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太和殿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宫太和殿介绍
太和殿概况介绍
故宫的建筑格局为前朝后廷的建筑格局,即前⾯是皇帝上朝的政治中⼼,后⾯是皇帝及后宫嫔妃居住的寝宫也就是⽣活中⼼。

⾯前这座⼤殿就是外朝三⼤殿中最⼤的⼀座,也是故宫⾥最豪华、最壮观的宫殿——太和殿,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06年(明永乐年间),经历了三次⽕灾的毁坏,现在⼤家看到的是清朝康熙三⼗四年(1695年)重建的。

“太和”是宇宙间所有的事物的关系都得到协调的意思。

此殿⼜俗称⾦銮殿,建筑⾯积2377平⽅⽶,是故宫内最⼤宫殿。

整个⼤殿座落在三层⼋⽶⾼左右的汉⽩⽟栏杆环绕的台基上。

是皇帝举⾏⼤典的圣地。

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

元旦、冬⾄、皇帝⽣⽇、册⽴皇后、颁布法令、政令、派将出征、⾦殿传胪以及赐安等等,皇帝都要在这⾥举⾏仪式,接受⽂武百官朝贺。

太和殿外观介绍
现在请⼤家看⼀下太和殿的殿顶,它的建筑格局为重檐庑(⾳五)殿顶,是殿宇中最⾼等级,细⼼的同学不难看出四个屋檐上各有⼀排动物,叫仙⼈引兽。

每⼀组为⼗⼀个。

也是所有建筑中数量最多,表⽰建筑级别最⾼。

最前⾯的骑凤凰的仙⼈是根据我国战国时期齐国的君王为凤凰搭救的故事⽽制成。

传说:齐国国君齐明王,⼀次作战中失败,来到⼀条⼤河岸边,⾛投⽆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只⼤鸟飞到眼前,齐明王急忙骑上⼤鸟,渡过⼤河,逢凶化吉。

古⼈把它放在建筑脊端,表⽰逢凶化吉。

后⾯依次为,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suan ni)、押鱼、獬⾘(xie zhi)⽃⽜、⾏什。

⼤殿最顶上两端雕刻的是“鸱(⾳吃)吻”,传说中它是龙的九⼦之⼀,能调⽔降⾬,解除⽕灾。

为了防⽌它不忠于职守,特地⼜在它的背上插上⼀把扇形剑,紧紧的钉在屋脊上。

这种异兽起源于我国的西汉,被⼴泛的⽤于各种建筑特上。

太和殿⼴场介绍
这个⼴场是太和殿⼴场,⾯积达3万平⽅⽶。

整个⼴场⽆⼀草⼀⽊,空旷宁静,以⼈以森严肃穆的感觉。

正中为御路,左右地⾯铺的砖横七竖⼋,共15层,以防有⼈挖地道进⼊皇宫。

周围有⼀些⼤缸,是做什么⽤的呢?在故宫⾥⼀共有308个⼤缸,是⽤来储⽔防⽕的,缸下可烧炭加温,防⽌冬天缸⽔结冰。

为什么要建这么⼤的⼴场呢?那是为了让⼈们感觉到太和殿的雄伟壮观。

站在下⾯向前望去:蓝天之下,黄⽡⽣辉。

层层⽯台,如同⽩云,加上⾹烟缭绕,整个太和殿好像天上仙境⼀样。

举⾏⼤典时,殿内的珐琅仙鹤盘上点蜡烛,⾹亭、⾹炉烧檀⾹,露台上的铜炉、龟、鹤燃松柏枝,殿前两侧廊⾹烟缭绕,全场鸦雀⽆声。

皇帝登上宝座时,⿎乐齐鸣,⽂武⼤⾂按品级跪伏在⼴场上,仰望着云中楼阁⾼呼万岁,以显⽰皇帝⽆上权威与尊严。

溥仪登基趣闻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1908年底登基时,年仅3岁,由他⽗亲摄政王载沣把他抱扶到宝座上。

当⼤典开始时,突然⿎乐齐鸣,吓得⼩皇帝哭闹不⽌,嚷着要回去。

载沣急得满头⼤汗,只好哄着⼩皇帝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快完了!”⼤⾂们认为此话不吉祥。

