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
式之一;本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当代全球
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
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
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
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
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
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
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
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
的;……”
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说:
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 +;切自然力的人”。

“人(和动物一样)
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领域
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
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

人在
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
1
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
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先机的身体。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

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
进行劳动。

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

“通过实践创
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在
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
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
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采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他看来,我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平人性的。

“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
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于人性的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
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人类的创造活动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
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进而提出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
生产力这两种生产力的概念。

所谓自然生产力,是“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
存在的”,如气候、水分、土壤、森林、矿藏;社会生产力是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人通过
劳动制造出来的,是“制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及人类的劳动产品。

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

这是因为“经济的再生产
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
交织在一起。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指出:“撇开社会生产
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

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
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周围的自然。

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类:生活资料的
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
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既包括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也包括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
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2
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
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

马克思在阅读了1847年出版的弗腊斯的《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
物界,二者的历史》一书后,十分赞赏该书的生态思想,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
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
腊那样。

”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到这一段历史,他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
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
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
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阿尔卑
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
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牧畜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
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
泻到平原上。

”恩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
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
的问题。

不改变社会环境,就不可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
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就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里,“社会
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
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
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
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四
大”特征。

1.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组成部分。

由于“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
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和历史——这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
3
的两个组成部分”。

这两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的、统一的。

自然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前提和基础,而社会则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社会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人同自然界的
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
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
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
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人是具有自然力的社会存在物,为
改造自然界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内在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能动的存在物”,
具有能动性。

但是,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是有形的、感性的存在物,由于它的血肉之
躯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它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约;在任何时
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制约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并不因为人的活动而消失;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性。

从这个
意义上来说,人又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即具有受动性。

这样,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
活动中,就表现出“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

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到,由于人类的活动,打破
了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从而遭受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更深刻认识到
人的这种能动和受动、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不能以
纯粹自我规定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能对人所具有的能动性滥加发挥;人在自然
界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对人的受动
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

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所谓人的内在尺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表征,表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活动的创造活
动。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
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所谓“按照任何一个
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实际上就是通过反映和掌握任何一种客观事物的具体属性和规律,
以它们为根据来进行生产;即人能够认识和运用规律,表现出对于对象的超越性;所谓“处
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也就是指。

人将外在种属、事物的客观规律内化自己
的需要、本性、本质力量,然后以此为尺度进行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

所谓自然的外在尺度,即对象尺度,就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

要支配,自
然,就须服从自然。

人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遵从自然界的外在尺度,即外部世界的客观规
律。

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仍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

人的活动的内在尺度的形成,
4
首先要以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为基础。

没有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其规律为物质前提;内在尺
度的形成就缺乏根据。

然而,人的内在尺度又不仅仅限于对客观事物规律的反映,在实践上
也不仅仅表现为遵从外在客观规律而简单地再生产自然界,人的内在尺度的锻造凝结了人的
创造性的本质力量,它可以通过改变外部客观对象的形式,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

也就是说,
必须使人的活动既符合作为人的内在尺度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主体需要(即合目的性),又
符合作为人的活动外在尺度的客观自然规律(即合规律性),实现两个尺度的统一。

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致。

他说:“这种共
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
由和必然、个性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所谓“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实施自然主义,要
求人类的全部活动遵从生态规律,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并在实践上保护地球上
的生命和自然环境。

所谓“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实施人道主义,不
但对人,而且对人以外的生命,给予必要的关怀。

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
“自然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存在方式”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是其强大生命
力之所在,也是其本质特征。

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
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得到
有效的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口此等等。

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
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与此相联系,生态科学
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
“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

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1.“生态危机”的概念
5
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
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是与“生态失衡”相联系的。

1949年,美国学者福格特 (W.Vogt)在《生
存之路》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态平衡”的概念,他把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而引起
生态条件的恶化所导致的不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现象,概括为“生态失衡”,并由此强调
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说:“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到生态平衡面临严重的情况,即我们的
环境阻力?正在因过度砍伐、森林火灾、过度放牧、不良耕作法、种植过度、土地结构崩溃、
地下水降低、野生动物灭绝等原因而迅速增加。


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1)人口激增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三百多万年。

在开始的岁月里,人口发展非常缓慢。

公元初年,世
界总人口只有2.3亿。

1830年全世界人口才达到第一个10亿。

当时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过0.5%。

到1930年,世界人口总数也只有20亿。

真正的人口高速增长,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1950年至1987年,世界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89%,1960年为30亿,
1974年为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

第二、三;四、五、六个10亿
分别用了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

人口问题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矛盾。

人口增加,必须要开发更多的土地、森林、草地和渔场,开发更多的水资源、能源?和地下
矿藏,从而加剧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然而,地球表面的生态资源是有限的,迄今为止还
看不到大规模向太空移民的可靠前景。

