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的治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为去除鲑鱼溯游障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①莱茵河三角洲地区:从2008年到2012年,哈灵水道将开放部分泄水闸。累克河已在拦河坝旁新建三条水
道。 • ②下莱茵河地区:进一步改造、降低鲁尔河、乌珀河和齐格河支流水系的堰坝,计划修建实验性设备以保
护鱼类免受涡轮伤害。
第8页/共18页
• ③中莱茵河地区:1996年到1999年,圣巴赫—布鲁克斯水系成功改造了六座河堰。2002年,人们已经对 莱茵兰-巴拉丁地区阿尔河上三座河堰进行了改造,还有六座正在计划改造中。
第6页/共18页
治理的具体措施
• (1)治理污染方面 虽然ICPR成立较早,但是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当时整个社会对环保的重视不足,1950-1970年的
20年里ICPR的主要工作是奠定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很少采取实质性的治理措施,签订的一些协议也没有 产生实际的作用。莱茵河水质的实质性改善是在1987年通过“莱茵河行动计划”(RAP)以后 。
• 莱茵河流域面积170000km2,在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和多瑙河,位于第三位。
河道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自北向南穿越瑞士、奥地利、德国、法国、 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后流入北海莱茵河全长1300km,其中880km可通航。 河水来源于阿尔卑斯山的融雪,径流年内分配比较均匀, • 最大与最小月流量 • 的比值是2~3。有 • 利的航运条件等使 • 其成为欧洲的航运 • 要道,德荷边界年 • 过船1.5万艘,货运 • 量达1.8亿吨。
莱茵河自然概述
• 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 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232千米,莱茵河在欧洲是
• 一条著名的国际 • 河流,沿途的列 • 支敦士登、奥地 • 利、法国和荷兰 • 都留下了它的足 • 迹。
第1页/共18页
主要是修建防洪工程,进行河道整治,自20世纪初开始则积极修建水利枢纽和水电站。
第11页/共18页
• (5)旅游业的发展 莱茵河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 • 莱茵河从阿尔卑斯山发源以后往西北方向入海。基于其地貌类型特征的自然禀赋,逐渐形成了上游、中游、
下游格局特色的旅游产业空间结构。
第12页/共18页
上游
第5页/共18页
• 主要行动 • 1制定并量化整个莱茵河的水质目标 • 2截止到1995年,在1985年的基础上,在各个工业部门应用最新技术,实现43种物质减排50%的目标 • 3制定并执行减少意外排放的目标 • 4初步制定扩散污染源清单,制定减少扩散污染计划 • 5制定并执行有关水文、生物 及形态变化的计划
第13页/共18页
中游
第14页/共18页
下游
第15页/共18页
启示 • 关于中国的湘江
• 对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的建议 • (一)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对湘江治理和产业转型的重要作用 • (二)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与湘江旅游产业发展的因果关系 • (三)注重构建沿江多元交通方式凸显交通廊道的景观功能 • (四)切实保护和发展沿江古城镇再现湘江航道的历史文化 • (五)尽快启动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安排湘江旅游经济带建设
第16页/共18页
第17页/共18页
谢谢您的观看!
