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百校联盟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百校联盟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文学创作的“轻”与“重”
覃皓珺
当代文坛的广阔的研究视域中,通俗文学的创作始终是一块野蛮生长的“文化飞地”,介于传统的文学话语和当下的商业趣味,不可忽视亦难以言喻,评论界对其关注有加,但仍旧存在争议性与滞后性。
所谓文学的“轻”与“重”,就我国通俗文学与纯文学而言,主要区别于题材、主题和读者群体三方面。
通俗文学题材较为轻逸,突出幻想、情感、科幻等元素,有阅读的趣味性、商业性;读者群体较为广泛、传播形式渠道多样。
而纯文学着重于现实主义和思想表达,主题较为深刻,同时文学性和思想性较强,发布渠道主要由纯文学期刊及出版社集册出版。
然而“轻”与“重”是否真的难以兼顾,文学的类型究竟又由谁来断言?
事实上,即便通俗文学的畅销书作者们,其创作的目的虽与传统文学追求“经典化”的标准相距甚远,其文本的碎片化、趣味性和传媒属性也远胜于文学意义上的可读性,但却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其中必然有值得纯文学关注的关键元素。
而我国通俗文学多年来缺乏经典性,也显然急需符合该类型自我突破的要素出现。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手中的读物,更是创造一个时代文化风尚之航标。
由此而言,惟有回归作品和读者本身,才能理解孰轻孰重的本质。
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的创作壁垒,还需反观类型之“轻”与主题之“重”的讨论,寻求彼此调和与发展的契机。
通俗文学作品受欢迎的原因,显然并非语言上的艺术性和思想上的震撼力,而是真切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把握了具备时代共鸣的犀利具象。
通俗文学的创作,对于时代的痛点和敏感点的捕捉至关重要,正是其“举重若轻”引发读者热捧的核心。
如果说《平凡的世界》是当年“青春文学”的代表,今天一些青年作家笔下的“青春”却是如此模糊不清。
以新生代作家而言,若一味的靠拢精英化的纯文学趣味,脱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与世情观察,显然只能模拟复刻出文学化的躯壳,而丧失了时代本真的灵魂。
当代作家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现场感和敏感性,以及由通俗文学中汲取素材和轻趣味
的能力,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下尤为重要。
青年作家群体的优势,在于对当代生活的文学化捕捉,兼具了新时代文学趣味和文学传统的平衡意识,现实经验不足调和于新锐的观察视角与澎湃的表达激情。
大众渴望从文字中找寻力量,时代等待被文学激发共鸣,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诸多亟待被表现的时代症候等待被更多具备艺术性的手法开掘演绎。
文学不是狭隘的由精英殿堂颁发认可的执照,人人皆可的创作与阅读需求的时代早已来临。
如何将“轻素材”的“段子”和“情节”,提纯出指向文化层面的,锻造为具备文学性的作品,亦是当代创作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对于通俗文学的前路,时间自然会修剪这野蛮生长的枝丫,读者们也将给出最为客观的答案,中国通俗文学的疆界应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毫无疑问,优秀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并被大众广泛认同、反复阅读。
最终决定作品是通俗还是精英的选择权,应交还于读者,而非出版商或评论家。
事实上,文学自然没有孰轻孰重、孰优孰劣之分,创作也并非此消彼长、针锋相对的战役,然而文学创作不仅要注重艺术性和文学性,更要回归对读者的尊重、对文字的敬畏,拒绝读者、不接地气,终究会丧失了文学最根本的生长土壤与文化价值,所谓“轻”与“重”,归根结底指向的是对文学本身的反思,对当下时代与当今读者的责任感。
(摘编自《文艺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轻”与“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它们在题材、主题和读者群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通俗文学或纯文学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兼顾它们,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B.作者指出,对通俗文学之“轻”与纯文学主题之“重”加以认真讨论,得出正确的观念或认识,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即纯文学)的创作壁垒,调和文学发展。
C.作者指出,《平凡的世界》正因为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以成为那个时代“青春文学”的代表;今天的通俗文学创作,要很好地借鉴前人的经验。
D.作者指出,通俗文学创作在有些时候,缺乏文学性与艺术性,是一块“野蛮生长的飞地”,是等待时间修剪的“野蛮枝丫”,批评其重趣味与迎合市场、轻主题与文化引领的倾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就通俗文学而言,一方面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另一方面因其缺乏经典的代表作品,因此,创作上还需加倍努力,争取有所突破。
B.作者认为,通俗文学创作因善于捕捉时代的痛点与敏感点,所以受到读者热捧;倘
若一味地模仿纯文学,就会失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和世情本真的观察。
C.作者认为,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等时代症候,需要作家在新时代文学趣味与文学传统中寻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D.作者认为,文学作品只要遵循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写出好作品,引领时代风尚,赢得读者广泛认同,文学的轻、重之分,优、劣之别,自然是不存在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解本文的疑点:文章标题的两个形容词“轻”与“重”的含义指向不确定,仅一篇之内,就得根据不同语境,作出不同解释。
B.理解本文的难点:对于“通俗文学”与“纯文学”(亦即传统主流文学或精英文学)的判断,需要阅读大量文学文本以获得感知。
C.理解本文的重点:作者力图表达破除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壁垒,兼顾与平衡某些重要元素,创作世界性经典的观点。
D.理解本文的焦点:文学有自身的艺术性,作家必须拿出优秀作品,不仅让读者从中获取力量,还能最终决定“通俗”或“精英”。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他家挨着一条河。
出门走几步,就到了河边。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
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
他钓鱼很有经验。
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
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