(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
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

按自然
资源的物质属性,通常将其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二类。

前者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
在现阶段可更新、可循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后者是指在现阶段
不可更新、不可再生的资源,如煤、石油等矿物资源。

“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
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

其中,土壤资源、森林资源、
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

研究表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工厘米厚的土壤需要100年至 400年的漫长岁月。

然而,全球土壤流失量已增加到每年600亿吨,已超过新土壤的形成量。

其直接结果是土层
6
瘠薄,肥力下降。

目前全球大约 30%的陆地发生沙漠化现象,平均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沦为沙漠。

因沙漠化和土壤退化而丧失生产力的土地,每年就有2 000万公顷。

土壤资源流失的结果,使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由1975年的3 200平方米减少为2000年的1 500平方米。

土地沙漠化之所以迅速扩展,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
对草原的过度放牧,打乱了水分的循环,气候出现干旱,土地出现松散的流沙沉积。

据世界
观察研究所报告,在500年前,地球的陆地面积有2/3为森林覆盖,总面积达76亿公顷,到1990年减到34亿公顷,覆盖着大约三分之一的陆地面积。

目前,世界森林面积正以每年 2 000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枢纽, 它同人类利益息息相关。

特别是有“地球之肺’’之称的热带雨林横遭破坏受到全世界普遍关注。

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砍伐热带雨林,加速了生物物种的灭绝。

据资料记载,石
器时代,物种灭绝速度为每1 000年1种;19世纪工业革命时代,物种灭绝达到每年1种;20世纪中叶发展到每天一个物种灭绝,现在每6个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

1850年以来,人类已使75种鸟类和哺乳动物绝种,使359种鸟类和297种兽类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估计,目前全世界有2 500种植物和1000多种脊椎动物濒于灭绝的危险。

生物遗传的多样
性,即所谓基因库,对人类的长远利益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每消失一个物种都将是一
个无可挽回的损失。

矿物资源也处在危急之中;现代工业国家消耗的矿物资源主要是燃料矿物和金属矿物。

矿物资源是属于非再生性资源。

这些矿物是经过千百万年的地质运动,在地壳中形成的,其
数量有限,在人类生产发展的短暂历史时期,它们不能恢复。

因此,人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
可能耗尽这些矿物储备。

(3)环境污染
所谓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
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

一般说来,可以根据污染物起作用的空间处所差别,把污染分
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也可以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将环境污染分为
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

目前,最具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蔓延、臭
氧层耗损和温室效应。

酸雨,通常是指和大气沉降相关的一种复杂现象,是大气污染后产生的酸性沉降物。


于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雨中含有这种沉降物,故习惯上称为酸雨。

实际上,酸性物质不仅
仅依附于雨、雪、雾和露水,而且它们可以作为于尘粒降到地面。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
7
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

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
石油以及汽车尾部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
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
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
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酸雨。

酸雨不仅会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加速金属;石料、涂层等
风化,降低林木抗病虫害的能力,而且还会造成湖泊;河流酸化,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数量
减少甚至灭绝。

最新研究表明,酸雨引起的环境污染会损害人的大脑,引起早老性痴呆症。

臭氧是大气中的微量元素,主要密集在离地面20-25公里的平流层内,称为臭氧层。

臭氧层的含量只有大气质量的1/10,但它好比地球的“保护伞”,过滤了太阳99%的紫外
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灵万物。

科学探测发现,在北美、欧洲、新西兰上空,臭氧层正在
变薄,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已出现了“空洞”。

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在使用挥发剂、冷冻剂、
消毒剂、起泡剂、灭火剂等化学制品时,向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烃类物质 (尤其是氟利昂)在
紫外线照射下会放出氯原子,氯原子夺去臭氧中的一个氧原子,使臭氧变成纯氧,从而使臭
氧层遭到破坏。

臭氧的减少会使更多的紫外线射入地面,使人类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增加,降
低人体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

所谓“温室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人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
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烃以及水气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
大气变暖的效应。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人大气中的二氧化二氮相应增
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
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

据统计,在过去的:100年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25%,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3?~0.7?。

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
65多亿吨,递增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估计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
—4.5?。

地球升温 1.5?—4.5?,将使海平面上升30cm—50cm,海岸和河口地区将直接受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全球气候反常。

3。

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
所谓“生态危机”,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
是同过去三四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与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统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

”在这种观念的制约
和影响下,人们追求的主要是使自然界来合乎人的需要、目的和特性,却较少考虑如何使人
的需要和特性等适合和适应自然的特性、法则和生态规律;人们普遍注重强调人改造;征服
8
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提高与发展,而忽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调节能力和人对不断
变化着的自然界的适应能力的训练、提高和发展;人们一味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和统治,
却忽视了我们对自然的每一胜利,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