第18页/共18页
第3页/共18页
治理过程
•
莱茵河作为一条国际河流,其治理不可能是一国可以单独完成的任务,需要沿岸国家甚至更大范围内
的国际合作。在莱茵河治理过程中相继成立了许多国际性组织。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是国际合
作的典型。
第4页/共18页
• 1950年,为了应对严重的环境恶化状况,莱茵河沿岸国家中的瑞士、法国、德国、卢森堡和荷兰成立了 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1963年签订了《保护莱茵河伯尔尼公约》,成为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 1976年,ICPR通过了《防止莱茵河化学污染国际公约》。在该公约的指导下,ICPR的工作之一就是确定 具有国际约束力的剧毒物质最高排放值。当年欧共体加入签约方,签署《伯尔尼公约》补充协议。1987年, 各国部长批准实施“莱茵河行动计划”。1995年ICPR作了结构性重组,将防洪纳入其工作范畴。1998年 召开第12届莱茵河部长级会议,通过“防洪行动计划”和《新莱茵河公约》。
洪”跨国工作组。以此为基础的计划命名为“莱茵河和默兹河综合治理计划(IRMA)”,从1997年至 2001年对莱茵河和默兹河沿岸地区实施特殊的防洪措施。
第10页/共18页
• (4) 河流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莱茵河开发的主要任务是防洪、航运和发电。根据各河段的特点,开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20世纪以前
• ④上莱茵河地区:上莱茵河从伊费茨海姆到巴塞尔共164公里的法德河段中存在十座拦河坝。法、德以及周 边水电站的运营者共同出资,在伊费茨海姆水坝建造了一条鱼道。
• ⑤高莱茵河地区:自1996年划定溯游障碍以来,高莱茵河支流威斯河、比尔河和埃戈尔茨河中已有8处障 碍得到改善。
第9页/共18页
• (3)防洪建设方面 法国、德国、荷兰等国于1995年3月30日在斯特拉斯堡宣言中宣布成立“莱茵河/默兹河区域规划与防
第2页/共18页
莱茵河的问题
• 问题:莱茵河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主要是三个:水污染、生态破坏和洪水灾害。生活废水与农业污水是重要 的污染源之一。莱茵河流域约有5000万居民,其中莱茵河要为沿岸2000多万人口直接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莱茵河流域还是欧洲重要的农业和林业区。自古以来从康斯坦茨湖到波恩的莱茵河流域及其支流的峡谷地 区就是葡萄的重要种植地。更重要的是,莱茵河流域还是欧洲工业的中心地区。20世纪50年代,莱茵河沿 岸国家开始了二战后的大规模重建,大量化工厂被建造,不仅对莱茵河的工业用水激增,而且许多企业将 未经处理和处理不彻底的污水排入莱茵河。除此之外,化工厂爆炸和泄露事故的频繁发生也是莱茵河被污 染的重要原因。并且,工业革命开始后,电力成为紧需资源,各国将目光投向莱茵河。水电站建设导致大 量水生生物丧失栖息地。水电站建设还造成洪水灾害频繁。建造河坝的直接后果是原有的洪泛区面积大大 减少,发生洪水的危险大大增加
RAP制定后,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根据1985年至1992年点源污染物入河量削 减率的统计,10种污染物100%削减,20种污染物达到80-100%的削减率,其他污染物也达到程度不等的 削减。充分显示了国际合作的成果。
第7页/共18页
• (2)生态恢复方面 除了改善水质,生态恢复主要是指实施“莱茵河行动计划”的第一条,即鲑鱼2000计划。莱茵河沿岸
道。 • ②下莱茵河地区:进一步改造、降低鲁尔河、乌珀河和齐格河支流水系的堰坝,计划修建实验性设备以保
护鱼类免受涡轮伤害。
第8页/共18页
• ③中莱茵河地区:1996年到1999年,圣巴赫—布鲁克斯水系成功改造了六座河堰。2002年,人们已经对 莱茵兰-巴拉丁地区阿尔河上三座河堰进行了改造,还有六座正在计划改造中。
第6页/共18页
治理的具体措施
• (1)治理污染方面 虽然ICPR成立较早,但是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当时整个社会对环保的重视不足,1950-1970年的
20年里ICPR的主要工作是奠定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很少采取实质性的治理措施,签订的一些协议也没有 产生实际的作用。莱茵河水质的实质性改善是在1987年通过“莱茵河行动计划”(RAP)以后 。
• 莱茵河流域面积170000km2,在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和多瑙河,位于第三位。
河道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自北向南穿越瑞士、奥地利、德国、法国、 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后流入北海莱茵河全长1300km,其中880km可通航。 河水来源于阿尔卑斯山的融雪,径流年内分配比较均匀, • 最大与最小月流量 • 的比值是2~3。有 • 利的航运条件等使 • 其成为欧洲的航运 • 要道,德荷边界年 • 过船1.5万艘,货运 • 量达1.8亿吨。
莱茵河自然概述
• 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 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232千米,莱茵河在欧洲是
• 一条著名的国际 • 河流,沿途的列 • 支敦士登、奥地 • 利、法国和荷兰 • 都留下了它的足 • 迹。
第1页/共18页
主要是修建防洪工程,进行河道整治,自20世纪初开始则积极修建水利枢纽和水电站。
第11页/共18页
• (5)旅游业的发展 莱茵河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 • 莱茵河从阿尔卑斯山发源以后往西北方向入海。基于其地貌类型特征的自然禀赋,逐渐形成了上游、中游、
下游格局特色的旅游产业空间结构。
第12页/共18页
上游
第5页/共18页
• 主要行动 • 1制定并量化整个莱茵河的水质目标 • 2截止到1995年,在1985年的基础上,在各个工业部门应用最新技术,实现43种物质减排50%的目标 • 3制定并执行减少意外排放的目标 • 4初步制定扩散污染源清单,制定减少扩散污染计划 • 5制定并执行有关水文、生物 及形态变化的计划
第13页/共18页
中游
第14页/共18页
下游
第15页/共18页
启示 • 关于中国的湘江
• 对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的建议 • (一)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对湘江治理和产业转型的重要作用 • (二)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与湘江旅游产业发展的因果关系 • (三)注重构建沿江多元交通方式凸显交通廊道的景观功能 • (四)切实保护和发展沿江古城镇再现湘江航道的历史文化 • (五)尽快启动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安排湘江旅游经济带建设
第16页/共18页
第17页/共18页
谢谢您的观看!