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就放到锅里。
不大一会,鱼就熟了。
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
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
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
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
王淡人的大门总是开着的,望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
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
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
送给王淡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地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
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
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
架秋风扁豆花。
”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这点淡泊的风雅,和一个不求闻达的寒士是非常配称的。
王淡人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就是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什么病都看。
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
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而且大都是七八岁狗都嫌的半大小子。
这些生疮长疖子的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很少当下交款,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
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各凭良心”了。
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一只鸡、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什么也拿不出来的,就由病人的儿女趴下来磕一个头。
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王淡人家吃饭不致断顿,——吃扁豆。
瓢菜、小鱼、糙米——和炸鹌鹑!穿衣可就很紧了。
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
只有儿子女儿一年一年长高,不得不给他们换换季。
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王淡人是有点傻。
去年、今年,就办了两件傻事。
去年县里闹了一次大水。
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孤岛一样的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
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结实实的撑船用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
他会水,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
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
但是泰山庙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
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
眼看这只船在惊涛骇浪里颠簸出没,终于靠到了那个孤村,大家发出了雷鸣一样的欢呼。
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
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今年。
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
这人原先很阔,后来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连一片瓦都没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
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有名有姓的外症:搭背。
说:“你不用走了!” 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
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
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
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
汪炳没有一个钱。
白吃,白喝,白治病。
病好后,他只能写了很多鸣谢的帖子,贴在满城的街上,为王淡人传名。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
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淡人家通道里挂着的匾交待了他家世代行医,也突出他“急公好义”的性格,为下文叙述这块匾的由来埋下伏笔。
B.王淡人医德高尚,善良淳朴,淡泊名利。
不管是落魄的老友,还是贫困的病人,他都会尽力相救,得到了他们的尊重。
C.“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这一细节描写,自然朴实,简练传神,平淡之中带有诗意。
D.结尾处“一庭春雨,满架秋风”呼应了前文王淡人医室的对联,也表现了他洒脱淡泊,甘于清贫,富有生活情趣的特点。
2.小说花费较多的笔墨去写王淡人的“钓鱼”,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有人评价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总是从不同的层面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韵。
请从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表现手法两个方面中,任选其一进行简要探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范山人归泰山
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生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运用铺叙手法描绘范山人抱白鹤回泰山的景致,不仅赞叹人鹤的形象之美,还寓有诗人求仙学道之意。
B.颔联写诗人看着范山人抱白鹤离去,与自己的距离由近在咫尺了然在目到渐行渐远,直至远远看到他行至崖间。
C.颈联紧承颔联写范山人虽越行越远,但诗人登上高处的天门攀上近处的日观峰,对范山人的身影依然目有所及。
D.尾联写人鹤皆去,伫立送行的诗人面对眼前一幅云朵遮白鹤、人影望不及的远景,
不禁油然而生惆怅迷惘之情。
2.整首诗以范山人的行踪为主线,涉及景致色彩鲜明,诗人以此刻画出范山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一段时间,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一批短视频应用爆红,成为这两年最流行的一种新文化形态。
