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级高一年级阶段测试二优秀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级高一年级第二次大练习优秀作文
湖南师大附中李香斌李栋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
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
后来,螃蟹又遇见了青蛙,指责道:“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
”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场佳作】
善取自省,笔下风云
我们是自己人生的作家。
有人说,作家应顺着人的心意走,才卖得出好书。
也有人说作家应坚定自己的想法,不为名利而写作。
当我们埋首于生活的几案,拾起笔却踌躇时,将读者予我们的告诫和指引化为心中的自省,笔下才会生光华。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其赤”。
《吕氏春秋》中的这句名言,却常常为人误用、滥用。
我们常说人应坚定本心,不为外界纷扰,却有人解读为一意孤行,不听劝阻地行事。
长此以往,不仅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眼界也渐渐狭隘。
如此,何以写出不带偏见的华章?
却也有人与之背道而驰。
多听他人意见固然是好事,可一味听取或许只是完成任务的一道程序。
听取的意见为实尚且还好,可若是听信他人酿成了祸也怨不得他人。
日积月累,如此这般会加重依赖之情,变得不愿思索,只想偷懒听从他人经验。
那么又怎能写下别具一格的诗篇?
因此,书写人生的秘诀在于善取和自省。
孔子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面对读者的告诫与提醒,我们应滤去陈杂,而非全盘皆收。
这并不简单。
在不尝试之前,怎知是好是坏?唯一的方法,是将这些化作心中的提醒,在步步前行中摸索出自己的道路。
人们常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伽利略若不是吸取了一代圣贤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怎能思考至深的科学原理?妙在他没有被所听所学的左右,而是加以自己深刻的思索,并用实验证明,于是造就了一次伟大的飞跃。
“在传统遗忘的边缘上坚守,在快捷繁华的功利里坚持。
”这是一代匠人升华的敬业心。
他们在渐渐没落的岗位上工作,靠的是自省。
由于了解这些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而老一辈的大师也终将逝去,匠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摸索,抛去世俗的尘杂将匠心传承下来。
精益求精便是如此,将想法在心中一遍遍打磨,才呈现出更好。
所以,在不断地追求完美中我们方能悟出自省的道理,不仅改变人生的高度,也增加了人生的的宽度。
过去的书页不可再修改,而忍心明日的篇章上书写的不是自己的名字?善取而自省,虚心而薄发,必将笔下有风云,明日如诗。
教师点评:
本文开篇取譬,全篇以书写人生为重心。
作者从《吕氏春秋》展开议论,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应如何对待他人的观点——即善取与自省。
后文借伽利略和当代匠人之例佐证观点,但匠人例在与材料的契合度上稍显不足。
文似看山不喜平,由作者笔底之波澜可窥见其胸中之丘壑,信手拈来的征引,清晰的行文逻辑,不失文采的语言,都可见出作者扎实的功底,就一名高一学子而言,实属不易。
但作为考场作文,本文始终未提及材料,易造成阅卷老师的遗珠之憾。
(点评:李栋)
沟通的艺术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都会向他人寻求帮助,也都会受到别人的询问。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沟通便成为了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去慢慢摸索。
恰如螃蟹问路,青蛙指路,之所以误会陡生,就源于一次失败的沟通。
沟通是双向的,它需要人与人之间换位思考,每个人都是一个主观的生物,在思想方式、行为活动与生理、心理方面都大不相同。
所以,换位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沟通的艺术。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航海运动蓬勃发展。
当时的逃犯巴尔沃亚成为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人,但他被傲慢与自得冲昏了头脑,他的言语开始变得无畏,当时担任副船长的冒险家被他的语言所伤到,最终和外人联合,逮捕了他的船长。
假使巴尔沃亚意识到他的名字将名留青史,而其他人将继续默默无闻时,为其他人着想,更好地与人交流,那么他将在不朽的事业中得到庇护,得到一生的繁荣。
由此可知,换位思考在沟通中是多么的重要。
沟通需要语言明确清晰,庄子曾与惠子在梁上游玩,惠子的一句“汝安知鱼之乐?”中的“安”,就被庄子智慧地理解成“哪里”,从而成为庄子的经典之辩。
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语言表意不明而导致的闹剧时有发生。
就比如向人请教时,表述不清,因而得到的解答也有偏差,而自己又去强行理解,最终记住了一个错误的结论。
表意明确应该是沟通的基础,倘若双方的理解发生了分歧,沟通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我们不能保证对方的语言清晰无误,所以在沟通中,善于独立思考也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工具。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带着思想去沟通,既能发现对方的错误,避免自己误入歧途,也能让我们了解对方的为人,是否值得去交往。
