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业景观
作者:麦璐茵徐靖黎志远等
来源:《广东园林》2013年第01期
摘要:介绍了2012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大学生设计竞赛中二等奖(第2名)获奖作品的构思创作过程和方案主要内容。
该作品选取珠江三角洲小型渔港的典型横门渔港为设计对象,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段,对该区域进行改造更新,以改善当地人的生活,并为日后的生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并探讨珠三角渔村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镇更新;城市设计;公共开放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1-0000-00
1 解题和选题
2012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CHSLA)共同指导和举办大学生设计竞赛。
本次竞赛主题为“风景园林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Landscape,Better Life)”,目的在于让参赛学生关注他们所学习或生活国家的城市景观的保护和创造,表现出设计项目中的综合的方法和思考,并在满足当代社会需求的同时对场所的地方精神加以探索。
我们认为“生活”是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让生活更美好”既是对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发展。
不同的自然、历史条件使不同的地方产生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
我们着眼身处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由于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自古人们的生活便于水密不可分。
在珠江三角洲的村镇中,依水而居,捕鱼为业是常见的生活生产方式。
珠江各入海口处,更有许多天然良港,是渔业发展的沃土。
其中中山横门渔港便是一处。
我们对横门渔港一带进行了资料及实地调研,发现横门渔港是珠江三角洲小型渔港的典型代表。
避风港的开辟和发展,曾带动了这里的兴旺。
而由于珠三角水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设施的落后,当前渔港面临了一系列生存发展的问题。
经过我们的讨论分析,认为避风港及渔市街作为主要生产生活的场所,始终是横门人生活的重心,归属感的所在。
因此我们的设计范围以避风港及渔市街为重点,希望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段对该区域进行改造更新,以改善当地人的生活,并为日后的生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 场地条件
2.1区位与背景
珠三角地区由于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原因,河网密布,过去的珠三角地区人民多以捕鱼为生,具有浓厚的渔业文化。
尤其是在入海口一带,渔港密布,盛极一时。
而中山横门渔港作为典型代表,位于鸡鸦水道和小榄水道汇合后向东横流的出海口,凭其天然避风港优势,更一度成为周边渔业交易中心。
但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染使珠三角水质下降,珠三角的鱼类不断减少,加上区位交通条件不足、规模较小、竞争力不足等原因,本地传统渔业逐渐衰落。
横门渔港远离城市,交通条件一般,但空气污染少,适合人居住生活。
2.2历史发展
这里本来是一片滩涂,没有定居的人,1971年开始建横门渔港,1970到1980年代,是横门渔港最辉煌的时候,渔获丰富、人口增加、还有新兴的旅游业,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居民来此出海游。
1990年代,珠三角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等,发展中心从转移,再加上之前无限制地捕捞,珠三角的鱼急剧减少,在横门渔港的人口达到顶峰时,渔业开始萎缩。
最近10年,尽管有了休渔期的规定,随着珠江水质日益恶化,在珠江及入海口捕鱼已经很困难,只有到更远的水域或广东东部去捕鱼。
远程捕鱼对船只设备的要求更高,渔民的收入不高,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更新船只设备,这里的渔业更加衰落了。
2.3社会经济
横门渔港以渔业水产业为主要产业,渔民在非休渔期,如果天气好,每天都出去打渔,一般当天来回,有时会在外面一天。
这也说明,捕鱼的范围并不大。
一般分季节捕鱼,如果向外省或外国出口鱼苗,收入会更好,但一年中也就一小段时间是如此。
如果到了休渔期(每年5月16日到8月1日),很多人就休假了,等于没有收入,只有一部分人去外面工厂打散工。