这些短小的表演以模仿流行歌曲等的“秀”为基础,形式随意,花样繁多,虽,但成为现在最流行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浮现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短小的片断并不追求很深的意义,而注重某种片刻的“感觉”。
比如今天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爽”或“萌”。
这当然说不上是高雅的趣味,( ),其中展现出来的活力。
它所表现的一些积极内容、所传播的“正能量”,能够与主流文化相兼容,也能让青少年群体,对他们的社会认同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史上历来有“文”“野”之分:一方面,文艺精致化提升的功能是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草根文化的滋养和丰富也。
“文”要提升“野”,“野”要丰富“文”,这样的规律是文化和文艺发展的必然。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浮现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B.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体现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C.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体现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D.它通过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片断式”“表演式”,体现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瑕瑜互见不容置疑乐此不疲大有可观
B.鱼龙混杂不容置疑乐此不疲不可或缺
C.鱼龙混杂不容小觑喜闻乐见大有可观
D.瑕瑜互见不容小觑喜闻乐见不可或缺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它确实已经是一种突然兴起并有着某种“主流化”趋势的现象
B.因为这种有着某种“主流化”趋势的现象确实已经突然兴起
C.但这种有着某种“主流化”趋势的现象确实已经突然兴起
D.因为这已经是一种突然兴起并确实有着某种“主流化”趋势的现象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本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1.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一首五言律诗是《________》。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B.三四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
C.全诗语言清新明快,结构严谨,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D.作者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诗的韵脚与本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
3.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请分析本诗最后一句以景结情的艺术效果。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卫风·氓》)
(2)朝搴附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夫列子御风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逍遥游》)(4)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5)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八佾》)
(8)____________________,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王蒙
当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终于在第一流的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出来的时候,作家金永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他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先写在一个笔记本上,后来抄到稿纸上。
抄了改,改了勾掉,勾完恢复,然后撕掉……稿子寄出以后,得到回音以前,他好像得了热病。
他想起他的第一个责任编辑,又矮又胖,说话是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每句话都那么高明,那么权威。
“是不是先搁一搁?”这话就意味着稿子的死刑。
“我们认为有修改的基础”,遥远的希望闪着光,曲折的道路上布满荆棘。
“我们准备留用”,从此开始了折磨人的焦急等待。
而最可怕的是甚至在通知你“已经发了”之后,仍然可能抽下来搁一搁,而这“一搁”,也许意味着永久。
他想起他的恩师,已经长眠于地下的老作家郑之泰,他第一次见郑之泰的时候,“郑老”已经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老作家一面咳嗽,一面称赞他“能够写”,“我知道,你是能够写的……你能够把那种最微妙的感受传达给读者……你能够成功……读者会爱你的……但写作仍然是一件苦事情,你现在还想不到,这有多么艰苦……”
郑之泰三十年前说这话的时候是含着泪水的。
当时,二十二岁的金永不明白为什么老作家的语气里流露着感伤,但他的心深深地被那种父辈的情谊打动了。
三十年后,在看到钱莉莉缭乱的小说稿《桦树林》以后,他的眼睛里也涌出了同样的泪。
他这才明白,他的泪水既是为了钱莉莉的鲜花露珠似的才华,也是为了——他看得出来——这才华离真正的成功、成品、成就还遥远。
让一个有着鲜花露珠似的才华、自负而又敏感、幼稚而又狂热的女青年去走这一段从小小的才华到真正的成果的路,他实在不忍得。
而如果是让她独自去摸索,去沿着这崎岖的山径攀援,那简直是残酷。
哦,才华!这令人战栗,令人苦笑,令人飞扬又令人大哭失声的字眼!它是财富,它是灾难,它本身就是辛劳和血汗,永远的不安宁,偶有的微笑,和常年的灼人的痛苦!
所以金永不忍心说任何年轻人有才华,他怕毁了年轻人。
他宁愿点燃自己的心做灯,为他们烛照。
而才华的特点偏偏是要自己闯,哪怕鼻青脸肿,赴汤蹈火!
他能不流泪吗?
金永还体味到了这泪水里包含的欣慰——年轻人不断地冒出来了嘛!欣慰后面却好像有一种催促,一种莫名的、却又是分明无可逃避的惶恐——年轻人起来了,他呢?原来他也已经到了辅导青年、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的年纪了。
他现在已经比当年的郑之泰还要大一岁了,这是真的?但他的头发还是黑的,看来郑之泰有点未老先衰。
三十年前,他觉得郑之泰是老头,他怎么没有想到如今自己也已经“老”了呢?
看过手稿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与钱莉莉交谈。
说服钱莉莉是不容易的,问题还不
在于青年人常有的骄傲,可叹的是她那种执着,当钱莉莉用一两句尖刻而又大而无当、不负责任的话把他苦口婆心的“辅导”否定掉的时候,他气得真想动手把自己揍一顿。
终于,她听了他的,不是全部,而是大部分。
当她一旦接受了他的指点以后,《桦树林》的面貌是怎样地焕然一新了啊!