说来也巧,3年后清朝果真就灭亡了,从⽽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殿外陈设介绍
我们现在看⼀个太和殿殿外,分布在三层⽯阶上的是铜⾹炉,是皇帝举⾏典礼是焚烧檀⾹⽤的。

这⾥⼀共有18个,代表清朝18个省。

殿外左右安放4个铜缸,象征“⾦瓯⽆缺”,作为贮⽔防⽕之⽤。

台基东西两侧各有⼀只铜制仙鹤和龟,是长寿的象征。

同时也是⾹炉的⼀种。

遇有仪式进⾏时,从背上取下盖⼦,燃⼊松枝或檀⾹。

这个由铜铸造成的器具叫嘉量,嘉量是当时量的标准器,表⽰皇帝平正公允,江⼭永固。

对⾯还有⼀个⽯头做成的器具叫⽇晷,这是⼀个刻有时⾠的圆形⽯盘,其盘倾斜五⼗度,正中⽴有⼀根铁针,利⽤太阳的投影及地球⾃转的原理,夏⽇观正⾯的投影,冬季观背⾯的投影来测定时间。

是古
代的测时仪。

皇帝的意思是:量和时的基准都在⾃⼰⼿⾥。

太和殿正⾯有12根圆红柱,东西约63⽶,南北进深约37⽶,⾼35⽶,殿前丹陛三层五出,殿前后有⾦扉40个,⾦锁窗16个,整个⼤殿雕梁画栋,豪华富丽。

殿内中央设有2⽶⾼的平台,上⾯摆放着雕有9条⾦龙的楠⽊宝座。

后⾯有⾦漆转屏,前⾯有御案,左右有对称的宝象、甪(⾳路)端、仙鹤、⾹筒等陈列品。

象驮宝瓶,内装五⾕,象征太平景象、五⾕丰登。

甪端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种神兽,可“⽇⾏⼀万⼋千⾥“,通晓四⽅语⾔,只有明君,它才捧书⽽⾄,护驾⾝旁。

殿内建筑装饰介绍
现在我们将⽬光转向太和殿殿内。

太和殿是中国⽊结构建筑中最⼤的⼀座殿堂。

⽀撑着太和殿的七⼗⼆根楠⽊⼤柱全部是⼀根根的巨树制成,其中6根雕龙⾦柱,沥粉贴⾦,围绕着宝座周围。

这些巨树都是由民⼯们从四川省等地的原始森林中砍伐⽽来。

当时营建故宫的各种⼯匠以亿计算,其中光是从事⽊材运输等⼈就达⼗成⼈这多,且⽣活艰苦、道路险峻,不知有多少⼈有去⽆回。

“进⼭⼀千,出⼭五百”,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当时劳动⼈民的悲惨境遇。

殿内所铺⽅砖,叫“⾦砖”,共计4718块。

这是⼀种⽤特殊⽅法烧制的砖,⼯艺考究、复杂,专为皇宫⽽制,此砖需要在窑中烧⼀百三⼗天后,⼜在桐油中浸泡四⼗九天才得以完成,产品需“敲之有声,断之⽆孔”⽅可采⽤。

砖表⾯淡⿊、油润、不涩不滑,具有坚固耐磨、越磨越亮等特点。

烧这种砖,每⼀块相当于⼀⽯⼤⽶的价钱,⼜因敲起来有⾦⽯之声,所以称作“⾦砖”。

可见⾦砖虽不含⾦,但也确实贵重。

在殿内中央有⼀藻井,是从古代的“天井”和“天窗”形式演变⽽来,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之⼀。

主要设置在“尊贵”的建筑物上,
有“神圣”之意。

在藻井中央部位,有⼀浮雕蟠龙,⼝衔⼀球(球为铜胎中空,外涂⽔银),此球叫轩辕镜,也是我国最早的镜⼦,传说是远古时代轩辕黄帝制造的,悬球与藻井蟠龙连在⼀起,构成游龙戏珠的形式,悬于帝王宝座上⽅,以⽰中国历代皇帝都是轩辕的⼦孙,是黄帝正统继承者。