福尔摩斯在探案时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会先等待对方说完,再提出问题。
这不仅是尊重对方,也是在沟通案件中的思考,让自己逐步看到案情的真相。
所以,思考是沟通的灵魂,学会了多思善思,在很多领域都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
沟通是一门艺术,好的沟通将促进办事效率,明确方向,学会沟通,意义重大。
教师点评:
本文从青蛙与螃蟹的关系着笔,能提炼出“沟通”这一主题,并将其视为一门艺术,由寓言场景上升为一般性道理,立意较为高远。
文章主体部分从沟通的方式(换位思考),沟通的两个要素(语言明确清晰和善于独立思考)展开论述,层层深入,衔接自然。
文章首尾呼应,但结尾稍显仓促,有待完善。
(点评:李栋)
穿合脚的鞋,走适合的路
螃蟹向青蛙问路,“青蛙哥哥”好心相告,一直往前走就能走到河边。
可螃蟹走了半天无功而返,最终相互怨怼,产生了误会。
螃蟹为什么到不了河边呢?是青蛙指错路了吗?河确实在青蛙的前面,蛙跳向“前”,轻松可达。
是螃蟹不听话吗?非也!它确实是往“前”走。
只是螃蟹忘了一点,自己的家族生来是横着爬,彼“前”非此“前”。
就好比我们穿了一双不合脚的鞋,走了不合适的路,从而白费功夫,或者举步维艰。
有些人就像螃蟹一样,做事盲从,人家说一就是一,从不动脑筋思考,别人的方法是否适合自己。
自然是走不到可能几步之遥的河边,遑论千里之远的一片海、一座山。
人做事就好像螃蟹找河一样,需要一双自己能驾驭的鞋,太高了驾驭不好,容易摔倒。
然后走好自己的路,别人怎么走走多远,毕竟是人家的经历。
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是大部分学子的心愿,聆听高考状元的成功经验介绍,多少有点获益。
但状元除了一点运气外,靠的还是自己雄厚的实力,脑筋灵活、基础扎实是他们的资本。
我们自身是否具有这样齐备的资本呢?有些人没想过,只是盲从照搬,最终却是事倍功半。
网上“学霸笔记”热销,大概就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殊不知,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算穿了“状元鞋”,也是没用的。
不如把状元的方向当个参照,考量下自己的脚和路,适合就行,最终才能抵达想去的“河边”。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苏联和东欧诸国是第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但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也留下了一记记警钟,一条条教训: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如果只是复制拷贝,或只是听从共产国际的指挥,而不自我检查,自主剖析,最终只会走上不合适的路。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谓是在兼收并蓄、善取知舍中,找到了一双大小合适的鞋,走出了特别的“阿中哥”之路。
再看今日之中国,确是在阔步前行,步履笃实,小康社会指日可待,现代化之路也是计日程功,这就是走合适之路的明证吧。
众生不同,各有其道。
如脚配上鞋子,如锁头遇到钥匙,款式多种多样,不去比哪个最好,只论哪个更适合自己。
如果螃蟹明白此理,下回再问路,就不至于做无用功了。
角度
一束白光照射在人生的多棱镜上,每个角度都有不同的斑斓。
蛙的世界里,每一次跳跃都是一次逆风的前进;在螃蟹的世界里,每一次迈步都是一次目光的平移。
当两个不同的世界相遇,便有了无法重叠的部分。
青蛙无法为螃蟹指路,因为他们思考的角度不同,于是误会陡生。
思考的角度不同,就无法真正了解对方的需要,因此施以的援助就无法解决对方之急,有时候援助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于是满腔的热情在误会中便无奈地被冷却。
而站在别人的角度上,一切都将释然。
当一颗求救的心在设身处地中得到理解与关怀时,所有不必要的误会都将不会产生。
螃蟹不会寻不到河边,青蛙不会受到责备。
被施以帮助的人能感受到世界的温暖,伸出援手的人能感受到心灵的喜悦。
站在别人的角度上,一切才不会成为徒劳。
由于领悟到国人需要的不是身体上的强壮,而是心灵上的爱国热忱,鲁迅先生断然弃医从文,以犀利的文笔在文坛上耕耘不息,驱赶国人精神上的麻木。
正是他的洞察入微,心系民众,站在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感受、思考,让他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理想。
他的文字,激励着年轻人为祖国前赴后继。
鲁迅先生变换了角度,从心灵上拯救了世人。
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
有时候,为对方解决困难无异于为他内心依赖的苗儿浇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项自然的法则在社会中同样适用,没有人能通过一辈子的依赖求得生存,以来的尽头时毁灭。
因此当你伸出援手,请把他人引向独立,引向生存。
当“自我”被放下,当两个思考的角度逐渐靠近,趋于相同,两颗心才会相通,伸出的援手才能紧紧握住对方,而不会迷失方向,关怀才有了意义,才温暖人心。
让青蛙以螃蟹的目光为螃蟹指路。
让我们以不同角度看这束穿透人生多棱镜的白光,感受他的温暖,欣赏它的斑斓。
本文开篇设喻,继而指出青蛙与螃蟹交流的本质:“思考的角度不同,于是误会陡生。
”继而通过正反对比,进一步提出了消除误会要“站在别人角度”思考这一观点,再通过设置两个分论点进一步论述:站在别人的角度上,一切才不会成为徒劳;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
观点明确,结构清晰,文字通顺,富有文采,不足在于分论点的构建还可以更加清晰。
综合来看,是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评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