第18页/共18页
第3页/共18页
治理过程
•
莱茵河作为一条国际河流,其治理不可能是一国可以单独完成的任务,需要沿岸国家甚至更大范围内
的国际合作。在莱茵河治理过程中相继成立了许多国际性组织。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是国际合
作的典型。
第4页/共18页
• 1950年,为了应对严重的环境恶化状况,莱茵河沿岸国家中的瑞士、法国、德国、卢森堡和荷兰成立了 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1963年签订了《保护莱茵河伯尔尼公约》,成为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 1976年,ICPR通过了《防止莱茵河化学污染国际公约》。在该公约的指导下,ICPR的工作之一就是确定 具有国际约束力的剧毒物质最高排放值。当年欧共体加入签约方,签署《伯尔尼公约》补充协议。1987年, 各国部长批准实施“莱茵河行动计划”。1995年ICPR作了结构性重组,将防洪纳入其工作范畴。1998年 召开第12届莱茵河部长级会议,通过“防洪行动计划”和《新莱茵河公约》。
洪”跨国工作组。以此为基础的计划命名为“莱茵河和默兹河综合治理计划(IRMA)”,从1997年至 2001年对莱茵河和默兹河沿岸地区实施特殊的防洪措施。
第10页/共18页
• (4) 河流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莱茵河开发的主要任务是防洪、航运和发电。根据各河段的特点,开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20世纪以前
• ④上莱茵河地区:上莱茵河从伊费茨海姆到巴塞尔共164公里的法德河段中存在十座拦河坝。法、德以及周 边水电站的运营者共同出资,在伊费茨海姆水坝建造了一条鱼道。
• ⑤高莱茵河地区:自1996年划定溯游障碍以来,高莱茵河支流威斯河、比尔河和埃戈尔茨河中已有8处障 碍得到改善。
第9页/共18页
• (3)防洪建设方面 法国、德国、荷兰等国于1995年3月30日在斯特拉斯堡宣言中宣布成立“莱茵河/默兹河区域规划与防
第2页/共18页
莱茵河的问题
• 问题:莱茵河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主要是三个:水污染、生态破坏和洪水灾害。生活废水与农业污水是重要 的污染源之一。莱茵河流域约有5000万居民,其中莱茵河要为沿岸2000多万人口直接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莱茵河流域还是欧洲重要的农业和林业区。自古以来从康斯坦茨湖到波恩的莱茵河流域及其支流的峡谷地 区就是葡萄的重要种植地。更重要的是,莱茵河流域还是欧洲工业的中心地区。20世纪50年代,莱茵河沿 岸国家开始了二战后的大规模重建,大量化工厂被建造,不仅对莱茵河的工业用水激增,而且许多企业将 未经处理和处理不彻底的污水排入莱茵河。除此之外,化工厂爆炸和泄露事故的频繁发生也是莱茵河被污 染的重要原因。并且,工业革命开始后,电力成为紧需资源,各国将目光投向莱茵河。水电站建设导致大 量水生生物丧失栖息地。水电站建设还造成洪水灾害频繁。建造河坝的直接后果是原有的洪泛区面积大大 减少,发生洪水的危险大大增加
RAP制定后,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根据1985年至1992年点源污染物入河量削 减率的统计,10种污染物100%削减,20种污染物达到80-100%的削减率,其他污染物也达到程度不等的 削减。充分显示了国际合作的成果。
第7页/共18页
• (2)生态恢复方面 除了改善水质,生态恢复主要是指实施“莱茵河行动计划”的第一条,即鲑鱼2000计划。莱茵河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