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语言学习焦虑与大学英语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语语⾔学习焦虑与⼤学英语教学
外语语⾔学习焦虑与⼤学英语教学
论⽂关键词:语⾔学习焦虑 ⼤学英语教学 成因 解决对策
论⽂摘要:语⾔学习焦虑现象在很多语⾔学科学习中普遍存在。
本⽂分析了这⼀现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进⼀步帮助英语教师和学⽣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问题,从⽽提⾼⼤学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引⾔
我在⽇常的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发现⼀些⼀反常态、焦不安、神情呆滞、不敢与教师⽬光交流的学⽣,他们的表现或是低头,或是⼼不在焉,或是⾏为完全与课堂⽆关,等等。
这些消极的学习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语⾔学习焦虑的⾏为表现。
这种语⾔焦虑对学习有负⾯影响,所以探讨其成因和对策对减轻学⽣的语⾔焦虑从⽽增强外语学习的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有重⼤意义。
⼆、外语语⾔焦虑的成因
焦虑,是指⼈预感到不良的后果⽽产⽣的恐惧⽽⼜有所期待的负⾯情感。
⽽外语语⾔焦虑(foreign language anxiety)不同于⼀般焦虑,它指的是学习者需要⽤⽬标语进⾏表达时产⽣的恐惧或不安⼼理(李炯英,2004:46);“⼀种由外语学习过程的独特性⽽引起的与课堂外语学习有关的⾃我知觉、信念、情感和⾏为的独特情结”(Horwitz Horwitz&Cope,1986:128)。
Horwitz认为美国⼤学⽣在外语课堂上的'焦虑与其学习成绩⾼度负相关,相关系数⼤约为0.5。
Spielberger(1996)研究表明,20%以上的学⽣因为典型的焦虑导致学习失败逼迫中途辍学,⽽在低焦虑的学⽣中,因学习失败⽽辍学者只有6%。
学⽣在学习过程中产⽣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原因有多个⽅⾯,可能是学⽣个体性格特征,也可能是教师的教学⽅法,亦或可能是⽂化和认识上的差异,等等。
1.学⽣性格的内外向与焦虑程度的⾼低有关系。
外向性格者往往表现为活泼⼤⽅、善于交际、情感外露、适应⼒强、不介意别⼈的评价等,⽽内向性格者则表现为遇事沉稳、⾔⾏谨慎,但反应稍显缓慢、适应能⼒不够强、⽐较在乎别⼈的评价等。
外语学习作为⼀门语⾔交流类的学科,需要学习者⼤胆实践、善于表现、有极⾼的容忍度并且不怕犯错,能做到不介意别⼈对⾃⼰的评价,也就是⽼师们经常说到的“胆⼤‘脸⽪厚’”的学习⽅法。
在外语课堂的教学中,当教师要求学⽣完成的任务与学⽣性格相悖时,学⽣则可能会表现为过度焦虑、惶恐,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2.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的学习⽅法也可能导致焦虑情绪。
外部评价和内部承受能⼒是造成焦虑产⽣的重要因素。
课堂上,教师要求学⽣⼀个接⼀个地回答问题,学⽣或多或少会产⽣焦虑。
如果教师对学⽣练习、发⾔中出现的错误动辄批评,必然会加重学⽣的焦虑,使其更怯于开⼝。
临近考试,学⽣往往会精神极度紧张,会因为担⼼考试成绩不理想⽽产⽣焦虑,⽽焦虑反过来⼜影响学⽣在考试中的正常发挥。
学⽣如果不懂得学习⽅法,学习数年外语还是学不好,就会不断地⾃我否定,⾃信⼼极度挫伤,也会造成焦虑情绪。
3.认同感和⽂化差异也可能导致焦虑。
认同某⼀语⾔群体或⽬标⽂化表⽰该学习者也是该群体中的⼀员。
当学习者认同某⼀语⾔群体或⽬标⽂化时,焦虑就会降低;反之,则会增加。
如某⼀学⽣与他周围的同学或⽼师没有认同感,则焦虑程度会增加。
⽂化冲突也会给学⽣造成包括焦虑在内的各种⼼理变化。
由于英语是独⽴于母语之外的⼀门学科,不仅语法体系不同,⽽且风俗习惯、思维⽅式、表达习惯、价值观念会产⽣差异,这些⽂化差异使有些学⽣害怕在英化中失去⾃我,进⽽产⽣焦虑。
三、消除学⽣的焦虑情绪与⼤学英语教学的改⾰
1.训练学⽣正确归因,增强⾃信⼼。
根据美国⼼理学家韦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学⽣主要⽤四种归因来解释学业的成功和失败,即能⼒、努⼒、运⽓和任务难度。
如果学⽣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内部的原因如能⼒和努⼒时就等于从根本上肯定了⾃⼰,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我形象,学⽣对⾃⼰充满信⼼,充满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必将再接再厉,奋发图强;相反,如果将失败归因于低能,学⽣就会感到能⼒的缺失⽽怀疑⾃⼰、否定⾃⼰,容易形成我⽆能的消极的⾃我概念,产⽣⾃卑⼼理和过⾼焦虑。
因此,外语教师应该引导学⽣将成功归因于能⼒强,将失败归因于努⼒不够,才会增强学⽣的⾃信⼼,减少焦虑感从⽽提⾼学习效率。
2.减少竞争,加强合作精神。
适当的学习竞争会激发学⽣的学习兴趣。
相反,如果竞争代替了合作性⽬的时,它则会产⽣消极作⽤。
竞争中的优胜者只是少数,过多地强调竞争容易使信⼼不⾜的学⽣产⽣焦虑。
教师应该更多地把注意⼒放在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上,变彼此竞争为合作学习,让每个学⽣充分发展他们的能⼒和才华,看到成功和发展的希望,从⽽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正确对待学⽣测试成绩,作出合理评价。
在⾯对学⽣不够理想的成绩时,教师不应⼀味指责和批评,长期以往,焦虑的⼼理状态很有可能演变成⼀种不良的⼼理素质,严重影响他们的⾃信⼼及以后的学习⾏为。
对于那些努⼒过但仍然屡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可以在平时成绩上予以⿎励。
四、结语
总之,在平时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的情感因素,注意观察学⽣的⾔⾏举⽌。
⼀旦发现焦虑⼼理表现,就要根据学⽣的⼼理特点,帮助其分析原因,引导其消除消极的学习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的热情,降低学⽣对英语学习的焦虑,从⽽产⽣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全⾯提⾼学⽣的语⾔综合运⽤能⼒。
参考⽂献:
[1]胡春洞,王才⼈.外语教育⼼理学[M].南宁:⼴西教育出版社,1996:6.
[2]柯桂珍.浅谈学⽣英语学习中的焦虑情绪[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总第481期).
[3]黄艳萍.⾼职新⽣英语学习焦虑的成因及对策[J].⾼教论坛,2009,(6).
[4]钱洁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语⾔焦虑成因及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2009,(3).[5]⽯静.外语学习焦虑与⼤学英语教学[J].卫⽣职业教育,2007,(19).
[6]陈晓霞.⼤学⽣英语学习中的焦虑现象研究[J].科教⽂汇,2007.4.
、、、
相关论⽂查阅:、
相关论⽂查阅:
【外语语⾔学习焦虑与⼤学英语教学】相关⽂章: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