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自然灾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看待自然灾害
作者:黄礼安
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6期
一、自然灾害的直接之“利”
首先以地球各圈层中不同的灾害分别来进行说明。

台风(或飓风)是地球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狂风暴雨及风暴潮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居各种气象灾害之首。

如1970年11月,飓风袭击了孟加拉国,高达6-9米的风暴潮瞬间夺走了二三十万人的生命。

2005年8月底,来自加勒比海的“卡特里娜”飓风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南部登陆,产生的狂风巨浪及风暴潮冲毁了多处防护堤,使美国7个州遭受洪水灾害,受灾面积达23.3万千米2,共造成12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左右。

然而,台风(飓风)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人类带来某些利益。

最直观的就是伴着强风而来的丰沛降水,不仅给农业提供了灌溉水源,往往还能解除一些地区的干旱问题。

此外,美国科学家还发现,由于飓风以巨大的能量作用于海面和海底,还能延长港湾的使用寿命。

有人认为,台风(飓风)灾害是“使局部受灾,让大面积受益”,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再以洪水灾害为例。

上世纪六十年代建设的阿斯旺大坝,驯服了被埃及人敬若神明的尼罗河,使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人民免受水旱灾害之苦,促进了埃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防洪、灌溉、发电、养殖、改善通航条件等综合效益。

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①大坝下游沿岸平原失去了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土地肥力下降;②河口外海域内的沙丁鱼因失去饵料而迁往地中海北部,渔业生产受损;③尼罗河下游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尼罗河三角洲盐渍化加重,海岸遭到侵蚀后退。

反言之,历史上尼罗河虽然定期泛滥成灾,但每年从热带草原地区带来的几亿吨富含有机质的泥沙,一直是尼罗河两岸土地肥沃的重要保障,人工化学肥料不可能完全取代它。

其次,给河口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再次,河水的天然冲洗减轻了中下游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

火山爆发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会使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的破坏。

但不可否认,火山喷发会把地下大量有用的金属和非金属带到地表,形成矿床,供人类利用。

南非等地得天独厚的金刚石矿产,就是火山活动的馈赠。

硫磺多是由火山喷发出来的硫化物形成,意大利、新西兰等国岩浆活动较为频繁,所以硫矿资源丰富。

其次,火山周围是天然的化肥厂,火山灰中含有多种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化学元素。

印度德干高原的西北部有面积广阔的熔岩地貌,岩浆岩风化而成的肥沃土壤,是这里成为印度最重要产棉区的有力保障。

此外,火山活动还能带来丰富的地热资源。

以冰岛为例,这个地处大西洋北部北极圈附近的岛国,虽有1/8的土地被冰川覆盖,但位于大西洋中脊上,地壳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地热资源十分丰富。

人们用地热取暖、发电,建造温室大棚发展园艺业。

该国首都雷克雅未克,全部利用地热能采暖,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无烟城市。

二、自然灾害的间接之“利”
古人说“大难兴邦”。

灾害无情,但在抗灾减灾及灾后建设过程中,可以激励人民的斗志,团结一致,共建家园。

如1998年在抵御长江流域特大洪灾的过程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2008年6月30日,汶川大地震之后,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

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怀。

此外,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改造程度的深入和影响范围的扩大,自然灾害成因变得日益复杂。

一些灾害表现形式为自然灾害,但主要是由人为影响所产生的,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

可以说自然灾害就像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人地关系的和谐程度。

1954年和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都是由于集中性暴雨所致。

1998年长江中下游的降水量较1954年偏少,但洪水水位和流量却普遍高于1954年,有360千米河段的最高洪水位超过历史最高记录。

其主要原因是上游山区滥砍滥伐、陡坡开荒,植被覆盖率降低,蓄水滞水能力下降;上游的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变浅;人类进入河流高风险区进行开发,如围湖造田、建垸,使水域变小,湖泊调蓄功能下降。

有人因此称之为“小雨成大灾”。

为此,洪灾过后国务院颁布了“退耕还湖,平垸行洪”的整治措施。

可以说,正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迫使人类反思自己的各种活动,并进而自觉地协调与自然界的关系。

亚拉巴马州是美国主要的产棉区,那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以种棉花为生,象鼻虫是本地区棉花田里的一种害虫。

20世纪初,一场特大的象鼻虫灾害狂潮般地席卷了亚拉巴马州的棉花田,虫子所到之处,棉花毁于一旦,棉农们欲哭无泪。

灾后重建过程中,人们认识到如果仅仅种植棉花,再爆发象鼻虫灾害,就可能一年全无收成,他们开始在棉花田里套种玉米、大豆、烟叶等农作物,经济效益比单纯种植棉花要高4倍。

以后,这里的人们不再单纯种植棉花,而是同时大量种植一些其它农作物,亚拉巴马州的经济走上了繁荣之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为此,州政府决定,在当初象鼻虫灾害始发地恩特镇建立一座纪念碑,以感谢象鼻虫在繁荣经济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