渔民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缺乏资金与资源去再投入与更新发展。
农业是辅助产业,处于咸淡水交界的横门,土壤及水质条件并不适合种植农作物,每年农历10月到第二年2、3月左右还会有咸潮,尽管不会漫到田里,但还是会影响地下水进而影响土壤。
尽管有外地人来种田,他们的收入亦是微薄。
横门渔港对面的临海工业区并不是渔村的产业,渔民并不能从中获利,对渔民的影响就是填海使航道越来越窄,更加速了水质恶化,破坏了水中生态环境。
2.4人文风貌
当地的历史并不长,渔民们也是1970年代才来此地定居,他们把这里看成了自己的家,扎根在这,尽管没有祠堂、没有庙宇、没有特别的民俗活动,但大家都以渔为生,以渔为乐,生计艰难但乐观开朗。
可能与长年出海有关,当地人的思想并不闭塞,有着自己的想法与独到的眼光。
而整个渔港区的风貌独特,大大小小的渔船、桅杆,晾晒渔网的妇女、哼着咸水歌的渔夫,“渔”味浓烈。
但环境卫生较差,缺乏必要的设施、遮阳、步行道,排污系统不完整。
现状房屋质量较差,也有许多建成的房屋空置,既破坏景观也浪费资源。
3 方案构思
确定场地以后,我们通过现场调研、与居民访谈及文献、资料搜集等方式,对横门渔港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出横门渔港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单一,居民的收入主要依赖渔业,传统渔业的衰落及每年休渔期使其生计堪忧,出城务工成为趋势;
2)渔港以生产为目的建立,滨水空间缺乏对人的活动、交流与生活的考虑;
3)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缺乏,无法满足使用及日后发展的需求。
针对现存问题,我们希望,运用景观手段,对横门渔港原有物质环境进行改造更新,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渔港的振兴,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延续渔港文化与记忆。
改善居民生活,应该从经济、文化、环境各方面入手。
要增加收入来源、改变原有单一的产业结构,可以拓展渔业与引入旅游业。
横门属于中山东部沿海景观轴线的一个环节,这条轴线上缺少对渔业生产、景观的关注,可以以此为突破点,把渔业与旅游业联系起来,把水产业加工、渔文化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发展并衍生出更多的产业与岗位。
渔业依旧是根本,但只有居民生活、环境改善了,才谈得上旅游业的兴旺,而渔文化则是吸引点,渔业景观是场地的核心景观。
我们不仅要突出渔业景观,还要运用“渔”的观念、要素来设计,解决岭南气候带来的问题,改善滨水公共空间,优化人们生产、生活环境,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给当地带来全新的、而又充满关于“渔”的文化、记忆的景观。
4 方案设计
4.1 空间结构
本设计致力于实现珠三角渔港的转型,而经过场地背景资料及案例研究等调研分析,一个空间结构体系设计的完善更能激发渔港的活力。
从区域尺度到地块尺度、再到公共空间节点尺度,方案对三个层次进行设计,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协调发展。
4.1.1 区域尺度
珠三角的渔港中,多为区域性民众渔港,规模较小,地理位置与环境较差。
本方案的选址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与其他海域的规模较大、现代化与机械化的渔港相比,处于劣势。
若各渔港独自更新开发,难以提升其知名度与吸引力,竞争力不足。
根据珠三角渔港这一特点,方案组织各渔港共同形成珠三角“渔港”网络,促进整个珠三角各个渔港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渔文化活动的设施与场所,各个渔港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景观,形成一个统一、而内部又各具特色的区域网络。
整个网络采用统一的渔村文化标示与基础公共设施,相似的商业和旅游业开发模式,互相联系的渔港交通工具。
再以渔港各自的历史文化风俗活动、水特产以及地貌景观展现其各自特色。
4.1.2 地块尺度
实行阶段性开发模式,从一条到多条街道,渔港文化街道线路的网络如织网一样形成,渐进式地发展这片区域。
方案中渔港优先改造西北侧已存在的街道公共空间,利用原有资源塑造具有渔港文化特色的地域性民俗化商业景观,发展为集餐饮、酒店、渔业副产品销售等第三行业为主的渔市街,促进经济的发展,形成商业街道线。
然后在渔市街连接处以交通枢纽为中心发展以文化广场、商业综合体、休闲码头广场、交通设施的主要综合公共节点。
继而发展次要公共节点并发展新的旅游设施形成休闲旅游线。
再着力进行生态改造,重新恢复原有河涌和营造沿岸示范性生态湿地,形成生态旅游线。
最终以融合渔港文化的商业、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共同交织的渔港街道新线路网络实现渔港的复兴。
方案重点改造现有街道空间的环境,尽量保留现有建筑和自然环境,渗透性地增添渔港文化设施和符号,在改善场地环境质量的同时形成具有渔港文化特色的室外场所。
4.1.3 公共空间尺度
