL C .E OT .GE !
,
Vo . 0 No 2 1 , . 2
jn2 1 t .0 i 0
悼 亡 诗 中 的 情 感 因 素 分析
刘 常兴
( 南农 业职业 学 院 , 南 郑 州 4 15 ) 河 河 54 0
【 要】 摘 自西晋 潘 岳 始 做 《 亡诗 三 首 》 来 , 朝 历 代 都 有 悼 亡作 品 问世 , 名 家 辈 出 , 亡 成 为 文 学 史 上 一 个特 殊 的 悼 以 历 且 悼
题 材 。西 方 悼 亡诗 的 数 量 虽 然 不及 我 国 , 其情 也 切 、 意也 浓 , 但 其 自不 能忽 略 。悼 亡 诗 是 一 面镜 子 , 能反 射 出诗 人 的 多 面情 感 , 政 治的 , 有 生活 的 , 有 也 同时 , 亡诗 还 是 一 块 挡 箭牌 、 悼 遮羞 布 , 来 掩 盖 一 些诗 人 内心 对 死 亡 的 恐惧 和 对 死 者 的 愧 疚 。 用 分 析 悼 亡诗 中透 漏 出来 的 诗人 的情 感 , 而揭 示 出 隐藏 于这 些 情 感 背后 的文 化 和 历 史根 源 、 示 出藏 于“ ” 从 揭 表 中的 “ ”对 实 , 深 入研 究 悼 亡折 射 出的 文人 形 态 、 识 形 态 具有 重 要 意 义 。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