它使殿堂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据说如果在镜⼦下⾯的宝座上坐的不是皇帝正统继承⼈的话,那宝珠就会掉落下来。

⼤家现在看到的轩辕镜并未正对宝座,所说是袁世凯怕⼤圆球掉下来把他砸死,故将宝座向后挪到现在的位置。

关于龙椅,这⾥在有段故事。

1916年(民国五年)袁世凯登基时,把原来的宝座搬⾛了,换了⼀把西式⾼背⼤椅,上钸他⾃⼰设计的帝国徽号。

据说他的腿短,因⽽将椅座降低。

新中国成⽴后,为了寻找那把龙椅,根据过去⼀张照⽚,在破家具库找到⼀把破椅,经专家鉴定,这椅⼦就是皇帝宝座,后经修复展出。

太和殿东或西侧铜缸
古⼈把陈设在殿堂屋宇前的⼤缸,称为“门海”,取“门前⼤海”之意。

古⼈相信,门前有⼤海,就不怕闹⽕灾。

因此,⼤缸⼜称为吉祥缸。

它既是陈设品,⼜是消防器材。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宫中没有⾃来,更没有消防器材。

因此,缸内必须长年储满⽔以备不虞。

清代时,共有308⼝⼤缸,按其质量分为三种,即鎏⾦铜缸,烧古铜缸和铁缸,其中最珍贵的是鎏⾦铜缸。

然⽽这些鎏⾦铜缸没有逃脱英、美、德、法、俄、⽇、意、奥⼋国联军刺⼑刮体的厄运。

为了镇压中国⼈民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1900年的8⽉13⽇⾄8⽉15⽇,⼋国联军攻陷北京,进占紫禁城。

⼠兵和军官们烧、杀、抢、掠,从宫中及颐和园等处劫掠的⽂物在各侵略国使馆区堆积如⼭,⾄今仍有⼤量⽂物被伦敦、巴黎、纽约博物馆攫为已有。

这⼀切包括眼前这⼝缸上的道道刮痕都已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

⽇伪统治时期,⼤缸被拉出宫门,装上⽇本侵略军的卡车,⽤去制作⼦弹,再把过来屠杀我国⼈民。

其它典故说明:
故宫为何叫紫禁城:传说天上的神仙都住在紫⾊的宫殿⾥,皇帝⾃称为天⼦,是天的⼉⼦,理所当然要效仿天神了。

“禁”是因为这⾥是皇宫乃是皇家重地,闲杂⼈等不得来此。

仙⼈引兽寓意:
龙,是传说中⼀种能兴云作⾬的神异动物,是皇权的象征;
凤,古代传说中的鸟中之王,是吉瑞之象,⽐喻有圣德之⼈;
狮⼦,代表勇猛威严,群兽慑服;
天马、海马是吉祥的化⾝,象征着皇家的威德能通天⼊海,畅达四⽅;
狡猊是传说中的猛兽;传说中龙⽣九⼦之⼀,排⾏⽼四,是⼀种能⾷虎豹猛兽。

形如狮,喜烟好坐,佛祖见它有耐⼼,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

所以形象⼀般出现在⾹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是驾云降⾬,灭⽕防灾的能⼿;
獬⾘是传说中能辨别是⾮曲直的⼀种独⾓猛兽,是正⼤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体形⼤者如⽜,⼩者如⽺,类似麒麟,全⾝长着浓密黝⿊的⽑,双⽬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俗称独⾓兽。

它拥有很⾼的智慧,懂⼈⾔知⼈性。

它怒⽬圆睁,能辨是⾮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
⽃⽜为传说中的虬龙,⽆⾓,与押鱼作⽤相同,⼀说其为镇⽔兽,古时曾在发⽣⽔患之地。

多以⽜镇之
⾏什是带着翅膀的猴⾯⼈像,是压尾兽。

垂兽单指蛮吻,也叫哜吻,传说它性格好⾼骛远,喜欢登⾼眺望,所以把它放在跑兽的上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