我们希望创造适合多种活动的不同尺度的公共空间,结合渔港的多条线路需要设定不同的节点,形成特色公共空间系统。
新“渔”景观与三种公共空间的结合,根据使用功能不同分为线性穿越空间、交通性广场空间,尽端式广场空间,满足居民、游客的观景、休闲、风俗活动等不同使用需求,为各种渔文化活动提供空间。
在城市家具设计方面,我们大胆地利用船只、桅杆、晾晒的渔获及捕鱼工具等常见的渔业元素构成新的“渔“景观。
利用更新置换后的废弃的旧船只,对其进行拆解,选取船舱、甲板、杆、转轴、铁框架、夹板(挡板)和船壳等进行重新改造,融入到城市家具中,如兼具渔获晾晒功能和提供行人遮荫的构筑,供游客和居民休息的座椅,自行车停放设施及街道灯具等。
以一种对场地原有渔业文化构件的再利用,形成带有岁月痕迹的地域性设施,延续场地的渔港文化记忆。
4.2 时间结构
4.2.1 渐进式的时间结构
设计是引导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正如渔网的结成,横门渔港的发展亦应该是逐步提升的过程。
分阶段实施,每阶段相对完整,但要保证实现最终意图,保证整体性,功能与审美的一致。
而每阶段得收益则可以投入到下阶段的建设中,许多试验性、临时性的设计可以在推进的过程中逐步转变为永久性的设计。
第一阶段:
鱼市街的系统性改造。
鱼市街是整个渔港区内人最多的地方,人们在这里买卖水产品、上船下船、吃饭聊天。
对鱼市街改造,可以为这里活动的人们提供更舒适、优美的环境,在促进商业的同时,能带来更多不一样的活动。
鱼市街将成为首发动力,逐步带动整体发展。
此外,利用沿港沿岸标志项目提升横门的形象与知名度。
第二阶段:
临港广场的开发。
把能看到渔港纵深一面的临港地块设置成绿地与广场,把景观最好、位置最突出的地块开放,吸引居民与游客去使用。
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公共空间,也能进一步提升渔港形象。
同时,对空置房进行改造,作为展览馆、工作坊、旅馆、饭店、商铺,为更多外来的人提供配套建筑及设施,提高场地内活动的丰富度。
第三阶段:
公共空间系统的形成。
点、线、面公共空间系统的形成,对各个广场、街道进行特定分析、统一设计,并应用具有渔港特色的城市家具。
4.2.2周期式的时间结构
我们对该地区的水产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习性进行分类(表1),而水产的时空分布将对生产、生活、旅游活动产生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公共空间的设计。
然后,我们结合此处的常年性与季节性的周期来策划活动(表2)。
而公共空间的设计可根据策划来调整,形成每个公共活动点的特色。
4.3重要地段设计
其中,渔市街是场地中最具有渔港特色的地段,是渔民居住生活和买卖谋生的集市。
这里大部分的建筑都低于10m,属于商住混合型,商业气氛并不浓。
主要道路无遮荫,缺少人行道。
临水的栈道也无遮蔽,且两人并行困难。
主要道路与栈道间可达性不足,房屋背面朝港,生活污水、垃圾直接排入水中。
开放空间缺乏,且连贯性不足。
而临港的一面最具识别性,架于水面上的房屋、栈道、渔船、桅杆、渔网等,都能表现当地人的渔业生产与生活。
为了改善主街道与水岸可达性差、公共空间缺乏的现状,我们针对鱼市街提出了空间改造的4点策略:
1)增强内街与沿港道的可达性
2)增加浮台来缓解栈道的使用压力。
3)营造慢行为主的街道空间
4)创造一个核心公共空间,用空中步行道连接建筑
4.4城市家具设计
随着城市更新的步伐,不断改善的环境和设施将会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经济,渔船将会得到更新为较大的渔船和游艇以供渔民远出捕鱼和接待游客,原有的小船将会被废弃,因此如何利用废弃船只融入场地成为该设计的一大重点。
渔船是渔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
渔船本身很多组成部分都很有代表性,而且曾与渔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重新利用渔船的构件来设计成新的景观元素可以勾起渔民的回忆,增强渔港公共空间的渔文化特色,给当地居民一种当地的归属感。
本设计还分别对大船和小船进行拆解,选取了船舱、甲板、杆、转轴、铁框架、夹板(挡板)和船壳来进行重新改造,并融入到城市家具中。
5 结语
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平衡,也是对渔村发展模式的一种思考。
我们希望通过设计,使“渔业景观”能在不断变化更新的环境中满足当下的生活生产需求,并延续不变的场所记忆。
在设计思考的同时,也希望藉此机会引起大家对珠三角渔港渔村生存发展的关注。
本设计方案最终在亚太区的105份方案中胜出,荣获二等奖(即第二名),说明了我们的努力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认可。
致谢
感谢指导老师邢君,及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和指导的陈坚老师、吴隽宇老师、林广思老师、翁奕城老师和各位同学们,感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审稿编辑:李青林广思
作者简介
麦璐茵(1989- ),女,广东佛山人
E-mail:995078216@。