金永提着提包回家。
提包里有载有《桦树林》的大型文学期刊。
他的提包变得暖人而且活泼,他的步伐变得活泼而且有力。
他的眼前一会儿是郑之泰的白发,一会儿是钱莉莉的青丝,一会儿是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当他快要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忽然发现,《桦树林》的最后三句话本来是可以删去的,删去以后全文会更加隽永和谐。
但他在作品排成铅字以前硬是没有想到,硬是没有把这一点给钱莉莉指出来。
他的脸红了,他的心痛了,他算什么“老师”哟,钱莉莉称他做老师呢!
回家以后,爱人告诉金永,钱莉莉来过,并且留下两瓶小磨香油,一瓶广东腐乳。
“小磨香油?”他茫然莫解。
钱莉莉留下了字条,字条上说:
金永老师:
《桦树林》的发表,多亏您帮忙。
您为我的稿子奔走的情形,编辑部已经透露给我了。
一点小意思,聊表寸心,请笑纳。
您有什么事需要我给办的,亦请尽管吩咐,过几天来看望您。
莉莉
这……这是怎么回事?
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字条。
打击是沉重的。
(选自1983年《〈北京文学〉短篇小说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桦树林》发表时,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和第一个责任编辑,表现了他对那位编辑永生难忘的记忆和无限的感激之情。
B.文中写金永对自己恩师郑之泰的回忆与金永对钱莉莉的培养,既互相映衬,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金永回家时眼前出现了“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这里的“夕阳”具有象征意义,而“桦树”则是实写。
D.小说用郑之泰和钱莉莉两个次要人物作陪衬,突出了金永这一中心人物形象,并通过他深刻地表现了文人相轻这一主题。
2.文章开篇说,作家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在第一流的大型文学期
刊上发表时,“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金永的眼泪中包含的情感。
3.文章以“打击是沉重的”作结,意味深长。
请结合全文对这句话进行赏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巷深深
沈裕慎
夜,静静的.
月牙,像被抛在碧海中的一叶小舟。
它淡淡的银辉透过茂密枝叶的缝隙,把参差斑驳的黑影撒满铺着石子的小巷,只有熬红了眼睛的昏淡的路灯坚守在岗位上。
我,踯躅在小巷深处……
幽深的小巷深处跳出了一星灯火。
那灯火在闪烁,在浮动;俄顷,当它在路灯下闪现的刹那,我看清了:那是盏夜宵馄饨担上的小马灯,悬在那颤悠悠的毛竹扁担尖上。
在这夜深人静的月夜,在这古城的小巷深处,品味一下传统小吃,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
立在我面前的是位50岁左右的汉子。
方脸大耳,岁月的犁铧在他的额头上留下的沟壑,是那样醒目,而且极为深邃。
听到我的呼唤,他在路口放下挑子后,用手在担子的一头的下层掏呀掏的。
谁知,“哗啦”一声,一本厚书落在地上。
嗬,是本《英汉大词典》。
想不到这小巷也是藏龙卧虎之地!
“你懂英语?”我探问道。
“只懂一点儿。
”他声音极低,从担子的下端掏出一张折叠式的小凳子递了过来,“先生,请坐。
”
说着,他往小钢锅底下添了根木柴,火苗要时蹿了起来。
借着那跳跃的火光,我下意识地看了看表,指针的剪刀已无情地将昨日与今天裁开。
“生意做到这么晚,真够辛苦的了。
”也许是职业的本能,我对这位沦落小巷深处的人,颇感兴趣。
“扁担两头挑着五张嘴哩,能让做这营生就算有福呐,前些日子还被追着屁股撵呢!”“个体经营小饮食,中央有政策呀!”
“诺,我还有盖着大红印的‘护照’呐。
”他笑着指了指担子上挂的嵌在镜框里的“营业执照”。
也许是他不愿谈这些,改口道:“贵姓?途经本地?”我点点头:“姓沈,沈阳的沈。
”又反问道:“您呢?”
“敝姓梅,梅花的梅。
”
“听口音,府上是苏州一带的?”
我的乡音,本以为几十年在上海早将它“荒”掉了,谁料岁月易逝却本性难改,竟被他辨出来。
我颔首称是。
因为我的老家昆山,确是属于苏州管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